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高一语文教师,最近在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其中一句“早生华发”,关于“华”的读音是念huá还是huā,大家争论不休,我个人认为念huā,理由如下:
一、“华”通“花”
现代汉语词典中华读huá时,有一个词条“华发”,释义为:花白的头发。这种解释给广大的读者很大的误导性,因为“早生华发”中的“华”通“花”,花白之意,正好与“花”的一个词条相吻合。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常见,如:春华秋实,出自《三国志?魏志邢颙传》:“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春华”的“华”通“花",意思是春天的花。陈子昂《感遇》中:“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句中的“华”古“花”字。“岁华“就是岁花,意思是一年一度花。汉乐府诗《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华”通“花”,“华叶”意思花和叶子。
因此,在判断古文中字的读音时,我们应根据汉字的音形义来确定汉字的读音。
二、从平仄角度考虑
为了弄清楚平仄的相关常识,我查閱了相关材料。
平仄,简单的说,一、二声字是平声,三、四声字是仄声。入声字是仄声。古诗所讲平仄是声调问题。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宋末)汉字字音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四声”。古诗所讲的“平仄”就是针对这古“四声”而归类的:四类声调归并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本身为一大类,仍称“平声”,或简称“平”;上、去、入声又合归为一大类,统称“仄声”,或简称“仄”。两大类简称“平仄”。
古“平声”的字,声音高而平且长,从头至尾保持一致,不升不降;“仄声”的字读音不平,或升或降,或拐弯,或短促(如入声字)。平仄声的字在诗词中按一定的规律中交替使用,可使句子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吟诵时在声音上给人以美感。
但是,语音发展到现代普通话,“四声”已经有所变化,古“平声”分化成为现在的阴平、阳平(第一、第二声),古“上声、去声”仍然是现在的上声、去声(第三、第四声),而古“入声”字则完全瓦解,分散混入了现在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字中。由于古“入声”属于仄声,所以现在读古诗词,不能把普通话读为阴平、阳平(第一、第二声)的字一概当作平声,因为它们中间混杂有古入声字。
现在辨别古诗字音的“平仄”声所要做的事,就是如何用我们现在的语音去辨别每个字的读音属于古代的平声还是仄声。大家总是简单地以为第一第二声是“平”,第三第四声是“仄”,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辨认方法应该是:
(一)用现在普通话念字,如果是上声、去声(即第三、第四声)的,都是仄声。
(二)用现在普通话念字,如果是阴平、阳平(即第一、第二声)的,其中鼻韵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声。第一、第二声中非鼻韵母的字多数是平声,但有部分是仄声(即古入声字),如“鸭、接、耷、八、逼、拔、达、笛、白、食、直、吉、合”等。
(三)我们要在现在的第一、第二声非鼻韵母的字中辨别古入声字,辨别入声字可用如下一些方法:
1.阳平(第二声)字,只要不是鼻韵母(如上所述),则凡声母是b、d、g、zh、z、j的,是古入声字。如“拔、勃、得、笛、国、格、着、浊、杂、足、节、及”等。
2.记住一些做声符的古入声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这些字作声旁的字,也是入声字,如“鸭、押、匣、钾、呷、伯、泊、帛、柏、植、值、殖、洁、结、桔、佶、黠、颉、盒、拾、阁、蛤、颌”等等,因此也属于仄声,尽管现在普通话读作阳平。
根据古“平声”的字,声音高而平且长,从头至尾保持一致,不升不降的特点,我们判断“早生华发”一句,“华”如果发huá,应属于仄声,上片“卷起千堆雪”一句中与之相对应的“堆”,属于古“平声”的字。而这与同一词牌,“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规律是相违背的。辛弃疾的词《念奴娇?野塘花落》与“华“相对应的“镜里花难折”中的“难”属平声字;李清照的词《念奴娇?春情》“多少游春意”中的“春”相对应,属平声字。
所以从平仄角度考虑,早生华发”一句“华”发huā,应属于平声调。
三、从句读、词意角度
宋词是必须严格遵守格律的,我们系统地分析一下所有词牌为《念奴娇》且为仄声韵的词,不难发现同样词牌的作品,在格律方面是相通的。如:
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张炎《念奴娇·行行且止》“落日黄沙,远天云淡,弄影芦花外。”
郑域《念奴娇·嗟来咄去》“救蚁藤桥,养鱼盆沼,是亦经纶耳。”
从列举的3首《念奴娇》节选的下阕末两句中,我们发现,不论是苏轼本人,或是别的词人,他们填这首词时都是采用的四五分,后代学者对这些作品做研究加标点,也是采取这种分法。如果单独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做五四分就显得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因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采取五四分,大多数人认为:“多情应笑我”应为“应笑我多情”,倒装,在中学的教参中也是采取这种解释。“多情”这个词在形容苏东坡来并不是很贴切。史料记载周瑜对音乐的感受十分敏锐,听别人弹曲,如果有一个音节弹得不对,周瑜就会看他一眼,所以有:“曲有误,周郎顾。”以周郎这样敏锐善感的人如果死而有知,一定也是多情的,他大概会有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感情吧,所以他“应笑多情”,笑——“我早生华发”。苏轼的一生壮志难酬,但其却始终保有着一颗幽默快乐的心。因此,当苏轼站在赤壁矶时,看着三国遗址,联想到周瑜当年雄姿英发、谈笑风生,自己恍惚中,仿佛看到风流多情的公瑾来到了自己的身边,笑自己“早生华发”。
因此,从词意角度看,也应作“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划分。值得一提的是,这样断句后,依据词的相关知识,平声调还是仄声调,“huá”还是“huā”,迎刃而解。
综上,我认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中“华”应念huā,如果您觉得也应读huā,能否在课文下面注个音,中止这场劳神费力“huᔓhuā”之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