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军事动作片是中国当下电影市场比较醒目的类型片之一,也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亚类型片命名。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军事动作片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在追求动作性、在场的沉浸感、电影语言、现代英雄的塑造等方面都有顺应观众审美新需求的进步,拓展了中国电影的叙事空间,并助力中国电影世界话语秩序的建构,形塑并传播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
经过21世纪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然位居电影大国行列,银幕数全球第一,票房全球第二。中国电影不仅产业成绩显著,在内容层面也在许多领域提升不少,比如故事片产量逐年上升,还有一个显著的表现便是不少新的电影类型经受了观众的考验,填补了市场空白,比如警匪片、科幻片……这其中,军事动作片也在新语境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如果说警匪片是香港电影人利用既有的创作优势北上取得的成绩,科幻片是内地电影人苦心经营的新突破,那么军事动作片则是两地电影人相互协作、融合发展的成果。在新的环境下,军事动作片拓展了中国电影的叙事空间,更助力中国电影世界话语秩序的建构,形塑并传播中国新时代的国家形象。
一、中国语境下的军事动作片
动作片(Action Film)是以人或机械的动作作为呈现对象,以动作的视觉冲击力、奇观性或美感诉求于观众的接受而推进电影叙事、表达价值诉求的电影类型。动作片是一个外延比较广的类型片概念,它可以包含西部片(Western Film)、战争片(War Film)、强盗片(Gangster Film),尤其跟惊险片(Thrill Film)和冒险片(Adventure Film)联系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动作冒险片(Action-adventure)在好莱坞得以确立,并逐渐成为一个主流类型。当然对于全球观众而言,演员哈里森·福特、布鲁斯·威利斯、梅尔·吉普森,以及史泰龙、施瓦辛格和银幕特工詹姆斯·邦德,更让好莱坞动作片流行全球。在中国,最具代表和成功的动作片是武侠片/功夫片(Martial Arts Film),以武舞奇技和侠义精神成为最具民族特色和最为成功的原创类型片。近些年,军事动作片(Military Action Film)在中国的类型片研究中浮出水面,开始获得电影研究者的关注。不过,这一概念在英语学界似乎不存在,以其为关键词搜索到的文献几乎为零,此类影片在西方学界更多还是被命名为动作片或战争片,比如《黑鹰坠落》在Box Office Mojo和IMDb网站都被归为战争片,后者还将其归为情节剧和历史片;《第一滴血2》在Box Office Mojo和IMDb网站都被归为动作片,后者还将其归为冒险片、惊险片和战争片。
在中国,这类电影此前更多是以革命历史影片或战争片而被言说的。因为自新时期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重艺术本性的内地学界轻视电影的商业性,并不重视偏商业属性的类型片研究,对动作这一极具电影本性的类型元素没有给予应有的观照,所以革命历史影片或战争片的动作呈现自然没有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而当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到一定程度时,尊崇商业片规律的创作自然涌现,电影学界也已完全接受电影的商业属性,进而类型片的研究进入学者视野,军事动作片的概念也便运用而生。当然关键因素可能是新形态影片的出现,比如《冲出亚马逊》《冲天飞豹》《歼十出击》,尤其是《战狼》系列和《红海行动》的面世更是助推了这一概念的诞生,因为用战争片已不能准确概括或全面概括这一电影类型。战争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或者集团与集团之间的战斗,而有些战斗无法归于这一层面,尤其是当下的一些局部战斗、军事冲突、军事演习或个人军事行动,以及对非传统战争威胁——恐怖主义的斗争,对于这类的影片显然用战争片来命名不完全准确,于是一个外延更广的亚类型概念——“军事动作片”便在中国学界诞生了,且因为它的外延更广,反而可以在当前语境下包含了此前大部分的革命历史影片和战争片。有学者把一些少数民族古装动作片/战争片也列入了军事动作片的观照视野,但因为形态以及时空相差太远,本文暂不列入探讨的范畴。因为如果外延再放大的话,某些科幻片也属军事动作片了,比如《上海堡垒》。
二、中国军事动作片的分类
正如前文所述,军事动作片是基于中国本土特色的亚类型片概念,所以其数量非常可观,不管是在中国电影的创作高潮期还是低谷期,都有不少此类作品与观众见面。在没有市场化之前,国有片厂,尤其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以及军队对这类影片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创作了形态多样的作品。在市场化之后,由于观众消费欲望的提升以及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必然需求等因素,民营资本也开始对这类影片进行了精准的投资,再加上特定国际局势等外部因素的助推,军事动作片更成为了内地市场的宠儿。就内容而言,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界,21世纪的军事动作片可分为两类:革命历史电影和当代军事电影。(一)革命历史电影
革命历史电影沿袭了中国革命历史电影发展的传统路径,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进行光荣回溯,如《建国大业》《太行山上》《百团大战》《血战湘江》《建军大业》《智取威虎山》等。革命历史电影发展久远、底蕴深厚,其表现内容的革命进步性和历史合法性,非常好地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传导与建构,所以一直得到主管部门和创作者较高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此类影片的创作便已开始,只是这类影片当时并没有动作设计这个概念,并没有强化动作对于观众视觉冲击的作用。“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电影更多是对小型战争的呈现,比如《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英雄虎胆》《红色娘子军》等影片。这个时期电影人围绕的是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的支持以及英雄的成长、英雄事迹进行叙事,同时呈现了敌我两个阵营的斗智斗勇,其中场面比较大的有《南征北战》《红日》等影片。此时的影片虽然也反映了革命战争的艰苦卓绝,表现了我军战士和民众的英勇牺牲,但同时更多的是表现正义战争的必然胜利,敌军的反历史潮流、蠢笨滑稽乃至脸谱化。故而,影片整体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洋溢着革命的激情。因为赴朝作战,《英雄儿女》《上甘岭》等抗美援朝的影片也开始登上银幕,塑造了一群英勇献身的“最可爱的”英雄。新时期,革命历史电影的突破在于开始呈现伟人的运筹帷幄。“十七年”时期的电影中,伟人是缺席的在场;新时期银幕上终于让伟人现身,特型演员的出现开始成为中国电影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些影片有《大河奔流》《曙光》《南昌起义》《百色起义》等。这时的革命历史影片更多的是再现历史,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及因果关系,并没有清晰的动作片思维,所以战争场面在影片中只是在关键处展现,一般是在影片高潮处呈现,而不是像成熟的动作片那样会有节奏地在片中多处呈现。
20世纪90年代虽然也有《长征》等表现“十七年”时期已出现过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出现,但此时有了新的突破,对大战役进行了恢弘气魄的展现,比如《开国大典》、《大决战》三部曲、《大转折》上下集、《大进军》四部曲等。这一时期的创作策略是对解放战争进程中战略性战役进行全局性、史诗性的展示,影片不仅表现领袖运筹帷幄的大视野、大格局,更有不少笔墨对小人物的情感进行渲染,以小人物的命运与大时代的历史跨越进行勾连,进行家国同构的情感铺陈。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其空前的大场面,即便在全球电影史范畴内也是极为少见,战场上铺天盖地的炮弹轰炸的场面、淮海战役中我军发起冲锋的航拍长镜头、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大场面,无不透过银幕冲击着观众的眼球。这些画面带来的冲击力,是通过胶片拍摄而呈现出真实质感的生命力,是现今由数字特效生成的画面难以达到的。这种因巨大投入而呈现的银幕大手笔,在讲究制片成本控制的当下很难复制再现了,以致后面的一些影片重述这些战役的时候,都会借用这些镜头。
进入21世纪,军事动作片继续对中国的革命历史战争进行多风格、多样式地回望,并开始强化类型片的叙事模式,但历史原貌是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这一时期,军事动作片对重要的革命历史继续进行艺术的书写,比如《我的长征》《古田会议》继续把伟人和普通战士融在一起叙事;继续对大战役、大场面的恢弘呈现,比如《建国大业》《太行山上》《百团大战》《建军大业》《决胜时刻》,利用新世纪的技术极尽视觉冲击力的营造;还有对革命战争中局部的人和事进行艺术化地呈现,比如《集结号》《我的战争》《智取威虎山》《八子》等,这部分则多是有历史影子的虚构故事。
(二)当代军事电影
当代军事电影,顾名思义,即对当下的战争和军事行动进行表现的电影类型。相对于革命历史电影而言,当代军事电影的数量更少。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周边环境大体稳定。中国此时的主要任务是谋发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一切国家相处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非常重视银幕与现实映射关系的话语环境中,臆想战争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便中国派出维和士兵已近30年,反映他们故事的电影《中国蓝盔》也是在2018年才面世,因而当代军事电影相对较少。进入新时期,我国首次重要的军事行动便是南面的那场反击战,因而新时期很重要的一些军事动作片便是表现这场战争的影片,比如《高山下的花环》《蛇谷奇兵》《闪电行动》等。此后较有影响的是以军事演习或新式武器或装备为表现对象的影片,比如《弹道无痕》《劲舞苍穹》《冲天飞豹》《歼十出击》《目标战》等。这类影片因为缺乏真实战争的威胁,天然缺乏戏剧冲突的张力,因而只能围绕战士的奉献、突破自我进行情感化叙事,所以这些影片的社会反响已无法和“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电影相比。
当代军事电影还有一类,即对源于现实的一些军事交战或其他军事因素进行大胆再创作的影片。这类影片有强烈清晰的市场导向目的,遵循类型片的创作要求,对军事交战进行传奇化叙事,比如《冲出亚马逊》《湄公河行动》《战狼》《战狼2》《空天猎》《中国蓝盔》《红海行动》等。在当下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真正获得突破的中国军事动作片便也是这类影片,尤其是《战狼2》创下了中国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是唯一进入世界电影票房百强的中国电影,目前位居第69名。
三、因时而变的叙事转向与视听语言的创新
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市场虽愈加庞大,但竞争也愈加激烈。为适应新形势的需求,电影人需自觉地寻找新的叙事策略,努力捕捉当下观众的欣赏趣味,且顺应市场要求发挥明星效应,增强戏剧化,加快叙事节奏,创新视听语言,进行一些契合观众审美新需求的叙事转向,以增强影片对观众的吸引力。军事动作片便是这些进步形态中比较明显的一类。第一,强化类型片的思维,在情节上加强戏剧化,强化冲突,让故事充满张力。很多军事动作片都按三幕剧作的结构编剧故事,让观众很快能够进入故事中,从开端、对抗到结局,跟着主人公完成一个叙事的闭环。这类影片创作者的类型片思维尤其体现在他们会按照好莱坞商业片的开场一样,编织一场无论是动作、还是场面都让观众大呼过瘾的重场戏。比如《战狼2》开头冷锋在非洲海域跟海盗的搏斗,利用数字技术完成了一场一镜到底的搏斗,虽徒手和持枪歹徒搏斗有些破绽,但水下搏斗的创新性,又是以一对多,惊险又刺激,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影片有不俗的序幕。即便表现重大革命历史的影片如《建国大业》,也是用历史上重要的重庆谈判开始,另一部重大革命历史影片《建军大业》也是用了一场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开枪扫射进步游行青年学生的强冲突戏开场。像《007》和《碟中谍》一样,这些重场戏让影片在开场便让观众经受到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剧情都是主人公的一场冒险任务,观众由此会获得较高的欣赏愉悦,进而对后面的戏充满期待,于是创作者便可以慢条斯理地进行主要情节的细心铺陈。
第二,自然是强化动作片的思维,不管是镜头内部的运动,还是摄影镜头的运动,明显多于以往,并且在影片中添加极富技巧的打斗,身体的意义也开始和革命历史所承载的故事与主题一起成为银幕表现的主体。当代军事电影《战狼》系列自不必说,因为由动作演员吴京亲自执导,所以强化了枪械和现代重型军事装备的运动镜头,甚至把自己吊在了空中(《战狼》);跟敌人的搏斗更是不能少,即便枪战也不会只是简单地开枪而已。而对于那些革命历史电影,动作性也明显比此前的同类影片更强。比如战争场面,虽然此前的革命军事电影战争场面必不可少,但更多还是趴在战壕里开枪,比如《红日》战壕里双方开枪的镜头,很多都是固定拍摄的,只是在最后冲锋时才让镜头的运动感增强,音响和音效都非常单薄,指挥官在战壕里的指挥也过于闲庭信步,战争的残酷性在此时的银幕上还显得很概念化、抽象化。到《南昌起义》,战争在银幕上的表现烈度增强许多,枪声、炮火声等音响效果编织得更为激烈,但交战的镜头还是固定拍摄。而到《建军大业》起义那些战斗镜头,所有镜头都是晃动的,镜头更碎,节奏更快,各种音响音效的合力作用,更是满满地借助音乐来渲染情绪,冲击力自然强胜许多。不仅如此,创作者还有意识地强化动作性,比如给予粟裕一个仰拍的镜头呈现他挥刀砍下敌军机枪手的手臂。而《血战湘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呈现撤退途中的战争场面,其篇幅之大应该是在全球战争影片中也是少有的。
第三,当下军事动作片战场的近身沉浸感明显更强。在《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战争场面大部分还是突出其场面的壮观,重点是表现大战役下摧枯拉朽地战胜敌军的豪情,但很多时候还是用固定镜头客观地拍摄双方的火力交战,只有极少近景或特写呈现枪弹爆点、炮弹爆炸近在咫尺的压迫感,唯有炸坦克的镜头因其临近而逼迫感很强。当下的军事动作片则非常强调这种近身压迫感,比如《集结号》,在战士猫腰往前冲的时候,镜头已经化身为在场的一位战士,紧贴战士身边低视点手持跟拍,根本不敢随意起身探头扫视战场全貌,全是狂甩零碎晃动不堪,镜头这时在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之间灵活转换。双方枪声大作时,镜头更是晃动到了极致,中枪倒下的镜头都是近景或特写,让观众感觉到战士就是在面前倒下的压迫感,枪声越密集,镜头晃动和节奏越快,只是到停止射击时,镜头才稳定下来。而且,此时的军事动作片,借助数字特技,能够清晰地呈现弹道的轨迹,这不像《大决战》时代只能呈现一些夜间枪弹、白天重型枪械和炮火的轨迹,只能靠枪声来体现枪弹的密集程度,如今借助数字特技能够在近景中呈现轻型枪械的弹道轨迹,所以观众能够看到密集的子弹擦着战士的身体飞过,在《建军大业》《决胜时刻》中,炮弹从出膛开始便能够在银幕上清晰地呈现。在《大决战》中有很多大场面的炸点,但这种情况下镜头几乎远离战士,有些被炸起来的士兵身体甚至能看出来是摆放的道具;到了《集结号》,这些炸点就埋在战士身边,让观众感受到这些炸药直接作用到战士的身上,尤其是《建军大业》攻占城楼的爆炸,大规模的爆炸也是近在咫尺,从而也作用到观众身上,让观众切身体会到战争逼人的惨烈和残酷。
第四,视听语言的不断创新。其实前文提到很多的叙事转向都是通过视听语言的创新而达到的,比如视听节奏的加快,摄影镜头的拟人视点和拟人运动轨迹,包括数字特效让镜头语言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和冲击力。除此之外,视听语言因为技术的进步还有不少的创新,比如因为无人机的普及,让航拍镜头变得更为平常,而且创造了很多新的镜头样式。比如垂直视点的航拍镜头,在《血战湘江》中有一处垂直视点镜头表现成批成批的敌军蜂拥往前冲的场面,《建军大业》结尾处大爆炸的场面有个垂直视点全景交代整个战场的爆炸,这种高空垂直俯视镜头的压迫感此前很难实现。此外,《血战湘江》中,导演还把镜头固定在坦克的履带和炮管处,这些都是军事动作片提供了视听语言的创新空间,从而带给观众此前没有的视觉冲击。
第五,新语境下的英雄塑造更为现代、多样而丰满。塑造英雄一直是军事动作片主要的叙事目的之一,“十七年”电影塑造了很多英雄,此时创作者会表现他们的一些不足,从而展现他们的成长之路(《董存瑞》《红色娘子军》),但基本上都是我党思想照耀下的英雄成长。新时期后的军事动作片中意识形态已不会这么直接,淡化了说教意味。尽管当下的军事动作片多不再简单再现阶级对立的路线之争,但其在正义、人民和国族荣誉之下的叙事,自然也还在塑造冲锋陷阵的英雄,比如《血战湘江》《八子》里为掩护主力撤退而前赴后继献身的红军指战员,但传统的英雄之外,当下的军事动作片中的英雄较之以往已变得更为丰满、更为多样,比如《湄公河行动》中卧底的边缘英雄,《战狼2》中独行侠式的英雄。爱情早已不是禁忌(《空天猎》),更重要的是已经敢于述说英雄的委屈。《集结号》中,谷子地带着47个战友,冒死掩护主力撤退,而后却因为各种原因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承认;比如《战狼2》中,冷锋等人送战友的骨灰回家,却碰到不良商人正在欺凌战友的家人,这些笔触的描写都是在铺陈英雄遭受了不应有的委屈。而正是这种委屈,让英雄更深切地获得了观众的共情和认可;而英雄委屈的释放和最后获得承认,让影片的叙事更能得到有效的缝合。其实当下军事动作电影不仅敢于讲述英雄的委屈,《古田军号》更是让伟人之间的矛盾和路线斗争成为了叙事的主体,《决胜时刻》的毛主席居然能捕鸟和说英语,这些都让当下银幕中的伟人/英雄更为丰满可感。而《战狼2》《红海行动》《空天猎》则把英雄的歼敌行为拓展到了海外,体现了当下中国军人的英猛不凡,更体现了国家不一般的国际地位。所有这些都说明军事动作片的叙事空间得到了很大拓展,而且是与国家力量壮大共振的一种电影叙事,这种叙事转向非常内在地契合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
结语
当代军事动作片取得了醒目的成绩,创下了中国影史最高票房,而且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但其要往前拓展也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革命历史电影在经历70年的开掘后会面临题材开掘的难度,比如关于新中国成立、建党和建军,目前都已拍摄了三部影片。而当代军事电影可开掘的题材也是有限的,毕竟这类题材有赖于中国当下的国情去叙事,即便虚构也得事出有因。但不管怎样,这类题材有助于中国电影建构世界秩序话语的努力。虽然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因为政治制度不同,西方意识形态对我们的怀疑以致敌视短时间内无可化解。而电影正可以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存在,形塑中国当下的国际形象并传导出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以通过这些军事动作片进行传递,比如《红海行动》后半程关于脏弹的处理,就是当下全球面临非常规战争冲突——恐怖主义威胁的一次巧妙的叙事。当然,在这些跨境叙事的中国电影中,我们需要避免盲目的大国主义,遵循各个主体都是平等的这一原则。在浩瀚的宇宙里,人类都是渺小的,大家应该和平相处,为这颗蓝色的星球多留下文明的印记。注释:
[1]Ronald Bergan.The Film book:A Complete Guide to the World of Cinema[M].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2011:80.
[2]参见:詹庆生.新中国军事动作片的类型演变[J].电影艺术,2017(6);王一川.情义原则下的国族认同景观——2017暑期档国产军事/动作片票房观察[J].电影艺术,2017(6);李建英.近期国产军事动作片中的国家形象塑造[J].电影文学,2019(7).
[3]詹庆生.新中国军事动作片的类型演变[J].电影艺术,2017(6):14.
[4]Top Lifetime Grosses.https://www.boxofficemojo.com/alltime/world/.
[5]建构世界秩序话语的论文参见:张建珍、吴海清.从冷战到“多式全球化”的中国电影世界秩序话语研究[J].电影艺术,2019(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