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母子混成哥们
◎ 施政
冬日,儿子说要去淘书。
有时,他会拽着书来问问我的意见。我告诉他,书名有趣、作者令我喜欢、装帧舒服就是我买书的三大理由。他不屑地挑眉:“肤浅!”
他挑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可我不愿平白错失一个让他接触批判现实主义流派的机会,所以默默扯上一本《狼图腾》给他。我告诉他,先看了书再叫上同学去看电影,这样会显得很有知识。他犹豫道:“这算不算装呢?”
提着两大袋子书走在路上时,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学习是个体力活”。好在淮海路上从来没有缺过咖啡馆,儿子很高兴地用零花钱请我喝下午茶。关于下午茶,从他两岁的时候我就开始“蓄谋”培养。冬日里,一杯咖啡、一杯茶,各自一本书、各自晒太阳的好日子常常会让我感叹人生美好。他探头过来看我的书,是西尔维亚·比奇的《莎士比亚书店》,书的装帧是旧旧的、有颗粒感的淡黄色,上面用绿色配了铅笔画,很精致的样子。我告诉他,我的理想是要藏一屋子认真、仔细看过后觉得好看的书留给他。我还告诉他,比奇的书店如何在巴黎被占领时拒绝卖书给德国人,他瞬间兴奋起来:“有个性,我喜欢!”
他把书拿过去翻第一篇——那也是我的习惯,我买书虽然是标题党,看书却不一样,序言里有作者想要说的私房话,一定要认真读。接下来就是开篇的第一章,对不对胃口往往就在这里了。第一篇恰恰提到海明威第一次在莎士比亚书店借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儿子有点兴奋,觉得他这是跟海明威有缘,以后还得去搜集一套海明威全集来看看。
回去的路上,车载广播里在谈“过年回家看爸妈”的话题,我问他:“你长大了也会没空来看我吧?”他想了想,点点头:“也许吧,可我们是铁哥们儿,不过年的时候也许就不忙,我就回
来找你玩啊。”
“那倒也行。”我点点头算是跟他达成了共识。他放下手里的书,想了想,问:“大人都这么忙么?一直都没空回家么?”而后沉默了一下,自言自语道,“你是我哥们儿,我总要抽空找你玩的。他们的妈妈估计不是他们的哥们儿,所以他们不找妈妈玩哦。”
我不知该怎么接话,怎么就从母子混成哥们儿了?到底是混得好还是混得差我完全不得要领,只觉得幸福得想要飘起来,又好像哪里不太对的样子。
(摘自《新民晚报》 图/夕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