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时代艺术”这样一个标题,提出“时代艺术”这一概念,实质上是对艺术在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进程中将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发展趋势,以及艺术自身在社会大变革中将以怎样的蜕变现象出现的思考,也是笔者在艺术创作实践上为之力行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时代艺术:中国的话题
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是跨文化、跨语境以及对事物、对自我、对历史、对文明进程融合、交织、投影和反射的艺术。自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的融合和不同文化背景交流的相互影响,全球化进程中的艺术越来越呈现出时代性的特点。这一艺术的时代性体现在艺术对历史的介入、对社会的介入、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和个人对生命观照的介入,其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多样也是空前的。自1840年始,中国复杂的历史进程已历178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形态的深刻转型时期,而这一转型实质上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和中国自身文化的觉醒所促成的。始于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自省和艺术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一直延续至今。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性进程中,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和科技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正面临着艺术观和艺术表现形式的重大转变。这一重大转变,很大程度上将推进转型社会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中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艺术创作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表达的丰富性上,可以说超越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我们可以设想,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国艺术必将以更加开阔的创作视野和更加深刻的价值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提升我们的艺术自信,并融合于世界艺术、影响于世界艺术。
这就是提出时代艺术的深厚历史背景和现实社会的基础。进入21世纪的中国,以一种怎样的状态创新自身的艺术,以艺术来推进中国文化在世界的融合力和影响力,无疑将是一个需要探讨的中国话题。
回顾一百多年来西方艺术的发展路径,其艺术观和表现形式从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再到当代艺术的线性发展历史十分清晰。而中国自1840年以来由于社会转型的复杂,波及到艺术,到目前为止呈现出的是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叠加、并行发展的态势,艺术观、艺术表现形式尚处在一种动态混合的状态。
因此,时代艺术是对我们目前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三者叠加存在的提炼和推进,在时间起始上以21世纪为对应。在艺术创作上以原创性、当代性、国际性为基本考量。
时代艺术的原创性,必须是艺术家所创造出的属于个人的艺术表达形式,即独创的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艺术语言。在这里,可以从两个层面作一解读,一是基于中国艺术传统基础上的原创,中国的基本元素融合当代性和国际性,是传承中的创新和发展。二是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材质、全新的表达形式创作的艺术作品。原创性应该是成为时代艺术作品创作的前提条件。
时代艺术的当代性,是艺术必须具有当代的属性。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处在历史转折时期的非凡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在时代的时间跨度中,因时间节点的不同,在不同时间艺术家会有对当下不同的感受和认知,既有个体审美的趣向又有面对社会不同群体大众的审美诉求。因此,艺术家在其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呈现上必定应有当下的表达。
时代艺术的世界性,是强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已超越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人类社会已从封闭的农耕文明到半封闭的工业文明,正逐步走向全面融合全面开放的智能文明社会,艺术将不可避免地打破各种界限,成为人类心灵交流、情感交流、认知交流通用可视的和无边界限制可感知的语言。因此,艺术的创作在民族性、国家性的基础上,将更多地呈现出多元和多样的世界性。
提出中国的“时代艺术”,不应仅仅只从传统文化或者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待,更应从艺术哲学、从社会转型、从全球化这一历史的大跨度、大时代背景来审视。
艺术的时代性:历史的自觉
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艺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世界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的创作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的显著标志。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趋势是“沿着一条既定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多元发展集合生成趋同的广阔路线向前行进”。历史的自觉与必然必定导致人类文明进程的趋同。艺术亦然,没有例外。在其不同的历史、社会发展阶段,艺术发展的轨迹必定与其相对应,其创作的作品必定具有深刻、明显的时代性,这亦是一种艺术历史的自觉,是艺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具有的一种“时代印记”的特殊功能。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宗教神学的权威受到了强大的冲击,理性的权威逐步确立。西方艺术在发展中逐渐瓦解了以宗教为主要题材的传统艺术创作方式,艺术更加重视个体的人的存在、更加关注世俗社会的日常生活,对西方而言,这是一次重大的艺术观的转变。其后,十九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初现代艺术及之后当代艺术的出现,西方无论是在艺术观还是艺术创作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艺术受时代影响又反作用于时代不断发展的结果。
艺术以超越传统的艺术观和艺术表现形式参与社会发展进程,诉求对当下社会生活和未来的希冀,表达内心的不安与困惑,刺激社会的平庸与麻木,提出对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拷问,这正是社会转型进程中时代性对艺术提出的要求。
艺术如此强烈、全面地介入社会、介入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给人以全新的思考和体验及重新审视艺术的视野。法国史学家丹纳在《艺术品的本质》中写道:“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风貌和风俗慨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一艺术现象的存在,是艺术时代性在当下的正常反映。
艺术参与社会变革,艺术家以艺术作品表达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的关切和所处时代的情感诉求等,这一切与以往的艺术存在方式和人们的审美经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而言,这些都预示着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大背景下艺术发展的大势所趋和不可逆,预示着当前所呈现出的与传统艺术完全不同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必将成为艺术发展之主流。清代僧人画家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一代有一代的文艺”,都强调了艺术的时代性。
时间、空间、物质、技术、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在社会转型、全球化这一急速变革的时代,在科技推动社会不断向前、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的时代,艺术必将有所作为,可以期望艺术的时代性必将为这一段人类文明史留下强烈的“时代印记”。
冲突与转换:社会转型之艺术价值
尼采在其《艺术的灵魂》中写道:“倘若人性不变,世界的本质始终显现于全部人性和行为中这样的信念得以成立,艺术便具有大的多的价值。”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中国在冲突与转换中,艺术之价值将益加显现。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农耕自然经济传统社会向工业市场经济现代社会的转型。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既自然又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表面上看,中国社会转型是农耕自然经济传统社会向工业市场经济现代社会转型。实质上,根本性的问题是农耕自然经济传统社会其文化架构、文化系统、价值体系如何向工业市场经济现代社会文化架构、文化系统、价值体系转型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原有社会的整个“文化系统”整体的转型和进化。
社会转型如果没有文化“本质”状态的提升,没有达成相对应的文化进化,社会的发展将是一种缺少价值引领下的方向和目标困惑的发展。社会转型中一方面旧有的东西其系统性的延续有着强大的惯性,其固化的观念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环境,另一方面新的事物的出现又常常不断地给原有的体系和秩序以强大的冲击,冲突与转换不可避免。社会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运动,它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可以说首当其中。为此,中国传统艺术历经两千多年之后,其程式化和缺乏创新性已不符时代的要求,已跟不上社会的需要,也已不能适应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和转换。
传统艺术在农耕文明时代是历史遗存给我们的优秀文化成果,是我们先人留给我们后人的时代记忆。
传统艺术我们可以传承、继续发扬,但已经难以代表我们这个时代,传统艺术已无法承担社会转型、全球化这样一种大背景下的这个时代的艺术职责和使命,它所代表的是农耕文明,是农耕文明的“时代印记”。现阶段艺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介入社会之深度、情感诉求之强烈、国际性绘画语言之融合等,呈现出很强的时代性,但由于对原有的审美经验及对艺术创作的固有程式的坚持及对艺术内容和形式表达的不同看法,争议仍然很大。
新的事物在萌芽和刚出现之时总会出现质疑与争论,这是普遍的正常的现象,这与人们已形成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对事物判断经验的延续有关。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杰出的女学者简·艾伦·哈里森在《古代艺术与仪式》一书中谈到仪式与艺术的区别时指出:“仪式的实践者都是些墨守成规的人,而艺术家则自由奔放。”一旦对旧事物的墨守成规和固执成了一种仪式,创新和发展就没有可能了。旧和新的观念的冲突是推进艺术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在讨论和探索中达成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表现形式的转换正是这个时代社会转型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中国其显现于人性和人的价值,强烈地关注社会自身发展的艺术将愈益显示出超越艺术本身的价值。艺术史将证明,深植于社会,以全新的艺术观念、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所展示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中国时代艺术必将影响、引领21世纪中国艺术。
反思与前行:艺术之现代性
时代艺术体现了社会转型、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现代性。现代性是现代化的路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由文化的觉醒到文化的进化再到文化的自觉这样一个过程。社会转型并不是单单“物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文化”的过程。“社会转型不是简单的某一社会现象的变化,而是包含着社会各方面,即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结构等方面整体、全面的发展与变迁。它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动,一种具有战略性的、影响社会全局的社会大变革。”现代性意味着开放、多元,意味着必须构筑完整、系统的现代组织、现代人格、现代价值体系,以现代组织、现代人格、现代价值统领“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因此,离开现代性所构建的现代化是缺少现代文化意义的“物化”的现代化,而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现代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面对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进程中的艺术观和艺术的表现形式的重大转变,我们该如何理解时代艺术的现代性?
一是在现阶段,全球化的影响,交通、讯息的便捷,社会整体进步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价值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趋向一致,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气候、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不同宗教信仰、未来的前景等问题的挑战,艺术面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社会参与度大大增强,并对个人生存状态及人类整体生存状态更加关心。
二是艺术表达形式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多媒介、多材质的介入,科技手段的运用,甚至是一种观念的表达都可以构成一件艺术品。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不久的未来,智能机器人也将介入艺术的创作。
三是艺术的世界性在提升,艺术创作的包容性在增强,各个国家文化互动在扩展,艺术的民族性和国家特质的标志性正在互动中不断融合。
当下艺术现代性在艺术组织管理上所提出的要求,已成为艺术组织、协调、管理的一个重大的挑战性问题。艺术现代性对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素养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评判。由此,社会转型和全球化波及而来的艺术如何转型面临着在艺术组织管理、艺术家人格素养、艺术价值观、艺术表现形式等几方面的现代性要求,这对今后艺术的发展必将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需要作出严肃和认真的回应。
时代已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看待艺术、看待艺术的发展、看待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呈现的作用,是艺术价值观最本质的体现。艺术更多地介入社会政治、社会生活,更多地参与社会思考、文化思考,这是艺术较之于以往艺术的一个特点,亦是艺术现代性最直接的表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艺术的尊重和敬畏将使艺术的价值得到最大的提升。至于艺术的表现形式,打破以往所有艺术的界限,不同文化间的界限,各种媒介、材质的界限,在原创的基础上都有可能成为一件艺术品,这对以往已经固化的艺术史知识、艺术鉴赏经验、审美经验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和考验,这就是时代艺术的现代性和它的创新性。
艺术创新与精神深度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对社会的介入,对生活的介入,对个人生存状态的介入,对一切关乎人类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以及面临环境困境的介入所呈现的时代印记几乎是全面性的。艺术史研究的线性原则在这里遇到了困难。时代艺术不同于以往的艺术,仅仅局限在对时代片段的记录,而是以强烈的意识和观念,对当下社会生活进行全面、深刻地思考和表达,它所体现的思想性和形式表达的多样性是时代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最显著的特点。
我们要避免艺术本身对艺术的限制。传统艺术自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和发扬,但不能由于它的存在而限制艺术自身的发展。“墨点无多泪自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这是八大山人对艺术、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感慨。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已经复兴,艺术亦必定重启辉煌。在反思中审视艺术的现代性,在前行中呈现艺术的时代性,艺术任重而道远。
文化进化:艺术之重构
艺术作为独立的文化形态,在文化构成中是极其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社会转型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艺术必将重构,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人类为应对和适应自然环境,以基因突变的方式在生理上不断进化,这被称之为基因进化。基因进化是人类由于环境因素而在生理上作出的被动性反应,符合自然选择。如今,人类在进化中达到了这样一种高度,人类大脑的进化具备了以非凡的智慧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从以基因突变的方式来适应环境到让改造环境来适应人类自身的需要,这就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进化形式——文化进化。文化是人类在以基因突变适应环境进程中,人类以自身的努力改变和创造一个人类自身想要的适合人类生存的“人化”的环境。文化进化是人类不需以基因突变方式而是以改造环境方式适应自身生存需要的一种主动性、持续性进化。由此人类成为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物种。文化进化意味着人类的进步,意味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改变。
《世界艺术史》(作者修·昂纳、约翰·佛莱明)在导言中对艺术作了十分概括的表述:“艺术从来就是人类社会中由信仰、仪式、道德与宗教规范、巫术、科学、神话或历史所组成的复杂结构的一部分。”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中国,原先简单明了的传统艺术正在进入“复杂结构”的时代艺术。艺术的重构是文化进化的必定过程和自然体现。
艺术的重构应该是多象的重构,蕴含其中的艺术观、艺术创作内容、艺术表现形式将在多象中以不同的意境出现。
艺术创作的多象是时代艺术在发展中艺术重构的最本质的体现。在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到处存在着具象和抽象,自然界和宇宙就是具象和抽象的组合。西方艺术用了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这是西方艺术从古典艺术向现代艺术转换取得的重要成果。我们常常为艺术创作的具象、抽象发生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实际上却背离了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性这一艺术自身的主题。艺术创作难道仅仅是具象和抽象这么简单吗?具象和抽象仅仅是表象,艺术之深刻在于表达了什么。以人类现有的知识我们对所见到的、所感知的、通过研究所了解的,对于艺术创作所能达到的,对于我们眼中的世界的认知还是很浅薄的。人类从来没有达到对具象的充分描绘,更无法进入最终描绘,你具备一般的物理学、天文学知识,对呈现在你眼前的物象能描绘出它的完全的真实吗?至于抽象,对于我们渺小的人类来说,社会、世界、宇宙,有无限的抽象存在,更难于穷尽。开放艺术的自由空间,让艺术的哲学性在人类无限的想象力之中达到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性,这应是艺术创作的自由之路。
艺术重构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大问题,它对社会转型时期艺术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为什么面临重大转变的理解将会起到很大的帮助。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是有着无限的可能的,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艺术创作的各种意象,比如心象、无象、空象等等之象。
发之于心,动之于情,艺术使人得以升华,艺术赋予人以崇高,对艺术的敬畏是艺术创作的缘起,变化、创新将推进艺术的发展,而固守、僵化必定导致艺术发展的停滞。中国的传统文化、厚重的历史记忆和遗存,给艺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艺术创作难以取尽的各种元素。社会急速变化和发展,国际性的交流和文化融合及科技推动下未来社会发展的无限可能性都给社会转型时期的艺术重构提供了已具备的所有条件。
艺术重构将极大地推进社会转型时期的艺术创新和艺术发展。艺术家当自信,我们应该在这个历史上非同寻常的时代,形成艺术创作的大气象,为时代留下浓重的大写意。
走向未来:艺术的使命
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所展示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教条的权威在文艺复兴之后已被理性的权威所代替,文艺复兴影响了西方整个的现代历史。文艺复兴以其艺术观念、艺术创作表现内容的重大转变为开端拉开了西方现代历史的序幕,其后西方以其强大的文化艺术力量推进制度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走上了现代化之路。中国社会自1840年逐渐进入社会转型以来,现代历史的序幕在空前壮观的时代大背景下拉开,坎坷与艰难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照。我们正处在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仅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就实现了空前的社会发展,中国在现代化之路上正在不断地、持续地向前。但同时在社会转型进程中,我们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和困惑,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十分关键和复杂的时期。作为一个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基础,正在开启的崛起之路需要负起大国的担当,文化是前行的引路者,而艺术则首当其中。
人类文明史表明,艺术记录了其最辉煌的一部分。艺术史研究者认为,艺术不但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宗教、科学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艺术在人类文明之文化进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文化从一个文明到另一个文明,以及在该文化之中传递的连续性,更是由艺术而不是由其他事物所决定的”,艺术的重要性正在于此。
中国将成为世界和平、和谐、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艺术将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将使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在国际性交往中艺术将作为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符号,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达成世界更加的融合。这就是中国与世界同步发展必须承担的艺术的使命。
使命是对特定目标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一种义无反顾的历史担当,和一种执着的坚持。德国著名美学家朗格认为,“国家的经济生活必须借助于艺术的进步才能不断增长”。艺术是文化之源,以艺术使生活变得更美好、使世界变得更和谐,是艺术所承担的崇高的使命。在全球化语境下,尽管各国文化背景不同,但艺术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通行语言,是各国之间相互交往最重要的文化内容之一。美国艺术家劳森伯格说:“共享不同,世界如此亲切。”这正是借助艺术之力。
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中华复兴,首先是文化复兴,而艺术必须有所作为。艺术已是现代国家的一种文化标志,顺势而为、创新艺术、大力推进时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崛起的艺术担当。在社会转型进程中,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自然是向世界经济第一大国迈进,向建设一个文明、富强、民主的国家前进。但是,经济大国和建设文明、富强、民主的国家最本质的体现是文化,这就是要向建设一个文化强国前进,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担当的文化责任。以文化而体现价值、以文化而赢得尊重应是中国今后最重要的国家目标之一,而艺术是前行者。
21世纪的中国艺术必将以更加开阔的创作视野和更加深刻的价值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展现出创新的、有活力的、有价值的、贡献于世界的中国的“时代艺术”。以中国的艺术自信,融合于世界艺术、影响于世界艺术。
注释:
[1]张宪文.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A].张宪文主编.国民政府与中国社会转型[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4.
[2]〔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7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