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农场连队第一课
四月初的天山北坡广阔的平原上已无“千里冰封”的苍茫景象,野草没有复生,兵团农场特有的林网在暖风的摇曳下,四处支丫着光光的枝条,远远望去泛出淡淡的绿色。一方方的大块条田,除了返青的麦苗,尽是灰黄色的赤地。
我坐在拉煤卡车的车厢上,区区八十来公里的路程,这辆“解放战争”时期的“嘎斯车”颠颠簸簸足足走了三个多小时。一路上车后扬起的灰土卷着车上的煤沫一拨一拨向我扑来,呛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估摸我此时此刻的形象绝对惨不忍睹。
文革前石城的中学生年年都要下农场支援“三秋”,一般也就安排在城市附近的团场连队。一个班三十来人统统挤在一起说说笑笑,那时的情景多美好啊,坐在卡车上更多地时候是男女同学互相拉歌,比男生女生谁会唱的革命歌曲多,谁的嗓门嘹亮,真是一路尘土,一路歌声,一路欢笑。车行走之中,遇到路段不好也时有颠簸和尘土飞扬,引来全车人的不是恐惶和厌恶,是被激起更大的兴奋和刺激,男女同学会不约而同地发出夸张的惊叫和欢笑。之后歌声更加激昂更加充满青春的活力。
当时在我们眼里看到的农田桑陌太美了,一排排整齐的林带,或是白杨或是沙枣或是老榆树……尽管已临近深秋依然生气勃勃。黄绿相间的枝叶在秋阳的装扮下,闪烁出耀眼的光泽。远处的渠水,静静地流淌一块块果实累累的庄稼地像排队似的依次涌入我们的眼帘,枝干焦黄挂着尺把长爆出金色籽粒的玉米;片片点点吐出雪白丝絮的棉花;支愣着墨绿色宽大叶片的甜菜……丰收的果实和甜蜜的心境融汇在一块,就像一幅浓彩重色的美丽油画。
那年月去农场劳动,只觉得车没有坐够路太短了。
眼下我坐在煤车上,经过的是这条路的延伸,路是越走越荒凉,越走越长,越往下走就越觉得以后想再回来就难上加难了。
好容易到了团部,我满脸黑灰地扛着行李找到了劳资科,记得是一个殷姓的转业军人给我办的手续。
他说:“你到二营十三连去吧,那
里有电。”当时有电的连队不太多,我早就知道十三连是团里最边远的连队,凡属于“造反派”观点的学生大多都分配到那里。我的几个熟悉的“战友”早就打过招呼,让我来,就要求分到十三连。没费劲,人家早就安排好了。凑巧十三连牛车来团部办事,殷科长(我这样称呼)热情地送我上牛车,招招手,算是打发走了一个学生,我心里也乐滋滋地和牛车一起一颠一颠地走在满是虚土的公路上。
车把式姓王,看起来有六十开外的样子,一打问,老头才四十八岁。我瞪大眼睛好奇地问:“娃娃不少吧?大的都该工作了?”老头回答:“尸求,老婆都不知道在哪个丈母娘的裤裆里,哪来的娃娃?”老头善谈,反正牛车也走得慢,我一路听他瞎谝,说得最多的就是连队男女之间的那点事。说到学生来连队劳动,老头上劲了,“你们学生一来,连队可热闹了。听说都是在城里干‘打砸抢’勾当的,是吧?”“那也不是光我们那一派,凡是学生都打砸抢过。”“连里好多家的鸡丢了,都怀疑是你们干的,谁也不敢找,怕你们这帮人。”我心里暗暗高兴:有人怕着就好。“你们学生来了二三十个呢,可惜女学生只有六七个,将来怎么办?”
我随口答道:“你想从里面找个老婆?”
“你真会开玩笑,哪敢想呢?只怕你们中间总有人会像我一样,一辈子摸不上女人的屁股。”我脸一下红了,心想:长这么大,第一次听见这么赤裸裸的语言。
路上王老头也介绍过十三连的环境、生产情况,言语之中听不出条件有多差,甚至隐约能察觉出他在言谈中流露出的得意和自豪。王老头话声不高不紧不慢,满嘴浓浓的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腔调,他告诉我现在农场的情况好多了,哪像五八年我们刚开进莫索湾时候的情景,说出来能吓死你们这群学生娃娃。我心想会有那么玄乎吗?王老头用手里的鞭子指了指周围的农田,“你知道原来什么样吗?我告诉你到处是一两米高的梭梭林、红柳条,拉我们的卡车还不如步行方便,我们一车人不是坐车前进,一路上我们要不停地下车清除挡道的梭梭、红柳等我们走到地图上标明的目的地后,你猜十来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多长时间?整整两天两夜!”
“当时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是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收获。我们干的是挖水渠的活,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冻土比石头还硬,十磅大鎯头砸下去,钢钎下只能留下个白印印。你想想那是什么日子?夜里烧一堆梭梭取暖,白天就吃盐水煮原粮,就是包谷小麦粒子。那年代人们热情高啊,没人叫苦!”王老头说到早年垦荒的老军垦战士吃大苦耐大劳的事情,我没干过但我知道的比他还多。从我上中学起,学校每年不知道要召开多少次请老革命、老军垦讲革命传统的报告会,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彭德怀和“一野”的二军、六军凯歌进新疆,促成国民党军队和平起义;十万大军屯垦戍边……我们这些“下一代”谁都能说个一二三来。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开发石河子新城的故事。
赶牛车的王老头,谈到兴奋处,随口给我背了一首诗:
大军十万出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
寒上风光无限好,何须争入玉门关。
这首诗我们都耳熟能诵,我故意问王老头,写这首诗的人你知道是谁吗?王老头笑笑摇摇头。我也不想说穿。作者是文革中打到,报上点了名,至今都未解放的兵团老政委。
我问王老头,那时候生活艰苦,干活又累你就没想着解甲归田回甘肃老家?王老头很干脆地回答“没想过!”他接着反问,“小伙子,万事开头难,到哪儿都要出大力,我们开荒是苦了点,有盼头啊,有用不完的天山雪水,有平展展的田地,只要开出来,长出来庄稼就是我们自己的。能吃饱肚子还愁盖不起房子?是吧?你看现在我们的日子不就好多了吗?你们年轻娃娃没吃过苦,你们不明白,哈好(土话:好坏)能吃饱肚子,能有个窝挡风避雨就是好日子啊,”
“还是兵团农场好哇,干活像打仗一样,齐刷刷齐上阵,每月发着工资,还有拖拉机、康拜因,我们老家哪有这么美,几辈子人苦也没少吃,到头来还是个吃不饱,你说我能想着回老家吗?”王老头说到高兴处连咽了几口唾沫,“我们指导员说过几回了,全国奔向共产党主义天堂,我们兵团最有条件先戴上共产主义的帽子,那时候开着汽车上班,住在洋楼上打着电话谝椽子,大肉大鱼尽着吃……”
我看王老头快陶醉了,我多少也受了感染,又接着问了一句:“那现在……”王老头抢过话头,“着什么急呀,不就是现在油、肉少一些,包谷发糕多吃了些吗,主席早就教导我们:‘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然后才能把自己解放掉’,我们现在日子差一点,那是支援世界革命,你要知道地球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还等着我们去解放他们哩!娃娃懂吗?”
王老头引用的话好像不是原文,大意没错,我们在广播、报纸上经常能看到听到这些伟人语录。
王老头上劲了,好像奔走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使劲朝老牛屁股上给了一鞭子,伴着一声吼,“驾!”牛一惊加快了步子,腾腾几下子后,又恢复了原来的速度。
扯远了,我实在没有多大的兴趣了,吃食上城乡都一样没有计较头,我关心冬天在农场怎么过,新疆冬天要占半年,冷起来滴水成冰,取暖是个大问题。我是坐煤车来的,车到团部煤就卸到机关食堂了,我问过司机,连队拉不拉煤,司机回答,我们从来只拉到团部,连队不是我们的事,连队用煤听说是自己用拖拉机到石河子去拉。王老头说,连队自己的拖拉机是去拉,不过一年拉不了几车,一来机力有限二来也没那么多钱。一冬各家各户也就分个三、四百斤。我一听头就大了,这哪够啊,我们家冬天少说也要二吨煤!
“老头说,煤不多那也没冻着,各家还有单干户,主要靠烧梭梭柴取暖”王老头回答。
“梭梭柴!”
“王大爷您刚才说开发莫索湾遍地都是梭梭,你帮我指指路边上还有没有这种树?”
王老头瞧着我笑了笑,就在近处你是一棵也找不到了,这种树命贱,专长在戈壁滩、沙包上,这些地方缺水,它有本事活下去,主要是它的根厉害,粗壮、毛须多能扎到很深的地方找水气,树干疙里疙瘩曲里拐弯没见过一棵是直的做不成东西。这种树枝叶不多,叶子也就一点点大,水份不容易跑掉。你要见到一棵一、两米高的梭梭,少说也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年成了。
王老头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这家伙特别经烧,别的树木着起来火旺不大功夫就烧完了,梭梭就不一样,起不了大火苗慢慢燃着,烟不大跟煤炭差不多。”
牛车慢腾腾地路过一排土坯平房,王老头喊了一声,“小伙子,你看平房前一垛垛码的整整齐齐的柴禾没有,那就是梭梭!”牛车走得慢,我们又挨得近,我仔细看了看这堆宝贝柴禾。一根根都被截成了长短不一的木节子,树皮灰黑色,样子就像树根,间或有几根皮色发青的,王老头告诉我,那是新砍来的梭梭。
“梭梭这种柴禾耐放,放十来年风吹日晒也不会朽,照样好烧,这堆梭梭说不定有一大半是开发莫索湾就砍来存放在这里的。”
“连队有小家的职工家家门前都有一垛梭梭柴”王老头说,“谁家梭梭垛大就说明男人能干”。
我说,连队周围的梭梭柴砍完了,再砍就要跑好远好远了吧?
“每年夏、秋我们大车班就开始拉梭梭了,以前进沙包走不了个把小时到处都是,一天来回两、三趟没有问题,近处的梭梭经不住各连都来拉,这两年就跑远了,要翻很多沙包,一天至多也只能拉上一趟,有些小家指望不上连队分的那点柴禾,遇上休息天约上几个人,拉上架子车自己到沙包拉梭梭,谁家不干冬天就挨冻。”
“你没去过沙包里面吧,那里的梭梭林、红柳林太好看了,梭梭柴一棵棵歪歪斜斜地长在沙包上,周围布满了一堆堆的红柳,时不时你还能遇上兔子、狐狸、野猪还有狼,运气好了能见到成群成伙的黄羊,见到人就一溜烟地窜了。
活着的梭梭柴树皮发青,没有水也直愣愣地长着,也有死的,照样挺挺地不过颜色就变成灰黄色的了。以前我们只捡死梭梭砍,现在人去的多了,大、小死活都统统往回砍。
梭梭在这里不是树是柴禾,在连队劳动几年凡说起它来,都叫“梭梭柴”。
牛车到了地方,我心凉了半截,进连队的公路已经被流沙厚厚地盖了一半,通常见到的条田、林网在这里几乎是一马平川,仅见到了路边小树也就是新栽不久的沙枣树,到了连部才看到几排白杨。
西北边是一望无际的连绵沙包。把我们发配到这里,可见团里的良苦用心了。
十三连集中了农八师子女校十来个“造反派”的同学,其它学校也有十来个,两个来月重逢,自是一番热闹景象。赶上吃饭,大伙给我买来了白面馍,这是同学之间接待的最高礼仪。平时大家都吃粗粮,省下白面馍票,专做接待。听说各连队的知青都是如此。吃完饭,安顿好床铺,就说到干什么活的事了。同学们都说:“你千万别去浇水班,开春浇赤地,没把我们哥们累趴下,一个班十二个小时,连牲口都不如。”不去,也得找个理由吧。半天没人想得出办法,还是老辛聪明,看了看我的酒瓶子底镜片,“你就说你深度近视,还是青光眼,一到晚上只能看见一点亮。”我说:“不能说青光眼夜里看不见东西吧?”“去去去,书呆子!那帮大老粗根本不会懂的。你装像点儿,准能过得去。”
第二天一大早,同学们兴冲冲地告诉我,“你已经分到大田班了,和老辛在一起。”同学们说,“大田班春灌也要参加,班长是‘老九’连里有名的吴大胡子,甘肃人日眼得很!”我忙打断同学的话,“还有知识分子当班长的吗?”同屋的人都笑起来,“你以为是臭知识分子哩,错了,是国民党‘九。二五’起义的老兵痞!”
原来如此,我以前在学校上学或文革期间,对新疆国民党军队和平起义人员认识上有过变化。
文革前,我当学生只知道新疆解放没打一枪一炮,是彭德怀、王震率领第一野战军二军、六军大兵压境,原国民党驻军司令陶峙岳将军深明大义,弃暗投明,带领十万官兵和平起义。宣布起义那天是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五日,故称“九。二五”起义。
五十年代初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屯垦戍边”,这十万官兵就地转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兵团各师后来又陆续添进了不少复转军人、支边青年、逃难盲流、右派分子及在管流放人员,几年下来“九。二五”起义人员逐渐也就不占多数了。
石城各机关单位各级领导都有一些这类人员,其它地方不多见,据说大部分都在农场连队。
文革前,我们大多称他们“旧军人”或“起义人员”。我们能听到的有关兵团的历史,或是石城的建设,农场的开发大多都是从他们嘴里得到的。
石城从人迹罕至的荒滩戈壁建成今天的规模,宽阔的街道、茂密整齐的条条林带,还有带“八一”名号的纺织厂、毛纺厂、织染厂、电厂等等,和这些人能吃大苦耐大劳艰苦创业有很大的关系。
全国有名的落难大右派分子诗人艾青,被王震将军招到石城以后,他咏唱过这样的诗:
我到过许多地方
数这个城市最年轻
它是这样漂亮
令人一见倾心
不是瀚海蜃楼
不是蓬莱仙境
它的一草一木
都由血汗凝成
当时还流传一首顺口溜,很真实:
老兵团
好厉害
粗粮吃
细粮卖
衣服统统没口袋
大姑娘不对外
这里说的“衣服统统没口袋”老军恳解释,指兵团在建成、开发初期,资金紧张,原始积累是指战员每月仅有的三元津贴费中的两元交公,每年两套单衣减为一套,一年两套棉装减为一套,所有衣兜、衬衣领子、帽子檐统统缩减……
兵团农八师组建初期,我们这所子第学校也诞生了,我记得当时就有一个总务处主任就是旧军人根底,全校师生没人称他官衔都尊敬的叫他“王大爷”。王大爷花白头发,干瘦干瘦,整天没见他闲过,时时都在校园里忙乎,菜地种菜、掏厕所、积肥,帮学生生炉子,拿着扫把扫操场……待人特别亲热,没见过他跟别人红过脸。听说教职工闹家庭矛盾,不管男女老少首先能把“官司”打到他那里寻求解决。后来他提升成副校长,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个王大爷在“九。二五”起义前就是黄埔军校出身的中校军官,提升副校长算是落实政策,这也不是他闹来的,是上级领导实在看不下去了。
文革前起义人员跟普通人一样,大家和他们融为一体,至少老百姓没把他们看成“另类”。
文革中,这批人自上而下第一批就倒霉了,大小当个头头脑脑的没有一个漏网,别说他们了,就是老红军、老八路也没几个走过来的。
那年代对起义人员的称谓就变成了“旧军阀”、“反动军官”、“老兵痞”了。但没有人称他们是“老九”。因为“老九”是文化革命中对知识分子的专称,还轮不上他们。
对知识分子的这个称号也是源起封建王朝,对各阶层人士的尊贵卑贱排序而来的。“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医、八娼、九儒、十丐”儒,指读书人,现在专指知识分子。文革中称知识分子为“老九”就是这么来的。
到农场后,知识分子的代号被“九。二五”起义人员顶上了真是个波谲云诡的事。
我和同学们正热热闹闹讨论两个“老九”的事,被门口一对男女的大声吵骂截断了,“吴大胡子,我操你妈!老娘的麻袋是我家祖传的,传了七、八代了,关你屁事,你这个老杂毛,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听得出来,这个女人也是一种半开玩笑的架式。
“刘破嘴,你这个老……老娘们少……少咧咧,我支给你……操,你想干,我还要回家……回家问问我老……老婆她让……让不让我干呢!”
对方的甘肃腔有点结巴,不紧不慢的,“吴大胡子,你个老兵痞你以为是解放前哩,还想骑到老娘身上拉屎拉尿,没门!咱三代贫贫的老贫农,怕你个球!”
“你……说啥,我八辈先……先人都是老贫农,你别歪(甘肃话厉害煌意思)好男不和……和女斗,我们连……连部见!”
被称作吴大胡子的人要挂免战牌了。
吵骂了半天,原来是为了一条麻袋。吴大胡子路过看见刘破嘴拿了条新麻袋,一口咬定是大田班的,让她还回来,刘当然不干,就大骂起来了。我问老辛:“你们怎么也不出去劝劝,骂得多难听。”同学们都笑了,“傻货,多精彩的一出戏,比看样板戏过瘾。他们从来都把吵架当娱乐,过后就完了。”
一会儿,吴大胡子进屋来,脸上还气呼呼的。老辛悄悄告诉我:“大胡子有点结巴,谁骂他老兵痞,他就喘不过气来。”我暗自笑了。
“你是新来的老赵?”我忙回答:“是,是。”这里不管多年轻,只要工作了,都称老×。称什么没关系。
“吴班长,你好,我以后就是你的兵了,听说你是几代老贫农,希望你以后多多教育。”一碗甜水灌下去,大胡子面有喜色。老辛接过话头,学着甘肃腔调,“老赵,你年轻,要多向我们老革命学习,特别是向老贫农吴班长学习。过两天,请他老人家给你单独补上一堂痛说革命家史课。”我忙说:“那是,那是。改日还要专门请吴班长讲一讲革命战争故事呢!”吴班长嘿嘿直笑,吱吱唔唔不吭声。我抬起头来,仔仔细细把吴班长看了一眼:一副典型甘肃人长像,两片布满血丝的红脸蛋,耳根之下全是短茬胡子,一直漫延到喉节上,也不全是黑的,黄的、白的、灰的混杂乱长,两只小眼睛倒挺亮,就是眼珠有点发黄。
大胡子让人一盯着看倒显出羞涩劲来,用满是老茧的黑手抹了下下巴,“老赵,你准备准备,下,下午去4号地浇水。”我忙说:“吴班长,小伙子都喜欢浇水,我的眼高度近视,还有青光眼,很严重,晚上压根看不清东西。真把地冲坏了,不好办。”
“真的吗?”黄眼珠盯着看了我好一阵,“革命工作别,别挑挑拣拣。我们刚开发莫,莫索湾的时候,比,比现在还困苦。那时候……”我听得有点急。老辛不等他说完,上来一把摘下我的眼镜,塞给大胡子吴班长,“你是老革命,你把这个镜子戴上试试。”大胡子接过来,在眼上比划了一下,“噢,不,不行,头晕。”“就是嘛,老赵是城市贫农,和我们不一样。要发扬阶级友爱,你说是吧?”大胡子嘴唇噘巴了一下,瞥了老辛一眼,对我说:“那你下午去平地,浇水的事以后再,再说。”就抬身走了。“狗日的,顺水人情都不会做!”我暗自骂道。
春乏夏困。中午饭后,老辛饭盒子一撂,“睡大觉!”就躺在床上。下午三点要下地,真睡过头,我们初来乍到,怕人说闲话。我对老辛说:“别睡了吧,满共不到一个小时。”“别担心,上班会有人叫!”就呼呼入睡了。
不一会儿,上工钟敲得震天响。我一咕噜爬起来,看看四周,几个人毫无动静,我忙推醒了几个,吭哧一声,又翻身睡过。不一会儿,我从后窗看见吴大胡子扛着铁锨向我们宿舍走来。“老辛、老赵,上,上工了!”喊完,一张脸贴在纱窗上动也不动,瞅着大伙起床。老辛翻身起来,“好,我早就醒来了,也不见你来叫。”我心里暗笑:“你们这帮家伙,怎么都成这样了?”老辛说:“尸求,一个月二十块大洋,卖那劲干什么!”
这天的活儿是平地、挖毛渠。大中午的,太阳懒洋洋地照着,四边一片干黄,黄的土地,黄的树,更黄的是不远处起伏流动的沙包。你看倦了,没有其它任何颜色刺激你的神经,就像眼下你干的活一样,一把铁锨,你不停地挖呀,平呀,没有尽头。累,实在谈不上,又没有定额,你就是埋头干,但人乏,乏得直想就地一躺。有时拄着铁锨想愣愣神,想点什么乐事,立马吴大胡子就吆喝上了:“哎,快点干活。你不怕站长了,三条腿撅断了,将来怎么生娃娃?”老辛马上答上话:“我们不怕,我们干不成,让你帮着干,干出一窝洋芋蛋!”地里的男女一阵哄笑。吴大胡子也不在乎:“到时候我想帮,就怕你老婆不让上。”旁边一个老娘们接上话:“大胡子,别着急,老辛的老婆还在你老婆的裤裆里藏着呢……”下面的对话就直接和男女的生殖器干上了,毫不忌违,男女老少齐上阵倒也热闹。老辛告诉我:“以后你就习惯了。这里干活,只要男女在一起,不来点荤的,提不起干劲。”
过了几天,这里落下了第一场雨水,不大,但也稀稀拉拉地下个不停。知青们兴奋地都跳起来了,可以不上工了,可以睡大觉了,可以瞎闹腾了。好景不长,连部敲响了开会钟,弄得大家很懊丧,一顿臭骂连部的“丧钟”。不一会儿,吴大胡子的黄眼珠就贴在了我们宿舍的后窗上:“开批判大会了,赶紧走!”大家搭拉个脑袋,没精打采地走出门。批判会是政治活动,当下,上到国家的大政方针,下到团连的各项指示、落实什么政策,都是以大批判开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好像只要批斗上几个人,上面想办的任何事都无阻挡似的,所以批判会是最大的政治活动。经过这些年“一打三反”、“清理阶级队伍”等一连串活动,中国人民都清楚,弄不好就影响到个人政治前途,甚至家庭前途,谁敢儿戏?
我初来乍到,第一次参加连队批判大会,不知是什么架式。老辛说:“连队大部分人不识几个字,长年又不挪窝,谁把谁不清楚?搞来搞去就是几个坏分子、偷公物的,大不了发现几个漏网地富。批判大会连里领导联系当前的形势,定个调,下面的骨干轮番上台骂上几句,踹上两脚,一般不念稿子,想到哪说到哪,挨批斗的人都认罪,把自己骂得像王八蛋就算批判会胜利结束了。
一进会场,一行白底黑字的横幅挂在主席台上,“彻底批判我连资产阶级反攻倒算分子王大炮、刘翠花”。
大家一看都暗自乐了。这几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当前要严防革命大好形势下走资派反攻倒算。估计中央文革小组又看谁不顺眼了,不知哪几个倒霉蛋二天会在报上消失。基层都要紧跟中央步骤,估计今天的批判会就冲中央精神来的。
老辛告诉我:“今天可有戏看了!”
会场上百十号人,一看台上挂的横幅,个个激情荡漾,都盼着批判会快点开场。
连文书领着喊了几声口号,底下七长八短地迎合。指导员登台讲话了,先背了几条语录,又说了一通当前的政治形势,就转到了今天的主题。
有几段话我记住了。指导员是河南人,南京部队转业的,在部队是炊事班的,大概也就是农村初中生的水平。一口河南腔:“今天通过伟大的文化大革命,取得了今天抓革命促生产的大好形势。咹,我们贫下中农不要命地大批促大干,争取早日跨进共产主义幸福天堂的大门,这个王大炮也在大干,他干什么呢?他偷着大干女人。“是可忍,谁不可忍!”全场哄堂大笑。“严肃点!”指导员一脸正经,“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些坏家伙平时装老实,今天我们要把他们伪装的外衣扒下来,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再踩上一只脚!”大家一阵乱叫,“把他们揪到台上来,把他们的外衣脱掉,看他们多大的蛋!”
还算不离谱,王大炮、刘翠花被推搡到前面台子上,外衣没有扒下来。俩人直楞楞地台前一站,刘翠花还时不时地把头偏过去一点儿,低一下。王大炮压根一个不在乎,头转来转去,满场子瞅人。“这不是送我到连队来的那个赶车老头吗?怎么落到这个地步?”我好奇地问老辛:“那俩孤男寡女正规结婚算了嘛,何苦偷偷摸摸,值吗?”“听说刘翠花还看不上王大炮。”老辛说。坐在后面的一个老农工断断续续地给我介绍了俩人的情况。王大炮是“老九”,一九四七年让陶峙岳这个国民党老军阀路过酒泉,打草搂兔子,路上抓壮丁弄来新疆的,和吴大胡子情况差不多。刘翠花是五十年代中期从上海拉来劳教的“舞女”。细算一下,俩人年龄也就四十来岁。刘翠花经得住细看,细皮嫩肉的,虽为烟花女子,风韵犹存。老辛告诉我:“王大炮早年是连队羊倌。那时候刚开发莫索湾,兵团从山东、湖南农村专招了一批女兵。这点女兵最多只够配连以上干部,吴大胡子、王大炮之类的兵蛋子根本轮不上。”“二三十岁的年龄,用大胡子的话说,个个骚得能熏死人。开发初期,都住地窝子,十来个人挤一间房,没有窗户,干上一天活,累得要死,又没有文化娱乐场所,能解乏解闷的就是说女人。有经历的,特别是一些年龄稍大点的老兵油子,旧社会到处都乱,什么乱七八糟事没干过?他们是主角,是核心,他们也乐得让大家围着、捧着。说得次数多了,重复多了,大家要求换内容,这些说客也就有影没影地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听得人就像醉鬼一样,怎么刺激就怎么想象,如果哪天不听,不跟着说上两句,就和丢了魂没什么两样。每天地窝子里都充斥着成年男人们散发出的一股股骚臭味。老辛问我:“你知道连队流行的顺口溜吗?”我刚来,哪知道。他低声伏在我耳边说:“‘点灯靠油,犁地靠牛,娱乐靠尸求。’上次指导员还追问过这句话是从谁嘴里说出来的,你可千万别往外说,反正我是从大胡子那里听来的。”
“本来就是实际情况,有啥追查头?”
“你真傻!这年月,干什么都要靠毛泽东思想,你靠尸求,不是找死吗!”
有道理,不服不行。我默默点头。
批斗会折腾了好一阵,等到各排代表发言之后,就轮着这俩“宝贝”坦白认罪了。
听人说王大炮前些年操过母羊,算有前科,这次又赶在风头上操了女人,就罪上加罪了,否则根本排不上他。听老职工讲,这种风流事连里多了去了。
王大炮蔫头蔫脑,让他交待罪行,声音太小,平时也就这个劲,别人再咋呼,他的声儿也提高不了,况且也没有害怕的样子。没斗头,不一会儿就放过去了。
重点戏主要在刘翠花这边。
刘翠花向广大革命群众交待罪行的时候,全场像开了锅,那个兴奋情绪有点像连里偶尔来放一场电影前的亢奋情景。刘翠花号称“公共汽车”,只要买票,谁都可以上车。这次和王大炮的事还是她那张臭嘴咕哝出去的。指导员一开始就义正词严地宣告:这次一定要批个水落石出,把资产阶级的反扑势力彻底批倒批臭,永世不得翻身。
刘翠花一张口,典型的吴侬软语,特别受听,全场鸦雀无声。她交待了王大炮把她拖到床上的情节,一副可怜兮兮的神态,让人实在不忍心批斗她。再看王大炮,两眼滴溜溜乱瞅,好像批斗与他无关,有一阵还想卷一根烟,被旁边的文书一把打落在地。刘翠花轻描淡写地交待完,走到指导员面前鞠了一躬,说:“我坦白完了,能不能先让我下去?”指导员一听就火了,“放你娘的狗臭屁!你把我们革命群众看成你一样的人,随便让人按倒揉了?”你不把犯罪细节一一倒干净,休想完事!”指导员还一再提示:“王大炮把你推到床上就没事干了?下面呢?”台下有几下老家伙也吆喝:“说下面,说下面的罪行!”
“王大炮怎么干的,你是怎么配合的?”
群众一阵起哄,连骂带卷,全是荤的。
有那么几个老光棍气势汹汹,摆出了动手的架式。我此时偷着看了看吴大胡子,这阵子蔫了秧,刚开始还活蹦乱跳,还是一个骨干力量,自指导员批判王大炮是国民党老兵痞的时候,大胡子嘴皮子一张一张的就再没有动静了。老辛凑到我跟前说:“‘老兵痞’三个字是大胡子的‘紧箍咒’,一念出来人就晕菜。平心说,这几年我们党从来没有把‘九。二五’起义的人当成过解放军。‘降兵难用’。”老辛心里也发酸。我明白,老辛的爹就是‘九。二五’起义的校官,在石河子城里他爹被批斗得一塌糊涂,全家老幼早就从干部楼里赶了出来。”
“大胡子幸亏活在连队,这里国民党的兵多,他还能称个贫下中农,要在城里早完蛋了。”老辛忿忿地说。我说:“这些兵已经在最底层了,你还能把他们怎么样?”
刘翠花站在台上,眼睛看着天花板,可能是琢磨怎么坦白的事吧。在一片嘈杂声中刘翠花开口了。我看她是豁出去了,不管是逼的还是自然流露,还是精神渲泄,反正应了时下的时髦话:“竹筒倒豆子,喝脏水拉稀,有什么倒什么”,甚至现编现造的。把旧社会大上海四马路学会的床上游戏全安在了她和王大炮身上。此刻全场只能听见喘粗气的声音。指导员两眼犯直,喉节一动一动地咽唾沫;坐在我周围的男女知青表情各异。女知青们开会挤在一块儿就是为了开小会,这会儿几乎没人说话,大多手里捏着个物件在翻弄,脸色一会儿红一会儿白,连大家公认的“丑丫头”此刻也文静得可爱。男知青们会不会抽烟手指上都夹了根莫合烟,低着头,瞅着烟火乱冒,每个人的两条腿把裆都夹得紧紧的。我心里明白:房子里太热了,裤子单薄,不留神会挺出另一条腿来。
也许是说溜了嘴,也许是情绪感染,刘翠花错把批斗会当成了老婆娘堆里翻闲话,说着说着来劲了,眉飞色舞,神情并茂,连王大炮都听不下去了,跳起来大骂:“刘翠花,老破鞋,我操你‘上海鸭子’八辈先人,满打满算上床才五分钟,我能日鬼那么多名堂吗?你她妈把我当叫驴了!”话一收口,王大炮自己“扑哧”一声先笑了。会场乱了套,一阵阵嘈杂,大家也觉着再批下去也不会有新内容了,于是指导员留下话:“斗争没有结束,把王、刘两人放回班组继续批斗。”老辛对着大胡子说:“对,这样的批斗会多来几次,我们就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了!”有几个女知青狠狠瞪了老辛一眼。
雨停了,太阳又出来了,连长看看时间还早,宣布大家回去上工,人群才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地离开了会场。
四月初的天山北坡广阔的平原上已无“千里冰封”的苍茫景象,野草没有复生,兵团农场特有的林网在暖风的摇曳下,四处支丫着光光的枝条,远远望去泛出淡淡的绿色。一方方的大块条田,除了返青的麦苗,尽是灰黄色的赤地。
我坐在拉煤卡车的车厢上,区区八十来公里的路程,这辆“解放战争”时期的“嘎斯车”颠颠簸簸足足走了三个多小时。一路上车后扬起的灰土卷着车上的煤沫一拨一拨向我扑来,呛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估摸我此时此刻的形象绝对惨不忍睹。
文革前石城的中学生年年都要下农场支援“三秋”,一般也就安排在城市附近的团场连队。一个班三十来人统统挤在一起说说笑笑,那时的情景多美好啊,坐在卡车上更多地时候是男女同学互相拉歌,比男生女生谁会唱的革命歌曲多,谁的嗓门嘹亮,真是一路尘土,一路歌声,一路欢笑。车行走之中,遇到路段不好也时有颠簸和尘土飞扬,引来全车人的不是恐惶和厌恶,是被激起更大的兴奋和刺激,男女同学会不约而同地发出夸张的惊叫和欢笑。之后歌声更加激昂更加充满青春的活力。
当时在我们眼里看到的农田桑陌太美了,一排排整齐的林带,或是白杨或是沙枣或是老榆树……尽管已临近深秋依然生气勃勃。黄绿相间的枝叶在秋阳的装扮下,闪烁出耀眼的光泽。远处的渠水,静静地流淌一块块果实累累的庄稼地像排队似的依次涌入我们的眼帘,枝干焦黄挂着尺把长爆出金色籽粒的玉米;片片点点吐出雪白丝絮的棉花;支愣着墨绿色宽大叶片的甜菜……丰收的果实和甜蜜的心境融汇在一块,就像一幅浓彩重色的美丽油画。
那年月去农场劳动,只觉得车没有坐够路太短了。
眼下我坐在煤车上,经过的是这条路的延伸,路是越走越荒凉,越走越长,越往下走就越觉得以后想再回来就难上加难了。
好容易到了团部,我满脸黑灰地扛着行李找到了劳资科,记得是一个殷姓的转业军人给我办的手续。
他说:“你到二营十三连去吧,那
里有电。”当时有电的连队不太多,我早就知道十三连是团里最边远的连队,凡属于“造反派”观点的学生大多都分配到那里。我的几个熟悉的“战友”早就打过招呼,让我来,就要求分到十三连。没费劲,人家早就安排好了。凑巧十三连牛车来团部办事,殷科长(我这样称呼)热情地送我上牛车,招招手,算是打发走了一个学生,我心里也乐滋滋地和牛车一起一颠一颠地走在满是虚土的公路上。
车把式姓王,看起来有六十开外的样子,一打问,老头才四十八岁。我瞪大眼睛好奇地问:“娃娃不少吧?大的都该工作了?”老头回答:“尸求,老婆都不知道在哪个丈母娘的裤裆里,哪来的娃娃?”老头善谈,反正牛车也走得慢,我一路听他瞎谝,说得最多的就是连队男女之间的那点事。说到学生来连队劳动,老头上劲了,“你们学生一来,连队可热闹了。听说都是在城里干‘打砸抢’勾当的,是吧?”“那也不是光我们那一派,凡是学生都打砸抢过。”“连里好多家的鸡丢了,都怀疑是你们干的,谁也不敢找,怕你们这帮人。”我心里暗暗高兴:有人怕着就好。“你们学生来了二三十个呢,可惜女学生只有六七个,将来怎么办?”
我随口答道:“你想从里面找个老婆?”
“你真会开玩笑,哪敢想呢?只怕你们中间总有人会像我一样,一辈子摸不上女人的屁股。”我脸一下红了,心想:长这么大,第一次听见这么赤裸裸的语言。
路上王老头也介绍过十三连的环境、生产情况,言语之中听不出条件有多差,甚至隐约能察觉出他在言谈中流露出的得意和自豪。王老头话声不高不紧不慢,满嘴浓浓的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腔调,他告诉我现在农场的情况好多了,哪像五八年我们刚开进莫索湾时候的情景,说出来能吓死你们这群学生娃娃。我心想会有那么玄乎吗?王老头用手里的鞭子指了指周围的农田,“你知道原来什么样吗?我告诉你到处是一两米高的梭梭林、红柳条,拉我们的卡车还不如步行方便,我们一车人不是坐车前进,一路上我们要不停地下车清除挡道的梭梭、红柳等我们走到地图上标明的目的地后,你猜十来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多长时间?整整两天两夜!”
“当时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是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收获。我们干的是挖水渠的活,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冻土比石头还硬,十磅大鎯头砸下去,钢钎下只能留下个白印印。你想想那是什么日子?夜里烧一堆梭梭取暖,白天就吃盐水煮原粮,就是包谷小麦粒子。那年代人们热情高啊,没人叫苦!”王老头说到早年垦荒的老军垦战士吃大苦耐大劳的事情,我没干过但我知道的比他还多。从我上中学起,学校每年不知道要召开多少次请老革命、老军垦讲革命传统的报告会,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彭德怀和“一野”的二军、六军凯歌进新疆,促成国民党军队和平起义;十万大军屯垦戍边……我们这些“下一代”谁都能说个一二三来。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开发石河子新城的故事。
赶牛车的王老头,谈到兴奋处,随口给我背了一首诗:
大军十万出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
寒上风光无限好,何须争入玉门关。
这首诗我们都耳熟能诵,我故意问王老头,写这首诗的人你知道是谁吗?王老头笑笑摇摇头。我也不想说穿。作者是文革中打到,报上点了名,至今都未解放的兵团老政委。
我问王老头,那时候生活艰苦,干活又累你就没想着解甲归田回甘肃老家?王老头很干脆地回答“没想过!”他接着反问,“小伙子,万事开头难,到哪儿都要出大力,我们开荒是苦了点,有盼头啊,有用不完的天山雪水,有平展展的田地,只要开出来,长出来庄稼就是我们自己的。能吃饱肚子还愁盖不起房子?是吧?你看现在我们的日子不就好多了吗?你们年轻娃娃没吃过苦,你们不明白,哈好(土话:好坏)能吃饱肚子,能有个窝挡风避雨就是好日子啊,”
“还是兵团农场好哇,干活像打仗一样,齐刷刷齐上阵,每月发着工资,还有拖拉机、康拜因,我们老家哪有这么美,几辈子人苦也没少吃,到头来还是个吃不饱,你说我能想着回老家吗?”王老头说到高兴处连咽了几口唾沫,“我们指导员说过几回了,全国奔向共产党主义天堂,我们兵团最有条件先戴上共产主义的帽子,那时候开着汽车上班,住在洋楼上打着电话谝椽子,大肉大鱼尽着吃……”
我看王老头快陶醉了,我多少也受了感染,又接着问了一句:“那现在……”王老头抢过话头,“着什么急呀,不就是现在油、肉少一些,包谷发糕多吃了些吗,主席早就教导我们:‘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然后才能把自己解放掉’,我们现在日子差一点,那是支援世界革命,你要知道地球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还等着我们去解放他们哩!娃娃懂吗?”
王老头引用的话好像不是原文,大意没错,我们在广播、报纸上经常能看到听到这些伟人语录。
王老头上劲了,好像奔走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使劲朝老牛屁股上给了一鞭子,伴着一声吼,“驾!”牛一惊加快了步子,腾腾几下子后,又恢复了原来的速度。
扯远了,我实在没有多大的兴趣了,吃食上城乡都一样没有计较头,我关心冬天在农场怎么过,新疆冬天要占半年,冷起来滴水成冰,取暖是个大问题。我是坐煤车来的,车到团部煤就卸到机关食堂了,我问过司机,连队拉不拉煤,司机回答,我们从来只拉到团部,连队不是我们的事,连队用煤听说是自己用拖拉机到石河子去拉。王老头说,连队自己的拖拉机是去拉,不过一年拉不了几车,一来机力有限二来也没那么多钱。一冬各家各户也就分个三、四百斤。我一听头就大了,这哪够啊,我们家冬天少说也要二吨煤!
“老头说,煤不多那也没冻着,各家还有单干户,主要靠烧梭梭柴取暖”王老头回答。
“梭梭柴!”
“王大爷您刚才说开发莫索湾遍地都是梭梭,你帮我指指路边上还有没有这种树?”
王老头瞧着我笑了笑,就在近处你是一棵也找不到了,这种树命贱,专长在戈壁滩、沙包上,这些地方缺水,它有本事活下去,主要是它的根厉害,粗壮、毛须多能扎到很深的地方找水气,树干疙里疙瘩曲里拐弯没见过一棵是直的做不成东西。这种树枝叶不多,叶子也就一点点大,水份不容易跑掉。你要见到一棵一、两米高的梭梭,少说也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年成了。
王老头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这家伙特别经烧,别的树木着起来火旺不大功夫就烧完了,梭梭就不一样,起不了大火苗慢慢燃着,烟不大跟煤炭差不多。”
牛车慢腾腾地路过一排土坯平房,王老头喊了一声,“小伙子,你看平房前一垛垛码的整整齐齐的柴禾没有,那就是梭梭!”牛车走得慢,我们又挨得近,我仔细看了看这堆宝贝柴禾。一根根都被截成了长短不一的木节子,树皮灰黑色,样子就像树根,间或有几根皮色发青的,王老头告诉我,那是新砍来的梭梭。
“梭梭这种柴禾耐放,放十来年风吹日晒也不会朽,照样好烧,这堆梭梭说不定有一大半是开发莫索湾就砍来存放在这里的。”
“连队有小家的职工家家门前都有一垛梭梭柴”王老头说,“谁家梭梭垛大就说明男人能干”。
我说,连队周围的梭梭柴砍完了,再砍就要跑好远好远了吧?
“每年夏、秋我们大车班就开始拉梭梭了,以前进沙包走不了个把小时到处都是,一天来回两、三趟没有问题,近处的梭梭经不住各连都来拉,这两年就跑远了,要翻很多沙包,一天至多也只能拉上一趟,有些小家指望不上连队分的那点柴禾,遇上休息天约上几个人,拉上架子车自己到沙包拉梭梭,谁家不干冬天就挨冻。”
“你没去过沙包里面吧,那里的梭梭林、红柳林太好看了,梭梭柴一棵棵歪歪斜斜地长在沙包上,周围布满了一堆堆的红柳,时不时你还能遇上兔子、狐狸、野猪还有狼,运气好了能见到成群成伙的黄羊,见到人就一溜烟地窜了。
活着的梭梭柴树皮发青,没有水也直愣愣地长着,也有死的,照样挺挺地不过颜色就变成灰黄色的了。以前我们只捡死梭梭砍,现在人去的多了,大、小死活都统统往回砍。
梭梭在这里不是树是柴禾,在连队劳动几年凡说起它来,都叫“梭梭柴”。
牛车到了地方,我心凉了半截,进连队的公路已经被流沙厚厚地盖了一半,通常见到的条田、林网在这里几乎是一马平川,仅见到了路边小树也就是新栽不久的沙枣树,到了连部才看到几排白杨。
西北边是一望无际的连绵沙包。把我们发配到这里,可见团里的良苦用心了。
十三连集中了农八师子女校十来个“造反派”的同学,其它学校也有十来个,两个来月重逢,自是一番热闹景象。赶上吃饭,大伙给我买来了白面馍,这是同学之间接待的最高礼仪。平时大家都吃粗粮,省下白面馍票,专做接待。听说各连队的知青都是如此。吃完饭,安顿好床铺,就说到干什么活的事了。同学们都说:“你千万别去浇水班,开春浇赤地,没把我们哥们累趴下,一个班十二个小时,连牲口都不如。”不去,也得找个理由吧。半天没人想得出办法,还是老辛聪明,看了看我的酒瓶子底镜片,“你就说你深度近视,还是青光眼,一到晚上只能看见一点亮。”我说:“不能说青光眼夜里看不见东西吧?”“去去去,书呆子!那帮大老粗根本不会懂的。你装像点儿,准能过得去。”
第二天一大早,同学们兴冲冲地告诉我,“你已经分到大田班了,和老辛在一起。”同学们说,“大田班春灌也要参加,班长是‘老九’连里有名的吴大胡子,甘肃人日眼得很!”我忙打断同学的话,“还有知识分子当班长的吗?”同屋的人都笑起来,“你以为是臭知识分子哩,错了,是国民党‘九。二五’起义的老兵痞!”
原来如此,我以前在学校上学或文革期间,对新疆国民党军队和平起义人员认识上有过变化。
文革前,我当学生只知道新疆解放没打一枪一炮,是彭德怀、王震率领第一野战军二军、六军大兵压境,原国民党驻军司令陶峙岳将军深明大义,弃暗投明,带领十万官兵和平起义。宣布起义那天是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五日,故称“九。二五”起义。
五十年代初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屯垦戍边”,这十万官兵就地转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兵团各师后来又陆续添进了不少复转军人、支边青年、逃难盲流、右派分子及在管流放人员,几年下来“九。二五”起义人员逐渐也就不占多数了。
石城各机关单位各级领导都有一些这类人员,其它地方不多见,据说大部分都在农场连队。
文革前,我们大多称他们“旧军人”或“起义人员”。我们能听到的有关兵团的历史,或是石城的建设,农场的开发大多都是从他们嘴里得到的。
石城从人迹罕至的荒滩戈壁建成今天的规模,宽阔的街道、茂密整齐的条条林带,还有带“八一”名号的纺织厂、毛纺厂、织染厂、电厂等等,和这些人能吃大苦耐大劳艰苦创业有很大的关系。
全国有名的落难大右派分子诗人艾青,被王震将军招到石城以后,他咏唱过这样的诗:
我到过许多地方
数这个城市最年轻
它是这样漂亮
令人一见倾心
不是瀚海蜃楼
不是蓬莱仙境
它的一草一木
都由血汗凝成
当时还流传一首顺口溜,很真实:
老兵团
好厉害
粗粮吃
细粮卖
衣服统统没口袋
大姑娘不对外
这里说的“衣服统统没口袋”老军恳解释,指兵团在建成、开发初期,资金紧张,原始积累是指战员每月仅有的三元津贴费中的两元交公,每年两套单衣减为一套,一年两套棉装减为一套,所有衣兜、衬衣领子、帽子檐统统缩减……
兵团农八师组建初期,我们这所子第学校也诞生了,我记得当时就有一个总务处主任就是旧军人根底,全校师生没人称他官衔都尊敬的叫他“王大爷”。王大爷花白头发,干瘦干瘦,整天没见他闲过,时时都在校园里忙乎,菜地种菜、掏厕所、积肥,帮学生生炉子,拿着扫把扫操场……待人特别亲热,没见过他跟别人红过脸。听说教职工闹家庭矛盾,不管男女老少首先能把“官司”打到他那里寻求解决。后来他提升成副校长,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个王大爷在“九。二五”起义前就是黄埔军校出身的中校军官,提升副校长算是落实政策,这也不是他闹来的,是上级领导实在看不下去了。
文革前起义人员跟普通人一样,大家和他们融为一体,至少老百姓没把他们看成“另类”。
文革中,这批人自上而下第一批就倒霉了,大小当个头头脑脑的没有一个漏网,别说他们了,就是老红军、老八路也没几个走过来的。
那年代对起义人员的称谓就变成了“旧军阀”、“反动军官”、“老兵痞”了。但没有人称他们是“老九”。因为“老九”是文化革命中对知识分子的专称,还轮不上他们。
对知识分子的这个称号也是源起封建王朝,对各阶层人士的尊贵卑贱排序而来的。“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医、八娼、九儒、十丐”儒,指读书人,现在专指知识分子。文革中称知识分子为“老九”就是这么来的。
到农场后,知识分子的代号被“九。二五”起义人员顶上了真是个波谲云诡的事。
我和同学们正热热闹闹讨论两个“老九”的事,被门口一对男女的大声吵骂截断了,“吴大胡子,我操你妈!老娘的麻袋是我家祖传的,传了七、八代了,关你屁事,你这个老杂毛,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听得出来,这个女人也是一种半开玩笑的架式。
“刘破嘴,你这个老……老娘们少……少咧咧,我支给你……操,你想干,我还要回家……回家问问我老……老婆她让……让不让我干呢!”
对方的甘肃腔有点结巴,不紧不慢的,“吴大胡子,你个老兵痞你以为是解放前哩,还想骑到老娘身上拉屎拉尿,没门!咱三代贫贫的老贫农,怕你个球!”
“你……说啥,我八辈先……先人都是老贫农,你别歪(甘肃话厉害煌意思)好男不和……和女斗,我们连……连部见!”
被称作吴大胡子的人要挂免战牌了。
吵骂了半天,原来是为了一条麻袋。吴大胡子路过看见刘破嘴拿了条新麻袋,一口咬定是大田班的,让她还回来,刘当然不干,就大骂起来了。我问老辛:“你们怎么也不出去劝劝,骂得多难听。”同学们都笑了,“傻货,多精彩的一出戏,比看样板戏过瘾。他们从来都把吵架当娱乐,过后就完了。”
一会儿,吴大胡子进屋来,脸上还气呼呼的。老辛悄悄告诉我:“大胡子有点结巴,谁骂他老兵痞,他就喘不过气来。”我暗自笑了。
“你是新来的老赵?”我忙回答:“是,是。”这里不管多年轻,只要工作了,都称老×。称什么没关系。
“吴班长,你好,我以后就是你的兵了,听说你是几代老贫农,希望你以后多多教育。”一碗甜水灌下去,大胡子面有喜色。老辛接过话头,学着甘肃腔调,“老赵,你年轻,要多向我们老革命学习,特别是向老贫农吴班长学习。过两天,请他老人家给你单独补上一堂痛说革命家史课。”我忙说:“那是,那是。改日还要专门请吴班长讲一讲革命战争故事呢!”吴班长嘿嘿直笑,吱吱唔唔不吭声。我抬起头来,仔仔细细把吴班长看了一眼:一副典型甘肃人长像,两片布满血丝的红脸蛋,耳根之下全是短茬胡子,一直漫延到喉节上,也不全是黑的,黄的、白的、灰的混杂乱长,两只小眼睛倒挺亮,就是眼珠有点发黄。
大胡子让人一盯着看倒显出羞涩劲来,用满是老茧的黑手抹了下下巴,“老赵,你准备准备,下,下午去4号地浇水。”我忙说:“吴班长,小伙子都喜欢浇水,我的眼高度近视,还有青光眼,很严重,晚上压根看不清东西。真把地冲坏了,不好办。”
“真的吗?”黄眼珠盯着看了我好一阵,“革命工作别,别挑挑拣拣。我们刚开发莫,莫索湾的时候,比,比现在还困苦。那时候……”我听得有点急。老辛不等他说完,上来一把摘下我的眼镜,塞给大胡子吴班长,“你是老革命,你把这个镜子戴上试试。”大胡子接过来,在眼上比划了一下,“噢,不,不行,头晕。”“就是嘛,老赵是城市贫农,和我们不一样。要发扬阶级友爱,你说是吧?”大胡子嘴唇噘巴了一下,瞥了老辛一眼,对我说:“那你下午去平地,浇水的事以后再,再说。”就抬身走了。“狗日的,顺水人情都不会做!”我暗自骂道。
春乏夏困。中午饭后,老辛饭盒子一撂,“睡大觉!”就躺在床上。下午三点要下地,真睡过头,我们初来乍到,怕人说闲话。我对老辛说:“别睡了吧,满共不到一个小时。”“别担心,上班会有人叫!”就呼呼入睡了。
不一会儿,上工钟敲得震天响。我一咕噜爬起来,看看四周,几个人毫无动静,我忙推醒了几个,吭哧一声,又翻身睡过。不一会儿,我从后窗看见吴大胡子扛着铁锨向我们宿舍走来。“老辛、老赵,上,上工了!”喊完,一张脸贴在纱窗上动也不动,瞅着大伙起床。老辛翻身起来,“好,我早就醒来了,也不见你来叫。”我心里暗笑:“你们这帮家伙,怎么都成这样了?”老辛说:“尸求,一个月二十块大洋,卖那劲干什么!”
这天的活儿是平地、挖毛渠。大中午的,太阳懒洋洋地照着,四边一片干黄,黄的土地,黄的树,更黄的是不远处起伏流动的沙包。你看倦了,没有其它任何颜色刺激你的神经,就像眼下你干的活一样,一把铁锨,你不停地挖呀,平呀,没有尽头。累,实在谈不上,又没有定额,你就是埋头干,但人乏,乏得直想就地一躺。有时拄着铁锨想愣愣神,想点什么乐事,立马吴大胡子就吆喝上了:“哎,快点干活。你不怕站长了,三条腿撅断了,将来怎么生娃娃?”老辛马上答上话:“我们不怕,我们干不成,让你帮着干,干出一窝洋芋蛋!”地里的男女一阵哄笑。吴大胡子也不在乎:“到时候我想帮,就怕你老婆不让上。”旁边一个老娘们接上话:“大胡子,别着急,老辛的老婆还在你老婆的裤裆里藏着呢……”下面的对话就直接和男女的生殖器干上了,毫不忌违,男女老少齐上阵倒也热闹。老辛告诉我:“以后你就习惯了。这里干活,只要男女在一起,不来点荤的,提不起干劲。”
过了几天,这里落下了第一场雨水,不大,但也稀稀拉拉地下个不停。知青们兴奋地都跳起来了,可以不上工了,可以睡大觉了,可以瞎闹腾了。好景不长,连部敲响了开会钟,弄得大家很懊丧,一顿臭骂连部的“丧钟”。不一会儿,吴大胡子的黄眼珠就贴在了我们宿舍的后窗上:“开批判大会了,赶紧走!”大家搭拉个脑袋,没精打采地走出门。批判会是政治活动,当下,上到国家的大政方针,下到团连的各项指示、落实什么政策,都是以大批判开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好像只要批斗上几个人,上面想办的任何事都无阻挡似的,所以批判会是最大的政治活动。经过这些年“一打三反”、“清理阶级队伍”等一连串活动,中国人民都清楚,弄不好就影响到个人政治前途,甚至家庭前途,谁敢儿戏?
我初来乍到,第一次参加连队批判大会,不知是什么架式。老辛说:“连队大部分人不识几个字,长年又不挪窝,谁把谁不清楚?搞来搞去就是几个坏分子、偷公物的,大不了发现几个漏网地富。批判大会连里领导联系当前的形势,定个调,下面的骨干轮番上台骂上几句,踹上两脚,一般不念稿子,想到哪说到哪,挨批斗的人都认罪,把自己骂得像王八蛋就算批判会胜利结束了。
一进会场,一行白底黑字的横幅挂在主席台上,“彻底批判我连资产阶级反攻倒算分子王大炮、刘翠花”。
大家一看都暗自乐了。这几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当前要严防革命大好形势下走资派反攻倒算。估计中央文革小组又看谁不顺眼了,不知哪几个倒霉蛋二天会在报上消失。基层都要紧跟中央步骤,估计今天的批判会就冲中央精神来的。
老辛告诉我:“今天可有戏看了!”
会场上百十号人,一看台上挂的横幅,个个激情荡漾,都盼着批判会快点开场。
连文书领着喊了几声口号,底下七长八短地迎合。指导员登台讲话了,先背了几条语录,又说了一通当前的政治形势,就转到了今天的主题。
有几段话我记住了。指导员是河南人,南京部队转业的,在部队是炊事班的,大概也就是农村初中生的水平。一口河南腔:“今天通过伟大的文化大革命,取得了今天抓革命促生产的大好形势。咹,我们贫下中农不要命地大批促大干,争取早日跨进共产主义幸福天堂的大门,这个王大炮也在大干,他干什么呢?他偷着大干女人。“是可忍,谁不可忍!”全场哄堂大笑。“严肃点!”指导员一脸正经,“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些坏家伙平时装老实,今天我们要把他们伪装的外衣扒下来,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再踩上一只脚!”大家一阵乱叫,“把他们揪到台上来,把他们的外衣脱掉,看他们多大的蛋!”
还算不离谱,王大炮、刘翠花被推搡到前面台子上,外衣没有扒下来。俩人直楞楞地台前一站,刘翠花还时不时地把头偏过去一点儿,低一下。王大炮压根一个不在乎,头转来转去,满场子瞅人。“这不是送我到连队来的那个赶车老头吗?怎么落到这个地步?”我好奇地问老辛:“那俩孤男寡女正规结婚算了嘛,何苦偷偷摸摸,值吗?”“听说刘翠花还看不上王大炮。”老辛说。坐在后面的一个老农工断断续续地给我介绍了俩人的情况。王大炮是“老九”,一九四七年让陶峙岳这个国民党老军阀路过酒泉,打草搂兔子,路上抓壮丁弄来新疆的,和吴大胡子情况差不多。刘翠花是五十年代中期从上海拉来劳教的“舞女”。细算一下,俩人年龄也就四十来岁。刘翠花经得住细看,细皮嫩肉的,虽为烟花女子,风韵犹存。老辛告诉我:“王大炮早年是连队羊倌。那时候刚开发莫索湾,兵团从山东、湖南农村专招了一批女兵。这点女兵最多只够配连以上干部,吴大胡子、王大炮之类的兵蛋子根本轮不上。”“二三十岁的年龄,用大胡子的话说,个个骚得能熏死人。开发初期,都住地窝子,十来个人挤一间房,没有窗户,干上一天活,累得要死,又没有文化娱乐场所,能解乏解闷的就是说女人。有经历的,特别是一些年龄稍大点的老兵油子,旧社会到处都乱,什么乱七八糟事没干过?他们是主角,是核心,他们也乐得让大家围着、捧着。说得次数多了,重复多了,大家要求换内容,这些说客也就有影没影地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听得人就像醉鬼一样,怎么刺激就怎么想象,如果哪天不听,不跟着说上两句,就和丢了魂没什么两样。每天地窝子里都充斥着成年男人们散发出的一股股骚臭味。老辛问我:“你知道连队流行的顺口溜吗?”我刚来,哪知道。他低声伏在我耳边说:“‘点灯靠油,犁地靠牛,娱乐靠尸求。’上次指导员还追问过这句话是从谁嘴里说出来的,你可千万别往外说,反正我是从大胡子那里听来的。”
“本来就是实际情况,有啥追查头?”
“你真傻!这年月,干什么都要靠毛泽东思想,你靠尸求,不是找死吗!”
有道理,不服不行。我默默点头。
批斗会折腾了好一阵,等到各排代表发言之后,就轮着这俩“宝贝”坦白认罪了。
听人说王大炮前些年操过母羊,算有前科,这次又赶在风头上操了女人,就罪上加罪了,否则根本排不上他。听老职工讲,这种风流事连里多了去了。
王大炮蔫头蔫脑,让他交待罪行,声音太小,平时也就这个劲,别人再咋呼,他的声儿也提高不了,况且也没有害怕的样子。没斗头,不一会儿就放过去了。
重点戏主要在刘翠花这边。
刘翠花向广大革命群众交待罪行的时候,全场像开了锅,那个兴奋情绪有点像连里偶尔来放一场电影前的亢奋情景。刘翠花号称“公共汽车”,只要买票,谁都可以上车。这次和王大炮的事还是她那张臭嘴咕哝出去的。指导员一开始就义正词严地宣告:这次一定要批个水落石出,把资产阶级的反扑势力彻底批倒批臭,永世不得翻身。
刘翠花一张口,典型的吴侬软语,特别受听,全场鸦雀无声。她交待了王大炮把她拖到床上的情节,一副可怜兮兮的神态,让人实在不忍心批斗她。再看王大炮,两眼滴溜溜乱瞅,好像批斗与他无关,有一阵还想卷一根烟,被旁边的文书一把打落在地。刘翠花轻描淡写地交待完,走到指导员面前鞠了一躬,说:“我坦白完了,能不能先让我下去?”指导员一听就火了,“放你娘的狗臭屁!你把我们革命群众看成你一样的人,随便让人按倒揉了?”你不把犯罪细节一一倒干净,休想完事!”指导员还一再提示:“王大炮把你推到床上就没事干了?下面呢?”台下有几下老家伙也吆喝:“说下面,说下面的罪行!”
“王大炮怎么干的,你是怎么配合的?”
群众一阵起哄,连骂带卷,全是荤的。
有那么几个老光棍气势汹汹,摆出了动手的架式。我此时偷着看了看吴大胡子,这阵子蔫了秧,刚开始还活蹦乱跳,还是一个骨干力量,自指导员批判王大炮是国民党老兵痞的时候,大胡子嘴皮子一张一张的就再没有动静了。老辛凑到我跟前说:“‘老兵痞’三个字是大胡子的‘紧箍咒’,一念出来人就晕菜。平心说,这几年我们党从来没有把‘九。二五’起义的人当成过解放军。‘降兵难用’。”老辛心里也发酸。我明白,老辛的爹就是‘九。二五’起义的校官,在石河子城里他爹被批斗得一塌糊涂,全家老幼早就从干部楼里赶了出来。”
“大胡子幸亏活在连队,这里国民党的兵多,他还能称个贫下中农,要在城里早完蛋了。”老辛忿忿地说。我说:“这些兵已经在最底层了,你还能把他们怎么样?”
刘翠花站在台上,眼睛看着天花板,可能是琢磨怎么坦白的事吧。在一片嘈杂声中刘翠花开口了。我看她是豁出去了,不管是逼的还是自然流露,还是精神渲泄,反正应了时下的时髦话:“竹筒倒豆子,喝脏水拉稀,有什么倒什么”,甚至现编现造的。把旧社会大上海四马路学会的床上游戏全安在了她和王大炮身上。此刻全场只能听见喘粗气的声音。指导员两眼犯直,喉节一动一动地咽唾沫;坐在我周围的男女知青表情各异。女知青们开会挤在一块儿就是为了开小会,这会儿几乎没人说话,大多手里捏着个物件在翻弄,脸色一会儿红一会儿白,连大家公认的“丑丫头”此刻也文静得可爱。男知青们会不会抽烟手指上都夹了根莫合烟,低着头,瞅着烟火乱冒,每个人的两条腿把裆都夹得紧紧的。我心里明白:房子里太热了,裤子单薄,不留神会挺出另一条腿来。
也许是说溜了嘴,也许是情绪感染,刘翠花错把批斗会当成了老婆娘堆里翻闲话,说着说着来劲了,眉飞色舞,神情并茂,连王大炮都听不下去了,跳起来大骂:“刘翠花,老破鞋,我操你‘上海鸭子’八辈先人,满打满算上床才五分钟,我能日鬼那么多名堂吗?你她妈把我当叫驴了!”话一收口,王大炮自己“扑哧”一声先笑了。会场乱了套,一阵阵嘈杂,大家也觉着再批下去也不会有新内容了,于是指导员留下话:“斗争没有结束,把王、刘两人放回班组继续批斗。”老辛对着大胡子说:“对,这样的批斗会多来几次,我们就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了!”有几个女知青狠狠瞪了老辛一眼。
雨停了,太阳又出来了,连长看看时间还早,宣布大家回去上工,人群才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地离开了会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