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小说以儿童视角来讲述呼兰河畔的呼兰小镇的生活面影,展现出独特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儿童视角是解读这部小说的钥匙,作家用浅白清新的儿童口吻,反常态化的儿童思维,儿童眼中的色彩世界,表达对童心的守护与故土的关注,从而更好的感悟社会人生。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
以儿童身份感知生活,语言描述乃至文学意义都是独特的。萧红的《呼兰河传》以儿童视角写作,凝聚着作家真实的生命体验。童年的记忆,似乎是萧红永远无法忘怀的过去,经过作家的挖掘,于是变成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从儿童的角度进行叙事,那么所见所闻,都是儿童式的,童年给萧红的创作带来了源泉和养分,也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一、浅白清新的儿童口吻
《呼兰河传》叙述语言天然无雕饰,呈现出清新浅白的特点,这正好应合了儿童视角的书写,使得小说表现力很强,文字活力无穷。如有关“后花园”的描述:“蜻蜒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段话不使用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讲求修辞技巧,句式也不追求逻辑的缜密性,而是用大量的断句,简单的词汇表达意思,带给读者欣喜之感,以稚气未脱的口吻向人们述说“我”的感觉,以及“我”生活中看过的一花一草。
萧红用浅白清新的语言,如同对着朋友说家常之事一样,不追求多么高深的见解,却用简单的、甚至可能不太符合语法规范的文字讲述“我”的故事。如“天再冷下去:水缸被裂了;井被冻住了;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作家信手拈来,运用最普通常见的口语,不会刻意的润色和加工,在看似漫不经心之间,却描摹出独特的生活韵味来,让人领悟到更为真实的生活气息。
二、反常态化的儿童思维
儿童的思维是自由的,不会遵循既定的逻辑,而是常常呈现出一种反常态化的特点。萧红用儿童思维来展现呼兰河畔的事物。如第三章中的“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作家用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生活逻辑秩序打乱,用违反自然万物特点的语言进行描述,阳光一照,叶子发光,如蚌壳一样两种完全不在一个区域,外形也完全不相似,可是作家却以一种全新的途径描述,在光泽上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表现效果使读者眼前一亮,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可爱异常。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后来那黄瓜身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一下把那磨房的窗子给蒙住了。从此那磨房里边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外去了。”这段话是一种夸张式的描述,不长的时间内就爬到了屋顶,并迅速爬满了整个屋子,形成了浓荫一片,这将黄瓜生长的旺盛姿态展现出来,带给孩子喜悦之感,作家用拟人化的笔法,丰富的想象力,给读者新奇的感受。
三、儿童眼中的色彩世界
《呼兰河传》开篇就用灰白的色调,展现了一个东北小城严寒中的生活图景,那“白茫茫”的“冻裂大地”的奇寒,是“我”的感受。通过儿童视角对呼兰自然景物的描写,那无处不在的蓝天、彩云、白雪,房屋、河流、原野,花鸟虫鱼等,如同五彩斑斓的童话,让人感受到温馨、神奇和幻美,那用儿童眼光勾勒出来的后花园中,“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的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虽然色彩明丽,却以一种天真质朴、无词藻雕饰的文字呈现出来,色彩是那么的纯粹,增添了儿童时代的童话色彩。如第七章内容,“秋天来了,冯歪嘴子的新鲜黏糕也来了,他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黏糕。黄米黏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从孩童的视角描述可口诱人、赏心悦目的黄米红糖点缀的黄米年糕,此情此景,让人牵动着童年回忆的神经,那诱人的色彩定格为美丽童年的符号。
四、童心守护与故土关注
在《呼兰河传》中,“我”所见到的事物都是物我合一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草木都透露出孩子的心靈趣味和生机,如“……砖头晒太阳,就有泥土来陪。有破坛子,就有破大缸。有猪槽子就有铁犁头。像是它们都配了对……。”这是多么充满孩子稚气的描述,这流露出作家对生命的怜悯和珍爱,也正是这种犹如幻梦般看到的真实生活,才能让作家带着一颗童心表达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并借此来抵抗悲观和绝望。
在萧红看来,童年世界最令她难忘的是祖父,如小说后园摘玫瑰花内容,“……于是把玫瑰花全戴在祖父草帽上,祖父蹲在地里拔草,我不知不觉把二三十朵花沿着祖父的帽沿插起来,边插边笑,祖父满头玫瑰花进屋来时,总以为今年雨大花香,没想到是孙女在捉弄他,我们见祖父满头玫瑰花,笑得在炕上打滚。”《呼兰河传》是萧红审视童年生活的载体,也是看待社会人生的途径。在童年,“我”所看到的事物,很多都是固守黑土地上的农民的愚昧麻木的生活。“我”的爷爷奶奶,王寡妇、磨倌、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们,他们都是逆来顺受、麻木的活着,卑微得像蚂蚁。萧红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冷峻客观的细致描摹,写出了人们的冷漠与麻木及人性的死灰,表现出对故乡人民生活状态和人性精神面貌的深沉关注。
参考文献:
[1]萧红.呼兰河传[M].凤凰出版社,2010.
[2]郭玉斌.萧红评传[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贾妍.从儿童视角分析《呼兰河传》[J].安徽文学,2009(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