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1895年,俄罗斯诞生了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其经典性和示范性意义在芭蕾发展史上毋庸置疑。1995年,马修·伯恩创作的《天鹅湖》独树一帜,完全突破了古典芭蕾的规范和标准,大胆对经典进行挑战和颠覆,成就了新的经典。与其说马修·伯恩的突破来自他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充满“冒险”精神的创新,倒不如说来自时代发展带来的不可抗拒的变革,这种变革中包含了人们思想和审美需求的变化,以及对自我和世界的重新审视,这让马修·伯恩的成功成为可能。马修·伯恩版《天鹅湖》着眼于对生命价值的再思考和向人性深处的开掘,通过剧中“王子”的视角,衍生出特定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并围绕王子与头鹅、与“神秘来客”的微妙关系加以演绎发展,去揭示人性深处的矛盾和欲望,并由此对爱、自由和现实“藩篱”进行了独特诠释。
1895年,由彼季帕和伊万诺夫编创的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在俄国圣彼得堡首演后大获成功。这部集大成的芭蕾舞剧,除了描述浪漫凄美的童话爱情故事,还有柴可夫斯基的传世音乐和经典规范的学院派芭蕾舞,使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古典芭蕾的巅峰之作,二百多年来在世界舞台上盛演不衰,奠定了芭蕾发展史上的不朽地位。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在100年后的1995年,又一部《天鹅湖》横空出世,自首演之日起就备受瞩目,受欢迎程度几乎可与古典芭蕾《天鹅湖》比肩,甚至被称作是“一部世界现象级作品”,这就是马修·伯恩编创的舞剧《天鹅湖》。

马修·伯恩版《天鹅湖》剧照 摄影:Johan Persson
马修·伯恩的《天鹅湖》讲述了一位孤独脆弱、渴望爱与自由的少年王子,在母亲的严苛冷漠和王室的生活压力下倍感压抑。他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寻求解脱,却遇到一群健硕美丽、自由自在的天鹅。充满爱和力量的“头鹅”拯救了他,令他无比迷恋,重获新生。然而,在宫廷舞会上,与“头鹅”一模一样的神秘黑衣人却放浪形骸,让王子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矛盾中,少年王子几近崩溃,最终与“头鹅”相互依偎在生命的彼岸……
由于马修·伯恩把《天鹅湖》中所有的天鹅变为了男性,所以很多人又把这部作品称为“男鹅版《天鹅湖》”,但两部《天鹅湖》的差异绝不仅在于性别。尽管有可以类比之处,但是作品的立意、编排、构思、思想内容、表现方式、动作风格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如果说古典芭蕾版《天鹅湖》以其浪漫主义色彩得以流传的话,那么马修·伯恩的《天鹅湖》则以回归人性的人文精神和现实意义创造了经典。除了动人的情节和精彩的舞段让人赞叹不已,观众对马修·伯恩的《天鹅湖》还有很多不同的解读,如“少年王子奇遇说”“男男爱情故事说”“缺席父亲隐喻说”“宫廷大臣阴谋说”……无论哪种解读,都各有其依据和意义,一部作品能够被解读出多重涵义,也恰恰说明其思想内容的丰富与深刻。但凡经典舞作,必然有触及人性的永恒主题。俨然已是经典作品的马修·伯恩版《天鹅湖》在现代性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上,正是通过主人公“王子”的视角,衍生出特定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并围绕王子与“头鹅”、与“神秘来客”的微妙关系加以演绎发展,去揭示人性深处的矛盾和欲望,并由此对爱、自由和现实“藩篱”进行了独特诠释。
一、王子抑郁型人格中的三重矛盾
马修·伯恩在《天鹅湖》的创作中,通过聚焦于王子的“三重矛盾”,突出了王子的抑郁人格,而且也构成了整个作品的叙事主线和人物关系,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既巧妙又深刻。其一,“渴望被爱”与“得不到爱”之间的矛盾。故事从王子的梦境开始,王子在梦中见到一只健硕优雅的天鹅,令他为之迷恋神往,惊醒时天鹅蓦然消失。醒来的王子被仆人们照料着,他想对母亲倾诉,渴望得到母亲的关爱,可面对的却是王后的冷漠和严苛而处在孤独无助中。身为王子,本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母亲的冷漠麻木和贵族们的虚伪面孔,让王子并不快乐。王室的生活令他感到压抑和孤独,王后的强势虚荣、冷漠无情更使王子显得孱弱无助。他一次次寻求着母亲的爱,又一次次被冰冷地拒绝,他感受不到亲情,也没有收获爱情,甚至连女友也是被安排好的。所以,在马修·伯恩的作品中,王子是孤独的存在。马修·伯恩对王子的形象没有流于万千宠爱、荣华富贵的表面化塑造,而是直击内心,还原了“王子”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的心理状态。越是孤独的心田,越容易孕育出对爱的渴望。在这样境遇中,王子只是个普通的人,渴望被庇护,渴望被爱,这些印证了王子精神世界的缺失。
那么,如何填补这一“缺失”呢?于是就有了“头鹅”的出现。“头鹅”这一艺术形象优雅而强壮,勇敢而坚毅,散发着野性和自由的气息,又能给人以温暖和庇护,拥有着王子现实中缺少的一切,几乎就是王子理想自我的外化形象。于是,作品中就衍生出王子性格中的第二种矛盾。
其二,“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在王室生活中,王子对王后既有些依赖,又有些畏惧,那些贵族成员对王子也只是趋炎附势,甚至时常会嘲笑王子。缺少爱的王子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自卑无助,更无从倾诉。他来到Swan酒吧,目睹了男管家收买自己的女友后备受打击,最后还被一群人赶出了酒吧。绝望的王子来到湖边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却被一群天鹅攻击,这时勇敢坚毅的“头鹅”出现并拯救了王子。在王子看来,“头鹅”给予了他渴望而不可得的爱,“头鹅”的形象满足了他对理想自我的一切遐想,所以王子对“头鹅”无限迷恋和向往,仿佛找回了自我,获得了新生。
马修·伯恩使王子与“头鹅”的形象和性格形成鲜明反差,又总把他们的相遇置于亦梦亦醒、亦幻亦真的情境之中,既突出了孤独、软弱、无助、悲观的王子对现实自我的不满,又巧妙地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通过王子与“头鹅”的关系加以表现,显得意味深长。
其三,“个人意志”与“现实秩序”之间的矛盾。在马修·伯恩的《天鹅湖》中,王子的个人意志几乎是得不到体现的。他在王室中循规蹈矩,在民众前注重言行,稍有不慎就会被四处蛰伏的记者酿成丑闻。这样的境遇让他感到无比压抑和痛苦,王子对自由的渴望丝毫不亚于对爱的渴望。在宫廷的舞会上,忽然闯入的“神秘黑衣人”成为舞会的焦点,他无视王室规矩,明目张胆地与王后调情,尽情与贵族们饮酒舞蹈。令王子感到惊讶和震惊的是,“神秘黑衣人”的样子竟与他曾遇到的“头鹅”一模一样。他对“神秘黑衣人”既熟悉又陌生,既迷恋又疯狂,忽而亲密无间,忽而拔枪相对,几近崩溃之后,最终被当作病人关在房间。其实这样的情节设置和舞蹈编排,隐喻着个人意志与社会群体或现实秩序的激烈博弈。无论是王子与王后及王室贵族们的隔阂,还是酒吧里王子与三教九流的格格不入,以及王子与群鹅、“头鹅”与群鹅们的冲突,都是个人意志与现实秩序的不合拍。“神秘黑衣人”在宫廷舞会上的放浪形骸、肆意妄为,正是个人意志对现实秩序的挑战和反抗。“神秘黑衣人”的所作所为又何尝不是王子潜意识中想做又不能做的呢?他对“神秘黑衣人”的痴迷和疯狂,足以反映出王子纠结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顺从的习惯和反抗的冲动成为他抑郁的人格中难以调和的矛盾,进而导致他精神崩溃。直到被当作病人关在房间,王子的个人意志再次被压制……最后与群鹅的斗争,一次次反映出个人意志和现实秩序的矛盾。
二、生命彼岸的爱与自由
从王子的境遇和抑郁性格生出的三重矛盾极大地增强了马修·伯恩《天鹅湖》的戏剧性。虽然古典芭蕾《天鹅湖》中的白天鹅奥杰塔和黑天鹅奥吉莉亚也是“一人两角”,但“头鹅”与“神秘黑衣人”的“一人两角”却更为巧妙,成为调和王子抑郁人格中三重矛盾的重要依据。剧中王子的舞台形象是孤独的、压抑的,性格有些柔弱和抑郁,他会在深夜独自面对镜子、空荡的卧室和冰冷的床来述说悲凉。“头鹅”的舞台形象充满着阳刚之美,有着健硕优美的身躯,给予爱和安全的力量;“神秘黑衣人”则充满野性和叛逆的气质。王子对于王后的爱求而不得,却在“头鹅”这里得到了温暖;王子对王后恭敬和畏惧,“神秘黑衣人”却能够肆无忌惮地与王后调情;天鹅作为群居动物,“头鹅”却能与鹅群奋起斗争,“神秘黑衣人”却能在宫廷舞会为所欲为彰显着个性,表达着自我……王子所缺失的,都可以从“头鹅”和“神秘黑衣人”身上寻求,王子性格中的矛盾和压抑也由此得以解决和宣泄。
在舞剧中,每当王子与天鹅们相遇时,别无他人,亦梦亦醒,亦幻亦真。尽管二者性别一致让很多人认为该版《天鹅湖》讲的是“同性恋故事”,但这个作品的立意绝非这样简单。作品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头鹅”成为王子理想自我的外化形象变得顺理成章,“神秘黑衣人”则成为王子压抑和束缚的精神宣泄,包括人际关系与情欲,他们代表了王子内心所渴望的爱与自由。所以,“头鹅”与“神秘黑衣人”一人两角、一体两面的设计,既是王子抑郁人格中压抑、敏感、多疑、纠结和矛盾的内心世界的写照,也将王子理想自我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得以具象呈现,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作品的结尾令人触动,王子被当作病人关在卧室,再次遇到鹅群。他和“头鹅”被鹅群攻击,最终死在卧室的床上。王后清晨发现后抱着王子痛哭,而卧室上方,出现了王子依偎在“头鹅”怀中的影子,十分安详。其实王子、“头鹅”与鹅群的争斗、撞击隐含的都是现实与理想难以调和的矛盾,是个体意志与集体秩序的博弈,也是自我的斗争和内心的突破,对于他们来说,在现实的“藩篱”中无法寻求到的爱与自由,只有以死亡抗争得以解脱,在生命的彼岸得以延续。
三、回归于心理层面的自我救赎
马修·伯恩的《天鹅湖》之所以能够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是因为观众能从王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正如这部作品表现的是一个孤独灵魂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反抗。剧中的王子为现实藩篱所束缚,在压抑和痛苦中将自我外化为两个形象——“头鹅”和“神秘黑衣人”,于是有了王子与他们之间的撞击与交流,并在其中不断追寻理想的自我。尽管首版《天鹅湖》在1877年首演时以失败告终,机械的动作和笨拙的道具让当时的评论家认为这部舞剧没有任何可看之处,甚至连柴可夫斯基都开始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的音乐太差而让舞剧一无是处。但由彼季帕和伊凡诺夫编导的《天鹅湖》在1895年首演时大获成功,并一举成为芭蕾艺术的经典范本。既然成为经典,往往意味着只能被模仿而无法超越,但马修·伯恩很热衷于对经典芭蕾的改编。除《天鹅湖》外,他还改编过《胡桃夹子》《睡美人》等经典的芭蕾舞作品,这似乎多少能反映出他有着颠覆传统、挑战权威的个性,正如他把自己的舞团命名为“新冒险舞团”一样,是具有“冒险”精神的。他对古典芭蕾《天鹅湖》的改编重构,让这种“冒险”精神显得格外突出。同为经典,那两版《天鹅湖》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在于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区别。古典芭蕾《天鹅湖》取材于浪漫的童话故事,王子英俊勇敢,天鹅公主奥杰塔美丽善良,他们为争取美好的爱情而奋不顾身。天鹅公主优美的舞姿、修长的四肢和纤细的身形将“开、绷、直、立”的审美标准表现到极致。马修·伯恩的《天鹅湖》完全突破了古典芭蕾传统的规范和标准,与其说这种突破来自马修·伯恩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充满“冒险”精神的创新,倒不如说来自时代发展带来的不可抗拒的变革。从1895年到1995年,时代的变革造成了审美需求、艺术环境的变化,也会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和世界的关系,这让马修·伯恩的改编重构成为可能。从创作角度来看,对古典芭蕾的经典剧目《天鹅湖》进行改编,特别是将“天鹅”全部变为男性,这本身就体现出对传统的颠覆。因为在芭蕾舞中,运用女性的肢体表现天鹅优雅柔美的姿态,这种审美样式已经深入人心,男性的肢体该如何表现?长期以来,芭蕾舞中男性角色的存在感始终不如女性角色,这一问题又该何如解决?这些问题,似乎都在马修·伯恩带有“冒险”精神的创作才华中迎刃而解。他不但巧妙地将天鹅的裙摆变为带有羽毛的七分裤,在舞蹈编创中也打破了古典芭蕾的动作规范,设计的舞蹈动作充分展示了男性健硕的肢体,完美凸显了“男天鹅”的阳刚之美、野性之美和力量之美;在此基础上,对故事内容进行大胆改编,创作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作品,凄美感人、震撼人心。不只是对天鹅性别的改变,马修对传统的颠覆还体现在角色的塑造上,古典芭蕾版《天鹅湖》中王子的性格是外向型的、主动积极的,而马修·伯恩《天鹅湖》中的王子性格是内向型的、敏感脆弱的,比较被动。“头鹅”相对于白天鹅奥杰塔,“神秘黑衣人”相对于黑天鹅奥吉莉娅,马修都在寻求一种现代性的表达。包括在两版《天鹅湖》的宫廷舞会上,古典版中黑天鹅的三十二个“挥鞭转”一度成为检验女舞者的至高标准,而马修版中“神秘来客”则以自由开放的爵士风格舞蹈颠覆了古典版的内敛和含蓄。
其次,作品矛盾冲突的形成有所不同。古典芭蕾《天鹅湖》中的白天鹅奥杰塔和黑天鹅奥吉莉亚代表了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理性与欲望等传统的二元对立,这也是构成作品矛盾冲突的深层因素。而马修·伯恩则更为关注王子的精神世界,立足于王子心理层面去展开叙事,王子与天鹅的关系也更为微妙,“头鹅”和“神秘黑衣人”更像是王子的心理投射,使整个故事围绕着王子展开。所以没有古典芭蕾中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那样的矛盾冲突,而是聚焦于王子如何冲破现实藩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王子对爱与自由的向往和追寻,实质上是自我的救赎。
结语
马修·伯恩对《天鹅湖》的改编重构无疑是对经典的挑战和颠覆,却成就了新的经典,这大概是因为马修·伯恩的“冒险”精神指向了对生命价值的再思考,并向人性深处开掘。就这个意义来说,他的“冒险”精神也正是《天鹅湖》中王子所缺失和渴望的精神。对待马修·伯恩版《天鹅湖》,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动人故事,也可以认为这是一部很有思想深度的灵魂之作,简单欣赏这个精彩的故事很好,欣赏后有一番深刻的思考也很好,但一部经典作品留给观众的往往是作品的韵外之旨。每个少年心中都有一个成为英雄的自己,每个人都想努力活成自己理想的模样,而现实中基于各种秩序下的藩篱太多,或被裹挟,或是妥协,但所有的孤独、怯懦、服从、压抑、忍耐,都孕育着追逐爱与自由的冲动。一旦找到那个理想的自己,就会冲破藩篱,哪怕是面对牺牲,也会一往无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