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国际视野下认知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 周 星
当代审美的嬗变与动向 徐粤春
关注·话剧《特赦》
从《审判》到《特赦》——话剧《特赦》的创作经历 徐 瑛
《特赦》:关于公平正义的终极追问 刘金妮
新时代导演的蜕变之作——李伯男与他导演的《特赦》 李一赓
观察与思考
当下中国侦破题材网络剧发展趋向探析——兼谈网络剧《白夜追凶》的成功秘笈 张智华 刘佚伦
禅宗思想对文人画创作审美之影响 杨江波
新时代网络音乐评论生态与“学院派”评论入场 丁旭东
视点·“陶身体”
执此一念 已度十年 陶 冶
“艺乘”十年——陶身体剧场的质朴身体剧场 慕 羽
舞蹈与身体的渐行渐近——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作品思辨 张 翔
视觉·水墨三题
从中西体用到全球化:兼论水墨的历史与创造 盛 葳
新世纪以来水墨艺术的都市情境与时代走向 于 洋
变化中的水墨与水墨的延长线——论水墨的视觉文化生态及其转型的文化逻辑 王 萌
艺术家·王桂勇
乡归何处——王桂勇油画的时代置所 尚 辉
追求个性——王桂勇的油画艺术语言 王 镛
三论王桂勇油画 郑 工
王桂勇艺术作品
现象·冰雪艺术
冰雪艺术的多重维度探析 关雪仑
作为城市文化符号的冰雪艺术及其审美意象 岳 凤
冰雪艺术文化合作性创新研究 廖 丹
由《北方的纳努克》探析冰雪题材纪录片表达范式 程 磊
传统与当代
再谈礼乐教育的传统意义与当代价值 李娇龙
回归音符本体,回位文人精神——评“都邑· 桑梓”新作音乐会 康 啸
舞台研究
“ 红星”照耀中国芭坛——大型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观后 于 平
影像阅读
英模传记电视剧的新突破——评电视剧《黄大年》 张 超
创作圆桌
艺术创作的富矿 李 新 田 叶
童年经验与艺术家艺术创作关系探析莫言的新作之“变” 刘江凯
传承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范玉洁
作品欣赏
徐玉玲艺术作品
张睿智设计作品
李镇艺术作品
2019年2期
特别策划
2018 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 曲 言
现象·新媒介、后抽象与非形象
抽象与“后抽象” 何桂彦
从画布到屏幕——作为抽象艺术的数字图像与计算机艺术的发端 赵 炎
中青年艺术家·刘岳
音乐的维度——作曲家刘岳创作谈 刘 岳 黄若愚
现状·关于经典改编
守成与创新:新版话剧《名优之死》改编刍议 邹 红
诗意的追求与戏曲张力——评锡剧《三三》 孙佳希
视点·《西游记》的电影IP化
哥特、怪兽与3D:魔幻西游电影的学术坐标 白惠元
“碎片”再生产与“情怀”的耗散——谈谈《大话西游》的电影IP 化 杨 宸
观察与思考
戏曲神话母题创作的开掘 曹凌燕
创作圆桌
周老爷:一个坍塌的人格世界——歌剧《兰花花》人物性格心理分析之一 赵大鸣
翻译、排演《雷雨》的感悟 刘书言
传统与当代当代诗词艺术从诗与音乐的离合看诗体之变迁——以度词/ 新词的文体属性为中心 莫真宝
当代诗词的批评标准:从“境界”到“境外之境” 宋湘绮
论艺术境界的“无用之大用” 蒋 烨 张凌千
舞台研究
壮乡的情怀三姐的歌——大型民族舞剧《刘三姐》观后 于 平
怒吼的狮子——观舞剧《醒· 狮》 江 东
对莎士比亚的嘹亮致敬 黄海碧
歌剧《尘埃落定》观后 傅显舟
乐评
慷慨羽声:“炎黄风情”的第六变奏——析评鲍元恺第六交响曲《燕赵》 徐 婧
新年音乐会的技艺与个性显现 王安潮
论坛
论中国诗学里的“辞前意”与“辞后意”问题 宋 烨
老舍《剑北篇》:抗日烽火中的山水长卷 马 云
东风西渐——对话高迪艺术的“中式物语” 钱 亮
走过新时期 问道新时代——当前文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林苗苗
传承
象形构势 取神达意:沂南北寨汉画像石的图像意义 李琳娟
陶瓷设计创新中的当代艺术观念——以迈森艺术园地(ART CAMPUS)项目为例 孙 月
2019年3期
关注·《阿伽门农》
《阿伽门农》,是回归,也是开始 罗 彤
以作品链接中希,让经典对话世界——中国国家话剧院《阿伽门农》观后 景俊美
艺术家·张杰
自在自观自语 张 杰
张杰艺术作品
观察与思考
培根铸魂 坚定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价值导向 赵琳宇
20 世纪以来蒙古族歌曲流行的三次浪潮 冯 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时代艺术”——对二十一世纪中国艺术的思考 吕建富
符号的漂移:“一带一路”视域中的玄奘符号演化及其当代价值 赵 敏
现象关于《哈姆雷特》的阐释“谁在那?”——哈姆雷特的意念与凝视 林伟瑜
解构与隐喻——评德国邵宾纳剧院版《哈姆雷特》 段 沛
现状
揽月的情怀醉吟的天——大型民族舞剧《李白》观后 于 平
穿越梦境的生命轮回——杨丽萍何训田新创舞剧《春之祭》观后感 陈志音
舞蹈作品《山河图》的编创——中国古典舞向“书画同源”的传统书画艺术进行借鉴的初步探讨 叶 波 张 荪
深度批评
娜拉为什么不肯回家?——评卢卡斯纳斯《玩偶之家下集》 陈 军
在域外
“齐白石”在韩国——以“似与不似:对话齐白石”展为中心 王 萌
影像阅读
中国西部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张 超
电影《血战钢锯岭》中的爱情叙事——以《雅歌》作为神话原型的跨文本互涉 汪 晓
舞台研究
民族歌剧《檀香刑》的“戏”与“情” 周爱华
“ 小人物”透视大时代——评话剧《信仰》 龚树欣
书评
说豫剧新崔派——杨奇《新崔派艺术论——张宝英舞台艺术论》序 廖 奔
戏曲评论的理论维度、观者立场与参照体系——评刘祯《戏曲:批评与立场》 柯 琦
中国南音教育学的第一份报告——评《泉州南音论丛(第一辑)》 陈孝余
传承
台湾“禅和乐”艺术风格的嬗变 袁野璐
艺术教育
2018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高校篇 郭必恒
2018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中学篇 吴 键
2018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小学篇 张 璐 周轶凡
2018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学前篇 李红菊
基于信息技术的当代音乐教育变革思考——北大博雅音乐课堂述评 陈 刚
设计
浅谈设计的未来之变 韩仁杰 曹 林
景观设计中的陶瓷之礼文化研究 余盈莹 卢 枫
多元环境下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问题及探索 周文敏
2019年4期
特别策划·媒体融合趋势中的文艺评论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文艺评论的影响力、价值观、感召力 周 星 姜 丹
对融媒体格局下网络影评的重新思考 金丹元 田承龙
电视剧评论的全媒化及其特征与问题 张国涛 纪 君
关注·中国科幻题材创作探索
刘慈欣科幻作品的人性探索及其独特启示 朱会晖
中国科幻电影艺术审美的再思考——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中心 贾雨薇
《流浪地球》对中国科幻电影之路的一种启示 傅 琪
观察与思考
舞蹈批评与当代舞蹈发展的历史书写 仝 妍
再议休谟的“理想批评家” 郑 旋
中青年艺术家
始信峰下——写意人物画的创作问题 苏 睿
自然而清旷 田黎明
苏睿艺术作品
现象·文博空间与公共艺术教育
高校艺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徐丹丹
情感空间与情境体验——谈美术馆空间的情感建构与公共教育 杨晓影 李 彬
舞台印象
以生命丈量光明的历程——革命现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 于 平
影像阅读
揭示生活“隐秘的真实”——电视剧《都挺好》的创作成绩及其不足分析 戴 清
2018年美国电影的社会实践价值与发展趋势 储双月
消费悲情的三重症候——论电影《地久天长》 龚自强
书法
中国“现代书法”的重构与对话 郝春燕
音乐漫笔
“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从三场音乐节看世界音乐在当代中国的现状 史濮瑜 刘紫薇
书评
当代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史的构建——评王永健的《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 李修建
传承
沈宗骞“形神观”新探 王怀义 王兴皓
视觉
20 世纪90 年代黑龙江写意花鸟画地域风格的形成与确立 高明宇
反观自造,独诣超域——高卉民的绘画美学探求 王士军
设计
传统与当代——水墨在设计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王 宏
2019年5期
特别关注
既有晚清,更待“五四”——对百年前“五四”文艺和文艺理论的回看 王一川
现象·短视频与视听文化变迁
短视频时代透析:四位一体与八个角度认知 周 星 曹 岩
互联网时代典型性大众文化机制探讨——以网络热点“抖音”为中心 阎 菲
短视频崛起——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产业模式初探 李天昀
视点·纪录片热点问题追踪
“大卫对歌利亚之战”——世界纪录片产业的Netflix 效应 喻 溟
中国新媒体纪录片十年发展趋势研究 赵 谦
俯瞰与平视:《航拍中国》的技术视角与叙事视角 张淑玲
观察与思考
近代华南绘画的洋风演变 莫小也
新世纪戏曲获奖剧目分析研究 王林彤
对联主题相声的困境与前景——从2019 年春晚《妙言趣语》谈起 吴新锋 陈修歌
中青年艺术家
时间之化 郑庆余
观念与媒介——郑庆余艺术观念与态度的转变 谭 平
郑庆余艺术作品
舞台印象
精益求精 更上层楼——写在舞剧《孔子》开启第四个一百场之际 庞 礴
人性的审视思考:评原创歌剧《画皮》的艺术创作新路径 余亚飞
影像阅读
桌面电影的美学追问与文化反思——影片《网络谜踪》探析 任晟姝 曾薇佳
青年论坛
技术、媒介与后人类:新媒体艺术中后身体问题理论溯源 钟 舒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艺术创作思考 张新科
音乐漫笔
传统的厚度:聆听“全本孙文明二胡作品音乐会”引发的漫思 王小龙
书评
关于艺术史观念的书写和建构——论高名潞的《西方艺术史观念》 马钦忠
传承
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地方高校的责任——以非遗保护视野下岭南姑娘歌的传承探索为例 甘咏梅
视觉
景观的艺术:环境美学视域下的城市历史景观与美学建构 晏 晨
写意:中国油画创作的民族底色 张 伟
2019年6期
特别策划·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为时代明德 为人民讴歌——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话剧演出有感 宋宝珍
戏曲现代戏与“十二艺节” 傅 谨
舞剧艺术:伴着中国腾飞的脚步——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舞剧作品综评 江 东
思想内容是文艺创演的核心追求——从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全国“群星奖”曲艺类节目说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综述 吴文科
观察与思考
助推创作、涵养生态与艺术提升——六年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戏曲大型剧目成效分析 赵建新
视点·文艺高峰与评论生态
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喜欢巴尔扎克?——关于“文艺高峰”问题的断想 鲁太光
论文艺高峰的生态学和动力学 李修建
现象·中国原创音乐剧
在经典中作原创——谈中国原创音乐剧的经典化创作 张奎志
中国音乐剧的宣传推广与产业化探索——以《声入人心》为借鉴 张小群
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审美特性与审美接受 岳 凤
关注·舞蹈《沉香》系列
形态展示、异质经验与意义嫁接:民俗美学资源的三种舞蹈艺术实践——由《沉香》系列谈起 闫桢桢
从《沉香》系列作品看舞台化民间舞的新模式 崔 琰
舞台印象
徘徊在文学与戏剧之间的《金锁记》 刘三平
三重维度下的《鸟人》:小剧场美学、“西学热”与大众文化焦虑 路 见
曲本创作也是繁荣群文曲艺的基础和根本——近年上海群文曲艺创作随谈 鲁 俊
影像阅读
电影本体论的嬗变——媒介考古学引起的思考 李 立
中国跨文化改编电影的历史发展、创作现状及本土化思考 孙建业
书评
沉重童真轻逸——论“曹文轩新小说”《穿堂风》《蝙蝠香》《萤王》 孙海燕
传承
戏曲批评中的“涩”与“滑” 傅 涓
视觉
极少主义艺术作品中的空间辩证法——空间与视域问题的一种可能解读 李旭阳
资讯
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办2019 届毕业生作品展
2019年7期
特别策划·电影工业美学与影游融合
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观念与“电影工业美学”理论 陈旭光
后“电影工业美学”:中国电影新时代的概念性图式 向 勇
影游融合: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新维度 范志忠 张李锐
电影工业美学的三重建构路径 宋法刚
视点·传统文化与儿童文学
齐鲁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以张炜的儿童文学创作为例 张 梅
传统文化元素与有文脉的汉语儿童文学创作——以近年来的图画书创作为中心 王利娟
观察与思考
中西比较视域下的电影伦理溯源——兼谈关于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的思考 潘 源
暗箱神话:摄影术与电影的悖论 刘 斐
关注·智化寺音乐文化节
古老寺院鸣雅乐 传统瑰宝耀京城——北京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的特点与意义 齐 易
运河遗响:京城古刹“智化寺”里复现的声音景观 高 舒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当下的推介、宣传与保护——以九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的组织、策划工作为例 王娅蕊
影像阅读
“ 尘土式”生命回归——李沧东电影的宗教伦理叙事与另类底层建构 峻 冰 杨继芳
舞台印象
舞剧新作短评四题 于 平
《 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艺术在新时代的响亮应答 张正贵
从“言不尽意”到“立象以尽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天路》观后 田 旭
创作圆桌
从实验戏剧“海峡组合”看两岸话剧的当代融合与创新 康海玲
传承
“ 雅”的审美范式与价值重构——兼论民间手工艺的价值评判 张宗登
视觉
公牛、斗牛与米诺陶——毕加索的“斗牛士”世界 赵成清
展览视域中的当代陶艺发展现状及创作取向 李志宏
资讯
文明交融:在阿富汗宝藏里发现中国——“汲古论坛”第二场综述 彭 志
纪念
徐悲鸿与张书的知音互赏与艺事共进 邵晓峰
欧阳予倩、田汉与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张力 陈建军
舞台印象
让小说里的人物活在话剧舞台上——关于小说改编话剧,话剧研究所如是说
影像阅读
注重电视剧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 张智华 万 宁
现代恋爱生活的影像叙写——韩剧《春夜》的意涵与启示 李 静
传承
“ 意”与审美 王赠怡
论中国现代画家诗词中的文人意识/ 叶澜涛
明代文人徐渭琴事述考 马天源
书法
书法美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祝 帅
视觉
“ 艺格敷词”与意图的重构 孟金花
2019年8期
特别策划·“一带一路”视域中的影像传播
“一带一路”电影样态生成与中国电影对外传播话语体系重构 张阿利 王 璐
“一带一路”合拍片的产业和创作问题 刘 藩
中国大陆纪录片的海外传播特征——基于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电影节参展影片的定量研究 司 达 赖思含
观察与思考
回到本土发生现场和多维度地考察当代文化现象——近年来我国文化研究的前沿热点剖析 曾一果
被否定的作者与被经典化的人——重读苏珊桑塔格的《阿尔托》 马 慧
从“独家授权”到“转授权”:互联网音乐平台的制度基础与模式创新 刘 静
视点·设计与中国文化
设计理念与文化自信 王凯宏
当代中式设计美学的回归 杜羿纬
中俄文旅交流视觉形象设计中的中国文化映射 刘鹏宇
2019年第9期
特别策划·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作品展暨学术论坛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生俱来的强劲生命力——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作品展暨学术论坛纪要
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作品展参展画家的师承关系梳理 韩丁虎
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作品展作品选
观察与思考
可被观光的风景:旅游文艺作品中风景叙事的意义生产 王 敏
聚焦·第十二届北京舞蹈双周
为北京的国际化进程增光添色——师生八人点评2019第十二届北京舞蹈双周 欧建平等
2019第十二届北京舞蹈双周演出照
关注·歌剧《天地神农》
《天地神农》:高照先祖的薪火烛光 陈志音
一部摆脱概念化的神话歌剧——谈原创歌剧《天地神农》 卜大炜
视点·文创设计与文化遗产
文创设计视角下的文化遗产创意生存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贾雨薇
南粤古驿道文创设计探究 刘晶鑫
从器具到文创——桦树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黄 茜
舞台印象
上海沪剧院的实践道路与现代理想 王 馗
返本开新:王仁杰与梨园戏新编剧作的传承理念之构建 黄科安
论传统戏曲“空间性”蒙太奇与全域式社会存在表达——基于《河西村的故事》的样本分析 李 静 郭 倩
中国现代唯美剧的艺术格调 耿庆伟
影像阅读
对立与超越: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成功的几个要素 王占军
从哪吒闹海到魔童拆家——《哪吒之魔童降世》是退步还是立新? 支 娜
坐标与区隔——试谈新世纪以降的“亚洲电影”与欧洲三大电影节 张 磊 王 飞 姚晓龙
音乐漫笔
民歌与节庆更配!——“青歌赛·民族唱法”到“中国原生民歌节”的转型与启示 孙 豪
构建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的良性闭环 屠亦彬
传承
古画鉴定漫谈 郭子男
资讯
中国国家话剧院举行国家艺术基金
2019年资助项目“话剧评论人才培养”培训班开班仪式
2019年第10期
特别关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专题(上)
美学是艺术学的动力源——70年来三次“美学热”回顾 高建平
中国歌剧70年:回顾与展望 蒋一民
新中国雕塑70年 孙振华
观察与思考
电影符号学与电影意象论比较研究——探寻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的基石 潘 源
当代文学的经典生产与典范示例——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述评 徐 刚
艺术社会学“作品向事件还原”方法论缺陷及矫正方案——兼论叙事主义历史哲学中作品与事件的关系 杨一博
视点·电影评论四题
人物塑造的逻辑偏移影响电影表现的深度——《送我上青云》的缺憾剖析 周 星 黄 治
电影《妈阁是座城》:被虚焦的澳门城市与历史文化 张 燕 张 亿
叙事迷失与价值失衡——从《扫毒2:天地对决》看港式警匪片的创作困境 任晟姝 李昕婕
《上海堡垒》:一部“伪高概念”电影的内部塌陷 周 粟
聚焦·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
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新变 杨丹丹
人工智能与艺术终结 马 草
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契约的重建 李保森 张静超
音乐漫笔
李劫夫音乐教育思想述评 程 远
传承
壮锦的渊源流变与技艺传承考析 路 琼
视觉
民族纹样在海报设计中的话语意义 李 强
当代山西城市公共空间浮雕叙事形态及其价值 张慧朝
2019年第11期
特别关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专题(中)
西方芭蕾在中国 洋为中用70年 欧建平
新中国电影70年:属性反思与本体追寻 李道新
舞台上的新中国——中国话剧70年回顾 高 音
观察与思考
新旧剧论争的世纪回望 刘彦君 廖 奔
城市景观的变迁与城市空间的拓展——从文学地理学视角解读金宇澄的《繁花》 王德领
视点·国产动画的文本与产业
文本重构中的新时代镜像——试论 “新动画电影”的文本创新与话语变迁 吴炜华
互文记忆体:哪吒作为 “反者”神话的动画再生产 郭春宁
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发展的“彩条屋模式” 屈立丰 白宇恒 王佳楠
从国产动画大片营销看中国动画电影衍生品产业链的现状与前景 周 舟
纪念
“五音泰斗”邓洪山致梅兰芳信的发现及其他 刘 祯
聚焦·新世纪主流电影创作的类型探究
影像记忆中的无悔人生——2000年以来国产传记片叙事特征及价值表达 路春艳 张志秀
新世纪中国军事动作片探析 谭 政 张 燕
新世纪以来主流警匪片创作研究 刘 藩
舞台印象
一个革命者的爱情宣言——芭蕾舞剧《浩然铁军》的情怀表达 董 丽
一曲悲歌恸天地 长征路上铸英魂——评音乐剧《血色湘江》的宏大叙事与红色精神传承 张 玢
影像阅读
论竖屏网络剧的兴起、主要特征与发展路径 张智华 刘佚伦
硬汉精神与英雄叙事——电影《中国机长》的主题意蕴及启示 张 凡 宋园园
音乐漫笔
“记忆未来”:贾国平《万壑松风》的视听景观分析 刘 洁
传统长调的创新呈现——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蒙古族长调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汇报音乐会为例 李佳音
2019年第12期
观察与思考
把提高艺术质量作为戏曲创作的生命线 吕育忠
“抽象继承”和“死学活用”——论影偶艺术创新发展的方法论原则 胡一峰
特别关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专题(下)
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舞蹈文化活体——透视70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三次勃兴 许 锐
完成性与过程性的纠葛——新中国70年油画创作中的两种支配性话语 尹 丹
视点·技术革新与电影未来
HFR/3D电影的奇幻漂流——《双子杀手》与电影的未来想象 张 斌
新技术革命时代的电影“危机”——从《双子杀手》谈起 王冰冰
未来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博弈 王 丽 敖 柏
关注·传统艺术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非遗”之后:周家班的“菠林喇叭”传播研究 赵 倩
中日曲艺翻译交流中的文化符号“转借”探讨——以日本古典滑稽落语《青菜》脚本的中文移植翻译为例 李 博 邬甚佳
戏曲,何以成为主流艺术?——兼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戏曲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情况 赵 茜
聚焦·中国芭蕾年
“民族化”是中国芭蕾发展的必选项吗? 李 琼
鲍里斯·艾夫曼舞剧中的叙事抒情与戏剧冲突 陈 琛
马修·伯恩版《天鹅湖》:对爱、自由和现实“藩篱”的独特诠释 庞小强
书评
电影表演艺术理论的垂直高度——关于《文化即吾心:电影表演与社会表演》的价值阐释 贾磊磊
舞台印象
循此苦旅 以达天际——略论王斑对《天边外》的“悲剧喜排” 邹 红
用音乐剧讲述中国故事——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主体性建立 周映辰
人间烟火味 悲欢离合情——话剧《人间烟火》观后 景俊美
音乐漫笔
民族文化精神的浓缩与升华——论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之路上的文化自省 张英华
传承
工笔画的“书写性”用笔刍议 王海滨
论国家在场之于哈密木卡姆存续的价值和意义 王建朝
资讯
“艺术/文化跨媒介研究”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李 牧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