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艺术境界的“无用之大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1333
蒋 烨 张凌千

  [内容提要]艺术创作是马克思讲的“精神生产”,艺术和现实的关系,不是表现和被变现的关系,而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王国维境界说中包含着突破现实局限,创造理想未来的创造论旨意。艺术对现实的创造、改造,体现在艺术境界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影响,这是艺术发挥“无用之大用”的奥秘所在。

  王国维是诗词美学研究的奠基人,王国维境界说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百年来,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对王国维境界说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关系着诗词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还关系着文艺批评的诸多问题。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诗,王国维境界说作为批评模式,与现实和理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艺术的无用之大用,正是通过境界对世界发挥着作用。

  艺术境界与人性和社会有什么关系?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艺术以“无用之大用”触动人性之根,间接影响社会和历史的进程。

  人性相对于兽性、神性而存在,2018年疫苗事件拷问着每一个人的人性。人,从兽中变来,永远难以摆脱动物的贪婪性,但声讨、重罚违法者是下策,治本之策是营造健康的“大环境”。“……疫苗事故,除了被注射伪劣疫苗的人和家庭,几乎都没有痛感。在一个毫无痛感的体系中,哪里来的责任感呢?哪里来的制度约束呢?谁会认真执行那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呢?”痛感缺失,麻木不仁,既是个体的疾病,也是社会的疾病。无论是“三聚氰胺”事件、女大学生“裸贷”风波,还是“疫苗事件”,从根本上说都与“痛感缺失”有关,都是人性、人格的危机。应对这个危机我们需要两种疫苗,一种是预防人类疾病的疫苗,一种是预防社会疾病的疫苗。“人”能够在艺术作品中“照见”自我,从而与“大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建构,保持和谐。艺术境界,可以有效提高全民精神免疫力,提高整个社会免疫力,是预防人类和社会的疾病的疫苗。

  文艺是一个时代的“大环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优秀的艺术家在作品中一次次叩问:人,该如何活着?理想社会该是怎样的?经典作品提供一个又一个人生参照系,让读者在一次次在参照中,反思自我,进行理想人性、人格和理想世界的建构。艺术作品通过意境感染读者,什么是意境?词学家施议对提出过一个明确的公式“意境=意+境=(人+事)+(时+空)”。艺术家创构的人和事,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达其心目中独特的意义、价值、梦想,就是该作品的意境。“人+事”,创构了独特之“意”,即“理想人性”;“时+空”,建立了独特之“境”,即“理想社会”。王国维把“意境、境界”作为文艺的评价标准,认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邻于理想”,“意境、境界”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根基和理想之维。“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因合乎“人性的本然”,艺术比道德说教、法律强制更容易被接受;因“邻于理想”,令人神往,而提升“人性”。艺术不能直接作用于社会,但被艺术改变的“人”,会有力推动社会发展。人,永远走在成为神的路上。“大环境”里多些优秀艺术作品,耳濡目染,每个人就可能向理想人性、向理想社会靠近一步。

  艺术境界怎么影响人性和社会?鲁迅曾提出“立人”的主张,他写的《药》是个隐喻。至今在思想、文化领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都可以看到寻“药”的先行者。艺术是“无中生有”的精神创造,寻不到“药”,就“配方造药”。因此,艺术创造是生产“精神疫苗”。2018年电影《我不是药神》创造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奇迹,是救治社会病症的“药”,鲁迅的小说和电影艺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发挥了艺术的“无用之大用”。

  时隔百年,我们在现实中看见鲁迅所说的“药”;这“药”先出现在鲁迅作品中,后出现在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历史只是叙述事情怎样发生,而艺术作品则向人们描述事情怎样更好、更理想地发生。2015年,在处理“陆勇案”(《我不是药神》的人物故事原型)时,“关于对陆勇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销售假药案决定不起诉的释法说理书”全文4443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认定陆勇行为不构成销售假药罪”,“违反了金融管理办法,但因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并深刻指出“如果认定陆勇的行为构成犯罪,将背离刑事司法应有的价值观……与司法为民的价值观相悖……与司法的人文关怀相悖……与转变刑事司法理念的要求相悖”。电影《我不是药神》深刻演绎了原本善良的人性受到伤害时,我们该怎么办。人性是抽象的境界,理想人性在创造中。多些鲁迅的《药》这样的小说,多些《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电影,用艺术境界唤醒更多的创造者。艺术境界,是深刻的思想之石,一“石”激起千层浪,将会有效触动现实向理想方向发展。

  艺术和现实的关系,不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而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艺术创作是马克思讲的“精神生产”,艺术对现实的改造,体现在艺术作品的意境对现实的影响。一部电影、一首诗、一本小说有时候会影响一个时代,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贤亮的《牧马人》、路遥的《人生》、北岛的《我不相信》都曾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时代记忆。新时期以来,从伤痕文艺、反思文艺、改革文艺到寻根文艺,人们痛定思痛,呼唤着“人”的回归,从《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牧马人》等一批优秀电影,到至今广为传颂的舒婷、北岛诗歌,都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思、批判和深切关怀,更是对理想社会、理想人性的塑造和向往。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以及这些人物的生存状态深刻影响着现实社会中的“人”。“人”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是相互建构的,每个人的精神境界都是发展变化的。换言之,“人”是生成的,不是现成的。这是艺术境界发挥无用之大用的奥秘。起作用的是“意即欲”这一杠杆,撬动人的灵魂和社会的良知。艺术靠意境动人心弦,艺术家如何对待欲望,决定着他(她)创造怎样的意境;艺术家的活法决定他(她)笔下的艺术形象的活法;艺术家的理想,就在他笔下 。在王国维“境界说”中,他吸收叔本华思想,对意境的“意”,提出自己的解释,认为“意即欲”。叔本华认为生命是一种意志,不仅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七情六欲”的“欲”,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感情表现和心理活动;同时,“欲”更是人生、社会发展的动力。“意即欲”揭示了艺术动因,艺术发生的原理是艺术家通过“合乎理想,邻于自然”的“写境、造境”,将艺术的意境与“人”的实践、存在与理想人性、理想社会的建构密切关联起来。

  生命之所以称其为生命,标志是“动”。“人”的意志要“作为”、要“动”、要“实践”,这是人的本性。生命意志善的恶的都有,怎样的意志才能导向美好的现实?叔本华立足于个人,认识自由意志,缺乏历史无限性的视野。而马克思哲学则立足于人与自然、社会、世界的相互建构的历史视野,在一个无限延伸的过程中,在人的实践存在中,把握自由意志的问题,对我们驾驭意志,重新认识艺术有重要启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实践包括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艺术,是伟大的精神生产,是绘制物质生产蓝图的设计师,是理想现实的导演。艺术的目的就是认识自我、自然,为生命意志除恶扬善,为物质生产导航。人,是一个包含“欲望—理性”的生命。毫无欲望,是死水微澜;欲望膨胀,会走向毁灭;理性酷烈,会窒息生命。艺术,是人生的导航仪。在叔本华意志论、马克思实践观的烛照下,凸显王国维境界说所强调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的现实意义。艺术家“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人生境界是艺术作品意境的来源。优秀的作品意境激活大众欲望,刺激理性的觉醒。艺术提供了人生参照系,是保持“欲望—理性”平衡的有效方式。

  艺术怎么提升人性、改造社会?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把“理想自我”塑造成艺术形象,对现实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红楼梦》里,曹雪芹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人物探探索着“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大观园,是人性的大观园,也是社会病症的缩影。最后“宝玉”离家出走,只身走进白茫茫的大雪,继续“个体独立人格”和理想社会的探索之路……优秀的读者都是“宝玉”,优秀的作品带领读者迈开探索的脚步;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意识到无限年光,有限人生,试图“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勇敢承担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命运,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告慰每个月下徘徊的灵魂。《西西弗斯》《浮士德》都是承担人生宿命的悲剧英雄……一流的艺术在意境中洞悉了人的宿命,并提交了独一无二的答卷。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象征,象征就是感性现象和超感性意义的水乳交融。艺术家从个体感受出发,却写出了普遍的人性的某一体验,在对“伟大秘密”的揭示中,不知不觉提升了人性层次,靠近了“理想人性”,或曰神性。这些觉醒者,是理性人性的塑造者和理想社会的建设者。从前艺术作品中的愿景,后来都逐渐成为现实。“伟大秘密”就是永恒的人性之谜,所有的艺术都是“以谜解谜”,一次次用艺术境界暗示我们“人该如何活着”。艺术创作活动是高级的审美实践,是对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的探索和追求。比如,“拓荒牛”是作者刻画的“理想自我”,是“新我”。回首深圳这个小渔村的今昔巨变,才能体会作者厉有为笔下的“新我”与“新城”关系,以及诗词艺术创造绘制理想未来的“无用之大用”:

鹧鸪天·拓荒牛

一纸匆匆调粤疆。兼程风雨拓新荒。蓝图欲改千秋史,方略更张百代乡。

  担木轭,斗蝇虻。身心汗泪夏成霜。新城一夜非神话,散去阴霾万丈光。

  拓荒牛是“新我”,是一个生成的存在,他不是只会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的“老黄牛”,而是“风雨兼程”的开荒人,是探索“事实法则,人生诚理”(鲁迅语)的“新人”。他“身心汗泪”,投入“担木轭,斗蝇虻”的生活现场,追寻更好的可能性。有“蓝图欲改千秋史,方略更张百代乡”的雄才大略,才可能创造“新城神话”。诗词艺术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抒情、言志、求真,笔触伸向更大的价值疆域。从这个角度看,“当代诗词”不是现有的文化遗产,是探索未来无限可能的“活艺术”。这样的艺术是“新人”的艺术,是创造者的艺术。

  艺术的全部价值在于艺术家伟大的人生境界。艺术家与芸芸众生同在一个世界,令人神往的境界如何创造?百年来,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大都是认识论研究,围绕着“境界是什么”,很少追究“如何创造境界”这个实践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已明示:“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其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指出了艺术创作面临的永恒的困境,突破现实局限、超越现实、高于生活是艺术家永恒的使命,“国家不幸诗家幸”说的正是艺术家与家国的关系,危机时刻,限制之处,最需要艺术家挺身而出。从屈原的《离骚》、鲁迅的《药》到《于无声处》,从对“陆勇”不起诉决定,到把“陆勇”改编成“程勇”的《我不是药神》……我们的时代需要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相互促进,需要艺术家尝尽百草,继续寻找新时代的新“药方”。

  注释:

  [1]时寒冰.疫苗事故,痛感的缺失与治本之策.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 NzY1ODMzNA%3D%3D&idx=1&mid=2648988824&sn=c6c67c16ce1af397345d 39bac3006204.

  [2]施议对.论“意+境=意境”[J].文学遗产,1997(5).

  [3][6]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沅江市检察院.对陆勇决定不起诉的释法说理书.http://www.hn.jcy.gov.cn/xwfb/qwfb/gg/2015/content_47624.html.

  [5]厉有为.悟牛斋诗词·词稿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