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由于学生分流,三个班的孩子共同组建了一个新的班级——六(1)班。开学两三个星期,别的同学几乎都融为一体了,小欣同学好像还是一个朋友也没有。在几次的接触中,我发现她内心很自卑,她觉得自己学习不好,身材肥又不漂亮,同学都不会喜欢自己。我让她去和同学玩,她总是说:“她们不会跟我玩的!她们都不喜欢我。”我告诉她,要学会主动与人相处,不能老等着别人来和你成为朋友,试着去和别人成为朋友,不要斤斤计较,久了大家自然就成为朋友了,但这个孩子还是无法跨出这一步。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几个女孩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老师,不好了!小欣在厕所里撞头,叫她也不出来。”我匆匆向厕所跑去,踮着脚向门里望,小欣面向墙壁站着,不停地用自己的额头撞向墙壁。“小欣,發生什么事了?打开门跟老师说好不?”没有回音,还是一边嘴中小声念叨着,一边用头撞墙。“小欣,先打开门,好不?”还是没有回音。情急之下,我只好请一名保安爬入厕所,把门打开,扶她走了出来。她闭着眼,抽噎着,不管问什么,也不回答。我扶着她,来到校医室,拿了些消炎药轻轻地给她擦着。后来,经过找科任老师、学生了解才弄清事情原因:上英语课听写时,有同学说她偷看,她当时反驳说没偷看,老师也说相信她没偷看,并批评了“告状”的同学。可她想不通,下课后就跑到厕所躲起来撞头。后来,我跟她谈心、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也让冤枉她的同学跟她道歉,她平静多了。刚好到放学时候,我提议:送她回家,顺便到她家看看。坐上我的车,她好像有些激动,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给我们上课的王秋英老师说,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来到她家,我得知:孩子上小学以前放在家乡由亲戚带养,来到父母身边后与父母关系很生疏,孩子习惯不好,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小则骂,动则打。孩子在家被父母骂不开心时,也会拿头撞墙,性格很拗,总吵着说这不是自己的家。她妈妈在乡下开一家杂货店,平时只顾着忙自己的生意,对孩子的这些举动习以为常。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现在的状况。很在意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同学的一点不尊重与看法都可能导致孩子的极端行为。我多次与家长沟通,一定要多关心孩子,还要落实到行动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叛逆、敏感,但家长好像听不进去。
去年5月,可能是快临近毕业考,压力比较大,她十分明显地烦躁不安,十分渴望得到同学的关爱。一天中午,她兴冲冲地买来一本同学录,她刚拿出来,一个平时“爱八卦”的男生说了一句“没人会帮你写的”。她“失踪”了。后来,我在教学楼顶楼找到了她,她十分沮丧,在一块木板上写着:我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好可怜,从小就没有人看得起我,我真不想活了。她还拿一个薄木片在手上划了好几道痕。
我再次把孩子的家长找来,和学校德育处主任深入地与家长聊孩子的情况。原来,她在家里也表现十分烦躁,公开与父母对着干,叫父母为“死神”,吵着要回乡下去,几乎也不跟父母说话。此时的她,似乎接受不了任何挫折,陷入了一个困境。我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可家长还是迟迟没有行动。
她的心就像在玫瑰花上的露珠,一碰就碎,多么需要爱的呵护,她的父母成天忙于自己的生计,现在也束手无策,她妈妈只会在我面前伤心地流泪。作为老师,我能为她做些什么呢?我觉得她需要朋友的关心,需要同伴的认可。于是,我先找同学了解清楚“同学录”的事情,让她把自己的心情说给那个小男生听。小男生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向她道歉。接着,我找了几个同学,向她们讲述小欣的情况,一起来帮助小欣。我们首先从帮她写同学录开始,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她的同学录上写下了对她的祝福和希望。她美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了。下课后,我把她叫到旁边,悄悄提醒:有礼貌地请同学帮你写同学录,留下美好的回忆呀!那些我约好的同学也带头给小欣写同学录,在我的暗暗帮助下,很多同学主动帮她写同学录,她也帮别的同学写同学录。
同时,我们还约好,下课、体育课做游戏时,约上她一起玩。我还特意安排了一个比较顺路的同学每天下午和她一起走路回家,和她多聊聊天,开导她。我在她日记中,得知家乡有一个堂姐(微姐姐),是她喜欢、信任的人。于是,我找到这个微姐姐的电话并和她取得了联系,跟她讲了小欣的一些情况,并请她每个周末给这个妹妹打个电话,关心、安慰她。我自己也会经常找微姐姐了解一些情况。
多方面的帮助,这个孩子的心情好了不少,显得积极了很多。有一次大扫除,她干完了自己的活,主动帮助其他同学擦墙壁,尽管满头大汗,却满心欢喜。只要有这样的机会,我就会表扬鼓励她,增强她的自信心。下午放学,她常常会在课室磨蹭,我也会开心地叫她:“小欣,还没回家,要不要跟我一起走啊?”她会带点腼腆地笑笑,说:“好啊!”路上,我有时会逗逗她:“小欣,又进步了哦!努力学习,长大也像林老师一样自己开车上班嘛。”她不作声,但有点抑制不住的高兴。
孩子顺利地度过了学期末那段时间,在期末检测中语文得了70多分,英语也得了70多分。考试结束那天,她很开心地告诉我:“明天我就要回乡下老家去了。爸爸还同意我在老家念中学。”因为回家乡是孩子心中最大的愿望。我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说:“恭喜你,如愿以偿。”我还告诉她,以后有什么事可以给我打电话。
现在回想起来,尤其是听了心理学老师们的讲座后,我有些许害怕,也有几分欣慰。欣慰的是当这个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我及时与家长沟通,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的心灵得到了些许慰藉,让她从极端的边缘走回了些。开学初,她给我打电话,说她在一间私立学校上学,语文和英语在班里的成绩很好,同学们都喜欢她。后来,她又给我打了几次电话,心情都很不错。我欣慰不已。
通过六周的心理学培训,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青少年时期孩子最在乎同伴的评价,最不可爱的孩子最需要爱。当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与家长多沟通,尽我们所能帮助她,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职责,但更需要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老师、专家帮他们进行疏导,帮孩子走出“悬崖的边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