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资助机制的日臻完善,促进了高校中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在资助工作中,也出现了学生失信的現象。本文从目前在高校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出现诚信问题的原因,并探讨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改革学生资助诚信教育机制的路径。
关键字:资助机制;诚信教育;改革路径
诚信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实现路径。高校学子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引领和带动公民道德的建设工作,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对社会的价值观的形成方向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在高校进行诚信教育尤其是资助诚信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迎合了当前社会的需要。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和不断增加的高校学生人数,还有深化对高校收费和招生制度的改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在不断增加,国家、社会和高校也加大了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探讨高校改革学生资助诚信教育机制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资助教育机制出现的问题
第一,贷款学生不按时还款,违约率高。国家助学贷款属于信用贷款,面向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发放,不需要贷款的抵押和担保,只要保证在毕业后按时归还贷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主要在于学生的诚信度和自觉性。在本质上来说,助学贷款是消费学生信用的行为,由于现有经济条件下贷款学生不能满足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用贷款的方式满足自己需求的经济性行为。从1999年至今,国家下放助学贷款数额达到148.46亿元,申请助学贷款的人数更是不断攀升[1]。由于申请学生在毕业后是否具有还款能力无法确定,所以助学贷款风险较高。在我国社会诚信观念薄弱,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的现状下,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诚信问题。当前,有的高校学生用虚假的家庭经济困难申请信息申请贷款,有的则是不按期归还,使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提高并且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经过中央人民银行的统计,到2012年底,有将近2成借贷学生违约,有的高校违约学生高达8成以上,国家助学贷款进行工作中诚信问题显著。
第二,用虚假经济困难认定材料申请资助。高校资助工作主要面向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为主,其认定程序一般有以下几部分:学生自愿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提交申请,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对困难生进行认定主要依据家庭所在街道或乡镇对《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证明表》盖公章加以承认和学生提供的困难生申请和家庭经济困难状况。为了获取资助,有些学生提交虚假信息,夸大甚至虚构家庭出现的经济困难状况,这就导致一些家庭经济相对较好的学生获得资助,一些真正有困难的学生没有获得。这种不合理取得资助的学生,将资助当作获取利益的方式,其诚信教育应该加强。
第三,资助工作程序出现缺陷,影响评定工作公平性。在资助评定工作主要以申请学生上交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为主,班级组成民主评议小组对这些同学申请进行评定。由于部分的政府或部门审核疏漏,学生家庭经济证明表中的公章获取轻易,信息真实性有待确定,还有各方面的因素,使得对家庭困难申请学生家庭的真实状况不能通过走访等方式核查,表中信息受到质疑,此外,在民主评议小组成员中部分成员缺乏相应的客观公正态度,造成贫困生资格认定收到干扰。
第四,缺乏完善的资助监督机制。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缺乏对资助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不考虑资助金发放的初衷和资助金使用的合理性,导致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不诚信现象频出[2]。国家资助政策旨在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对其进行经济上的资助,实际工作中,部分学生违背资助初衷,大肆挥霍资助费用,并且不知满足,不满资助金的金额数量。这种现象虽为少数,但却对全体学生造成了恶劣影响,是受助学生缺失诚信的主要表现。
二、高校学生资助教育机制出现问题的原因
由于受到当前我国社会风气、现实原因、家庭教育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受助学生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
第一,社会坏风气的影响。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不良现象的出现。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和个人诚信体制不健全,监督体制缺乏,于是,对利益的追求使各种失信行为出现。教育体制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学生受到社会拜金、浮躁的不良风气影响,攀比、虚荣心理严重,有些学生为了满足自己不好的心理需求,谎报家庭经济情况骗取学校资助。
第二,高校没有健全内部管理体制。相关管理部门负责资助的审核、评定和发放,同时,高校也有着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管理的责任,截至目前,高校并没有完善的管理教育体系。其一在于高校需要在资助评定过程中尚未建立更完善合理科学的困难生认定和分级体系,其二在与高校的育人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的诚信教育活动和载体缺乏,没有相应奖惩制度,学生没有认识到诚信的重大意义,反而心理上存在偶然性,常发生失信行为。
第三,缺失家庭道德教育。由于受到“望子成龙”文化的影响,家庭过于重视学业,在家庭教育中缺乏正确的道德教育,导致子女缺乏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发生信用缺失行为。
第四,学生现实情况的影响。部分失信行为有时并非学生的本愿,而是受到现实中困难的阻挡。从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情况来说,假如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较差,没有顺利就业或工资水平低,就会影响助学贷款的偿还,家中突出变故,也会对偿还产生影响,因此出现违约行为。
三、新形势下高校改革学生资助诚信教育机制的路径
诚信教育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项庞大又复杂的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三管齐下,创造健康的外部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部分,把立足点和出发点放到思想道德建设上来,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塑造大学生诚信品质,构建完善并且长效的高校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提高学生资助诚信教育时效性,培养素质高的社会人才。
第一,建造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优化管理体制。在人才教育和培養中,高校要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建立诚信教育优化机制,可以从一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学生诚信档案信息化[3]。学生诚信档案主要包括学术诚信、学业诚信、就业诚信以及经济诚信(资助诚信),这对学生诚信教育具有深远意义。学生诚信档案要常态化、制度化管理,借助信息化平台完善学生诚信档案,由学校负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诚信或失信材料的收集整理,并及时更新到信息平台,数字化、规范化对学生诚信档案进行管理。二是建立相应资助诚信奖惩机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诚信奖惩机制,引导和激励诚信行为,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并引导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4]。并且在学生综合测评中加入学生资助诚信记录,并与奖学金等荣誉评定挂钩。对于诚信缺失的学生限制其各项荣誉评定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当其承担失信责任并偿还“诚信债务”后恢复其正常评选资格。
第二,建立学生资助诚信的师生互动机制。教室在高校诚信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应发挥模范作用,身体力行,让学生在日常中形成正确诚信观。“90”后大学生张扬个性,思想多元,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一特性,尊重学生,并在相关诚信教育活动中指导组织学生,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良好互动机制。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建造互动交流平台,利用新媒介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例如微信、微博等,做好诚信教育计划,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观念,营造讲诚信的教育氛围[5]。
第三,对高校学生诚信资助教育效果建立评价机制。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成果进行价值评价和判断,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方式。资助诚信教育是高校诚信教育具体内容,建立有效评价机制,有利于教育活动质量的提升。诚信教育应该让学生将诚信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做到育人树人的目标。效果测评的具体指标应该有以下几个部分:学生助学贷款还款率、申请材料虚假程度、资助配错率、学生感恩意识等等。高校学生诚信资助教育效果测评机制要进行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直接与学生诚信状况相关,树立“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观念,营造讲诚信的良好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肖桃.学生资助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5,17(11):63-64.
[2]刘健,廖巍,祁华.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学理论,2015,24(15):136-137.
[3]揭财明,吴凌,唐好林.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机制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5,23(21):253-254.
[4]丁元.浅谈高校资助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新西部旬刊,2016,2(9):118-120.
[5]魏培.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路径[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98(30)223-22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