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古老寺院鸣雅乐 传统瑰宝耀京城——北京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的特点与意义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4058


  [内容提要]从2006年首届智化寺音乐节至今,这个以展示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促进民间乐种活力为宗旨的音乐节,社会影响日益扩大。音乐节集艺术性、学术性、教育性于一体,已经成为国内优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交流展示的平台。本文从音乐节缘起、办节特点、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对智化寺音乐文化节进行阐述,衷心希望智化寺音乐文化节能越办越好,成为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复兴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9年6月8—9日,第九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在北京智化寺隆重举办。这次音乐节的主题是“运河遗响”,来自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的八支传统音乐团体参与展演,京津冀笙管乐、北京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河北沧州木板大鼓、江苏苏州评弹、浙江江南丝竹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品类,在具有570多年历史的明代寺院里交相辉映,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从2006年首届智化寺音乐节至今,这个以展示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促进民间乐种活力为宗旨的音乐节,社会影响日益扩大。音乐节集艺术性、学术性、教育性于一体,已经成为国内优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交流展示的平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最大的数。智化寺音乐节已经举办了九届,对这九届音乐节做一个历史回顾,阐明其在展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激发民间艺术活力、提高全社会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找出尚存在的不足,对于今后智化寺音乐文化节更好地开展一定会有所帮助。

  笔者多次参加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的活动,或带领民间乐社参加演出,或担任学术主持。对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的亲身参与,也使自己对这个活动的文化意义有了切身的体会。下面笔者将从音乐节的缘起、办节特点、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智化寺京音乐与音乐文化节的缘起

智化寺坐落于北京东城区禄米仓胡同,始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初为司礼监太监王振为感念皇恩所建。《明史》载:王振“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英宗被蒙古瓦剌军俘获,王振被抄家灭族,但因寺系敕赐,不曾毁坏。历经570多年的风风雨雨,智化寺完整保存的四进殿宇堪称目前北京市内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同时又是一座集造像、佛经、壁画、音乐等佛教艺术为一体的文化殿堂,目前由北京文博交流馆进行管理。

  智化寺京音乐系源于明宫廷的教坊音乐,王振倚恃皇宠于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将其移入自己的家庙,并由此产生了驻寺的艺僧。智化寺京音乐保守严格的传承训练方式,通过口传心授方式,至今已传承了27代。寺内现存有清康熙年间的曲谱手抄本,今天尚可演奏的曲牌有四十多首,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智化寺京音乐”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智化寺京音乐也几起几伏。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智化寺院落破败,艺僧们贫困潦倒。但是从1952年起,在查阜西、杨荫浏等音乐学术界前辈的努力挖掘、潜心研究和热情推荐下,智化寺京音乐巨大的文化价值才被社会重新认识。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佛教协会、中央音乐学院又对智化寺京音乐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工作。乐师们还带着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代表的京音乐到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进行演出,也到访过西德、法国、瑞士、新加坡等国家,演出均获得了极大成功,智化寺京音乐由此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但是,智化寺原来的这些艺僧们年事已高,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岌岌可危局面。经过一番商谈,他们动员胡庆学等六名屈家营村音乐会的孩子来到了智化寺,并于1992年拜本兴、福广、慧明为师,正式成为了智化寺京音乐的第27代传人。此后虽再经波折,但是最终胡庆学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得到真传,学有所成,智化寺京音乐也得以延续和发展。

  

  第九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首场展演

  北京文博交流馆作为“智化寺京音乐”的项目保护单位,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他们认为智化寺京音乐作为当时北京市唯一一个民间音乐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名录,说明了国家对这一濒危遗产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更认识到自己在抢救和保护这一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遗产上的重要责任。为了庆祝智化寺京音乐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促进社会公众对智化寺京音乐的深入了解,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联手社会各界共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们经过精心谋划,于2006—2019年共举办了九届“智化寺音乐节”(前三届称为“音乐节”,从第四届开始改名为“音乐文化节”)。

二、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的特点

越办越好的九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究竟有哪些特点?音乐文化节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贡献了哪些启示?这个问题的探讨,有益于今后继续办好音乐文化节、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一)办节主题呼应社会发展大势

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的主办者注意呼应社会大势,与社会的发展合拍,体现了音乐节主办者立意的大局观、眼界的开阔和站位的高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旨在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日益高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并于2006年4月生效。中国政府也确定2006年6月10日为我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这促进了中国社会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北京文博交流馆举办了第一届音乐节。

  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一个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由于历史上同属直隶省等原因,京津冀地区在文化上也是密不可分的,如以智化寺京音乐为代表的京津冀笙管乐,无论在乐器构成、演奏曲目、音乐风格、文化功能等方面都是大体一致的,这一带的文化本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为了呼应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这一带传统音乐文化的共同复兴,2016年的第七届和2018年的第八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都以“京津冀古乐交流展演”作前缀。其实2014年第五届和2015年第六届音乐文化节所邀请的参演乐社也都是京津冀地区的。

  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古人开凿的一条人工河流,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主办者把2019年第九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的主题定为“运河遗响”,请来京杭大运河沿线六个省市、八支传统音乐团体参加演出,反映出运河沿岸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性,也扩大了这些音乐文化的社会影响,增强了民间乐种的活力。

(二)以北方笙管乐为主的展示内容

历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邀请前来参加演出的乐社,多以北方笙管乐为主。有的时候全部是笙管乐乐社,如第五届至第八届音乐文化节;有的时候以笙管乐为龙头,兼及了全国的其他乐种,如江南丝竹、福建南音等。在表演形式上以器乐演奏为主,但也包含了佛乐的禅唱及木板大鼓、苏州评弹等艺术形式。

  之所以参演乐社多以北方笙管乐为主,是因为智化寺京音乐本身就属于北方笙管乐这个大系统,以智化寺为名号的音乐节,自然要以京音乐为龙头,以北方笙管乐为主体,这是智化寺音乐节的特色所在。近些年来北方笙管乐这一民间乐种在全国以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逐渐扩大,这是广大传统音乐局内人的自强不息,音乐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学者的深入研究,以及九届智化寺音乐节的成功举办等许多因素所形成合力的结果。智化寺音乐节在扩大北方笙管乐的社会影响、增强传统音乐文化活力、提振人民群众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民族自觉意识等方面功不可没。

  受邀演出的笙管乐乐社,除了西安都城隍庙鼓乐、山西五台山佛教音乐、开封大相国寺佛乐等少数远来的乐社外,更多的是京津冀地区的乐社。究其原因,一是这一地域的民间乐社与智化寺京音乐在文化上更具共性,无论是曲目、音乐风格、应用场合等都具有相似性,同属于学术意义上的“大北方笙管乐”这一乐种。与京津冀地区的众多乐社共同复兴繁荣,智化寺京音乐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走得更远。还有一个原因是出于交通与经费方面的考虑。京津冀地区的乐社前来参加演出,当天就可以往返,交通方便,也能节约一些经费。

(三)专家推荐、乐社自荐、主办方遴选相结合的节目选拔方式

在每次音乐节的主题确定下来之后,该选择哪些民间乐社、哪些节目前来参加演出?智化寺音乐节的主办方采取了专家推荐、乐社自荐和主办方遴选相结合的选拔方式。

  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研究领域的学者,往往长期坚持在民间进行田野考察,对传统音乐蕴藏情况最为了解和熟悉,对这些民间乐社的文化价值的认识也较为深刻,由他们推荐的民间乐社,往往艺术水平和文化价值较高。再由他们帮助挑选适合在音乐节这种场合表演的曲目,往往使得演出的效果更加精彩。

  由于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全国各地的许多民间乐社也都知道了北京有这样一个定期的活动,许多民间乐社费尽周折找到北京文博交流馆,主动要求参加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的演出。如河北省徐水县的大次良村南乐会,这个乐社20世纪50年代曾与迁民庄南乐会一起以“跃进吹歌会”的名义赴京演出,但时过境迁,乐社的新任会长李智轩为了重振他们的乐社,主动联系北京文博交流馆,争得了参加第六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的机会。此后他们的乐社士气大振、活力增强,现在已经是保定市级非遗项目了。

  面对专家推荐和乐社自荐的参演项目,智化寺音乐节的主办者还要根据每次办节的主题,遴选合适的乐社、合适的节目前来参加音乐节演出。每次节目的挑选,往往要综合各种因素通盘考虑,以突出办节主题、取得最好的演出效果为基本目标。此外,作为一个以非遗保护为主基调的音乐节,他们在挑选参演乐社时还非常注重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正面导向作用。如第六届音乐节他们邀请了河北省安新县端村音乐会和徐水县大次良村南乐会,选端村音乐会,是因为这个音乐会较好地解决了传承问题,他们的成功做法对于非遗保护工作具有典型启示意义;选定徐水县大次良村南乐会,是为李智轩这位新任会长勇于承担传承本土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积极想办法振兴家乡民间乐社的精神所折服,北京文博交流馆要帮助李智轩圆一个他带领家乡民间乐社赴京演出的梦想。

(四)学者主持导聆,深刻阐释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

前四届智化寺音乐节多是请专业主持人主持演出活动,比如第三届“华夏古韵”音乐节的晚会中,还请到了曾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的瞿弦和担任主持人。但是从第五届开始,音乐节的主办者开始邀请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担任演出的导聆解说。先后担任智化寺音乐节演出活动主持人工作的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项阳研究员、北京市艺术研究所陈树林研究员、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齐易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高舒副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孙茂利等人。

  由这些学者担任主持人,可能没有专业主持人那样娴熟的主持功底,叙述语言也各有不同风格,但是他们凭自己长期从事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所积累的对民间乐社的深刻认识、深厚的学养积淀,使音乐节的演出活动充满了浓郁的学术气氛。长期从事研究工作所养成的深究研究对象的习惯,使得他们在主持演出前对参演乐社要从发展历史、文化功能、音乐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做一番研究式的案头工作;在主持演出活动时,他们对参演乐社做多方位的介绍,深刻阐释演出节目的文化价值,使观众对这些传统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北京文博交流馆工作的王娅蕊、王辉两位音乐学硕士,和智化寺京音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庆学也都曾担任过主持人的角色。经过多年的历练,他们已经成长为智化寺京音乐的文化局内人和优秀演奏者,也是熟悉音乐节各项工作、了解智化寺京音乐特点的研究型人才。他们对智化寺京音乐的形象解说,拉近了观众们与这种古老音乐的距离。

(五)演出内容以传统音乐为主兼及专业创作

历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的参演曲目,以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传统曲目为主。这些名称可见于唐宋词牌和元明清曲牌,可见于明永乐皇帝钦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的中国古代音乐遗存,穿过千百年的历史,历经朝代更叠、战火洗礼的大风大浪,回响在21世纪的首都北京,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顽强生命力,也昭示着传统文化走向当代复兴的美好前景。

  除了这些地地道道的传统音乐外,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的主办者们还有意识地吸纳了一些当代的音乐创作加入到演出节目中来。如第三届的琴箫合奏《良宵引》、第四届的马头琴曲《草原连着北京》、第九届的管子独奏《龟兹舞》等。还有一些作品是吸取了传统音乐素材,由当代作曲家创作的,如在第四届音乐节中,作曲家张福全将智化寺京音乐的代表性曲目《拿天鹅》改编为民族管弦乐,并由智化寺京音乐乐队和北京晓月乐团共同演奏;智化寺京音乐乐队的王辉和天津音乐学院的彭雅君两位老师,尝试以笛子、琵琶合奏的形式演奏智化寺京音乐曲牌《梅花引》,给古曲赋予了新意。

  透过智化寺音乐节主办者对演出节目的安排,我们看到了传统音乐是如何与当代的音乐创作融为一体、和谐共处的,传统文化是怎样协调地融入了当代人生活的。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只有与当代其他形式的音乐形成各美其美的共生关系,只有融入当代人的文化生活,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

(六)观众的多元化与音乐节的多功能

智化寺音乐节的演出一般是在寺内的第二进院落,这个长着许多枝叶茂密的沙果树和梨树的院落面积不是很大,树荫也不能完全遮蔽到院落的各个角落,6月或9月的天气,太阳出来晒得够呛,阴起天来往往又要下雨。但无论暴晒还是下雨,都阻挡不了表演者的激情和前来观看演出的人的兴致,出太阳就在日头的暴晒下演出和观看,下雨就在细雨中坚持演出和观看,历届音乐节的露天演出都没有因天气的不利而改变过日程安排,这种场景令人感动。

  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有市区街道的各级领导、有京城各音乐院校(及外地院校)的专家学者,有在读的研究生、本科生,有北京市的普通市民和智化寺周边的街坊四邻,还有远道赶来的民间音乐爱好者。大家以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爱好为共同的驱动力,通过预约按时按点地汇聚到智化寺这个古老的院落,风雨无阻地坚持观看演出,长期以来音乐节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观众群。

  对于不同的观众来说,音乐节的演出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功能作用。对于各级领导来说,通过音乐节的演出和相关专家的介绍,使得这些担负领导职责的人提高了对中国传统音乐重要价值的认识。对于专家学者来说,这种民间乐社演出既可省去他们田野奔波的辛苦,又可在短时间内集中欣赏到各地不同风格的民间音乐表演,还可以在现场与民间乐师直接交流、建立联系,便于自己的长期考察和研究工作;对于在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来说,这就是一个近距离学习民间音乐的大课堂,书本上写的、老师们讲的,都不如亲临现场观看这般生动。在现场的专家学者,人们有的以前只看过他们写的书,可在这里能够亲眼看到他们,学生们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当面请教,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对于北京市的普通市民和智化寺周边的街坊四邻来说,历史给他们留下了这般丰厚的文化遗产,他们不来享用一番,太可惜了。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北京市通州区一位名叫刘宝存的老先生,他本人不会演奏乐器,也没有艺术专长,但是对北京城的老玩意儿情有独钟,据他自己说,每次音乐节他一场演出都没有落下过。每次看过演出后,还要做一个义务宣传员,把自己拍摄的照片、录的视频片段发到微信群、朋友圈,老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份热心令人感动。

三、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的意义

前文已对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的意义有所涉及,在这里对以下几个问题还要再做阐述。

(一)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宣传作用

作为首都,北京对全国的文化具有吸聚和辐射扩散的作用。历史上产生于南方的昆腔、高腔、皮黄和产生于西北的梆子等声腔和剧种,都是被这种作用吸聚到了京城,又依靠京城文化的辐射扩散作用而产生了全国性的更大影响。京城在文化上的所作所为,往往像放大镜一样,会在全国产生某种示范效应。因此我们对音乐节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宣传方面的作用,和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能够起到的积极影响作用,绝不可小视。

  在北京连续举办了九届的智化寺音乐文化节,聚合了冀中音乐会、西安都城隍庙鼓乐、山西五台山佛教音乐、开封大相国寺佛乐、福建泉州南音、江南丝竹、台南孔庙雅乐十三音等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形式,他们在北京的演出活动,会产生全国性的宣传作用,极大地扩大和提高了这些乐种的社会影响。

  音乐节的演出活动还能够起到一种社会风向标的作用,往往会极大地提高民间乐社的社会地位。参加第九届音乐节演出活动的江苏省无锡天韵社,虽然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出现过杨荫浏、曹安和这样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的音乐学家。但是由于乐社已经停止活动约半个世纪,今天的人多已不记得他们曾经有过的辉煌了,甚至他们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遇到了一定的阻力。这次到京城来演出,主持人高舒对天韵社昔日的辉煌历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呼吁社会对乐社目前的困境伸出援手。

(二)对民间乐社复兴的促进作用

智化寺音乐文化节有一个好传统:选择参演乐社时不仅仅选择那些社会影响大、名头响亮的民间组织,还常常选择一些寂寂无名但文化内涵很丰富的民间乐社前来参加演出。到京城来参加智化寺音乐节的演出,对一个乡间村落和村里的乐社来说,往往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这一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后续反应,对民间乐社的复兴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冀中地区的音乐会、南乐会因为经常应用于民间丧仪,有当地人便颇为不屑。这些乐社进了京城,参加了智化寺音乐节的演出,他们的文化价值经由在现场主持或观看节目的专家的肯定,人们的评价也就随之改变了。“传统瑰宝”“民间礼乐”这些来自外部社会、来自京城的评价新词汇虽然村里百姓一时还说不顺嘴,但是村里祖祖辈辈流传至今的这些东西是宝贝,是需要大家珍视的文化遗产,这在村民百姓和县乡干部心中会迅速形成共识。再加上进京演出给偏僻村庄带来的震撼,使得这些民间乐社的境况大为改善。

  一系列的良性反应随之出现:原来申报非遗项目有困难的,现在迅速得到了管理部门的支持,原来维持乐社供养的资金有困难的,现在有多种途径对乐社活动进行资助;原来在传承方面遇到困难的,现在家长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来学习,传承危机得到解决,老树新枝后继有人。一个本来奄奄一息、苦苦挣扎的民间乐社,如今如沐春风焕发生机,乡间古乐再展新容。参加过智化寺音乐节演出的许多乐社,都经历过这种境遇改善和乐社复兴的历程。

  音乐节主办者这种扶危济困的文化担当意识,在民间乐社那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在北京文博交流馆那里排队等待进京演出机会的各地民间乐社有很多,这些民间乐社成为智化寺音乐节持续举办下去的文化资源宝库。通过参加音乐节演出而促进民间乐社的境况改善和文化复兴,使得办节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次普通的演出。

(三)众志成城——音乐节对传统音乐局内人力量的聚合作用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聚合起社会上各种积极因素共同努力。其中传统音乐局内人的聚合与努力,是别的力量所无法代替的。全国各地的传统音乐局内人经由智化寺音乐节这样一个机缘相交相识,大家在一起交流各自乐社的情况,互相鼓励共同发展。一个人、一个乐社的力量是单薄的,但是大家组织起来以后,力量就强大了许多。传统音乐局内人的这种聚合,为中国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了积极能量。

  冀中笙管乐这一乐种,北京、河北地区非遗保护工作做得较好,乐社与民间仪式结合较紧密,因百姓在民间礼俗仪式场合对音乐的实际应用方面的需要,促进了乐社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天津市,由于当地在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民间乐社的文化空间和生存土壤,许多乐社失去了从礼俗仪式中获得经济供养的途径,造成了民间乐社生存的困境。各地乐社通过在智化寺音乐节的聚会交流,让天津宁河区罗汉音乐会的周百顺等乐师猛醒:“主持节目的老师说了,‘礼乐相须以为用’是中国的文化传统,现在民间的‘礼’不让用‘乐’了,中国的文化不就被破坏了吗?”他说回去以后要通过非遗部门表达他们的述求,为民间乐社争取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各地民间乐师的聚合,还为智化寺京音乐集中了一大批慕名学习者。近些年北京文博交流馆每年都举办智化寺京音乐的传习活动,前来学习的多是在历届音乐节上参加过演出的京津冀地区民间乐社的骨干。多年来,这些人已经成长为传习智化寺京音乐的重要外围力量。在第九届智化寺音乐节的各场演出中,最后的压轴节目都是智化寺京音乐乐队和来自京津冀各个乐社骨干乐师的联合演出,强大的阵势展现出智化寺京音乐今天的复兴局面。

(四)音乐节对传统历史文化空间的活化

在北京,像智化寺这样的古迹还有很多,对这些古迹的利用,北京文博交流馆确实做得不错。对此,微信公众号“土地与歌”的负责人宁彪学先生发表了他自己的见解:“谁能在明代古建里有这样的文化活动呢,(观众)精英有,社区居民有,空间也很平等,演出的又是几百年传承不断的笙管乐……华北(以至全国)其实有不少类似的空间,但都没有活化,没有进入我们日常的文化生活。想想欧洲甚至北非的类似经验,(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可以努力。”

  宁彪学先生的观点使我们想到,无论是以物质文化存在的智化寺内明代木结构建筑群,还是以非物质文化形式存在的京音乐,我们对这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它们服务于当代人的生活。而北京文博交流馆在做好文物、文化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再利用,活化智化寺这个历史文化空间,使其在为当代的社会大众服务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让古老的历史遗产与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交融在一起,让其生命得到真正延续,使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充分彰显,才是对它最好的保护。

四、几点希望

前后共九届的北京智化寺音乐文化节,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我们盼望音乐节今后能够持续办下去,在国内外产生更大影响,让这个活动成为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复兴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一)以办节促进民间乐种发展

现在的音乐节以北方笙管乐为主、兼及全国主要民间乐种的做法,应该继续保持下去。智化寺京音乐与冀中地区广泛存在的音乐会类型的乐社有着较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些民间乐社的源头往往是寺庙和道观,其乐器组合、演奏曲目、音乐风格等都与智化寺京音乐大同小异。智化寺京音乐作为京津冀笙管乐种的代表,以音乐节的方式持续扩大这一乐种在社会上的影响,对京津冀民间笙管乐整体申报联合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在经费宽裕的情况下,音乐节还应该继续兼及全国更多的民间乐种,这样既可以激发更多民间乐种的活力,又可以更好地树立音乐节“全国传统民间乐种展示平台”的社会形象。我们的国家地缘广大,民间乐种众多,有计划地邀请更多各地民间乐种到北京来演出,让各个民间乐种轮流在音乐节的平台上展示其艺术魅力,也是主办者自觉担当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二)重视网络传播的社会效应

希望今后在办音乐节的时候能够充分重视网络传播的社会效应。第九届音乐节借助商业化的网络直播渠道而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京津冀学者非遗考察团队的荣英涛等老师积极建议并支持了这次直播,才使得音乐节在网络视频直播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要知道在今天的社会,网络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整个音乐节活动到现场观看演出的也不过一两千人左右,可网络视频的观看人数很容易就能达到几十万,是现场观众的数百倍。音乐节过后,这些视频还会长期存储在网上,随时可以点击回看,使音乐节演出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今后音乐节的活动方案,一定要把网络视频直播作为重要的传播手段。本届音乐节视频接近27万次的点击量,就足以说明这方面的潜力有多大。为了扩大音乐节在音乐学术界的影响,还可以联系各大音乐院校的网络视频直播平台,请他们转播音乐节的网络直播内容。占领各大视频直播门户网站、各大音乐院校的网络视频直播平台,一定会推动智化寺音乐节在音乐学术界和全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

(三)民间艺术的舞台展示切忌浮华

有一种倾向值得改进:第九届音乐节两场晚上的演出,由于灯光的的不恰当使用,现场各色彩灯令人眼花缭乱地旋转,背景的彩色显示屏也非常耀眼,反而使得应该突出显示的表演者面色灰暗、面孔模糊、难以看清。民间音乐文化展示,需要以朴素而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环境做衬托,过于绚丽的灯光与背景视频展示反而减弱了传统音乐应有的艺术魅力。民间艺术的舞台展示究竟应该怎样包装,也是一件值得认真探讨的事情。在这方面要从所展示的内容出发,切忌喧宾夺主和脱离内容的浮华。

(四)探索音乐节与重大音乐学术研讨活动的结合

在过往的九届音乐节里,还常常有召开学术研讨会的环节,这种立意是好的,意在通过研讨会探讨智化寺京音乐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但是因为主办者没有专门要求,参加研讨会的学者们往往准备不足,即兴发言效果不彰,起不到多大作用。笔者建议如果机缘合适,以后的音乐节可以考虑与在北京召开的大型音乐学术会议或其他学术活动相结合,把音乐节演出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同时把参加演出的非遗项目作为研讨会的研究对象。这样一来,学术研讨的深度增加了,看音乐节演出的观众也将更多的是国内外知名学者,音乐节的社会影响也会随之扩大。

  智化寺音乐文化节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在社会上产生的良好影响也非常令人自豪。我们衷心希望古老的智化寺京音乐在未来的岁月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也祝愿智化寺音乐文化节一届届越办越好。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其中应有之义。保护和弘扬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一份实实在在的努力。

  注释:

  [1]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智化寺管理处编.智化寺京音乐研究与欣赏[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28—3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