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当代山西城市的基础设施硬件逐步完善,精神文明软件建设正在探索中。在山西省内的城市广场、博物馆、街道等城市公共空间中,浮雕设计艺术以建构叙事形态彰显其价值,通过建构提升公众审美能力,以美育人、立德树人,传承美育精神等的艺术叙事形态展现其审美价值;通过建构倡导国家理念、传播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精神等的社会叙事形态表现其社会价值;通过建构为人民服务、与时代同行、育工匠文化、掘本省特色、向基层深入等的时代叙事形态体现其创作发展方向。
近年来山西省各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公众的基本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对应马斯洛所提到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正在逐步实现,而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成为公众主要的内在需求。城市公共空间是公众日常活动交流场所,城市公共空间浮雕通过石材、金属、木材等物质载体,经过艺术设计活动创作雕刻而成。叙事是关于叙事文本的研究,着重对叙事文本作结构性、理论性的技术分析,从最初分析神话、民间故事、小说、文学等领域扩展到分析连环画、绘画、电影等艺术领域,体现人类社会的普遍性。形态指事物存在的样貌或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叙事形态是叙事文本的表现形式。山西古代浮雕以建构农耕时代与皇权、礼制、宗教等相关的叙事形态为主,而在当代,山西城市公共空间浮雕的价值体现在满足公众精神需求方面。
一、叙事: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
图1 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关系图
价值是一种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具体到人与城市公共空间浮雕的关系方面,构成价值主体的人包括主导者(城市管理者)、创作者(艺术家、设计师、工匠)、欣赏者(人民、公众)等群体,价值客体为城市公共空间浮雕(图1)。价值主体内部的不同人有不同需求,比如欣赏者人民有满足内在审美、交流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并对价值客体浮雕作出感受和判断,能够根据价值客体对自身的重要性协调自身和对客体的认识、适应、改造和利用。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是以自身内在需求为出发点来看待一切外在事物和利用外在事物的,所以价值主体自身的内在需要是一切价值之所以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外在事物价值客体之所以具有价值属性的原因。
价值判断是对于价值客体浮雕对价值主体人的内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而言,城市公共空间浮雕的审美功能与社会功能等越能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与交流需求,其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就越高。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并不是单一的群体,而是由主导者、创作者与受众者(欣赏者)构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当下的语境中如何找到平衡便是关键。主导者的需求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受众者人民;创作者的需求是赋予浮雕优美的形式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意义;受众者的需求是满足审美精神需求与社会交流需求,受众者会通过对浮雕的价值判断影响主导者与创作者;创作者会根据主导者与受众者的建议修改浮雕方案,主导者也会根据创作者与受众者的反馈调整浮雕规划思路,由此可以看出价值主体的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寻找平衡的关系(图2),价值客体城市公共空间浮雕是价值主体人内部各种需求统一的结果。浮雕通过物质载体叙述故事,运用合理的艺术叙事、社会叙事、时代叙事等形态不仅能帮助主导者引导好故事,而且能协助创作者讲好故事,还能促进欣赏者读懂故事。
图2 价值主体人与价值客体浮雕关系图
二、艺术叙事:艺术性及其审美价值取向
艺术性是作品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程度,是艺术作品价值的衡量标准,艺术叙事涵盖了典型鲜明的艺术主题形象、生动准确的艺术情节、严谨完整的艺术结构、准确精美的艺术语言、多样丰富的表现手法等方面。山西城市公共空间浮雕设计艺术不仅在艺术性层面构建起创作者的审美意境,而且体现出公众社会生活精神诉求中的美好,在提高公众的审美能力,以美育人、立德树人,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等方面展现了其审美价值。(一)提高公众审美能力
在审美活动中,作为审美主体的公众通过对浮雕艺术设计作品的审美观照,增加审美经验,进而提高审美鉴赏力,从而在体验审美的过程中对浮雕设计艺术作品进行二次创造,领悟作品的内涵与外延,达到创造美的境界。例如悬挂于太原市迎泽宾馆前厅中的由王学辉创作的《晋水晋风晋韵》浮雕作品(图3),属于单幅综合场景叙述,叙事主题是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找寻山西的“风”“水”“韵”,立足于历史性、文化性的立场,将山西古代建筑、五台山等题材进行形象化和艺术化处理,不同主题以点、线、面的方式构成,以视觉的方式反映了山西的特色历史文化。“艺术本来是在时间中的,它有时代性、历史性,但恰恰艺术本身又把时间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作品突破了时间限制,将不同时期山西的地域文化之美融为一体,凝练在可视的浮雕设计艺术物化载体中,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陶冶公众的内心世界,提高公众发现美、鉴赏美、创作美的能力。图3 太原市迎泽宾馆前厅《晋水晋风晋韵》浮雕
图4 晋中市山西中医药大学校门浮雕《岐黄论道》《刮骨疗伤》《伤寒学派》《百科兴盛》
(二)以美育人,立德树人
对于美的分析中国古人更侧重于意象与境界,通过个人的修养健全自我人格,通过审美境界与道德境界实现对人生境界的提升。晋中市山西中医药大学校门浮雕设计艺术作品为《岐黄论道》《扁鹊神医》《刮骨疗伤》《伤寒学派》《百科兴盛》《针灸大成》《天地精华》《温补丰碑》《宗师风采》《中西汇通》《继往开来》等(图4),这一系列作品按照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进行系列叙事,对历史脉络中的中医主题进行再创作,以视觉艺术化的形式美原则捕捉历史文化中从古到今的中医典故。扁鹊、华佗、孙思邈、钱已、杨继洲、李时珍、傅山等人已经成为中医传统文化的符号,将其精神承载于石材等物质载体之中,这时事、物、人三者的结合组成意象,以美的作品陶冶人的心灵。打动心灵的作品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的体悟和对生命的渴望,在事、物、人的交融中提高人们的审美境界,在耳濡目染中促进追求关爱生命、服务社会的道德境界,进而在追求真善美的融合中实现圆满的人生境界。(三)传承美育精神
仲呈祥和王一川对中华美育及精神的论述是,“中华美育旨在培育超越了西方马斯洛的‘自我需求’即最终战胜自我、出人头地、征服自然的人生境界的‘天地境界’和‘审美境界’——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一种高远境界”,“中国美育精神应当表现为,不再是像马斯洛那样对个体的‘自我实现’孜孜以求,或是突出人类自我在宇宙面前的特出性,而不过是在对个体的超越性追求中达到人与天地的融合如一”。由此可见,当代中华美育精神是追求天、地、人和谐与融合的境界。运城市南风广场河东历史文化长廊浮雕(图5)展现了华夏文明概貌,以单幅叙事中的综合场景叙述为主,列举女娲、蚩尤、唐尧、虞舜、夏禹、荀子、晋文公、柳宗元、司马光、杨深秀等43位河东英才,通过重构的设计语言,将不同的时间主题放入同一空间进行叙述,通过象征的艺术设计表现语言、多种色彩的石材和散点构图的方式将人所涉及的典故融入天、地之间,河东盐业、诗歌、书法、壁画、建筑、人物典故等历史文化元素通过艺术设计已经融入到运城市的历史基因中。中华美育精神和美育传统注重在审美鉴赏中对人的兴发感化作用,注重“诗教”“传道”的作用,注重艺术教育不止于技能传授,更看重人格的涵养,满足人内心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形成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境界。三、社会叙事:社会价值观及社会价值取向
当代山西城市公共空间浮雕叙事紧扣社会,关注社会事务与人民心声,一定程度上记载了山西省内社会转型过程中城市的变迁,捕捉山西当代城市化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参与城市空间建设时国家理念的导入、独特地域文化的营造、公众日常生活环境中城市精神的塑造而体现其社会价值。(一)倡导国家理念
在城市大型公共空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提炼与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等理念是浮雕设计艺术作品需要体现的核心。设计者们从中华历史文化中提取符合当代精神的元素,进行艺术编码与设计重构。浮雕设计艺术以符号形式再现人类的情感,公众通过解读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符号而产生情感共鸣,构成城市精神。比如建成于1987年、位于阳泉市狮脑山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坐北朝南,由主碑、三座副碑、一座大型圆雕、两座题字碑、烽火台及“长城”组成。以纪念碑、园林、浮雕、雕塑、壁画等多种公共艺术形式相组合的方式,塑造了宏大的故事场景,纪念碑旁三座副碑上的锻铜浮雕(图6),用粗犷线条的艺术语言表现军民英勇奋战的场景,运用跌宕起伏的“出击”“破路”“攻坚”“支前”“转移”“胜利”的叙事结构,再现了百团大战的峥嵘岁月,激发公众爱国热情。(二)传播地域文化
图5 运城市南风广场河东历史文化长廊浮雕(局部)
图6 阳泉市狮脑山百团大战浮雕(部分)
在山西各个城市的公共空间浮雕作品中,再现山西地域文化故事是主要表现方向。“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山西拥有庞大的历史文化基因库,云冈石窟的浮雕通过系列叙事讲述佛教文化故事,震撼观众,直指内心;晋商大院的浮雕通过叙事讲述“凡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经典故事,其中的雕刻元素有龙、凤凰、麒麟、福、禄、寿、八仙等灵兽和神仙,也有鱼、虎、狮子、鹿、仙鹤、孔雀、蝴蝶、四君子、松、梅、桃、牡丹、葫芦、佛手、石榴、蝙蝠等动植物,还可看到文房四宝、如意、鼓、剑、宝瓶、万字纹、方盛、太极、云纹等器物和文化符号,更有“渔樵耕读”“一苇渡江”“赵匡胤雪夜访赵普”“米芾拜石”“朱子格言”等历史典故,吉祥图案的寓意中有祈福、祝寿、求财、升官的愿望,同时也有忠孝、勤奋的价值观。山西文化基因在历史上受到佛教、道家和儒家等观念影响,多数浮雕设计艺术作品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叙述与还原了为山西民众所接受、喜爱的故事,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象征化的符号载体,是一种以象征性表意符号,诠释、表现、传承和建构城市文化的重要形式。它当然与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的文化建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晋中市图书馆门厅内的浮雕设计艺术作品《沃域英杰图》(图7)以其体量巨大、内容丰富震撼着读者,叙事主题表现了晋中市经典历史人物,使用单幅叙事中的综合场景叙述方式,锻铜材质的浮雕充满着力量感,画面采用散点构图方式,将“祝融施火”“榆罔建国”“石勒称赵”“寿修鹿泉”“孟母三迁”“完璧归赵”“诗翁王维”“祁奚荐贤”和“左权抗战”等叙事故事组合在一起,意在树立楷模,弘扬山西晋中地域传统文化,鼓舞前来读书的公众追求智慧的信念,增强公众对于其所在城市的自豪感。
图7 晋中市图书馆门厅浮雕《沃域英杰图》
(三)塑造城市精神
每一座城市的精神都由其过去的历史、当下的城市生活和未来的城市规划构成。浮雕可以以视觉化的物态载体记录城市历史、反思当下问题、探索未来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浮雕体现着城市管理者的引领方向,通过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合作,为公众与城市服务。山西城市公共空间浮雕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固化每个时代的价值主体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历程。“公共艺术通过以视觉形式为主的多种媒体和手段,让城市的历史文化从日常生活中彰显出来,让城市记忆以物质的形式保存下来并流传开去,加深公众对居住地的认识,唤起人们对城市的情感。”诞生于不同年代的爱国、勤劳、诚信、厚德、包容、开拓等精神共同构筑了当下山西开放而多元的精神,浮雕设计艺术也通过叙述经典故事展示着这些精神,增强公众对山西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四、时代叙事:山西当代城市公共空间浮雕的创作发展方向
目前,山西城市公共空间浮雕设计艺术创作以表现“过去”叙事的晋商、宗教、儒家、革命战争等题材为主的作品居多,也有部分以“当下”叙事的科技、爱岗、敬业、奉献、团结等题材为主的作品,但还需要探索符合时代多样需求的“未来”叙事的作品。其一,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社会的生活与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侯一民曾讲道,“如今壁画的界限模糊了,评判标准也成了问题。但我始终认为,‘时代、人民、传统’是评判壁画作品的主轴,作为公共艺术,不管用什么媒介,壁画为人民服务的功能无法改变”。从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育到山西省振兴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因此,浮雕设计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考虑改善和提高公众精神生活这一首要因素。
其二,与时代同行。借助科技的力量与更多的公共艺术形式进行组合,构成立体的审美空间。使用公众看得懂、易接受的新语言表现,承载社会美育的功能,通过对传统形式的简约化、象征化设计艺术语言再创作,使优良的传统文化借助当代设计艺术语言重生。通过分析文化的传统形态及本质,传承其中符合当代需求的精神。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发展的中坚力量,新技术改变了浮雕的创造方式,新科技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实现路径,如3D打印技术可以更方便地建立模型,节约制作时间,解放人类的“手”,我们应该探索更多的公共艺术表现手法,尝试更多的公共艺术组合形式。
其三,育工匠文化。“‘工匠文化’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包括工匠主体、生产生活方式、劳动成果的物质形态等。精神层面包括工匠的管理体系与模式、技艺传承方式、工匠精神等。”古代山西工匠用其双手不仅创造了精美的浮雕物质形态,而且留下了全面合理的管理制度、分工明确的协作模式、敬业专注的精神追求等工匠文化。当代浮雕创作分工更加精细与高效,随着浮雕工程项目数量与体量的增加,这一设计艺术离不开城市管理者、创作者与受众者的参与。以艺术家、设计师和工匠组成的团队成为创作主体,工匠文化不但能促进创作团队整体力量的最大化发挥,而且能使团队在塑造浮雕设计艺术作品时具有更好表现。
其四,掘本省特色。山西浮雕历史文化特色体现在文献与文物等载体中,比如山西寺观浮雕体现佛国世界、神仙胜境的宗教特色,云冈石窟浮雕体现拓跋政权通过宗教观念实现其治世的理想特色,明清晋商大院通过石雕、砖雕、木雕等形式宣扬儒家文化的礼制观念、繁衍生息的生殖观念、求财求福的生存观念。流传下来的雕刻文化载体为当代浮雕设计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结构层面和意蕴层面深入分析地域历史浮雕个案故事,“结构层面是指那些通过文字阅读可以直接了解认知的外部可见的结构要素,包括情节、人物、背景与环境等等。……意蕴层面是指在对结构层面诸要素的观照把握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该个案故事主题类型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行耙梳厘定”,最终实现提炼山西浮雕故事主题类型的特色和价值。
其五,向基层深入。浮雕设计艺术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公共性,“公共艺术世俗化、日常化甚至生活化的过程,对于艺术及其知识而言,并非简单的意义损耗的过程,也非自我贬抑以躬身大众的过程,而原本就是其自身存在的基本方式之一”。山西城市不仅有大型的广场、博物馆等公共空间,也有中小型的住宅小区、小街小巷等公众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突破空间限制增加中小型公共空间的浮雕,提供多元的公共艺术欣赏载体,能够有效地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求,促进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社区文化的建设。
结语
高楼林立、交通便捷、商业繁荣等是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象征,然而,如何能让城市软件与硬件同步发展,就需要诸如公共空间浮雕一般的艺术品的艺术叙事形态展现其提升公众审美能力,以美育人、立德树人,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的审美价值取向,也需要社会叙事形态表现国家倡导理念、地域特色文化、城市独特精神的社会价值取向,更需要时代叙事形态体现山西当代城市公共空间浮雕为人民服务、与时代同行、育工匠文化、掘本省特色、向基层深入的创作发展方向,实现艺术叙事、社会叙事与时代叙事形态的新统一。注释:
[1]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472.
[2]仲呈祥.“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学习《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笔记[J].美育学刊,2018(9):4.
[3]王一川.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和特质[N].中国艺术报,2018-09-07.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8.
[5]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07.
[6]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6.
[7]张亚萌.壁画:只有想不到,没有没用到[N].中国艺术报,2014-10-08.
[8]姜松荣.中国艺术史中“工匠文化”的伦理价值[J].伦理学研究,2019(1):104.
[9]宁稼雨.故事主题类型研究与学术视角换代——关于建构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术设想[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02.
[10]孙士聪.作为生活方式的公共艺术[J].艺术评论,2012(10):6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