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保护文化遗产、涵养传统文化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对外影响力的有利途径和重要手段。在信息化时代,文化创意设计理应发挥其重要的协同作用,促成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主动传播的发展态势。本文从文化理念导向、科学技术支撑、商业运营管理三方面出发,借助具有代表性的文创设计事件与文化现象,论述文创设计如何与多方产业进行合理的互动与融合,并产生加乘效应,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的创意生存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中国是文化遗产大国。在以往的千年文明史中,中国完成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历史性跨越,而在此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一切种类与形式的文化,从口头的到文字的,从有形的到无形的,都是所谓的文化遗产,对于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也日益受到学界与社会的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文化遗产的价值并未完全得到充分认识,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资源仍不能被最为合理地加以利用。诚如单霁翔先生所言,当前我国的“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在这样一个“AI赋能”的时代,为了实现文化遗产的创意生存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人们进一步尝试利用“互联网+”思维与文创设计视角,整合此前泛娱乐体系的实践经验,将关注重点聚焦在文化遗产价值的承载与IP价值观上,积极连接多元主体,保护并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力量与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样的跨界融合,或许将成为未来文创服务行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越来越多的文创设计者从注重传统文化理念、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改善商业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出发,在实现产业经济价值的同时,进一步为中国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面向当下、面向世界提供了新的起点与舞台。
一、“创意+文化”:设计手段传承东方智慧
博物馆作为拥有大量文化遗产资源、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机构,已经责无旁贷地成为了重要的传统文化IP孵化器。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其优质的IP需求也愈发强烈,因此,当代的博物馆开始摆脱单一、固定的参观体验模式,围绕核心IP,以网络视频、实景综合演出等跨媒体形式配合“夜间开放”模式向社会进行投放,不失为一次借助文创设计理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及博物馆IP经营模式的有益探索。
提到博物馆的IP经营,相比于“夜间博物馆”的开放设计,作为博物馆精神的衍生产品,文创周边的开发已是国内更为常见的利用大IP进行文化产业创收与经营的思路和方法。故宫博物院(下称“故宫”)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载体之一,尝试“从IP内容中寻找灵感,将IP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运用于文博创意产品的开发”,借助“创意+文化”的设计理念,令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取材于故宫馆藏宋代《海棠蛱蝶图》、明代陈洪绶绘《玉堂柱石图》等的中式餐具,到基于故宫馆藏石青地绣球花纹团补图案设计而成的系列文具用品,再到如今已知名度颇高的“朕亦甚想你”折扇、“十二美人”贴纸,甚至是利用宫廷味十足的图案装饰的口红彩妆系列等,这些既符合生活美学,又与日常需要相结合的、能够体现传统文化要素的创意产品的诞生打开了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方式的“脑洞”,进而带动了新文创产业的发展。“文化”面向过去,“创意”面向未来,“文化”需要“创意”赋予其“青春面孔”,而“创意”需要“文化”厚重的内涵支撑,过去与当下、未来交互融合,在二者互为表里的组合过程中,打造出了更具影响力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而文化遗产便以更加亲民的方式被时代记录、传承、珍藏。
二、“科技+文化”:技术手段唤醒文化遗产
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威廉·费尔丁·奥格本在其《社会变迁》中提出了“文化堕距”(Culture Lag)的概念,即“人类文化中的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变迁得比较早,或比较大,两部分不能保持原有关系,产生了失调,这时就发生了文化堕距(亦译作‘文化滞后’)”。奥格本进一步解释道,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抽象层面的事物往往选择适应具体层面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使得社会中各个部分的发展速度变得不同,而一般来说,具体事物会比抽象事物发展得更为迅速,因而产生了抽象事物落后于具体事物,或发展步调不一致的现象。同时,他还以“为汽车行驶建造公路”为例,形象地说明了此类现象。如若没有能够与之相匹配的宽阔公路,那么动力再好、制动器再先进的汽车也无法完全投入使用。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尤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信息技术发展最为迅猛,相比之下,传统文化作为文化遗产之精髓与灵魂,一直相对稳定地存在在人类社会之中。对此,我们应进一步思考如何正视社会变迁中的“文化堕距”现象,规避宝贵的文化遗产遭时代淘汰的生存危机;在文创设计的视野下,如何让新技术与文化IP产业深度结合,借助高科技手段的“快车道”让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以最亮眼的形象驶入公众的文化生活。一方面,要利用科技手段构建文化IP的认知度。在中国当代语境下,文化IP已不再局限于文学或影视作品,如《富春山居图》、翠玉白菜、毛公鼎等国宝重器,又如每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甚至一套甲骨文“表情包”都可以成为文化IP。深入挖掘这些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以更为先进的数字科学技术手段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公众可以以此获得个人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2018年中秋节期间,由某网络直播平台联合故宫文创,共同举办了“文化遗产唤醒计划”活动。活动过程中,主办方邀请某热播古装剧剧组的演员开启中秋“#万里江山画团圆#”直播,并亲手绘制传统手工艺品“兔儿爷”,为白坯兔儿爷绘制调色,赋予兔儿爷新时代的新寓意;在此过程中还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和粉丝沟通交流与中秋有关的文化常识与节日感受,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要打造文创内容、风格的差异化。2019年7月在济南刚刚结束的华为DigiX数字生活节,正是将传统文化借助数字科技进行不同创意内容、不同文化形式的创新应用,凭借实力圈粉观众无数。在DigiX数字生活实验室中,主办方通过科技手段演绎泉城传统文化名人,活用当下流行的漫画风格,将华为音乐、华为阅读等终端云服务产品嵌入两位宋词大家——辛弃疾和李清照的旧词之中,并将其改编为新作,发表在DigiX数字生活实验室,一经上线便获网友广泛好评;在孔孟之乡,恰到好处地运用《论语》中的名句对华为终端云服务产品进行体验点评,雅俗共赏,形象生动,既减少了受众对高科技产品的认知成本,又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在华为视频DigiX艺视界线下音乐沙龙活动中,通过邀请琵琶演奏家演绎《十面埋伏》《大浪淘沙》等古典名曲,于轻拢慢捻之中品味清澈琴音与悠长韵味,为观众带来时空穿越的震撼之感,配合以线上发布的琵琶鉴赏知识科普图片资料宣传,更是令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2018年9月发布的《2018中国文化IP产业发展报告》中显示,互联网平台积极布局文化IP市场,新技术对文化IP行业不断革新已然成为我国文化IP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由此可见,“科技”与“文化”的合作势在必行,一方面,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可以赋予数字科技以更深层次的内涵;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文化IP的运营方式也创造性地演绎着传统文化,令其更富时代感与生命力。
三、“商业+文化”:平衡手段保护传统文化
通过上文对利用“创意手段”与“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背后无限的能量与资源进行开掘的论述不难看出,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是巨大的。在国外的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商业化的身影。在法国,仅埃菲尔铁塔本身(不含其文创衍生产品)的旅游获利每年就可超过15亿欧元,而这些经济收益中的一部分又再次回流到文化遗产本身,用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工作。除此之外,法国还拥有着如卢浮宫、凡尔赛宫、香榭丽舍大道等的众多名胜古迹,其中“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名单的历史古迹多达4.4万处,还有104个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和678个建筑及景观领域的国家级‘保护区域’”。这些文化宝藏积淀成了法国古老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法国人民的骄傲与财富,也自然成为了商界拓展文化遗产市场的直接动力。故宫新任“掌门人”王旭东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保护是基础”。而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则是巨大的商业反哺能力与经济支撑能力,可见商业运作对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文化遗产在商业开发成功的同时,由于商业发展的主导作用,致使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心从文化角度偏向了经济效益。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导致文化整体性的缺失与多样性的降低,偏离了保护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初衷。文化遗产的灵魂就在于其文化内核,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超越商业价值,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文创设计。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借助文创设计产业的商业优势,摆脱文化遗产保护对商业的全部依赖。从某种程度上说,商业与文化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时反而会使得“经济利益”反客为主,造成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扭曲和失真。因此,可以积极鼓励并推动以尊重文化遗产为设计前提的文创产品参与到信息时代的新商业中来,平衡“文化”与“商业”的占比与导向关系,以文化IP为核心竞争工具,创造更多发展的可能。在这场文化IP大战中,故宫可以算是文创设计的大赢家,仅以2017年其文创产品带来的经济利益为例,故宫当年的营业额就达到15亿人民币,而在2019年春节过后,故宫博物院每天的游客接待量超过8万,远远超过往年的2到3万,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在网络媒体、商家企业的合力助推下,“国潮”已蔚然成风,成为新生代消费者所青睐的生活新时尚。
注释:
[1]刘亚东.冲击与机遇并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谈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展望[J].艺术市场,2007(3):20.
[2]姜璐.“IP”经营——博物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新思路探索[J].中国博物馆,2017(1):83.
[3]〔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王晓毅、陈育国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65.
[4]李建波.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策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0-24(00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