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风”的设计潮流在各个行业领域逐渐铺开,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历程,这背后表现出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逐渐自信的转变。从国家形象到大众消费等各个层面,采用当代中式风格的设计都备受欢迎,特别是在商业化的动力机制作用下,当代中式设计美学很快成为一种文化表达工具和商业意识形态的复合体。如何利用本土文化来生成并发展当代中式设计美学,已成为亟需观照的重要问题。
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宛若一条长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这条文化的长河同时汇聚了众多的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支流,不断包容壮大,蜿蜒向前,奔向未来。其中,中式设计风格也是在这条大河中逐渐形成的气势脉络之一。
一、当代中式设计美学与中式设计的现状
(一)当代中式设计美学
包豪斯学校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说过:“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会形成彼此不同的美学风格特征。大体来讲,东方、西方有两大美学风格体系;具体而言,同在东方美学体系范畴内,中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度等国家也有各自差异性的文化传统,形成互有相似点而又形式迥异的民族风格。在设计领域,中式风格是指传递出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中国语言、中国元素、中国样式、中国气质、中国精神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当然,中式风格也有传统与当代之分、装饰与简约之别,本文中所涉及的内容主要为当代中式设计美学。
客观来看,当代中式风格是建立在现代主义风格之上的对中国文化深层的传达,也就是运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设计方法来表现中国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并不是把传统文化符号搬用堆砌和拷贝粘贴,也不是简单表层的“旧元素、新组合”,而是需要权衡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与审美需求,把传统提炼、简化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取得一种神似的精神共鸣,这种神似的表达往往需要通过充分挖掘传统中式风格审美特征并转换成当代中式风格审美特征来得以实现。所以,当代中式风格设计应该既饱含传统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又建立起符合当代国际风格的审美标准;既应该着重传承中国精神而不是简单传承中国元素,又应该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勇于创新;既让全世界识别起来是典型的“中国范”,又让中国人看起来符合时代气息。
(二)中式设计风格的源流与发展
中式设计风格的发展并非一直是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由于受到中国历史上封建大一统思想和儒释道文化的影响,在审美风格方面表现出民族风格远大于流派风格的特点,因此中式风格形成了程式化、平面化、象征化、情节化等相对固定的形式面貌。与西方设计风格走马灯似的剧烈变化相比,中式风格从古到今一直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沿着既定的轨道平稳地前进。近代以来由于受到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式风格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式微。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式风格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中西融合、中体西用、中情西韵等中西文化汇合之势,自此中国开始了学习西方、研究西方、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文明的历史化进程。我们当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学生,现在愈加珍惜中国文化的价值,也开始了中式风格的觉醒之路。据分析,中式风格的演变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逻辑,即“传统—学习西方—回归传统”这样一个周期性的循环,也是“中式(情)—西式(理)—新中式(情理交融)”这样一个设计思想回归的过程,体现了一个传统东方国家打开国门之后对待西方文化的心态和对待民族文化自信心转变的历程。
(三)中式设计的现状
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一张张中国名片闪亮登场,随着华为、腾讯、联想、美的、万科等一个个中国品牌震惊世界,中国形象让世界刮目相看。与此同时,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和中式美学也深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当曾经风靡一时的西方各种思潮热逐渐降温,人们开始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在新一轮“国学热”兴起的背景之下,一群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们重新找寻到自身文化与中式美学的独特价值。其中,一批有商业意识的设计师投身于中式设计的市场化推广中,由此引发了新一轮中式设计热潮的兴起。
其实,在对待设计风格是民族化好还是国际化好的问题争论上,国内设计界一直是唇枪舌剑、各持己见。概括起来,当前中国设计领域在审美风格方面存在着以下两种极具代表性但又极端性的不同取向:狭隘民族主义和盲目崇洋媚外。前者扛着复兴中国文化的旗号,在艺术设计这一商业性和时尚性极强的领域把古代元素一味地罗移堆砌、盲目滥用,不能不说是贻笑大方。这种没有创新、不顾时代语境的设计潮流与审美趋势及不能与时俱进的行为,犯了保守主义的错误,容易导致中国设计狭隘偏执、止步不前。后者则是被西方的现代设计所折服,甚至到了唯马首是瞻的地步。他们有的只是对西方设计拙劣的抄袭模仿,完全迷失了自我,也忘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身份,于是乎,只是对国外的设计全盘接受、全盘移植、全盘拷贝、全盘西化。这种做法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后果,使得中国设计缺乏了自己的特色,缺乏了设计话语权和国际的认同,同时助长了严重的仿冒山寨之风,容易招致知识产权纠纷乃至法律诉讼。
二、当下需要当代中式设计美学
审美需求指的是对于审美方面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审美风格是设计中审美的重要内容。具有商业性的艺术设计必然会受到目标市场定位与消费者需求的制约,因为消费者会选择与其个人气质、内涵与审美品位相符的设计。可以说,消费者的美学需求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美学定位。从全局来看,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以及消费者心理情感因素都可能对品牌形象设计的审美风格产生影响;国家层面、企业层面和消费者层面,对于中式设计风格都具有极大的审美需求。(一)国家层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作为文化软实力象征的中式风格和中国元素也开始被唤醒,其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得到了重新审视。其一,中式风格的出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力量;其二,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自己的文化,其中,国家和政府成了中式风格、中国元素设计的参与者和重要组织者、推动者。比如,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形象设计为代表的一批中式风格设计成为了新时代国家形象的象征,并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传播现象。(二)企业层面
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和消费时尚是与时俱进的。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要赢得市场的主动权,一定程度上要依靠设计内涵与创新来拉动。一方面,大量的中国企业要想打造品牌,不但要技术创新,还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与形象创新。其中,创造符合广大中国消费者审美习惯、引领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品牌文化,成为了品牌定位的关键因素,中式风格、中国文化在当中自然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内容。另一方面,一些中国品牌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需要充分挖掘中国的文化基因并加以有效的传播。当与国际品牌比拼时,其实不光是核心技术和售后服务,最重要的就是比拼品牌背后的文化力量。(三)消费者层面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消费者有着不同维度的实际需求,而对于审美文化价值的寻求必将成为最高价值的体现。随着时代审美和流行趋势的演变,以及消费者细分化的来临,要求多元化的设计美学风格与之相适应,当代中国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体现了当前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第一,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角度来说,尽管追逐时尚和潮流会在相当一部分人中、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式设计美学的文化底蕴终究会成为他们的心灵家园。毕竟,中国人有着难以释怀的民族情结,从内心深处还是会不自觉地寻求对应的文化符号和风格样式。除了风格的时代性以外,民族性可以说是审美风格里最稳定、最持久、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中国的消费者在审美风格上会天然地倾向于接受中式风格。
第二,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角度来说,中式风格理应更有市场。当代个性化与差异化的消费需求预示着后福特主义的到来。福特主义注意力在于生产,关心生产什么;而后福特主义注意力在于营销,关心顾客希望生产什么。传统的营销把顾客看作理性的对象,而现代的营销中则将感性因素作为更为重要的内容,顾客固然会作出理性的判断,但是购买行为更是由于感情的触动而引发,消费行为更受审美支配。中国人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中国风格的设计来表现中国人的情感世界、达到情感的沟通最为贴切、最为有效,更容易获得心理认同和精神寄托,以及自身价值的肯定。
第三,从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角度来说,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中式风格设计往往能够更迅速地沟通和促发中国消费者的品牌体验,进而产生购买行动。中式风格的设计所营造出的传统文化意境,通过对消费者的启发、引导,使定位于中国文化主题的品牌精神和品牌文化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当代市场营销学告诉我们,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主要来自消费对象所属品牌文化和品牌风格产生的共鸣。中式风格的设计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能够唤起他们的民族情结,也能使他们找到文化上的归属感。
此外,多元化的设计风格也与中国人所向往的多样的现代生活形态相适应。在这种多元化的消费审美取向中,中式风格设计只是中国消费者审美的选择方向之一。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中国设计都采用中式风格,如此一来反而会陷入狭窄的民族主义视野中;反观当下的中国市场,占据主流的大多是欧式风格的设计,这更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可以说,随着中国人民族自信心的恢复和文化自信的建立,中式风格的设计美学还将会迎来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势必会赢得更多中国消费者的喜爱。
三、当代中式设计美学的必然回归
(一)设计文化源于民族文化
西方哲学家谢林说过,美学是哲学大厦的拱顶石,文化与审美密切相关。设计的附加值更多地表现为对消费者心理需求与情感需求的满足。设计是商业与文化的复合体,许多设计作品本身可以传递出浓厚的文化讯息,而文化的注入会使得设计作品更具品位和特色。每个民族的审美中都融入了一种共同的审美理想。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因政治、经济、语言、风俗习惯不同,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其实,每个民族的设计美学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着该民族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孕育出不同文化类型的设计,根植于民族文化的设计表达更容易引起该民族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二)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
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取向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美学风格差异。要研究销售目标市场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定位,首先就要分析中西方文化、中西方审美思维习惯、中西方审美观念体现在审美文化方面的差别。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决定了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与审美风格。在中国的设计推广中常常表达出吉祥、和谐、忠诚、情义等情感氛围,而在西方的设计主题则通常体现出自由、个性、快乐、冒险等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某国流行的当代文化现象甚至就是由该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演绎而来。比如,中华民族崇尚“和为贵”的文化与强调“仁”的礼教精神等理念往往成为许多广告设计中的主题,人们只要一提到这些品牌,首先想到的就是它所传达的这一价值理念。因此,在中国特有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下,中国设计最为适合的文化基因还是自身的审美文化。
(三)设计美学需求的东方回归
世界文化有着朝东方回归的趋势。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全世界有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波斯阿拉伯文化体系和欧洲文化体系。其中三个文化体系都是东方文化体系。其中,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东方文化、东方艺术和东方美学。而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未经断层、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只有承载了中式美学的中国文化。独具东方审美意识特征的中式美学及其实践性成果对东亚一直发挥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与西方美学相并列的一大美学体系。历史上东西方的两大文化体系有过激烈的碰撞,之后已经初步呈现出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趋势。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中国不断引进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而西方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文化也给中国的艺术与设计带来了勃勃生机。对于亚洲各国而言,保持东方文化的独立性、多样性,回归东方审美,将是大势所趋的历史潮流。同样,艺术设计的内核是文化,而文化又根植于民族和地域。面对东方文化回归的历史机遇,中国设计只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价值,才能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当下中国设计的整体文化环境在日趋国际化,但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崛起和民族文化自信的逐步提升,随着自我文化思考的理性回归,我们要以面向未来的发展眼光,在多元文化混合的土壤中迎来当代中式设计美学的回归,这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趋势背景下的一次文化突围。注释:
[1][2]杜羿纬.当代中式风格设计美学的发展路线初探[J].美术学报,2016(7):96,97.
[3]杜羿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象元素在品牌设计中的审美演变研究[J].艺海,2016(8):93.
[4]凌继尧、张晓刚.经济审美化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6.
[5]彭修银.中国美学在东方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东方文丛,2007(1):2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