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根据音乐社交平台的发展阶段,阐述了一般的、理想的两种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的包含关系,总结出成熟的音乐社交平台与负责的音乐欣赏必须具备的两大特质。本文通过分析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的三种反馈机制,进一步论述了基于成熟的音乐社交平台和负责的音乐欣赏所构建的良性闭环对指导音乐创演活动、持续推动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对音乐社交平台发展和音乐欣赏提出了几点建议。
在移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音乐社交平台的普及不仅为音乐欣赏提供了譬如拓宽音乐视野、降低欣赏成本等诸多便利,音乐社交平台更是利用其社交属性,通过持续的互动交流将用户(即音乐欣赏者)联结得更加紧密。针对这一变化发展,笔者不禁思考:成熟的音乐社交平台会对音乐欣赏产生怎样的影响?用户的音乐欣赏活动又会为音乐社交平台创造怎样的价值?由此形成了构建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的良性闭环之命题。
一、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一项非常普遍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它不像音乐创作或音乐表演那样需要掌握复杂的技巧,听众只需要通过聆听音乐就可以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随着社会的发展,感知音乐、分享音乐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现如今,我们之所以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音乐欣赏,还要得益于音乐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音乐传播不再局限于乐谱、声音记录、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是转向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并经历了从单一功能的音乐播放器到多功能的音乐APP(Application)的转型,最终发展形成了现在的音乐社交平台。音乐社交平台是“音乐”和“社交”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网易云音乐率先将音乐“社交化”的理念融入音乐APP,创建了以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模式为核心的音乐社区,由此一来,平台可以同时满足用户欣赏音乐的基本需求和在过程中分享互动的社交需求,进而对平台自身用户增长、用户黏性及活跃度等产生积极影响。网易云音乐的成功案例使“音乐+社交”的理念迅速扩散,“音乐社交”模式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和认可,音乐社交平台逐渐普及。
图1 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关系图
那么,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笔者绘制了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关系图(见图1)。图中左侧的红色圆圈为A部分,代表全部的音乐作品;右侧的蓝色圆圈为B部分,代表音乐社交平台。中间红蓝二圈相交的紫色部分为C,代表收入音乐社交平台曲库的音乐作品,即曲库资源。图中右侧蓝色的月牙形部分为D,代表音乐社交活动,它与曲库资源(C)共同构成了“音乐+社交”的音乐社交平台(B)。图中左侧红色的月牙形部分为E,代表未录入音乐社交平台曲库的音乐作品。音乐欣赏则是涵盖了图中的所有部分,其范围甚至大于“C+D+E”的总和。音乐欣赏是可以覆盖到图中音乐作品(A)部分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怎么理解音乐欣赏在音乐社交活动(D)中也有所渗透呢?笔者在上文中提到过,UGC模式是音乐社交平台社交环节的核心,用户间通过上传音乐作品、发表音乐评论、创建或收藏音乐歌单等行为形成持续性互动交流,而这些用户行为其实都是音乐欣赏活动的延伸,因此音乐社交活动(D)部分也应包含在音乐欣赏的覆盖范围内。
综上所述,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的关系为:音乐社交平台的曲库资源为音乐欣赏提供对象,用户的音乐欣赏互动构成了音乐社交平台的音乐社交,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由此特作两点说明:第一,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共同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不可割裂;第二,本文仅从音乐角度出发对音乐社交平台进行论述。
二、成熟的音乐社交平台与负责的音乐欣赏
随着音乐的发展、大众音乐审美水平的提升,音乐社交平台建设必然趋向成熟,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笔者通过对网易云音乐、QQ音乐、酷狗音乐、虾米音乐等音乐社交平台的使用体验分析以及优势对比,根据音乐社交平台发展趋势,绘制了理想的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关系图(见图2),并依据图示总结出了成熟的音乐社交平台与负责的音乐欣赏必须具备的两大特质。图2 理想的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关系图
与图1相比,在图2中理想的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的关系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曲库资源的丰富。图2中音乐社交平台的曲库资源(C)涵盖了绝大部分的音乐作品(A),相比图1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思考,假设成熟的音乐社交平台对收录音乐作品的把关足够严格,那么音乐社交平台的曲库资源(C)和音乐作品(A)的重合率将与整个社会的音乐创演质量成正比,即音乐社交平台的曲库资源与音乐作品的重合率越高,则反映整个社会的音乐创演质量水准越高。
第二,“乐+”概念的实现。与图1相比,图2曲库资源(C)的扩大、用户音乐欣赏对象总数的增加,必然会拓展音乐社交范围。如果音乐社交平台能够基于用户需求持续创新,很有可能实现“音乐+社交+∞(D)”的新平台的创建。
第三,现场音乐欣赏不会被替代。与图1相比,图2中未录入音乐社交平台曲库资源的音乐作品(E)占音乐作品(A)总数的比例明显减小。但即便是再成熟的音乐社交平台,都没有办法做到将全部的音乐作品录入曲库,且随着大众音乐欣赏能力、音乐审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走进音乐厅、欣赏演唱会,现场音乐欣赏不会被替代。
(一)优质的音乐服务
能否提供优质的音乐服务是评价一个音乐社交平台成熟与否的最为重要的标准。在“音乐+社交”的理念下,成熟的音乐社交平台会始终突出音乐的主导地位,明确音乐社交的辅助性作用。1.优质的曲库资源
优质的曲库资源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曲库资源丰富——总量大。曲库资源是音乐社交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扩充版权、及时更新曲库资源、扩大曲库音乐作品总量既是吸引听众成为平台用户的关键,也是确保平台用户不会流失的关键。第二,曲库结构合理——类型全。仅凭曲库资源总量并不能代表曲库资源质量,优质的曲库资源还须持续优化曲库结构,始终保持曲库资源的多样性、差异性,从而扩大用户音乐欣赏的范围,增添音乐欣赏趣味,持续增强用户黏性。第三,曲库利用率高——品质好。在曲库资源总量大、类型全的基础上,用户对曲库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曲库资源的品质情况。曲库利用率越高,则代表曲库资源优劣差异越小,用户音乐欣赏质量越高,用户体验越好,音乐社交平台越成熟。
2.审美的平台把关
音乐社交平台要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音乐服务,审美的平台把关必不可少。第一,严格把关入库音乐作品。对入库音乐作品的严格把关,是建设优质曲库的前提条件,也是音乐社交平台为用户提供优质音乐服务的重要保障。从本质上看,把关音乐作品的过程即为音乐欣赏的过程。音乐社交平台要立足对用户负责、为用户服务,遵循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站在审美的高度制定明确的音乐作品入库标准。音乐作品只有经过平台严格审核,达到入库标准,才可以被录入音乐社交平台曲库资源。第二,主动把关用户音乐欣赏。音乐社交平台应打破被动化监管模式,主动引导用户行为。平台可以依托用户生产内容的UGC模式,充分发挥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 Content)指导作用,通过撰写专业乐评、推荐音乐经典作品、发布音乐知识话题等方式,引导用户感知音乐美,潜移默化地培养用户的音乐审美意识。平台可定期筛选整合优质文本,以激发用户生产和创造热情,从而指导用户开展更为优质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
(二)优质的用户互动
音乐社交平台的用户互动是音乐欣赏活动的延伸,具有社交属性。优质的用户互动源于音乐社交平台良好的音乐接受环境和负责的音乐欣赏,并且它能反作用于音乐社交平台的建设及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展。1.良好的音乐接受环境
从音乐实践活动的整体来看,音乐欣赏是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的接受环节。因此,对于听众开展音乐欣赏活动来说,拥有一个良好的音乐接受环境至关重要。音乐社交平台在为用户提供优质音乐服务的基础上,应促成平台管理及用户自我管理的双向管理模式,携手用户共同创建一个开放、自由、平等、包容的音乐接受环境,为用户开展音乐欣赏及互动交流提供保障。此外,音乐社交平台还应基于用户需求持续创新。笔者认为“乐+”概念的提出对音乐社交平台的创新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音乐社交平台须在发挥原有曲库资源、歌单、乐评、个性化推荐、音乐社区等优势的基础上,关注用户的情感需求、归属需求和审美需求,通过研发创新型的附加功能,优化用户的个性化属性,持续拓展用户音乐社交范围及互动平台,从而加强用户互动的自主性、活跃度。
2.负责的音乐欣赏
用户进行负责的音乐欣赏,即开展高级阶段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是实现优质用户互动的关键。在音乐社交平台,用户既可以通过推荐歌单等功能接受被动式的音乐欣赏,也可以发挥主体性有针对地选择音乐欣赏对象。不论哪种方式,用户都将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融入主体意识,通过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知等心理因素产生心理活动。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可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感性体验是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初级阶段的音乐欣赏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体验,欣赏者通过对音响的感知,伴随主体的联想获得情感体验,唤起精神上的愉悦。目前,大多数的音乐社交平台用户处于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他们在感性体验的催化下借助平台抒发情绪、表达态度,并通过持续性的互动收获群体认同感以及音乐欣赏的满足感。音乐欣赏的高级阶段“是在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加上理解认识的参与,使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向更深刻、更明晰的高级阶段发展”。笔者认为融入理性的高级阶段的音乐欣赏即为负责的音乐欣赏,当理性认知化作具体感受介入感性的审美体验时,音乐欣赏将进入更高的层次,欣赏者也能收获更佳的审美感受。科普兰说过:“既然听众的联合反应最能深刻地影响作曲和演绎的艺术,说音乐的未来是掌握在听众手里也许是有道理的。”音乐欣赏活动不仅仅是一项音乐实践活动,它还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音乐社交平台的每一名用户都有义务通过负责的音乐欣赏创建更有价值的用户互动,为时代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为推动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构建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的良性闭环
(一)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的反馈机制
音乐欣赏不仅作为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接受环节,同时它还可以通过反馈的方式影响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音乐社交平台在充分发挥音乐欣赏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采集、处理用户音乐欣赏信息获取用户行为大数据,从而反馈并指导平台建设,推动音乐创演和音乐艺术发展。音乐社交平台和音乐欣赏在共同作用下极大地缩短了音乐欣赏反馈周期,形成了以下三种反馈机制。1.音乐社交平台的内部反馈
图3 音乐社交平台的内部反馈
音乐社交平台的内部反馈(见图3)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用户通过音乐欣赏对音乐作品的反馈,以及音乐社交平台通过处理用户信息对平台建设的反馈。第一,用户对音乐作品的反馈。用户在完成音乐欣赏后,会对曲库音乐作品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或趋向理性的判断,通过音乐评论、点赞、收藏或分享等互动行为,向音乐社交平台反馈音乐欣赏体验。第二,用户信息对平台建设的反馈。用户在音乐社交平台的一切音乐欣赏行为构成了用户行为信息,音乐社交平台可针对这些信息作进一步分析处理,获得用户行为大数据。用户行为大数据反映了音乐社交平台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对指导平台自身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更是能够从侧面反映音乐艺术的发展状态,并对其产生影响。
2.音乐社交平台对创演环节的反馈
图4 音乐社交平台对创演环节的反馈
音乐社交平台对创演环节的反馈(见图4)是建立在平台完成内部反馈的基础之上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可以通过用户行为大数据了解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诸如音乐作品的发展趋势、音乐艺术的发展潜力、听众的音乐风格偏好、最受欢迎的业内同行等等。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音乐社交平台的反馈,知悉听众在欣赏自己的音乐作品后的情感、情绪反映,了解音乐作品在听众间产生的反响,从而产生根据这种反馈来调整和改进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新创作的音乐作品不断问世,它们将继续接受听众检验,通过反馈影响音乐实践。
图5 用户对创演环节的反馈
3.用户对创演环节的反馈
用户对创演环节的反馈(见图5)主要是通过音乐评论实现的。一般平台用户所进行的初级阶段的音乐欣赏是无法完成用户对创演环节的直接反馈的,只有专业或职业乐评人本身即为音乐社交平台用户,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在通过高级阶段的音乐欣赏后才能完成这一反馈。音乐评论被认为是连接音乐欣赏与音乐创作的桥梁,高质量的音乐评论可以给予创演者客观的建议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音乐创演发展,为大众音乐审美树立导向。
(二)构建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的良性闭环
1.构建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的良性闭环图6 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的闭环
通过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的反馈机制,我们可以将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联结到一起,构建一个完整的闭环(见图6),即用户在音乐社交平台通过音乐欣赏形成互动信息,经平台处理得到用户行为大数据从而指导平台自身建设并影响音乐创演。得到反馈的创演者在调整自己的音乐创作后将新的音乐作品投送音乐社交平台传播,再由用户完成音乐欣赏,如此循环。但是在实际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人们往往会强调音乐创演对听众的影响,而较少留意听众对音乐作品的影响,音乐欣赏的反馈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要构建一个良性的闭环,趋向成熟的音乐社交平台和负责的音乐欣赏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一,成熟的音乐社交平台对音乐欣赏有重要的影响。成熟的音乐社交平台拥有优质的曲库资源,用户可以通过持续的、广泛的音乐欣赏拓宽音乐视野,加强感性经验积累,从而提升音乐审美品位。由于平台的大多数用户都是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他们不懂得复杂的音乐形式构成,因此在音乐欣赏时没办法获取更多的音乐信息,在音乐欣赏后不能够做出趋向理性的音乐评论。成熟的音乐社交平台能够通过主动的审美引导,为用户提供音乐知识普及服务,帮助用户感知音乐美,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用户的音乐审美意识,提升音乐欣赏水平。与此同时,音乐社交平台良好的音乐接受环境为用户自由、开放地交流音乐欣赏体验提供可能,并持续激发用户音乐欣赏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用户音乐欣赏能力。
其二,负责的音乐欣赏为音乐社交平台创造的价值。成熟的音乐社交平台会“养刁”用户的音乐欣赏口味,使用户的音乐欣赏标准不断提高。随着音乐欣赏能力的增强,用户更迫切地期待优秀的音乐作品来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第一,负责的音乐欣赏指导音乐社交平台自身建设。负责的音乐欣赏为音乐社交平台建立了优质的用户互动,能够为用户行为大数据提供更为准确、理性的反馈信息,并进一步指导平台精准把握用户需求,持续优化曲库资源,使音乐社交平台更具专业性、生命力。第二,负责的音乐欣赏推动音乐艺术发展。负责的音乐欣赏通过音乐社交平台对创演环节的反馈,能够预测时代音乐发展趋势,激励创作者和表演者不断探索时代音乐潜力,创演出符合人民需求、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录入音乐社交平台曲库后,将反过来作用于用户,进一步提升大众审美水平和音乐素养,从而形成良性闭环,持续推动音乐艺术发展。
2.对音乐社交平台发展和音乐欣赏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音乐艺术发展来说,创作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能够无愧于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音乐审美需求?这是一个值得每位音乐界同仁深刻思考的问题。针对目前音乐社交平台发展及音乐欣赏现状,为发挥音乐社交平台与音乐欣赏闭环的最大效用,笔者就音乐社交平台本身、用户以及社会的音乐接受环境三方面,对音乐社交平台发展和音乐欣赏提出几点建议。
音乐社交平台是沟通音乐作品和受众之间的重要媒介,平台应充分认识自身在音乐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乐+”模式下始终突出音乐艺术主体地位,不断提升音乐服务品质,加强多元化把关,促进平台专业化、科学化发展。近几年,音乐作品不断商品化,部分创演者忽略了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本末倒置,片面追求本该作为艺术价值附属品的商品价值、急功近利,直接导致音乐创作良莠不齐。针对这一现象,音乐社交平台决不能随波逐流,更应严格准入制度,规范音乐创演活动,在精准把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对用户音乐审美加以引导,让更多优秀且具有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占领市场,从而推动音乐艺术良性发展。
音乐社交平台的用户要意识到音乐欣赏的重要作用,主动在音乐欣赏环节担起责任,将单纯的生理上的“听力”同审美意义上的“音乐欣赏能力”区别开来,多接触音乐、多感知音乐,提高自身审美标准,增强鉴别能力。用户可以通过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来扩大音乐欣赏面,从而避免因长期单一的音乐欣赏而陷入思维定式,限制了自己的创造性。除此之外,音乐社交平台属于公共网络空间,当用户的私人话语进入到公共领域时,就要约束自我行为。用户在参与平台社交互动时应遵章守纪,自觉参与建设良好的音乐社交平台环境。
从社会的音乐接受环境看,“一个具有高水平的音乐欣赏能力的社会环境往往能造就一些杰出的作曲家和表演艺术家,而一个欣赏水平低下的社会环境却往往会吞没艺术天才”。全社会要努力创建开放、平等、自由、包容的音乐接受环境,建立基于音乐艺术普遍审美规律的共同认知和标准,重视并加强音乐评论工作,培养大众价值判断的能力,尊重个体音乐欣赏方式和音乐审美意识的差异,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自由,只有这样大众才能获得音乐审美感知力、提升音乐艺术素养,音乐欣赏才能多元化,音乐艺术才能繁荣发展。
注释:
[1][6][9]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224,241,225.
[2]UGC模式:指用户生产内容,用户在平台中既是内容的浏览者,也是内容的创造者。
[3]李晓雪在《从用户角度分析与改进音乐APP——以网易云音乐为例》一文中对“乐+”概念进行了界定。笔者概括其概念为:“乐+”,即“音乐+∞”,指以音乐为主干,以用户为中心的网易云音乐“乐+”主题,通过附加功能优化用户的个性化属性,为达到更高的用户黏性度创造可能,实现多维度的发展。参见:李晓雪.从用户角度分析与改进音乐APP——以网易云音乐为例[J].设计,2018(9):36.
[4]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性与直觉的统一、传统意识与当代意识的统一。详见: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第十一讲 音乐欣赏[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5]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173.
[7]〔美〕科普兰(A.Copland)怎样欣赏音乐[M].丁少良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84.
[8]用户行为大数据:内容包括音乐社交平台用户数量、性别比例、年龄分层、不同年代人的听歌喜好、音乐风格偏好分布、音乐人粉丝数量、歌曲播放量、用户自主创建优质歌单总数、优质歌单播放量、热门歌曲评论数排行、个性化推荐功能的使用率及准确率、销量最高的付费专辑排行、新上架歌曲播放量排行等等。参见:听歌多元化时代到来——2016上半年网易云音乐用户行为大数据,网址:http://tech.163.com/16/0823/20/BV6C55C500097U88.html.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