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个革命者的爱情宣言——芭蕾舞剧《浩然铁军》的情怀表达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1667


  [内容提要]由广州芭蕾舞团创作并演出的《浩然铁军》是一部以革命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的舞剧作品。该剧真实表现并激情讴歌了青年革命者的纯真情感和高尚追求,生动地再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本文以“女性情怀”“生命情怀”和“文化情怀”为切入点,探讨了芭蕾舞剧《浩然铁军》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以期为当今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创作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人们关于电影的记忆里,《刑场上的婚礼》应该算是一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已经模糊了故事的情节。广州芭蕾舞团根据长篇小说《刑场上的婚礼》改编而成的大型芭蕾舞剧《浩然铁军》(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让那段似乎熟悉却又陌生的革命爱情故事跃然于眼前。此时,深烙在笔者脑海中的当是一个女革命者对于信仰最执着的追求。“就让刽子手的枪声作为我们婚礼的礼炮吧!”舞台屏幕上出现的女革命者陈铁军这句泣血的结婚誓词,想必是这世间最磅礴、最唯美的爱情宣言!时代更迭,唯初心不改,芭蕾舞剧《浩然铁军》以激荡的情怀为我们书写着革命者曾经的战斗、青春、爱情往事……

一、以女性情怀映现人性的光辉

第一次听到芭蕾舞剧《浩然铁军》的名字,笔者以为讲述的是我们无坚不摧的革命军队英勇善战的故事,后来才知道它改编自我们熟知的长篇小说《刑场上的婚礼》。此时,我心里不禁存有一些疑惑:曾经的名字辨识度极高,如果沿用是不是更容易完成对于舞剧品牌的塑造?创作者为何弃简就难,采用这样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名字?观毕舞剧,笔者显然发现,如果一部舞剧能够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及其精神气质来命名,那么女性情怀一定是它最鲜明的情感表达。

  

  说到女性心理的成长,必然包含着女性意识的成长,这种意识不仅“集中体现在女性基于人的觉醒而改变、超越封建的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强制性命名和塑造”上,还“体现在关注其自我命运和情感以及生存的环境和状态”中。纵观全剧,笔者发现女性意识的表达(其实也是女性心理的成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第一幕《叛逆闺秀》上展开。从一幕呈现的剧情上看,陈铁军本身就是一名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尽管如此,她依然没能抵住社会世俗与家庭的压力,妥协于封建包办婚姻。若以一个现代人对于爱情与婚姻的理解,如果此时的结婚对象真的是她理想中的丈夫,她的生命或许就不会在彼时的轨迹上前行。但是人生没有“如果”二字,而历史也不能为之重新书写。不过从这点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作为“新女性”的铁军其实也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过,此时的她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道德观念,却又被现代妇女的解放思想影响,想去寻求一条解放的道路。随着二幕《贴心姐妹》与三幕《劫“狱”女侠》剧情的铺陈,我们看到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铁军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周文雍。作为一名革命领导人,周文雍有着非凡的勇气与智慧、责任与担当。崇敬与爱戴让一个女人在不知不觉中萌生了对爱情的期翼,于是,革命的意识与爱情的生发就成为了铁军心理成长的又一阶段。紧接着是四幕《赴义情侣》,表现了二人工作中的相携相励以及面对敌人时的无所畏惧与义无反顾。当这份爱情终于化为一种最坚实的理想和信念的时候,铁军心理成长的最终阶段也得以完成。通过梳理铁军的心理成长历程,我们发现舞剧的历史呈现、或者说叙事呈现始终以女性的视角以及女性的意识表达为主体。这种表达当是契合了当代女性对现代周遭世界的感知,即尊重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舞剧《浩然铁军》将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有效地叠合在了一起,于无形中显明了“一名女性”和“一个时代”的呼应意义,而这也让原本静态的历史在现代人眼中变得鲜活起来。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并赋予其革命与浪漫的激情,女性情怀映照下的《浩然铁军》始终弥散着温暖的气息和光华。

  女性情怀书写下的这部舞剧,既彰显着女性的自省意识,也蕴含着对女性情感世界的温情关照;既有对残酷战争背景下的美好进行体察和感悟,也有站在自我生命的价值立场上寻求作为女性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它对于女性心理、情感空间的塑造所形成的审美张力、对女性生命本原的丰沛感知,成为舞剧《浩然铁军》最动人心魄之处。当舞剧尾声,我们看到铁军手挽周文雍并肩伫立于刑场之上的时候,她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辉,使之生命充满了伟大的意义。

二、以生命情怀书写历史的深度

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个体生命是没有独立的价值和主体意识的,他(她)只有仰仗历史意义及其价值的赋予,方能具备自己的价值与历史意义。”虽然个体生命只能以历史载体的面目出现,但显然,舞剧的编剧于平先生不希望其主体性被历史洪流所裹挟,于是他将对历史的认识价值落脚在个体生命情怀的书写上。何谓生命情怀?在笔者看来,生命情怀是个体对生命哲学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与存在的追寻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如此说,舞剧应该是期望以一名革命者的生命感知来照见历史的真实面容。

  舞剧《浩然铁军》是以倒叙的手法展开叙事的。以陈铁军和周文雍并肩伫立于刑场之上为始,中间经历剧情的走势与戏剧的冲突,再以二人并肩伫立于刑场之上为终。其实这种首尾呼应的叙事手法在舞剧创作中并不鲜见,但是因为此剧的叙事脉络始终和个体生命的精神样式相关联,又或者说它是对生命本质(意义)所进行的深入解读,因此它的书写就具有了生命维度下的历史深度。

  如果把剧情追溯到第一幕《叛逆闺秀》中婚礼时的一段双人舞,我们回忆起在封建礼教之下,陈铁军无奈地按照媒妁之言出嫁了,无限愤懑中,她一把扯下遮盖在自己头上的红布并扔在地上。这时,她名义上的丈夫走到她的身旁,由此展开了一段颇具现代芭蕾审美风格的双人舞。从舞蹈肢体语言的编排上看,二人的态度明显泾渭分明。铁军的肢体语言所表现出的僵硬与冷漠,让人感受到她对这段封建婚姻与名义丈夫的叛逆与抗拒;而她名义上的这个丈夫,也经历了心理上一个渐变的过程。他的肢体语言述说了从最初对铁军的示好请求、看到铁军态度坚决时的愤怒乃至最终爆发的变态与扭曲……这段双人舞在整部舞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说它重要,除了因为自身舞蹈语汇使用的准确,能够将人物的性格乃至态度“立”起来,更是因为它就此表明了二人对于生命价值观根本认识的不同。琴瑟不和,何以共鸣?我们紧随舞剧转到第二幕《贴心姐妹》,剧情讲述了铁军作为一名进步学生融入到革命洪流中。虽然身处险恶的斗争环境,但是也让她看到了革命领袖周文雍的英勇与无畏。接下来呈现的第三幕《“劫”狱女侠》讲述了铁军以足够的勇气和智谋,营救出了狱中的周文雍。后面,又因为工作需要,她与周文雍假扮夫妻……从剧情的发展可以看出,陈周二人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又有着共同的工作、生活经历,爱情其实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内心。经历了这些情感铺垫,我们再将视角闪转到序幕和尾声中铁军和周文雍二段双人舞的肢体语言塑造上,明显区别于之前铁军与“名义丈夫”的那段双人舞,这两段舞蹈尽显了芭蕾的浪漫与唯美。其动作衔接的流畅性自是彰显了陈周二人心灵上的相互依恋与默契,特别是铁军舒展柔美的舞姿,更呈现出一名女性特有的温柔之情(想来,铁军在与周文雍并肩战斗的岁月中,早已经将他认定为灵魂中的伴侣)。从这两段舞蹈中,我们既能够感受到两位革命者对于生命的眷恋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能够看出他们面对死亡时无畏与从容的精神。舞蹈的观赏性自不必说,只从立意上看,这两段首尾呼应的双人舞便是承载了创作者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言说。其实在革命、生命与爱情这三者之间,若说生命可以为革命而献出的话,但爱情却能成为生命的永恒。创作者所给予的人性化关照,还原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舞剧《浩然铁军》涵蕴着个体生命体验的历史与人性的双重书写。创作者以个体生命为本位,通过对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真实生命进行人性的挖掘,抵达了对现在及未来世界的整体思考。一方面,我们关注的不应是人的自然生命,而是人的精神生命;另一方面,在“生”与“死”生命状态的不断承续轮回中,生命终将获得形式和精神上的延续和永生。《浩然铁军》让我们看到了舞剧的形上之思,其所传递出的生命情怀是如此深刻、丰富而又隽永。

三、以文化情怀烛照审美的发生

“芭蕾舞剧只是艺术表演形式和载体,创作这个作品是为了表达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热爱,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挖掘、传承。”在一篇对舞剧《浩然铁军》的采访报道中,笔者看到了编导舒琴说的这句话。在当代审美视角下,将一部红色经典作品改编成具有西方审美特质的“芭蕾舞”,再而演绎成带有东方审美意向的“民族芭蕾舞”,应该说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因为从某一方面说,衡量一部艺术作品的成败,要看它的艺术审美能不能唤起大众对于传统文化和经验的共鸣,能不能为更多具有现代思维和现代审美理想的人所认同。

  其实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为特色演绎芭蕾舞剧,《浩然铁军》不是第一部。除去近年来出品的《牡丹亭》《大红灯笼高高挂》《梅兰芳》等,更有珠玉在前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中就有很多的舞段成为了经典,比如“五寸刀舞”“黎族舞”“斗笠舞”等(以海南地区的民族民间舞为特色)。这些舞剧的成功提示我们,如果芭蕾舞剧中能够合理运用本土化的文化元素,不仅能烘托出舞剧的民族特色,更能符合大众化的审美情趣。这一重要理念,也被实施于舞剧《浩然铁军》的创作中。

  舞剧的男女主人公陈铁军和周文雍同为广东人,不用说,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舞蹈元素就成为了舞剧的一个重要支点,这一审美意境集中体现在一幕《叛逆闺秀》中。帷幕拉开,在“开平骑楼”舞美背景的映衬下,一群洗衣女从四周鱼贯而出、汇聚在舞台中央。如果单纯就观赏性而言,这一段“洗衣舞”的编排真的令人赏心悦目。欢快的音乐、柔和的灯光色彩、清新的民族服饰再加上足尖之上略带“崴动”的身体动作语言,这样一群花样年华的“洗衣娘”即刻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亮丽的民间风情景致。无论是从现代审美、还是从技术创编角度来看,笔者都认为这段舞蹈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素材(身体的动律特征)与西方芭蕾舞蹈技巧(足下的丰富表现)结合得最好,它创造出一种中西交融、优美如画的意境。之后,舞剧中出现的是一段具有广州番禺民间特色的“鳌鱼舞”。以笔者之见,编导应该是在这段舞蹈的编排上下了大功夫的,它的身体语言呈现出的创新性与“洗衣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它既能让观众明显体会到舞蹈中所呈现的带有民族舞蹈元素的身体动势,但是随后又能发现每个动作最终会归位到芭蕾舞蹈特定的位置上。不出意外,这段舞蹈也创造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与芭蕾严谨风格相结合的意象之美。再后来,我们又看到了珠村的“乞巧舞”“鸡公榄舞”“粤绣女舞”……客观地说,舞剧第一幕对中西方文化元素做了最紧密的结合,一段段华丽而不失精彩的舞蹈有效地营造出一个符合当代大众审美的空间。但是赞赏之余,笔者又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儿?细品之下,笔者突然发现这个“不对劲儿”就源自于令人“应接不暇”的民族文化表达上。可能因为编导特别想突出岭南文化特征,也特别想对其有一个全面的展示,于是就将诸多元素汇聚在这一幕之内。但是有句话叫做“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在不能自然对接剧情的情况下,过多的民族文化表达制造的似乎只是表面上的浮华,当然也有刻意为之之嫌。但无论如何,瑕不掩瑜。在目光所及之处,我们看到的仍是舞剧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特征与特定舞蹈语汇的和谐与统一,它在创作者的特定处理中洋溢出浪漫的诗意。

  在当代审美的外延与内涵都明显的扩大与延伸的时代下,红色经典作品的文化立场和视域也都做出了自觉调整,以期符合大众审美的认同。舞剧更是逐渐突破过去那种狭隘的“就舞看舞”“就美论美”的框框,它所进行的是不断提炼其中蕴藏的审美新经验。在笔者看来,舞剧《浩然铁军》所做的审美尝试,蕴含着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或者可以称之为文化情怀,它的意义不在于简单的文化反刍,而在于面向未来的文化反思。

结语

“革命者的爱情分外浪漫”,这是当年热播的谍战剧《潜伏》中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台词,这句台词对应的是女革命者左蓝为了救恋人余则成而牺牲时的画面。革命、革命者、爱情、牺牲……这些关键词如今一并呈现于舞剧《浩然铁军》中。作为一个女革命者,陈铁军有着和左蓝一样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并且也同无数革命先辈一样,为了这个革命理想和信念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就让刽子手的枪声作为我们婚礼的礼炮吧!”当是这世间最令人动容的爱情宣言,舞剧《浩然铁军》也当有着我们这个时代最真诚的情怀表达。

  注释:

  [1]张晶晶.新时期女性文学的现代性[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5):50—53.

  [2]杨永忠,周庆.论女性主体意识[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4):7—11.

  [3]刘艳.女性视域中历史与人性的双重书写——以王安忆《长恨歌》与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为例[J].文艺争鸣,2008(6):160—16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