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简析前苏格拉底时期文学道德教育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热度: 13718
摘 要:西方在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思想在前苏格拉底时期就已成雏形,其道德的思想散落在其著作或断言残片之中。道德问题的关注是在特定社会时期的特定产物。两次大型的战争给希腊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基于此,学者们开始关注道德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对后世道德思想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道德;背景;基本观点;特点

  一般认为苏格拉底是希腊时期哲学研究的转折,他把哲学的研究从对自然宇宙的本原研究转向到研究社会与人的规律探讨中来,但其实在苏格拉底之前,人们就已经对道德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也产生的相应的思想观点。同时,他们还认为人的德性是可以由文学教育培养而形成。

  一、文学道德教育观产生的背景

  西方的道德教育观起源于希腊时期,前苏格拉底时期就出现了关于道德观思想的雏形。人们对于道德的思考并非偶然,而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所产生。对于伦理道德思想的考虑出现在希波战争期间及其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战争帶来了严重的伤亡让人们思考什么才是正义,如何才能避免流血战争。人们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思考宇宙起源、自然本质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关于道德的问题。伯罗奔尼撒战争给整个希腊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了,战争期间人们丧失道德标准地烧杀掠夺,大批的奴隶主趁着战乱大发国难财,下层的奴隶和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屡屡发动起义。社会一片混乱的场面,让学者们开始把希望寄托于伦理道德。他们开始提出各自的道德思想,希望以此来惊醒人避免杀戮与战争,走上行善追善之路。

  二、前苏格拉底时期文学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

  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文学道德教育观点主要以毕达哥拉斯、普罗塔哥拉、德谟克里特三人为代表来阐述。毕达哥拉斯以“数”是宇宙本原的观点认为善就是和谐;普罗塔哥拉则认为人人都分有德性,要通过教育来巩固;德谟克里特提出了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的观点。

  (一)毕达哥拉斯:善即和谐

  毕达哥拉斯的文学道德教育的观点主要以其哲学观为基础。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都是以数的关系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德性即善,是各种关系的和谐。处理好亲人与朋友的关系是和谐的体现。埃及居住时光让他受埃及宗教的影响,提出了关于灵魂轮回的学说。他认为人分为肉体和灵魂两个部分,人的死亡只是肉体的死亡,灵魂是永生不灭,只是以一种形式又轮回到其他生命体之上。他曾经在街道的流浪狗上看到了以前一个朋友的灵魂,为了避免灵魂轮回成为动物,就要先净化灵魂。体现在生活中,就要节制欲望,提出许多近乎原始的戒规如不食肉,不吃整个的面包等。只有摆脱物资的欲望,追求精神上的道德,才能达到灵魂上的净化与和谐,求得善。

  (二)普罗塔哥拉:人人均有善德

  作为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肯定了人的地位与价值,是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的开端。文学道德教育的思想也是从人来出发,站在人的角度上去展开论述。在普罗塔哥拉看来,德性不是个别人才有的属性,它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特质。以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为例,人类世界在没有火之前生灵涂炭,一片黑暗。自从普罗米修斯把火和技术盗来,投放到人间,人们开始学会了各种技艺,开始了劳作与生活。但是他们只有技艺并没有关于伦理的德性,因此经常发生战争与动乱。赫尔墨斯又把道德正义带到了人间,从此人类社会有了秩序,也有了公平正义等的道德。由此可见,伦理道德同技艺一样,是人人都享有的一种特质,不只是圣贤之人才有。善德的实现方式即要求在生活中克服各种欲望,并在善行当中实现幸福的生活。

  (三)德谟克里特:追求幸福的人生目的

  德谟克里特是第一个把行为上的善同幸福联系起来的人,他认为行善就能获得幸福,他所说的幸福并不是灵魂上的幸福,是现实中此岸世界中的幸福。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追求幸福。他指出人生来就是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这是人的本性。我们的快乐与否主要体现在身体感官的舒服与不适之中。追求舒适是决定人行为的主要推动原因。他不排斥肉体上的享乐与满足,但是他认为肉体感官的愉悦是短暂的,如果过度的话还会带来伤害和痛苦。由此他强调知足,如果一个人能够知足,就不会有无尽的欲望,就不会因过度的欲望而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另外,还指出只有心灵上的宁静与愉悦才是永恒的,能够带来永久的幸福。他鼓励人们在现实的实际行动中行善积德,不仅要尊重他人的利益,同时还要维护公共利益和保障国家的利益。

  三、前苏格拉底时期道德教育观的特点

  尽管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几位学者关于思想道德伦理方面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是其中都包含着一些近似的特点:第一,他们的伦理思想并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他们关于伦理道德的思想都是散落在著作中,和哲学、政治学等融为一体。第二,都认为要达到伦理的德性,就要节制欲望。毕达哥拉斯指出只有在现世中节制欲望,才能在下一世寄托于好人的肉体。德谟克里特则认为物质上的欲望享受和满足总是稍纵即逝,只有精神上的享受才会使人永远的幸福。第三,对后世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其后的许多思想家,正是在学习与继承其思想基础之上,不断的研究与发展,才形成了后世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前苏格拉底时期的伦理道德思想只是西方伦理思想理论的雏形,却为日后西方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5.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1957:26.

  [3]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59-61.

  作者简介:

  朱哿(199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