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牙好才是真的好

时间:2023/11/9 作者: 爱你 热度: 18046
◎ 尹丛丛

  牙好才是真的好

  ◎ 尹丛丛

  

  四环素牙代言人,徐静蕾、赵薇对牙齿直接进行了“贴瓷砖”处理;林志玲使用美白牙贴,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李冰冰、金喜善启用了听起来格外高端的冷光美白。

  如此看来,娱乐圈不一定人人整容,但人人都会整牙。或许真如张歆艺说的那样——整容不如去整牙。

莫言们的“牙齿外交”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现场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证书,开始致辞时,他不但“创造了一个世界”,还将中国人对于牙齿的态度带给了世界。

  当时的场面让网友纷纷吐槽——一身穿西式燕尾服的莫言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证书时,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但他的牙齿是黑黄参差的。

  莫言的牙齿也恰恰代表了中国“50后”“60后”成功男士的集体现状。事实上,在老外眼里,中国人的牙分三类:第一类,天生长得不齐的牙,这已经是全世界皆知的了;第二类,臭名昭著的“老板中华烟牙”,即便一年洗一次牙,也很快会变黑;第三类,天生牙好的人。

  唯独没有爱护理牙齿的人。

  牙齿是一种外交,也是一种文化。早些年,传统文化礼仪里信奉“笑不露齿”。所以,当巩俐、舒淇第一次站上国际红毯,绽开8颗牙的笑容时,老外们惊叹:“太美了!”大多数中国男人却看不出好看在哪里。

  远至作家林语堂、徐志摩,近到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周恩来,文章或者回忆录里也常提到他们的牙齿——他们能在西方受到欢迎,很大原因只是文化上的趋同和认同。

牙齿背后的尊严

中国人对于牙天生不讲究。

  军阀吴佩孚因患牙病而死。1939年12月8日的《申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军界完人吴佩孚死在蛀牙》的文章,其中就写了中国人不爱惜牙齿导致的恶果。最后,作者给吴佩孚补了一刀:“如吴将军,若在蛀牙未发炎前,能每日用黑人牙膏擦洗,则蛀牙可以灭。”连将军都如此,其他人的卫生习惯可见一斑。

  奇怪的是,无论牙齿是黑色或黄色、烟熏或茶染、结石或龋齿、疼痛或麻痹,中国人都不当一回事。可是,他们对于牙齿有着极其扭曲的审美——镶牙——并分出了阶层。

  古代的假牙材质很多,除了象牙、牛骨、檀香之外,还可用软金铁线绑住牙齿,再绑入口内,没有咀嚼功能,纯装饰使用。发展到民国,则成了老老少少一张口,金牙闪倒一片的奇景。

  时至如今,鉴于薄弱的底蕴,除了“牙疼不是病”的国民的口腔健康意识需要重建之外,对牙齿健康的宣传,口腔医院和诊所的普及,牙齿护理市场的规范,到哪里去找好牙医,甚至将口腔保健全面纳入医疗保险范畴,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大国口腔”问题。

  牙好,也成为了新的市民阶层观。(摘自《齐鲁周刊》2014年第23期 图/亓寂)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