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传统乡土艺术的现代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中实现有效的传承。依托高等院校传承包括乡土艺术在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现代艺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将地方非遗资源引入地方高校,进行由教材到教法的乡土艺术特色课程建设,既是特色办学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丰富高校教学内涵并深度传承各类非遗的需要。岭南师范学院及其音乐与舞蹈学院将粤西特有的曲艺品种“姑娘歌”引入本校的特色课程建构,正是这一思路的有益探索。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和绩效,也证明这种实践与探索是成功且有意义的。
某种意义上讲,当今时代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为主要发展特征的时代。面对这样一个飞速发展和急剧变化的时代,传统艺术文化所面临的传承与发展环境,可以说异常复杂和困难。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球范围的普遍兴起,正是因应这一时代变化的产物。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为进一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但是,如何在新时代探索切实有效的非遗传承机制性措施,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继承和深刻传扬,仍有许多工作要做。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自身天然的优势。结合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与特色办学的追求,更可以说是大有可为。结合所在地区相关文化资源及在本职工作中的探索实践,笔者以为,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乡土艺术传承和地方高校发展,是完全可以通过相向而行取得优势互补之效的。
“姑娘歌”是在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这个位于偏远粤西地区的唯一一个用濒危方言雷州话表演的曲艺品种,与以文字记载的艺术文化有所不同,亦即是以口头创作、口述表演、口口相授和口耳相传作为基本的传承方式的。虽然流布的范围相对狭小——仅限于岭南粤西的雷州半岛,发展处于弱势——缺乏专业的团体依托和专门的传承平台,可谓自然生长、自由发展,但却不能让其自生自灭。因为,在它的艺术构成及其节目内涵里,体现着当地民众的艺术创造智慧,包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包括当地人们的审美理想、情感心理和精神追求。其中的一些优秀传统节目,更是承载着忠孝仁义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滋养着雷州半岛的普通民众。把姑娘歌引入地方高校予以传承,使之在新时代得以发扬光大,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姑娘歌的独特价值与发展困境
姑娘歌是流传在粤西湛江雷州半岛上以闽南语系次方言“雷州话”徒口表演、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曲艺“说书”形式。因通常由一女一男两个演员彩扮起来、配合演出,其中女演员称为“姑娘”,男演员称为“相角”,且以“姑娘”为主、“相角”为辅,故俗称之为“姑娘歌”。它与我国弹词、鼓书、琴书等“说书”表演的曲艺类型一样,同属擅长表现恋爱婚姻、儿女情长、家长里短、凡人俗事的曲艺“小书”形式。又由于它在后来孕育形成了湛江地方戏曲剧种“雷剧”,因而,不仅具有曲艺自身的“本体”价值,而且还有孕育“雷剧”的“母体”价值。从而在雷州地区的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地位。姑娘歌较之其他“小书”类曲种,也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与审美价值。传统的姑娘歌表演有三种演出方式及节目类型,即:服务于民俗礼仪的短段“颂神歌”;徒口踏歌表演的短篇“对歌”(或称“斗歌”);劝人向善、向上、向好的中长篇“劝世歌”。尤其是“劝世歌”的节目样态,不仅拥有十分典范的曲艺“说书”特征,而且有着非常完整和成熟的唱腔腔型与板式结构。不同的是,它的传统表演样式属于徒口“说唱”,没有乐器伴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些文艺工作者曾经采用小民乐队伴奏演出,但没能发展稳定为程式性的特征。
2006年4月,姑娘歌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曲艺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既表明它在当地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与地位;也说明姑娘歌的当代传承与发展,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困难与危机,亟待予以关注和扶持。
二、将姑娘歌引入高校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和其它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一样,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姑娘歌传承保护的核心内容。这是由于姑娘歌作为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大批能够掌握其创作表演传统技能的优秀人才。而在传统的“拜师学艺”即“口传心授”式传承方式基本趋向消失的情况下,借助学校教育、培养相关人才成为现代社会姑娘歌传承的重要途径。作为姑娘歌流布地域的地方高校,岭南师范学院及其音乐与舞蹈学院,对于姑娘歌等本土艺术的文化传承,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使命。地方高校处所较为基层,在传承传播地方文化方面,具有天然的便利与优势。比如姑娘歌的表演,首先要求会说“雷州话”,而立足雷州本地招收的学生,较之其它地方的学生,自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本地高校在采风搜集资料和将姑娘歌艺人引入课堂开展传承、进行示范等方面,也有其它地方的高校所不具备的方便。这使立足本土开展非遗传承和因地制宜拓展办学途径,成为双赢的可能。特别是国家对地方高校要突出特色专业并主要服务于地方人才需求的办学要求,使岭南师范学院及其音乐与舞蹈学院,在将姑娘歌等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引入本校专业教学并开设特色课程方面,有了探索与努力的相应可能性和积极性。
为此,在过去的数年中,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将“请进来”的“引入”与“走出去”的“植入”进行有机对接与融合,探索提出了“在继承地方曲艺精华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以培养个性化曲艺人才丰富教学内涵”的新理念;建构实施了“曲艺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传授曲艺知识与传习曲艺技能相结合,传承非遗类曲艺与服务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同时追求“培养具有深厚地方传统曲艺文化底蕴,具备较强实践传承能力和创新精神,可承担保护传承地方曲艺文化的应用型特色人才”的办学新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逐步推出了许多做法:
首先,构建姑娘歌的实践育人平台。围绕培养目标,把姑娘歌实践教学活动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能力培养课三个层次,涵盖知识传授、技能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社会实践锻炼等不同环节。同时,更新教学方法:设计了姑娘歌的田野采风课、技能小组传承课、学术公开讲座课等多元开放的授课形式;倡导采用问题研究性教学、节目赏析式教学、对话心得式教学、采风体验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此外,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相关的校外活动,包括比赛、展演、讲座等,放大特色教学的社会效应。如依托学校与湛江市旅游局签订的合作协议,举办“粤西地方特色音乐舞蹈表演专场”进行实践推广;通过参加全国性的比赛活动如以指导学生表演的姑娘歌节目参加全国艺术院校“孔雀奖”声乐比赛并获得“优秀传承奖”与“演唱奖”;在广东省“唱响中国梦·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中,以编演的姑娘歌节目获得“一等奖”;姑娘歌的传承动态,也被湛江当地的电视台、电台和报社关注报道。更有一些毕业生已经就业于本地各市县的文化馆和非遗保护中心,具体从事本土曲艺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
其次,搭建姑娘歌的艺术资料整理与研究平台。岭南师范学院及音乐与舞蹈学院先后成立了“岭南文化研究院”和“粤西地方音乐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与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湛江市文化馆、雷州市文化馆、吴川县文化馆、雷州田园村等单位共同建立了“粤西非遗保护传承实习实训基地”。同时,探讨将姑娘歌等地方曲艺文化资源“植入”本校特色师资建设、特色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把采风考察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写成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编成文集和曲谱集等,纳入学院特色课程的教材建设体系。
再次,打造姑娘歌特色教育品牌。目前只有岭南师范学院及其音乐与舞蹈学院开展有关姑娘歌的传承与教学。这使姑娘歌在高校的艺术传承与文化传播成为岭南师范学院及其音乐与舞蹈学院的一个特色品牌。为此,学院加大了对姑娘歌的实践教学力度,延长实践时间至每学期两个星期。并由承担姑娘歌专项研究课题的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展开对姑娘歌等相关地方非遗课题的学习与研究。截至目前,共承担“姑娘歌音乐探微”等二十多项省部市校级地方传统音乐研究的项目,形成了自身相应的办学特色。
可以看出,通过将姑娘歌引入高校课堂,并开展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实践,促进了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具体的效用,可以归纳为如下一些方面:一是通过立足于粤西本土,将姑娘歌的发掘与利用作为丰富教学内容的创新手段,解决了“教材”创新上的特色化问题;二是以本校教师为主,引入姑娘歌的艺人参与教学示范,将知识讲授与表演实践结合起来,解决了“教法”及“教师”的特色性问题;三是在参与姑娘歌传承保护田野调查与艺术传播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向田野学习并训练学生掌握“活”的创作和表演的本领,解决了“效应”和“评价”的特殊性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提起非遗保护,许多人会感到似乎是非遗在乞求别人的保护。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上述的实践和探索表明:我们在参与传承和保护非遗的过程中,也在成就自身的功业与地位,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我们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者,也是非遗文化的切实受惠者。对非遗的保护,固然是向传统致敬;而保护非遗的实践,无疑会促成自我的创新。我们将姑娘歌引入高校课堂的实践与探索,正是上述体会的有力注脚,也是激励我们继续不断探索下去的不竭动力!
当然,在高校教学中融入地方非遗的知识资源,还有着更为深广的作用与意义。不只是服务地方的实用急需,也不只是成就高校的办学特色,而是有力赓续了积淀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中,加强乡土人文传统包括姑娘歌等曲艺及音乐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使这些人文内涵极为丰富的曲艺及音乐遗产,成为可欣赏、可参观、可调查、可体验的教学内容,无疑也会培养高校学子的广泛爱好与综合素养。实践证明,从小在特色鲜明的人文环境下得以熏染,具有扎实的乡土文化底色与精神根基,对于人的一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仅在情感构建的“乡愁”熔铸意义上,乡土艺术的特有内涵便具有显著作用:无论你怎样浪迹天涯,都不会忘记心中永远的乡音与乡情,感念熟悉而又亲切的风俗与乡景。而这一切,正是全面切实地做好包括姑娘歌在内的传统艺术文化在高校的继承、保护和传扬、发展的意义所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