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孟小冬情归杜月笙

时间:2023/11/9 作者: 爱你 热度: 11190
◎ 谢国琴

  孟小冬情归杜月笙

  ◎ 谢国琴

  

  孟小冬几十年艺术生涯,东西南北转战,落下一些病痛在所难免。最折磨她的是此时常造访的胃病。当年,孟小冬红遍南北,邀约不断,繁忙的工作让她根本无法按时吃饭,落下了病根儿。

  1948 年年末,平津战役爆发,北平几乎成了围城。孟小冬只是一个唱戏的女子,对政治并不敏感,显得六神无主。然而,作为上海滩“青帮老大”的杜月笙却能在这些战事之间推敲出伯仲来。自孟小冬回到北平后,杜月笙就日夜牵挂。正当孟小冬六神无主之时,她收到了姚玉兰(杜月笙侧室,孟小冬孩提时的玩伴)从上海寄来的挂号信。信上除了一些寒暄之类的话,主要是要孟小冬火速到上海暂居以躲避战火。

  姚玉兰以姐妹之情写信邀孟小冬正是受杜月笙之托。孟小冬愿意离开北平来上海,杜月笙欣喜若狂。为此,杜月笙专门租了一架飞机接孟小冬。此时的杜月笙已经被病痛折磨得身体消瘦,孟小冬抵达上海时,他仍然带病到机场接孟小冬。孟小冬本来就是一个感情极为细腻的女子,一个男子默默守护自己十几年,已全然被感动。到了上海,孟小冬和杜月笙、姚玉兰住在了一起。

  1949 年年初,天津、北平相继解放。和大多数名流一样,杜月笙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应蒋介石的邀请去台湾;二是应黄炎培、章士钊的劝告,仍然留在上海。4月27日,杜月笙一家乘坐客轮匆匆驶离上海开往香港,暂住位于香港坚尼地台18号的最后一处杜公馆。彼时的杜月笙本来就病痛缠身,哮喘病一发再发,又因路途颠簸,病痛竟一发不可收拾。孟小冬整天不离左右地为杜月笙熬药煎汤,姚玉兰负责主持杜公馆日常的内外事物。

  杜月笙卧病在床,根本无力维持家业。他无法行走到饭厅,家人无法与他同桌吃饭,连吃饭这种简单的家庭生活都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姚玉兰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吃不惯香港人煮的东西,所以她在自己的屋里吃饺子,孟小冬则独自一人啃面包,喝牛奶。孟小冬和姚玉兰长期相处下来,变得日渐疏离。两人的关系一度下滑,甚至到了视若陌生人的地步。

  香港并不似杜月笙发迹的上海,他的门庭冷清。即便在病榻中,来探望他的也只有少数的亲戚挚友。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一辈子骄傲的孟小冬甘心不离左右地做起了看护的工作。杜月笙病到严重的时候,几乎不能下地站立,孟小冬亲自将汤药、煨面端到床前,喂食杜月笙。病痛缠身的杜月笙最大的享受是孟小冬在病榻前唱上两嗓子,他顿时觉得精神抖擞。

  在香港待得不顺心,杜月笙便有了全家迁居法国的想法。在这样的家庭会议上,孟小冬向来少言寡语,这时却以淡淡的语气问:“我跟着去,算丫鬟还是算女朋友?”

  孟小冬一语即出,满堂肃然,最震惊的莫过于杜月笙。这两年孟小冬衣不解带地照顾他,却从未以名正言顺的身份侍候左右。萎靡之中的杜月笙顿时精神抖擞,当即宣布尽快与孟小冬成婚。

  此时的杜月笙万贯家产早已散尽,但他仍坚持把婚礼办得风风光光。他以大操大办的方式昭告天下:一生情场坎坷的孟小冬终于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归宿。

  婚期如约而至,那一晚,杜月笙离开了他久卧的病榻,穿起新定制的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坐在手推轮椅上,被新娘孟小冬推到了客厅。四十多岁的孟小冬风韵犹存,她穿着一件崭新的绲边碎花旗袍,面带微笑,难得热情地招呼前来赴宴的亲朋好友。自此,孟小冬正式成为杜月笙的五太太。

  (摘自《孟小冬艺传:流诸记忆的冬皇遗音》文汇出版社图/赵胜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