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现行基础课程历史初探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各类高校已经接近2000所,绝大多数高校招收艺术生,其中又以艺术设计生最多。我国不仅是艺术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大国,可就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来看还远远不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设计最早是在19世纪20年代在西方首先兴起的,追溯我国的设计教育历史可以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在1996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就将“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并列在新的目录中,随后教育部又将“艺术设计”定位为本科的专业名称。20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体系向苏联学习,这一时期中国设计教学引进了苏联美术教学和方法,简称契氏素描,后被误读为“三大面,五大调子”,形成简单公式化的训练方式,一直存在于艺考里。20世纪80年代三大构成教学体系辗转于日本与香港被介绍到中国内地,被称为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基础教学课程,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学实践,成为了大学艺术设计的必修基础课程,一直沿用至今。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顺应了设计服务社会经济商品的趋势,但将功能性的设计依附于传统绘画痕迹,和对国外教学体系的拿来主义也逐渐渗透到了发展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来。如何建立中国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建立新时代科学艺术设计思想指导,以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为媒介支撑,以实现设计思维表达创新为目标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本文基于此目的就艺术设计目前基础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讨论。二、普通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问题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我国逐步实现现代化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经历着变革,从对传统绘画造型艺术的依附到跨学科大设计概念的诞生,从对西方艺术设计教育的简单模仿到民族民俗本土符号的探索意识增强,从信息落后的闭塞环境到如今学习环境的全球化,在这样新时代的多元环境下,我国的艺术设计实践也经历着自我定位与自主性的考验。(一)多元环境下基础课程缺少适应性
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教学里最为基础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高校设计基础课程仍然沿用色彩、素描、图案、三大构成体系这些课程。这些基础课程引进期间为中国国力发展社会变革时期,年轻的学者们希望通过引进课程体系发展美术教育,教学上也是西学西化。同时造成素描、图案,造成课程误读和形式化的原因除了时代发展的影响,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本土化探索,片面的解读、刻板的实践导致了习惯性的误读和拿来主义的教学模式,发现有不适合现代设计基础教学的地方就全盘否定。许多高校在新生入学第一门课还是沿用素描色彩,虽然后来出现结构素描、设计素描,其本质仍然是无目的的艺术设计探索和造型能力培养,导致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价值上的迷失和传统设计思维的断层,在新时期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文化思想体系本土化的适应还需进一步探索。以地方二本高等院校为例结合每年艺术设计专业生源情况,综合学生入学前的审美状况和美育教育来看巩固造型能力到设计基础转变这两者不可或缺。一方面由于地方二本院校艺术生源参差不齐导致的造型绘画水平普遍偏低,同时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这三大构成体系试图解决一切专业基础问题的矛盾十分突出,这种简单化公式化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设计训练,难以实现刚刚经历高考集训由绘画思维到设计思维、由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的转变。课程设计不能脱离与之对应的学生艺术基础,不同的环境地区教育水平背景下都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看待这一问题,差异化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们对已有基础课程的反复思考,并实现理论继承提升。
(二)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链接疏松
素描、图案、构成都是以培养造型能力为主要目的,对于造型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也是由具象到抽象,由生物自然到人工形态,在教学方面也有理论讲授和绘画实践为主。从大部分综合类高校来看,由于师资问题许多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老师都是由美术学专业的教师授课,导致很多教师评判标准也是统一以造型的细致精美为主,学生手头造型技术的提高就是设计能力的进步,缺少对后续设计专业课程的启发性和针对性。设计基础和专业课程之间缺少了基础设计作为过渡,造成学生觉得基础课程和专业的割裂甚至于无目的无意义的学习,设计基础课程只是机械性的手工重复劳动,在之后的专业课程中发现学生的设计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受到局限,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特点探索有利的专业课程对接方式和训练方式,如何提升学生现代设计思想文化、创意思维表达等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三、普通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许多专家学者也关注到这个问题并且为之努力,有以工业设计、视觉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媒体等不同专业的基础训练课程发生实验性的探索且各具特色,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主要以艺术设计大类分析基础课程的特性与发展。(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理念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探索中,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把设计基础课程分为两部分,包括设计基础和基础设计。对设计基础的提出有不同定义,有的认为是整合思维,有的提出是设计活动前的知识与能力,有的说是综合的基础。在设计基础教育阶段,只讨论纯粹的造型艺术绘画表现和形式构成的话,成果是表现技法和视觉结果的呈现。但是到了基础设计阶段,与设计相关的问题更加的精细化、综合化、准确化,如为什么设计,什么是设计,怎么设计,怎样更加准确地将绘画造型表达思维转换为设计思维,将艺术观念想法转化为有形创造性事物,层次更加丰富更为复合的问题。基础设计与设计基础最大的区别是是否与专业设计的教学点有紧密关联,而基础设计与专业设计的区别是基础设计更专注于设计实践中的基本规律和思维与认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辛华泉认为设计基础的极点就是基础设计,也是设计基础向专业设计过渡的桥梁。目前普通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下设视觉、服设、产品、环艺等多个专业,公共基础训练在基础设计阶段不仅需要适应生源水平的层次不齐,打破不同设计专业,有区分同时有侧重,以适应不同的学科门类服务之后的专业课程,这似乎是个复杂的问题,故此跨界思维和动态思维在设计基础和基础设计的课程体系里显得尤为重要,解决针对性不足和横线扩展、纵向发展的问题,真正实现多元背景下跨学科、跨课程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
(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基础课程是一个课程群,基础设计和设计基础整合在该课程群里,设计基础、基础设计、专业艺术设计这些课程紧密联系,一脉相承。实现了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从素描色彩到设计思维专业设计的层层转变,解决了从自然形态到人工形态的转变,同时也是解决人、物、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教学模式上来看可以从认识感受、学习理解、设计操作这三个层面来实现,认识感受由观察、收集、表达三个步骤实现,学习理解由接受、感知、思考三个步骤实现,设计操作由具象、抽象、设计三个步骤实现。我们知道要画好国画最开始的就是临摹,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应区别于美术学最开始的技法锻炼,鼓励学生从生活、社会、环境、自然、艺术、历史等中去观察收集体验感知素材,分类整理并结合自己的感知、思考形成意象的概念最终以图形、模型、材料或者其他元素表达出来,这是对设计基础的深层次表达,也是基础的设计对于专业课程更紧密的衔接。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块中我们应该从始至终横向和纵向综合来看,横向对不同专业的跨领域衔接,纵向对自身课程的承上启下,在教学中研究,实现对当代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新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出路。
(三)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组师资团队建设
最近几年可以发现,许多综合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立了很多实训室和工作室,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工作室主要为之后的专业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服务或者是教师带领个别学生做方案的场所。但是综合型的课程组和集成训练的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更加系统的和有序的教学方向,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老师可教的问题,也在实践实训中实现了不可教的问题。通过课程组团队的建设合作实现单个教师无法实现的综合性集成训练,对学生的眼、脑、手、心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达到这一目标包括对专业理论的研究、审美意识的培养、技能的丰富、合作精神等,通过跨领域跨学科的教师团队建设打破固有的按照科目划分为“图案”“素描”“构成”“色彩”等内容,这不仅没有将“艺考”中的“陋习”改掉,反而是进一步地“加强”了这种训练的固化发展。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组师资团队的建设是基于多元视角大设计的概念下的建设,有利于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科学发展。
我国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如何完成从绘画到设计,从具象思维到发散思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当今社会多元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在把控好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基础课程建设,才能实现长足进步与发展。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