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再教育笔记(十)

时间:2011/6/17 作者: 戈壁大芸 热度: 70658
  十 “什么藤结什么瓜”
  
  石河子毕竟不是久留之地,我妈多次催我赶快回农场“抓革命促生产”,免得连队领导找茬儿。十月中旬,趁着有趟便车,打道回府了。
  
  沿途能见着绿的地方不多了,能见着人影的要么是砍包谷杆的,要么是摘棉花的职工。我又将融入到这种环境中去,免不了心中一阵凄凉。
  
  车到团部,下了车,我抬头一看,让我大吃一惊,原来矗立在大街醒目处的一幅大标语牌坊三四十个血红的大字赫然在目,上面写着:紧密团结在以伟大领袖毛主席为统帅、林副主席为副统帅的党中央周围,战天斗地,奋勇前进!
  
  我心里奇怪了,难道团场没有传达中央“57号文件”?再看看周围,以前的标语、宣传画是啥样,现在还是啥样。在团机关门口,恰好遇上了原来在十三队工作的老赵,问起“57号文件”的事,老赵见我从石河子回来,才神密地告诉我,团场只传达到连以上党员干部,还严格规定文件内容不得外泄。至于清除林彪余毒的事,要等上级文件,现在一律不准动。我一听这种情况,还是嘴夹紧为好,免得无事生非。
  
  坐在大礼堂前的大台阶上,我就在想,现在的领导就是怪,揣着明白装糊涂,揣着糊涂装明白。在我眼前有一座两年前摆置的“毛主席去安源”的灰色水泥塑像,那是当年“三忠于四无限”最盛时,莫索湾农场“大寨连”几个贫下中农的作品。当时“大寨连”的贫下中农要表达对毛主席无限热爱、无限忠诚、无限敬仰、无限崇拜的心情,就推举了一个曾经在旧社会干过泥塑菩萨活的老贫农,成立了一个创作小组,下决心制造一座“毛主席去安源”的立像。连长说,要造出来的话,那将是全国第一座。塑像是借鉴了四川“收租院”泥塑的经验,尺寸按真人大小,没超过两米,操作方法完全是过去的工艺,用柳条编一个框架,然后中间填上麦草,外面用水泥一把一把照着那幅有名的油画照葫芦画瓢。也难为了那几个贫下中农,日以继夜地干,在毛主席年轻时的那张脸上没少下功夫,涂来捏去也就现在这个样了。这中间指导员又出了个主意,说要讲真实,毛主席去安源用的那把油布伞要真家伙,并言称这叫马克思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最后当然采纳了他的建议,一座神圣的塑像在贫下中农的手里就诞生了。事后消息不知谁捅出去,让团领导知道了,领导一听,大喜过望,这不正反映了我团万名革命群众对伟大领袖的忠诚之心吗?一个电话打给大寨连:“把毛主席像请到团部大礼堂门前的广场来!”
  
  在主席生日的那个日子,团里通知各连队选派十几名代表参加“毛主席去安源”塑像落成典礼,并在散会后放映一场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这是一部反映二战的影片。那年代,和我国关系好的兄弟党也就是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越南了,所以时不时在样板戏之外还能看上他们的影片。
  
  冲着这部电影,我们连的知青都追着抢着参加大会,说连里不用拖拉机送,我们走着去也行。这次连里开恩了,就把我们一车拉到了团部。
  
  典礼很隆重,团长、政委、大寨连代表相继讲了话,之后宣布为塑像揭彩。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满场“万岁”声响成一片。团领导庄重地走到塑像前缓慢拉下蒙在上面的红绸,全场子的人盯着前面。等到露出主席像来,我们几个知青全都傻眼了,我心里禁不住大叫:“我的妈呀,这哪是什么‘去安源’,整个一个叫花子要饭!像不像还在其次,就那个个头放在高大的礼堂前空旷的场地上,活脱一个猥琐的侏儒,还有提在手里的那把破伞,真是浪漫主义到家了。惊愕之后我真想笑出声来,我看周围几个同学也都捂着嘴,最后大家干脆放开声大喊:毛主席万岁!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真要笑出声来那还了得,当场就能把你捆走。
  
  几年后我离开团场,那尊像还在原地放着,那把真伞更破烂了,但是多少年过去了,没人敢砸,好赖是捏过菩萨的手干出来的活儿,有神仙之气,真砸了天就要塌下来了。
  
  我在团部门口转来转去,想碰巧能有个牛马车,半天也没见影子,只好啃了两口从家里带来的包谷饼子上路了。要走一个多小时呢,好在带的东西不多,慢慢走吧。
  
  回到连队天快黑了,不一会儿同学们都陆续收工了,见了面个个都很兴奋。我从家里带来的咸菜、辣酱全部都拿出来,又把这些天省下的白面馍票奉献出来“共产”,大家边吃边聊,最关心的还是石河子有什么新闻或者小道消息,关于林彪的事他们也从不同渠道听说了一点儿,但他们远不如我知道得多。
  
  同学们说连里还没有传达“57号文件”,不让大家公开议论,唯一变化就是开大会的开场祝词少了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这句话。不知道了也罢,真知道了都会有挨了一闷棍的感觉。
  
  同学们躲在一起听我说起林彪“571”工程的内容,个个也是唉声叹气,仿佛这项“谋反”工程没有激起大家的仇恨,倒像有一颗美丽的气球被戳破了的感觉。我和大家有同感,并不是忧虑党和国家的前途,而是忧虑自己的前途。
  
  闲聊中,老辛告诉我:“前此日子连长宣布你已经调出大田班,新成立了一个种菜班,你随大胡子到那里去,一块调去的还有一个叫王少华的姑娘,你知道就是那个万斤拾花组的模范。”同学们还扎堆开起我的玩笑,王少华是一朵花,这是领导为你配对象呢!“三年前给我,我抢着要;现在给你,你敢要吗?”我呛了他们一句。同学们支持我到菜班去另有企图,我最明白,那就是偷个瓜、摸个菜方便。我们下农场生活费只有二十元,吃个瓜果、蔬菜基本靠偷,好在看瓜果的职工也知道,只要不糟蹋,睁只眼闭只眼也就过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胡子知道我回来了,兴冲冲地找到我一块上工。大胡子情绪不错,主动拉话。我明白他心里美什么,连队菜班、库房、卫生员、代销店那就是政治上可靠的人干的活。调大胡子去菜班,不知连长给他灌了什么药。其实我不用问,不一会儿他准会告诉我。一路上他得意地说,你就是我点名要到菜班的。我装作感激地样子问道:“那王少华呢?”大胡子脸沉了下来,“那是……是妇女班推出来,连长硬塞给我的人。”
  
  “你说,她明摆着干不成活,还不等于三……三个人的活让……我们两个人干……干吗?”大胡子又结巴上了,我没有吭气。
  
  今天菜地的活是收大白菜。前几天成形的大白菜已经处理完了,剩下的是些不包心的大帮子、小叶子之类的,要在以前就是烂在地里的货,今年大胡子到菜班,出了个主意,说可以腌咸菜供食堂的炊事员冬天给大家吃。方法很简单,在食堂周围挖两个四五米长、一米宽的大坑,然后坑底铺一层包谷杆,把那些大白菜洗都不用洗,连土带根排一层撒一层大盐粒子,两排一层,再撒一层大盐粒子。大盐粒子也不用花钱,是连队从附近沙包盐场拉的,平时大家也都吃它。大白菜排到齐口,再用玉米杆、麦草封盖就妥了。用大胡子的话说,三天之后就能吃,吃到开春了坏不了。这两坑菜果然一冬天没吃完。吃这种咸菜必须当心时不时能吃出虫子、蛆之类的小动物来。
  
  腌白菜是个突击性的活儿,堆在外面的菜不能时间长,时间一长就变黄、腐烂,大胡子的理论,扔进坑里其它什么东西都不在乎,就是不能有烂菜叶子,有烂菜叶,一坑菜就完蛋了。我和大胡子马不停蹄用架子车从地里往外拉,王少华负责捡出烂菜叶子,然后把大白菜往坑里扔。干上一会儿就真感到王少华不管用了,她不是腿疼就是腰酸,蹲下就站不起来,坐在坑边直叹气,我们还得回过头来帮她。大胡子着急,不咸不淡地没少刺过王少华。她哭丧个脸很难受,看来也不是个偷懒的人,我从心里也同情她,希望连领导讲点人道,把调到室内工作去,免得到哪儿都受人家白眼。
  
  王少华是农场职工的子女,她是本场学校初二的学生,比我们早一年就分配到农场干活了,当时也就十六七岁,豆蔻年华,脸蛋很漂亮,你就是现在看也比我们那一帮女知青好看。她父母出身都不好,可能受影响的原因,她的上进心特强,总想通过表现让大家看得起,干起活来手脚麻利,不娇气,不惜力。我们刚分到这个连,连长就向我们介绍了王少华,说她是知青的榜样,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榜样,并且还让她介绍自己刻苦学习“毛著”,改造世界观的体会。初二的娃娃能说出什么来,见了我们还有些羞涩,但明显流露出自豪与得意的神情。
  
  这一年我们第一次参加连里的拾花劳动,正赶上师里给各团场下了“军令状”,粮棉要“跨黄河,过长江”,向党的“九大”献厚礼。具体指标是什么,我们知青刚来也弄不明白,反正就是要产量。我们连有几千亩棉花地,从九月中旬开始,劳力几乎全投出去,一撒进地就见不到多少人影了。
  
  拾棉花是个苦累活。没早没晚地弯着腰,两只手都得抓,不能留下“羊尾巴”、“羊胡子”(残剩棉花),还不允许沾上大叶子,有了叶子用嘴咬出去。早晨天朦朦亮下地,地里的露水打湿了我们穿的裤子,中午大太阳一晒,焦热焦热的,干一天下来,你躺到床上腰酸腿痛,难受极了。我一天干十来个小时,最多也就拾个四十来斤,一般农工充其量也就六七十斤。
  
  棉花霜前霜后采摘质量评级不一样,所以各连都使劲多抓霜前花,挖空心思地组织各式各样的竞赛活动,当时又不让搞物质刺激,全靠政治鼓动、各类荣誉称号激发大家的干劲。
  
  王少华拾花手快,听说去年就冒了尖,评为“万斤拾花铁姑娘”。今年连里选出她参加全团拾花擂台赛,获奖人将披红戴花,参加全团学习“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王少华成了香饽饽,连长就指望她为连队争光,让自己露脸。
  
  王少华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她自己也特别兴奋。
  
  拾棉花抓的就是时间,王少华也卖劲,早上天不亮下地,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才收工,吃喝拉撒全在地里,连长为放“卫星”还专门给王少华派了一个男工为她背棉花兜,捡“羊尾巴”。铁姑娘就为了戴上那朵大红花,感冒发烧、来例假根本不下火线,连长、排长、班长为树一个标兵也装不知道。有一次王少华双腿疼得站不直了,连长还在鼓邪劲:“大批促大干,大干不要命,彻底干革命。”
  
  可怜小姑娘上学不多,父母又不在身边,照顾不上女儿,王少华就像一个陀螺,抽一鞭子转,不抽鞭子自个也转。
  
  一场拾花大战结束,王少华拄着双拐光荣地出席了全团“学习‘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回来后爬不动了,到莫管处医院一检查,落下了一个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病,一招风、一沾冷水就不能动弹。最初几个月,连里还有照顾,分点轻活,不舒服就病休,二十元生活费没有扣过。后来连里领导换了一茬,也就逐渐没人管了。王少华背了一身荣誉,也背了一身病,想找新领导说说,脸皮薄,张不开口,眼泪只好往肚里咽。有一次,我在连部碰见她,一瘸一拐的她正在给连长递假条,连长阴着脸,说话不紧不慢,“小王啊,你是学‘毛著’积极分子,我们树立的唯一知青榜样,现在动不动就不想下地干活了,让我们不好向革命群众交待啊。再说了,谁没个小病小灾,都学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连里的抓革命促生产还怎么搞?真正的革命战士要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嘛!”王少华看着连长的脸,嘴角一动一动的,半天憋出一句话:“我不是装的,真……真不是装的!”说着,眼泪就哗地流个不停。
  
  王少华辗转被推到大胡子的种菜班,就再也看不出三年前那个朴实、能干、大眼睛的少女形象了,从此无可奈何花落去,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若干年后,我离开了这个连队,听说王少华快成风尘女子了,把跟男人们上床都换成钱和药了,可怜一个美人儿!
  
  王少华的事,有次和大胡子闲谝说起过,大胡子不以为然地说:“我们刚开发莫索湾农场时,那个苦吃咂了,比她严重的病号多了,谁说过啥?要想过共产主义好日子,今天不吃点苦能行吗?”我听完,嘴一咧,心里暗暗骂道:“老东西,真不是人做的!”
  
  大胡子的一番话反倒增加了我对王少华的同情心,以后就时不时地照顾她,给她创造不干活的机会,时间长了王少华和我亲近了不少。大胡子看着王少华不怎么干活,能从他脸上看出不舒服来,有几次憋不住说出来,让我不软不硬地顶了回去。有一回大胡子当着王少华的面大咧咧地说:“老赵,你对小王有……有意思,干脆把她娶……娶回去算了,将来照……照顾起来也方便。”王少华在跟前,我不好说什么,只搭讪地说:“我老赵连自个儿都难养活,再伺候一朵鲜花岂不把人家害了?”我看王少华直勾勾地看着我:“我知道自己的情况,我哪能拖累人家城里人呢?”声音小得让人难听清。
  
  我们这个年龄正是谈情说爱的大好时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心里话,如果王少华是个健康人,如果我不是生活在农场,如果我们家的历史没有问题,如果我挣的不是这点钱,如果……如果太多,容不得我再往下去想,就是我想,我愿意,人家王少华的父母看我这样也未必干。
  
  男欢女爱人之常情,下农场后,一对对的男女知青的爱情故事浮出水面已不罕见了。好多高中的学生在文革“文攻武卫”最盛的时期,男女同学之间也已经悄悄勾搭上了,只是不敢让人知道罢了,一下农场就公开了。当时下农场是按父母工作单位划区域的,好多相好的没能分在一个团场或者连队,日后你来我往倒也倍加亲热,让我们这些没着落的人看着眼热。
  
  我们一伙里老辛年龄较长,可能小时候生活条件优越,比我们早熟,在文革混战中他就混上了一个初中小女孩,后来上山下乡,小女孩瞒着父母悄悄把户口办在老辛插队的连队。俩人关系公开最早,每天除了干活、睡觉不在一起,平时宛若一家人,少不了同学、职工都拿他们开涮取乐,人家俩也乐在其中。在远离父母的沙包窝里,同学们都真诚希望他们终成眷属。
  
  大概也就是我今年回石河子之前吧,一次和老辛上厕所,我忘带手纸,向老辛伸手要,老辛摸索了半天,掏出一个信封,用手来回捏了捏,就顺手递给我,出去了。我把信封撕开,发现里面的纸片上写着十来行字,细看是老辛女朋友的父亲写给老辛的一封信。
  
  “辛××同志:
  
  你和我女儿的事我们才听说,非常生气,她妈已经气倒在床,我们全家坚决反对!
  
  你出身反动军官的家庭,你父现在还关在‘牛棚’,我出身也不好,你俩一旦结合,你们、你们的子子孙孙还有好日子过吗?
  
  求求你放过我女儿。
  
  你若不愿撒手,我和她妈马上到你们连队去,当场死给你看。
  
  一封“哀德美顿书”!
  
  我说这些日子老辛愁眉不展,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原来有本难念的经啊!
  
  爱情的刺激究竟有多大,没亲入其内找不着感觉,看书上写的、听别人说的都不会产生撕心裂肺的沉痛感。我们都很同情老辛,看着他整天沉默寡言、双眼发直,平时爱说个俏皮话,现在谁在他面前开玩笑他烦谁。我们同住一间房,我劝过他,无外乎两条路:一是不管她父母啥态度,咱们生米煮成熟饭,反正连队这样的事比城里多;二是你那对象也非绝代佳人,以我的眼光也就是一般化,既然人家反对,女方也害怕,拉倒就拉倒,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非在一棵歪脖树下吊死?
  
  老辛回了三个字:“你不懂!”
  
  我什么时候真懂了?那是两年之后,我追上了一个异校插队的姑娘,俩人如胶似漆。晴天霹雳,也收到了其父一封内容雷同的信,只不过人家是“三代贫农,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意谓我不自量力。我当时五内俱焚,失落和悲伤非能言表。
  
  活到现在,后辈人也许窃笑父辈人感情之痴,用心专注,“为什么不能把感情换个方向,或者在其它方面去宣泄、分流一下呢?”
  
  生活在农场连队,真正属于你个人感情的天地,除了恋爱、哄娃娃就是传个小道消息、翻个“老婆舌”、逗个乐子,其它任何让人放纵、让人娱乐的文化生活都奇缺,人甚至不如一群羊那么欢腾、自由、活蹦乱跳。
  
  文人墨客笔下的秋色是流动的,美丽的,我眼里的田野一片凄黄,一切如同盛到碗里的包谷稀粥,粘粘糊糊,勾不起食欲,也看不到希望,寡淡无味。
  
  连队所谓的文化生活就是一个月电影队来放一场电影,大部分都是放了不知多少遍的样板戏,广播喇叭连新闻都难以听到。这种日子实在难熬。我写信求内地的亲戚给我寄来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当时属稀罕物件,小巧玲珑,有好几个波段,夜深人静,戴上耳塞能听好多台播放的节目。有一次偶尔收到一个电台讲着软软的中国话,先说了一大段对中国时政的评论,与我们听到的中央台、新疆台的广播内容绝对背道而驰,不是一条路子,播放中间还穿插几段中国四五十年代的我也比较熟悉的音乐、歌曲,什么《夜上海》、《四季歌》、《茉莉花》、《二泉映月》等等,这些久违了的音乐迷人啊!之后播报:“现在是美国之音对中国大陆广播。”我的妈呀,这是纯粹的敌台!此后偷听“美国之音”成了我恋爱之外另一种令人迷恋的生活。听听的确长见识,但绝不敢胡说,哪怕最亲近的人。中国这块地方出过不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但也是个盛产汉奸和太监的沃土,正因为如此,让人们始终小心翼翼。有了“美国之音”,我和老辛虽有同样的感情悲剧,但我的心态要平和多了。
  
  前一阶段,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及后来的“批林批孔”,小道消息也多了起来,中国的老百姓也没有以前好摆弄了,各种打击手段也花样百出地“亮剑”,其中一条是严厉打击收听敌台的反革命行为。连里知道我有个收音机(这种袖珍半导体全连就我一台),让大胡子盘问过我:
  
  “你那机子是什么牌子的?”
  
  “一九七0年上海出的‘红灯’牌。”
  
  “都能收哪些台?”
  
  “就收个新疆台,还有中央台,剩下的全部是样板戏,不信你来听听。”
  
  大胡子拿着我的收音机,小心翼翼地拨弄了一会儿,又还给我。
  
  “噢,我……我说呢。”大胡子弄明白了,向指导员汇报:
  
  “老赵的收音机是去年上海出的,一出厂,上海工人阶级就把敌台摘尸求掉了。人……人家觉悟就是高!你说,我……我们自家生产的东西,还能接……接上敌台?我听了几遍,全是样板戏。”
  
  指导员似乎也相信了,因为他再也没问过这件事。
  
  只可惜半导体质量太差,用了不到一年连中央台也收不到了,打开后,杂音比播音还刺耳。
  
  这次老天爷彻底把我的“敌台”摘掉了,我遭遇了第二次“失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