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古装剧作为国产电视剧的一种重要题材类型,近些年一直在电视剧市场中占据“流量高地”,成为资本逐利的对象。与此同时,古装剧又常常因其创作内容与价值导向等问题遭遇诸多的争议与批评。2019年末,在经历了较长时间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后,古装剧一度出现“回暖”现象。本文以此为研究起点,具体分析了近期古装剧创作出现的“求新”“求精”“求变”的发展动向。在当下,古装剧要想实现真正繁荣,必须立足电视剧的本体意识,回归古装剧的艺术品格,以现实主义作为创作理念,以人文价值作为精神内涵,以内容品质作为艺术生命,秉持“工匠精神”,坚持“精品化”的创作思路。
近年以来,国产电视剧行业可谓是经历着各种变动,无论是题材转向、资本变动,甚至是行业规范、演员片酬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意味着,我国的电视剧发展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改革与调整时期。以题材风向的变化来看,2017年 《人民的名义》等剧成为“现象级”爆款,随后现实题材剧迎来黄金发展期,相应地,过去常年霸屏的古装剧则逐渐“遇冷”。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称“广电总局”)颁布最严“限古令”,受此影响,古装剧全面“退烧”,并跌入低谷,现实题材成为创作主流。据《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 2019》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卫视黄金档播出的328部剧目中,现实题材占65%,古装剧仅有5%[1]。与此同时,古装剧的备案数与集数也在大幅度减少,较之2018年缩减了一半以上。事实上,由于古装剧在2019年频频遭遇“撤档”“下架”“断尾”“裸播”等风波,业内人士一度认为,2019年将是古装剧的“寒冬”之年。
不过,在2019年的最后两个月,各大视频网站先后上线了多部古装剧,如《从前有座灵剑山》《庆余年》《剑王朝》《鹤唳华亭》等。虽说这几部剧都是“零宣发”,但是低开高走,热度持续攀升,在社交平台中引发了“追剧大军”的广泛热议。古装剧在2019年年末的扎推播出,无论是热度还是口碑,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禁让人觉得古装剧似又出现了“回暖”之势。
古装剧作为国产电视剧的“常规基本款”,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近些年来也一直在电视剧市场中占据“流量高地”,成为资本逐利的重要对象。但另一方面,古装剧又是受争议最多的题材类型,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针对古装剧的争议与批评从未停止过。不仅如此,广电总局也屡次三番做出调控,接连数年颁布“限古令”,对古装剧的内容、数量、播出平台以及时段等进行“限制”。在外在环境日益趋严的状况下,古装剧的发展可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正因为此,2019年以来,古装剧无论是在生产制作上还是在市场投放上,都表现得相当谨慎,供给方开始以一种更为理性的态度,着力探索内容精品化与效应长远化的发展模式。这无疑为古装剧在近期的“回暖”创造了条件,也给古装剧的未来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一、作为一种艺术他律的“限古令”
“古装剧”,顾名思义,针对的是剧中人物的服饰而言。古装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有学者将“人物场景设定为古代”的剧都称作古装剧,并将其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以严肃态度创作,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内容,注重史实的忠实再现;另一类是注重故事性和戏剧性,题材或源于古典小说、民间传说,或取材历史但富于想象性演绎,以娱乐和消遣作为创作旨趣[2]。如果以广电总局对古代题材剧的备案来划分的话,古装剧题材主要可分为古代传奇、古代传记、古代神话、古代武打、古代宫廷、古代青少及古代其他等七个类别。近些年来,古装剧在电视剧市场中频频出现“爆款”,如《琅琊榜》《花千骨》《锦绣未央》《楚乔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延禧攻略》等剧,皆多次刷新收视流量,体现出强大的市场效应。正因为此,资本力量也是蜂拥而上,古装剧数量与集数因之与日俱增,制作经费与演员片酬不断节节攀升,改编翻拍更是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热闹景象。针对这一状况,广电总局却屡屡颁布“限古令”,致使古装剧不断受到来自“他律”方面的约束,终于一再“遇冷”。这里值得追问的一个问题是:限古令,究竟“限”的是什么?或许不妨来探究一下“限古令”的来龙去脉。
“限古令”与“限娱令”“限外令”等其他限令一样,是一种针对广电内容与传播渠道的媒介管理政策,体现了国家广电部门对广播电视方面的一种调控,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及意义。“限古令”,通常都是古装剧热播背景之下的伴生性产物。2011年,针对《美人心计》《宫》《步步惊心》等宫斗与穿越题材剧的霸屏,广电总局认为它们存在着“随意篡改历史、过度戏说、扎堆泛滥”等不良创作倾向,要求“各卫视黄金档不得播出这两种类型的电视剧”[3]。但尽管这两类古装剧随即改弦易辙,更换频道,热度却是丝毫未减,如2011年播出的《甄传》一度成为当年网络点击的“剧王”。受此影响,各种宫斗剧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蜂拥而上,扎堆霸屏。针对于此,广电总局在2013年又出台了《卫视综合频道电视剧播出调控管理办法》,对电视剧的总量、范围、比例、题材、时段等均作出限定,提出鼓励现实题材,限制古装等题材的规定,并明确要求:古装剧的集数和总数比例不能超过总数的15%,在黄金时段,“原则上两部古装剧不得接档播出”[4]。2015年的《电视剧管理规定》基本维持了这一基调,其目的与意义都在于通过“数量配额”方式来提高古装剧的质量,以减少粗制滥造古装剧的霸屏[5]。当然,最值得关注的,还是近两年坊间热议的所谓“最严限古令”,如:针对2018年电视剧市场的政策新规,广电总局明确提出“严禁戏说胡编乱改历史的宫斗剧在一线卫视播出”[6]。2019年3月,“限古令”再度升级,不仅要求所有古装题材剧(包括武侠、玄幻、历史、神话、穿越、传记、宫斗等)在6月底之前不能播出,一些已播出的也纷纷撤档,未播出的则全部择日再排[7]。一时间,业内可谓谈“古”色变,古装剧市场陷入了低迷。
如前所述,“限古令”是古装剧热播背景之下的伴生性产物。但是,通过上述梳理却不难看出,“限古”从来都不是目的,相反,“限古令”自始至终体现的是对于古装剧陷入历史虚无与价值迷失之后的一种“纠偏”,是一种来自“艺术他律”的价值导向方面的要求——“艺术他律”,指的是艺术发展要受到外在因素(如社会经济、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并服从于某种社会文化功能。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对古装剧的“限制”与“批评”,一直都与古装剧的价值反思有着密切联系。早在2011年,《人民日报》就发表过多篇文章对“宫斗戏”“穿越剧”等古装题材影视剧提出批评,认为古装剧“缺乏人文关怀”[8],演绎的尽是“权谋斗争”与“人性扭曲”内容[9],并尖锐地指出,古装剧普遍存在着 “内容雷同”“人物脸谱化”“对历史胡编乱造”“价值观混乱扭曲”等问题。还有评论指出,古装剧不仅在情节上漏洞百出,而且内容上也是将“煽、色、腥”发挥到极致,主题上唯斗争至上、以恶制恶,堪称是“一堆糟蹋历史、无益于人心、无益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垃圾”[10]。上述反思与批判不可谓不尖锐深刻。近些年来,古装剧的数量仍是有增无减。然而,其虽然体量巨大,优秀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内容粗制滥造、质量参差不齐的古装剧亦是俯拾即是。为此,笔者根据豆瓣条目中的古装剧数据作出统计,自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十年之间,国产古装剧(含网剧)一共播出550部,评分8分及以上的仅35部,占比为6.36%。与此同时,古装剧创作上的商业化、娱乐化、媚俗化以及历史虚无与价值迷失等倾向日益凸显,引发不少诟病。如有学者批评道:“以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创作的商业剧,尤其是混淆历史真实,甚至虚构、伪造历史的古装剧是不可取的。电视剧鼓励创新,但不是建立在胡编乱造的基础上,而是要在创新中通过故事传达仁义善良的价值之美和礼仪廉耻的伦理之美,不能假借历史的名义,谋求资本的快感。”[11]2019年1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霆昭亦指出,宫廷题材作品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并历数宫斗题材的五个方面的弊病:热衷追崇皇族生活方式,使之成为流行时尚;精心演绎宫斗情节,恶化当下社交生态;不吝美化帝王臣相,淡化今朝英模光辉;宣扬奢华享乐之风,冲击克勤克俭美德;片面追逐商业利益,弱化正面精神引导[12]。2019年2月,《半月谈》发表文章,对“宫斗文化”的负面性影响作出批判,认为“市场过度追捧宫斗剧,将对行业生态健康发展和民族文化自信等造成不良影响”[13]。所有这些,都为“限古令”的颁布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综上来看,“限古令”的关键词是“限”,而非“禁”,其目的也并非要对古装剧“一棍子打死”。它所针对的,是古装剧在“粗放式”发展过程中内容质量与价值导向所存在的各种“痼疾”。这明确体现出广电总局从社会价值层面对古装剧提出的一种“艺术他律”方面的要求。因此可以说,“限古令”本身蕴含着一种正向的价值引导意义。当我们在思考“古装剧往哪里去”的问题时,不妨先从“限古令”开始入手,并且要客观地探讨“限古令”的初衷:“为什么要限?”“限的是什么?”只有对此有清晰的答案,也才能更好地探索古装剧的未来出路。
二、古装剧“回暖”之下的创作动向
2019年年底,《从前有座灵剑山》《鹤唳华亭》《庆余年》《剑王朝》等多部古装剧在优酷、爱奇艺、腾讯等各大视频平台陆续上线,虽多为“零宣发”,热度却一直持续攀升,并在短时间内成为社交媒体中的热议焦点,同时引发了关于古装剧“回暖”的关注与讨论[14]。古装剧在2019年年底的“开洪泄闸”,一方面自然有“去库存”的现实需要;但另一方面,在“限古令”依旧高悬的情况下,平台方与制作方被“倒逼”着回归于理性,从而更加注重内容质量与价值导向,并试图寻求一条 “求新”“求精”“求变”的生存与发展路径。这也是近期古装剧“回暖”的一大重要因素。基于此,笔者拟以近期上线的古装剧作为起点,借此探讨古装剧“回暖”之下的新的创作动向。首先,在创作模式上,近期古装剧呈现出一种创新化的创作动向。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古装剧的“扎堆”与“霸屏”不可避免地带来艺术表达上的“同质化”倾向。这体现在创作模式上,就是内容设置主要以“大女主”与宫斗戏为主——所谓“大女主”,指的是以女性为主角和中心的戏,围绕着女性成长来展开剧情;宫斗戏则主要以后宫女性的政治斗争为内容。多数时候,“大女主”与宫斗戏时常是融为一体的,从《 甄传》(2011)到《如懿传》(2018),均代表着这种创作的基本模式。这类题材的泛滥,不仅造成了价值观上的偏离,也形成了一种“同质化”的套路与模式,进而影响了古装剧在内容上的多样化创新。近期上线的古装剧则体现出一种求新的创作动向。它们多数凭借全新的创作模式与人物设定,打破了过去以“大女主”和宫斗为主的基本套路,立意上不再拘泥于宫斗情爱,而是专注于男性视角与家国天下情怀,这种叙事视角与创作模式上的创新,迎来了“男频”(男生频道)IP剧模式的新爆发。具体来看,《庆余年》以范闲的成长历程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有着现代思想的少年,“穿越”到古代遭遇各种有关家族、江湖、庙堂等人生经历与生存考验。《从前有座灵剑山》讲述的是拥有空灵根和现代知识的王陆,因机缘巧合得以拜入灵剑派王舞门下,开始一段坎坷的修仙历程。《剑王朝》则是以市井少年丁宁为主线,讲述他经历江湖各种磨砺,最后以“剑”逆袭,并在危难之中选择“大义”的成长故事。为此,有评论甚至认为,2019年是“古装剧男频年”[15]“。男频”剧通常着眼的是男性主角家国天下的世界观以及男主“升级打怪”的成长历练过程。“男频”剧的火热,极大地丰富了古装剧的整体格局。其更为重要的启示意义还在于,古装剧的创作并非限于某种单一的类型或模式,古装剧的活力正在于它的模式创新与内容拓展。
其次,在创作内容上,呈现出一种精品化的创作倾向。古装剧之所以在过去遭受诸多非议,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投资方与制作方过分看重古装剧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古装剧理应具有的精神文化内涵,甚至完全不考虑观众的审美期待,以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和过度娱乐化的态度进行创作,导致荧屏上出现许多内容粗糙、质量低劣、人文内涵欠缺的作品,严重损害了整个行业的文化生态。不过,近期的古装剧大多都克服了这一弊病,均体现出较高的精神价值与审美水准。仅以《鹤唳华亭》为例。该剧以萧定权的坎坷成长和艰辛奋斗为线索,将家国情怀与个人的生命价值融贯于一系列历史时代事件与日常生活细节之中,不仅呈现了萧定权、陆文昔的励志成长与儿女情长,同时也通过卢世瑜这一人物,传递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品格与儒家文化精神,具有一定的历史高度和思想厚度。仲呈祥对此作出高度评价: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历史氛围的还原营造、于理于情的自觉追求等,让《鹤唳华亭》有益于培养观众获取历史智慧、铸造精神人格、提升审美修养[16]。事实上,《鹤唳华亭》一剧不仅在内容制作与文化内涵上用心良苦,对于剧中人物的妆容、衣冠、袍服、鞋履等细节也是相当考究。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使得该剧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出精致淡雅的美学特征。与此同时,该剧还对古代文人的点茶、焚香、挂画、插花等内容颇费匠心,均作了极为细致的还原,体现出正剧的质感与美感。这不仅让千百年之后的观众产生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而且对于古装剧的海外输出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无怪乎《鹤唳华亭》的导演杨文军会说,古装剧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特别好的一个载体”,古装剧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学艺术的巨大魅力和这个宝库的挖掘过程”[17]。这种“精品化”的创作思路,实际上也为古装剧的“长尾效应”作出了有益铺垫。
第三,在创作元素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变化特征。过去的古装剧创作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大IP”+“流量艺人”+“大型特技”就可迎来高收视率。由于过分倚赖这些创作元素,忽略了剧本与内容本身的精选与打磨。这进一步引发了观众对于“流量艺人”的演技和电脑特效等方面的诸多质疑。投资方的急功近利,制作方的急于速成,致使古装剧数量泛滥但质量低下,自然无法避免其口碑和收视屡屡收获差评的尴尬状况。在IP效应开始失灵、“流量艺人”演技频遭质疑的情况下,古装剧的制作方不得不产生危机意识,开始探索多元化的创作元素,为古装剧寻求新的活力。具体而言,在演员选择方面,近期的古装剧并不完全依赖于“流量艺人”,多是选取“老戏骨”+“青年实力派”的配置。如《庆余年》中既有陈道明、吴刚等老戏骨,也有张若昀和李沁等青年演员;《鹤唳华亭》中既有张志坚、王劲松等老戏骨,也有罗晋这样的青年实力派。与此同时,近期的古装剧多数都是在网络平台中播出。这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它的受众主要为“网生一代”的青少年群体。为此,近期古装剧在创作元素上常常表现出一种求变的策略,融入了许多具“网感”的娱乐元素来探索形式上的创新。如《庆余年》中范闲的语言,就出现了许多“吐槽”和“搞笑”内容,为该剧增添了轻松幽默的元素,可谓亦庄亦谐;而《从前有座灵剑山》更是在故事情节与人物台词中融入了大量“玩梗”“吐槽”“撒糖”等喜剧元素,极具艺术效果。正是凭借这些搞笑与娱乐元素的注入,古装剧的话题不断,并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中的话题热点,受到年轻观众的热情追捧。
综上而言,近期上线的古装剧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求新、求精、求变的创作动向,所代表的是古装剧创作方面的“艺术自律”的要求——所谓艺术自律,用罗杰·弗莱(Roger Fry)的话说,就是艺术本身服从于自身的演化规律,即服从“其内在力量,以及通过其自身要素进行重新调整所决定的变化的有节奏的序列”[18]。当然,这种“自律”,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他律”方面的直接影响,如限古令依旧高悬、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观众口味明显提高,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古装剧的“供给方”提高内容质量,在大投资与大制作的同时,还需有优质化的内容提供给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装剧的 “自律”与“他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亦不可偏废。
三、古装剧应有的艺术品格
作为国产电视剧市场中最为重要的类型之一,古装剧有着丰富的题材内容与广阔的创作空间。然而,古装剧同时又遭受了最多的争议与批评。近些年来,古装剧的发展常常伴随着广电总局“限古令”的调控以及来自学界与业界关于历史观与价值观的批判反思。尽管说,2019年年底始萌糵的古装剧“回暖”之势至今仍是余温未褪,如《三生三世枕上书》《将夜2》《上古密约》等剧的收视及网播数据排名靠前,但是,从口碑评价来看,上述诸剧却又遭遇到各种关于剧情、人物设定与特效方面的“吐槽”与“群嘲”,如说《将夜2》无论是情节、演技还是台词,都可谓“彻头彻尾的烂”[19];说《三生三世枕上书》踩中了三大雷点,“女主傻白甜过头”“情节俗套”“服化道廉价”[20];说《上古密约》是一部“演员应付作业、特效两毛、剧情迷惑”之作[21]。这些评论均戳中了古装剧的“顽疾”。如果这一状况在未来得不到有效逆转的话,那么,古装剧的“遇冷”终又将是无从避免。当然,笔者于此并非要对古装剧市场的未来作出预判,而是要指出,在古装剧的“乍暖还寒时候”,最值得探讨的问题恰恰在于:古装剧应具备什么样的艺术品格?事实上,无论我们怎样去看待古装剧的“遇冷”或是“回暖”现象,最不可能绕开的一个基点就是,立足于电视剧的本体意识,对古装剧应有的艺术品格作出探讨。所谓电视剧的本体意识,仲呈祥等学者认为,指的是“电视剧作为一门独立艺术样式的本体特征和审美规律”,其最为根本的意义在于,在美学的高度来认识电视剧艺术的独特性[22]。从这个角度来看,过去古装剧创作出现的一系列粗制滥造、曲解历史、亵渎经典、价值虚无、娱乐至上等弊病,无一不偏离了电视剧艺术的本位。尽管说,从收视效应来看,这类作品可能还有着较高的收视率和流量,但不得不说,这种“丧失美丑鉴别力”的癖好,或许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体现的是一种文艺上的“低级趣味”[23]。近些年来,古装剧市场面临政策趋严、资本退场、产量下行等外部危机,逐渐出现一些对古装剧进行反思的声音,有业内人士指出,“古装剧的长线在于做精品剧,要回暖还要首先回归创作”[24]。根据近些年古装剧起伏不定的命运来看,笔者认为,古装剧要实现长远发展,应坚守的艺术品格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现实主义作为创作理念。“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理念,可谓由来有自,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建构,“现实主义”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它不单单体现在题材内容方面,还是一种创作理念与方法,一种审美的体验方式[25]。不过,近些年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似乎存在某种误区,认为只有现实题材才能称得上“现实主义”。事实上,现实题材剧的创作如果缺乏现实主义的理念作为支撑,则必然悬浮于时代,悬浮于生活,其演绎的“现实”终将沦为一种凌空虚蹈式的“伪现实”。针对于此,学界作出过多次警示,指出面对现实剧“扎堆”的情况,“要警惕伪现实主义”[26],并宣称“要真现实主义,不要 ‘伪现实’剧”[27]。同样的,古装剧虽然将“人物场景设定在古代”,但也需贯彻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与方法。在古装剧中,现实主义具体体现在两个具体方面:一是宏观上的历史观的问题,二是微观上的艺术真实的问题。如前所述,古装剧之所以屡受责难,一个核心问题在于古装剧对于历史(“古”的问题)的态度长期存在“消解”“歪曲”“戏说”与“篡改”等痼疾,无怪乎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2018年在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上要旗帜鲜明地指出:“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随意戏说曲解历史、贬损亵渎经典传统、篡改已形成共识和定论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28]近期播出的古装剧之所以能够热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来编制故事”,打造了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历史题材作品[29]。另一方面,过去古装剧常常奉“流量”“收视率”作为圭臬,为此不惜以颠倒或篡改历史为代价,这表现在剧情设置、人物形象、细节呈现等方面,出现了大量时空失序、情节混乱、艺术失真等问题。针对这一状况,业界开始关注到古装剧的“艺术真实”问题,如东方卫视总监王磊卿认为,古装剧不仅需要“用严谨的唯物史观正解历史”,同时还要“展现古代民间的风花雪月、市井人情、侠义传奇”[30]。著名导演、编剧郑晓龙也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总结道:“古装剧也要有现实主义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剧作的厚重感与感染力。”[31]
《鹤唳华亭》海报
《庆余年》海报
第二,以人文价值作为精神内涵。人文价值历来都是电视剧艺术品格中的重要内容。然而,人文价值之困,却也一直都是制约古装剧进一步提升艺术品格的关键难题。事实上,广电总局多次颁布“限古令”,针对的问题即在于一些古装剧的主题过分专注权谋、争斗、陷害、心计等表现“人性恶”的内容,而少有积极健康的、具有正向价值的人文精神内涵,致使许多年轻观众将其视作“人生指南”,对社会心理与社会风气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诚然,在泛娱乐化时代,古装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其创作目的在于“娱乐和消遣”,但是“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32],任何娱乐都不能以牺牲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代价。古装剧的人文价值,体现在创作主题上,应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基本观念,高扬人的尊严与价值;体现在社会效果上,应有助于满足人们对真善美的精神需求,有助于促进人格力量的健全与完善,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说,古装剧的人文价值要两个基本的落脚点:一是内在的情感与审美价值,二是外在的精神导向性价值。以近期播出的 《庆余年》来看,该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价值内涵等方面,均扎根于传统的道德与文化,不仅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也传递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引导力量。事实上,那些既能赢得观众口碑,又能获得收视长红的古装剧,无一不蕴涵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具有艺术审美与精神教化的现实意义。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有学者明确提出,要注重“电视剧的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33]。
第三,以内容品质作为艺术生命。近年来,国产电视剧的整体数量与单部集数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有分析认为,“减量提质”已成为未来电视剧发展的主流[34]。尽管如此,当前电视剧产业仍然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于,数量巨大、精品偏少,水平一般及以下的作品占较大比例。这种情况在古装剧市场中尤为突出。随着电视剧产业的融合发展,观众对于电视剧内容品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再也不是拉两个“流量明星”就能成就“爆款”的时代了。面对IP失灵、“流量明星”失效、精品作品不足的状况,业界开始重提“精品化”的创作思路,并承认“内容为王”的金科玉律终究不变[35]。以近期热播的古装剧为例,《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保卫长安”的精彩故事,呈现了盛唐之雍容华美;《鹤唳华亭》精心挖掘历史细节,凸显了典雅秀丽的美学;《大明风华》以真实历史和人物为蓝本,刻画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大明历史,均堪称是精品化创作。可以说,只有精品化创作,才是电视剧真正繁荣的标志;也只有精品化的创作,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当下强调“文化自信”的新时代,精品化创作还是电视剧走出世界,弘扬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输出的最有效途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的文艺创作还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36],古装剧创作同样如此。要突破这一瓶颈,只有秉持 “工匠精神”,坚持“精品化”的创作思路,才有可能实现古装剧的真正繁荣。在这一意义上说,内容品质正是古装剧的艺术生命。
【注 释】
[1]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2019[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1113/07/39548115_872756435.shtml.
[2]游洁.电视文艺编导基础[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7:27-28.
[3]腾讯娱乐.广电总局将出“限播令”黄金档禁播宫斗穿越剧[EB/OL].https://ent.qq.com/a/20111202/000467.htm.
[4]林艳雯.古装剧集数受限 黄金时段鼓励“现实”[N].青年报,2013-06-05.
[5]搜狐娱乐.一剧两星+配额稀缺:2015年播古装剧有多难[EB/OL].http://yule.sohu.com/20141029/n405563527.shtml.
[6]张颖.史上最严“限古令”刷屏,很可能成为未来风向标[EB/OL].https://www.sohu.com/a/208218076_570250.
[7]张楠.最严“限古令”来了,火热的古装剧今年要凉凉[N].扬子晚报,2019-03-24.
[8]崔乐.“宫斗”之风不可长[N].人民日报,2011-05-13.
[9]张德祥.国产电视剧得与失[N].人民日报,2012-01-13.
[10]王广飞.荧屏宫斗何时休[N].人民日报,2012-05-08.
[11]刘晔原.古装剧流行与历史虚无主义流弊[N].文艺报,2017-04-05.
[12]刘霆昭.宫廷文化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N].北京日报,2019-01-21.
[13]段菁菁.“宫斗文化”在网络平台复燃!“权谋学”被一些年轻人奉为“人生指南”[J].半月谈,2019.
[14][24]中国新闻网.古装剧年底扎堆播出“去库存”2020有望回暖?[EB/OL].http://www.chinanews.com/yl/2019/12-25/9042348.shtml.
[15]谷雨.告别大女主,2019是古装剧男频年?|年度观察[EB/OL].https://www.sohu.com/a/358990548_436725.
[16]慧妍.用文化体现历史质感——电视剧《鹤唳华亭》研讨会侧记[N].文艺报,2019-12-27.
[17]澎湃新闻.《鹤唳华亭》导演:弘扬传统文化,古装剧是特别好的载体[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336678.
[18] 〔英〕 罗杰·弗莱.视觉与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0.
[19]《将夜2》热播,口碑崩塌,遭吐槽,网友:彻头彻尾的烂[EB/OL].https://m.sohu.com/a/367123558_99969801.
[20]《三生三世枕上书》扑街,踩中三大雷点,未来口碑还能有救?[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 8873978726525675&wfr=spider&for=pc.
[21]想夸《上古密约》太难了!演员应付作业、特效两毛、剧情迷惑[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 9337972998847681&wfr=spider&for=pc.
[22]仲呈祥编.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创作卷[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76.
[23]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 谈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178-179.
[25]朱立元.关于现实主义的美学反思[J].学术月刊,1989(10).
[26]参见王兴东.要警惕伪现实主义[N].光明日报,2016-03-19;李夏至.现实剧扎堆,警惕 “伪现实主义”[N].北京日报,2019-09-12.
[27]任珊珊.要真现实主义,不要“伪现实”剧[N].人民日报.2018-03-30.
[28]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祝燕南主编.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法规卷[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317.
[29]古装网剧何以热播?尊重历史 有迹可循[N].南国早报,2020-01-06.
[30]蔡丽怡.“限古令突袭”?古装剧凉凉[N].南方都市报,2019-03-24.
[31]鹿鼎公.郑晓龙:古装剧也要有现实主义精神[N].光明日报,2015-12-19.
[3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3]张智华,万宁.注重电视剧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J].艺术评论,2019(08).
[34]人民网.2019年国剧提质减量:故事优先 制作优先品质优先[EB/OL].http://bj.people.com.cn/n2/2019/1224/c82846-33656912.html.
[35]闫伟.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精品化之道[N].光明日报,2019-11-20.
[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