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既有晚清,更待“五四”——对百年前“五四”文艺和文艺理论的回看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4596


  在纪念“五四”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周年之际,回看“五四”文艺和文艺理论在中国现代文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很有意义。关于“五四”文艺在中国新文艺或文艺现代性中的地位和作用,历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五四”为新文艺的开端;二是虽然同样认为“五四”是新文艺的开端,但又强调晚清文艺是它的必要的准备,例如“20世纪中国文艺”之说;三是认为晚清才是新文艺的真正开端,而“五四”不过是它的窄化式延续,其突出代表就是“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之说。这些看法都各有其合理处,无暇在此逐一评说,只能简略说明我的初步看法。

  一

  首先应当看到,高度重视晚清文艺和文艺理论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恰恰构成合理评价“五四”文艺和文艺理论的必要环节。晚清文艺和文艺理论确实可以视为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多元发生时段,其对后来中国文艺现代性进程的影响力需要予以足够的估价。正是为了拯救由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废除科举直到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变所标志的民族危机,中国文艺的现代性进程开始了。除了相关论者所列举的四种晚清小说即狭邪小说、公案侠义小说、谴责小说、科幻小说及其所开拓的现代文艺四个方向(有关欲望、正义、价值、知识范畴的表现方式及批判性思考)之外,还可以增列出如下突出事例:一是王韬的游记散文和文言小说在个体的惊羡体验中想象出“地球合一”的新境遇;二是黄遵宪的“新派诗”刻画出危机时代令人感愤的中国形象;三是梁启超的“三界革命”论,王国维的文艺美学观、现代文艺评论文体及“境界”或“意境”说等理论,鲁迅等的现代性纯文艺观,林传甲和黄人等的文艺史书写,徐念慈等的小说观等,共同标志着中国文艺理论现代性的众多初始范式的发生,有力地拉动起文艺现代性的滚滚浪潮。在如上意义上确实有理由说,没有晚清,不可能有“五四”。只有充分而合理地肯定和评价晚清文艺的作用,才能同样合理地把握“五四”文艺及文艺理论的作用。但这并不能直接构成以晚清文艺去看低乃至抵消“五四”文艺的重要地位的理由。

  二

  只有“五四”文艺和文艺理论,借助于“五四”运动的社会影响力的全方位推动作用,才拥有晚清文艺所没有的更加有助于中国文艺现代性走向成熟和趋于定型的一系列新的历史环境或条件。简要地考察,它们中就有下列值得重视的事件或因素:

  一是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一方面带来中华民族的国族解放感和个人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则是与之相伴随的觉醒后无路可走的虚无感,正像鲁迅通过其系列作品所表达的那样。正是这种觉醒与虚无之间的焦虑体验迫使中国现代文艺家们产生了以文艺创作去唤醒民众和提升自我的巨大动力。

  二是若干外来新思想所产生的魅力感召,最突出的是“德先生”“赛先生”“爱国”“自由”“平等”“进步”等现代观念,特别是“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和大众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动员效果。

  三是接连不断的深重民族危机感所唤醒的文化拯救热情与意识,激发起有关中国传统、民间、大众等的全面深层的变革意识,为新文艺和文艺理论的纵深开拓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四是现代报刊杂志、新式学校和学会等制度性大众传媒的公共舆论作用及其对现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开创,这其中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等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

  五是借助于“五四”运动在全国各界中激发的强大的社会动员作用,中国现代新文艺创作、新文艺教育和新文艺理论创造等得以迅速地制度化,成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一整套教育制度、从报刊杂志到所有新闻出版物的媒介传播制度等。例如,现代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在全国教育制度中迅速普及,就为现代新文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这一点恰是中国现代新文艺和文艺理论迅速发展的根本性动力。

  

  《新青年》前身《青年杂志》创刊号

  

  《新青年》四卷五号封面

  正是“五四”运动创造的这些环境或条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成熟和定型。

  三

  由于“五四”运动所创造的上述历史环境和条件的有力作用,“五四”文艺和文艺理论得以从晚清时期起就逐渐发生和成长。由此,中国文艺现代性急促地(甚至过于急促地)被一举推向成熟和定型阶段。其中的显赫实绩很多,不妨简要列举如下(不限于此):

  一是“文艺革命”论(陈独秀等)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对文艺和文艺理论的影响或支配力,已经成为中国文艺现代性传统的组成部分。虽然今天已经不再提“文艺为政治服务”,但文艺具有或显或隐的政治内涵或政治意蕴,实在是现代新文艺传统的重要特性之一。

  二是文艺语言变革论(胡适等)及其现代白话文体实践,特别是鲁迅小说在语言和艺术形象创造上的成熟等,都在抛弃文言文传统而开创现代白话文新力量方面,产生了魅力巨大的示范作用。

  三是“五四”时期形成的以“为人生而文艺”或“人的文艺”为中心的现代型文艺观念,至今仍然是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基本原理之一。它使得中国现代文艺没有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歧路,而是稳定地走在为人民而文艺的阳光大道上。

  

  鲁迅

  

  郭沫若

  四是这一时期创造出的一系列新型现代自我形象,如《女神》中青春而高亢的“天狗”式自我,《狂人日记》中无情批判古代历史中的“吃人”传统的“狂人”式自我,《沉沦》中以自白姿态大胆暴露隐私而又充满解放感的“多余者”等,奠定了后来中国文艺中的自我形象的基本范式。

  五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现代文艺史上的真正的文艺高峰。而这种文艺高峰则是晚清文艺所来不及孕育和创生的。特别是这个时期赫然耸立起作为百余年来中国文艺现代性进程最高峰的鲁迅,以他的小说集《呐喊》(1923)、《彷徨》(1926)为集中代表,以无可辩驳的高峰范本确证了“五四”文艺和文艺理论在中国文艺现代性中的成熟和定型地位。毛泽东后来赞扬说:“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里一口气连用9个“最”字去赞美鲁迅,同时冠以3个“伟大”头衔即“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些似乎都是毛泽东一生中绝无仅有的最高级用法。由此可见鲁迅在中国现代文艺中的极重要价值。

  在视觉艺术领域,还可以见到“海上画派”代表性画家吴昌硕在水墨画领域的高峰性建树。面对西方艺术的剧烈冲击,吴昌硕从事了两方面的开拓:一方面,果断地实施古朴强骨方略,将古代金石传统引入绘画、书法和印章中,为其注入古典式筋骨,从而在以写实见长的西方绘画面前重新呈现出中国视觉艺术自身独有的古朴风采和典雅品位;另一方面,大胆寻求借彩写生,参酌西方绘画在自然景物的逼真刻画上的特长,直接引进和借用西洋红作画,面向中国人日常生活事物而深入发掘中国画自身所潜藏的写生与着色功能,使得向来以墨色为主要色彩的文人画领域转化出堪与西方绘画的逼真度有所不同但又可与之媲美的色彩丰富而又自然的形象世界。他的开创性努力对后人如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都产生了影响。

  结语

  晚清文艺和文艺理论诚然可以代表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发生或构型,意味着中国文艺现代性同时打开了多重未定的可能性,但正是“五四”文艺和文艺理论才足以成为中国文艺现代性趋于成熟和定型的代表。如果说,晚清文艺大体相当于率先攻城的先锋队,那么,“五四”文艺则相当于胜利的总攻仪式和入城庆典。与其说“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不如说,既有晚清,更待“五四”。这就是说,其实,晚清文艺和“五四”文艺在中国文艺现代性进程中各自扮演了不可替代而又相互贯通的重要角色,这里只不过稍作区别而已。当然,也同时需要看到,“五四”文艺在推动中国文艺现代性走向成熟和定型的过程中,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或者存在代价过大的症候,例如仓促地以现代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传统,致使本民族古典文化艺术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在今天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瑕不掩瑜,“五四”文艺和文艺理论在百余年来中国文艺现代性进程中的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性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注释: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7—69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