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冰雪题材纪录影片《北方的纳努克》被公认为电影史上第一部纪录片。自此,纪录片成为真正意义上记录、传播和推广文化的重要载体。《北方的纳努克》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以平等、尊重的视角,“介入”性地记录了极寒地区人群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样态,讴歌了人性光辉。其拍摄理念和方法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本文通过解读该片的表达范式,在分析我国冰雪题材纪录片现状的基础上,为此类纪录片的制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自1885年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12部短片开始,时至今日,纪录片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已深入人们生活之中,成为常见的影像艺术之一。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能够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同样也能够激荡人心,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北方的纳努克》就是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纪录片,即便在当下技术条件丰盈、艺术表达手法多样的今天,该片虽历经百年,仍能引发观影兴趣,经久不衰。导演弗拉哈迪的制作理念和方法堪称经典,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本文力图研究和解读《北方的纳努克》的表达范式,找寻其历久弥新的原因,并对当下冰雪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北方的纳努克》表达范式分析
(一)融入生活、使“现实”自我呈现的制作理念
《北方的纳努克》是美国纪录片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一部关于爱斯基摩人在残酷冰雪环境中顽强生存的纪录片。作为勘探家的弗拉哈迪在1913年及之后的两年间,在加拿大北部的哈德逊湾地带勘察时拍摄了大量关于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片段,但由于一次意外的火灾使得这些素材严重损坏。弗拉哈迪并没有受到此次事件的影响,他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素材,发现原有的影片条理不清、内容繁复,多半是一些迎合主流社会消遣、玩乐用以满足猎奇心理的片段,没有表达出爱斯基摩人在残酷的冰雪环境中乐观、积极的生活理念。于是,他再次回到哈德逊湾,融入被拍摄人物的日常生活中,历经16个月,和被拍摄的爱斯基摩人成为朋友,与被拍摄人物形成平等、信赖的关系,甚至主动邀请被拍摄人物参与到制作环节中,逐步消减爱斯基摩人被拍摄的“戒心”,使其面对镜头能够自然处之,通过以上努力,让所拍人物在镜头面前最大化地呈现出自然、真实的状态,减少人物面对镜头时产生的不自在感带来的游离状态,使影片的内容看上去更具客观感受。该片于1922年上映后引发观影热潮甚至被定义为电影史上第一部纪录片。与之前的其他影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该片对爱斯基摩人不同事件的记录,都统一在一个时间和空间里,作者弗拉哈迪将爱斯基摩人日常生活的片段原原本本地记录并按清晰的脉络剪辑成片,而不是随意的混搭拼贴,因此本片有着清晰且完整的文化体系。此体系的完成得益于创作者对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物的深度融入,将自己当成其中一员,像是与朋友日常生活一般,忽略所被记录感,从而使弗拉哈迪得以记录少数族裔更多真实的生活瞬间,有序、完整地记录了人类文化形态的全貌,不再是些零零碎碎的杂乱镜头,第一次完成了从“记录”到“纪录”的转变,开创了从人文学的角度诠释纪录片的先河。图1 《北方的纳努克》中微笑的爱斯基摩人
由此可见,《北方的纳努克》的成功和弗拉哈迪融入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不单是作为一个采访者或旁观者去记录“现实”,而是让“现实”自我呈现的制作理念密不可分。这种表现理念对于创作为人称道的纪录片佳作有重要的意义。
(二)尊重文化赞颂生命的“平等”视角
相对故事片而言,纪录片强调客观的“纪实”性,但正如有一千个“历史叙事者”,就会有一千种“历史”一般,“由于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不同角度的纪实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并不影响纪实的本意,纪实只是一种美学的态度,而不是事物的本身。正是因为这种态度对于纪录片的制作至关紧要”。创作者从何种角度诠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直接影响纪录片本身的视角。弗拉哈迪本人曾说过,之所以执意拍摄《北方的纳努克》,并不是想拍摄白种人对“未开化”的民族的所作所为,他想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对这些人的钦佩,并完整地展现爱斯基摩人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顽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摒弃了“白种人”视角的弗拉哈迪,在自己的影片中真诚地记录下爱斯基摩人与自然的淳朴关系,讴歌爱斯基摩人的刚毅勇敢和友爱;将游离的观察视角转变为长期跟拍一个固定的目标家庭,怀揣浓厚的人文情怀,真诚、平等、客观地记录所看所感,将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用诚恳的态度记录下来,展现没有被破坏的古老文明完整的生活全貌。最终,弗拉哈迪呈现和引领给大众的是奇特的冰雪世界下对爱斯基摩人生命讴歌和敬仰,而正是这份对生命的尊重、对文化的礼赞,充分体现了弗拉哈迪的美学原则和人文情怀,使得《北方的纳努克》成为极具审美价值、经久不衰的纪录片,更为后人提供至今任沿用的经典艺术表达范式。(三)以“搬演”再现真实的制作方法
在《北方的纳努克》中,爱斯基摩人通常居住在他们的冰屋中,由于没有照明设备,为了得到更好的采光效果,几经试验,弗拉哈迪特地建造了没有屋顶的冰屋,让被拍摄者在严寒中睡眠,并“表演”起床。这种看似不真实的安排却完成了对爱斯基摩人生活常态的真实还原。再如,爱斯基摩人表演了自己祖先猎杀海象的方式,若没有弗拉哈迪的坚持和爱斯基摩人的积极参与,我们很难以影像的形式看到爱斯基摩人真正的狩猎的场景,而没有对此事件的“搬演”,将无法令这种古老的原生现象得以保留和记录,更无法产生文化传播与交流。这种有主观“介入”的“搬演”并没有虚构客观事实的真实存在,因为此内容是在真实的时间、空间内,由真实的人物还原真实的事件,是本质上的真实。“对已经或行将消失的世界进行还原与重构,重要的不是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纳努克》中表现了被拍摄对象现实生活中多少的真实,以及哪些真实,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影像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人们心灵世界的奥秘,以及是如何揭示的。”弗拉哈迪在器材等硬件设备不完备的情况下,选择通过“搬演”的形式还原爱斯基摩人日常生活状态,用非虚构的事件讲述出最可信的内容,是一种开创式性表现方式,而此种表达方式已演化为经典的表达范式,被当今的纪录影片普遍使用。图2 爱斯基摩人狩猎场景
二、我国冰雪题材纪录片现状
图1 《北方的纳努克》影片中人物动作的画面构图
首先,冰雪题材纪录片凤毛麟角,几乎无法适应国家对发展冰雪文化的需要。国家对冰雪文化的重视是本文研究的前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文形态多样的国家,但对于冰雪文化重视程度相对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冰雪文化重视的提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首次提出,“体现了党中央对发展北方冰雪文化战略的高度关注、高瞻远瞩和顶层设计,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冰情雪韵’的战略思考、战术指导和殷切期望。以文化铸魂,提升冰雪经济价值,汲取文化精粹,打造文化精品”。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增进大众对冰雪文化的认知成为首要解决的重点,从对文化的记录和推广的角度探究,毋庸置疑,纪录片是最能兼顾两者的艺术表达形式。纵观中国纪录片历史,鲜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完整展现冰雪文化的纪录片问世。纪录片没有体现出应有价值,大众对冰雪文化的认知也较为片面,影响力较弱,如何在此时代契机下,创作具有人文深度和传播意义、全面展现冰雪文化的纪录片,突破冰雪题材纪录片匮乏的瓶颈,解决冰雪文化推广的重点问题,为我国实施北方冰雪文化战略助力,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其次,冰雪题材纪录片表现形式单一,难以起到展示和弘扬冰雪文化的作用。随着国家对纪录片制作的重视和扶持,中国纪录片获得蓬勃的发展,由于纪录片的承载和宣传作用,很多时候成为文化类题材的首选艺术表达形式。“冰雪文化是指人们在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从事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生产能力、精神生产能力和以冰雪为载体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冰雪建筑、冰雪民俗、冰雪旅游、冰雪运动等。”而遗憾的是,纵观我国现存关于冰雪文化的纪录片,“新闻体式”居多,以“风光介绍”及“冰雪体育”内容为此类题材的主流。能够完整全面地展现冰雪题材、体现冰雪文化的人文精神、阐释人与环境紧密关系的作品不仅数量很少,且多数形式大于内容,强调环境的作用和功能性,无法系统、全面、多方位地诠释和讴歌冰雪文化。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不同的文化思想,冰雪环境孕育了北方人刚毅、果敢、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而由于上述内容的缺失导致冰雪文化被简单地打上“寒冷”“好玩”“奇特”等片面的标签,以及对人文精神关注的缺失,导致以上所述影片的内容流于表面且过于强调符号性,没有很好地起到宣传和弘扬冰雪文化的作用。
三、对我国冰雪题材纪录片制作的几点建议
(一)变没有灵魂的“风光片”为有鲜活生命体验的“纪录片”
我国北方属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四季分明的多民族地区,尤其是极寒的气候造就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形成以冰雪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加之历史继承成分和外迁文化成分,使得北方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鲜明的人文形态。从选题角度考虑,拍摄冰雪题材的纪录片的切入点很多,比如“冰雕”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魅力是有目共睹的,以往关于冰雕题材的纪录影片多关注对晶莹剔透、行色各异、叹为观止的表象的介绍,使得观众对其文化内涵的认知是残缺与模糊的。如何将表象下所承载的内在人文精神展现出来,我们可以从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的创作中得到很多灵感。比如从制作冰雕的群体入手,深入了解和展现他们的生活和故事;抑或从冰雕的起源入手,深入挖掘其中代表人物及事件等。从情感角度出发,尊重人性存在、关注人与环境紧密状态、阐释人的心灵奥秘,才是纪录片要完成的重大课题。同时,要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不能是随心所欲地逢迎某种需要的应时之举,更不可是脱离生活的随意杜撰,而是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关注事物的精神内涵,引领观众感受、体会表象下的人文精神,从北方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理念和传统的文化状态等多方面入手,发掘人文深度,传达和表现我国北方人民风土人情,才能创作出深入人心、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否则流于表面的作品很容易成为了没有灵魂的“风光片”。此外,对纪录片其他经典范式的应用,也有利于完善影片的制作,比如在无声的默片时代,弗拉哈迪巧妙地应用字幕完成《北方的纳努克》的穿插和连接,使片子的脉络更为清晰,内容更为生动并具有观赏性。随着技术的革新和发展,纪录片可以有更多的表现手法应用到作品中。(二)发挥本土创作者优势,制作出更贴近生活的纪录片
如何让拍摄出来的影片呈现真实的状态也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北方的纳努克》之所以能让画面内的客观存在达到最大的真实程度,使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观影感受,是弗拉哈迪与被拍摄对象深度融入的结果。“陌生”和“仓促”势必得到的是事物“表象”。由此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对所拍摄的客观世界是否有深切的了解,成为保证“真实”的重要前提。从纪录片的发展和观念的演进来看,不同的环境与活动状态因时间、地点、民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在冰雪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中,冰雪艺术独特的呈现状态往往会成为诱导外来艺术工作者的“绊脚石”,容易被其外在的形式所吸引使作品无法触及事物本质。因此,发挥本土创作者的地域优势,激发本土创作者的创作热情,有助于制作出更能展现冰雪文化内涵的纪录片。(三)适当运用“搬演”方法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
上文提到关于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纳努克》中应用“搬演”这一表现手法,对于“搬演”在纪录片中的应用是否有悖于“纪实性”这一问题,仍然是当今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但对于“搬演”得到对“真实”的客观记录、对历史的高度还原,是不能够回避的结果。因弗拉哈迪开创性的应用对后世纪录片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搬演”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如何将此范式在冰雪题材的纪录片中更好地表现也是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比如我国北方的冰雪文化中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像“饶河开江祭祀仪式”“高山湖冬捕节”等历史悠久的文化活动,作为人类文化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搬演”这种艺术范式,对“复现”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积极意义。(四)将冰雪文化融入全域性契合时代旋律
当今世界,文化已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携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冰雪文化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内容,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内容,这些文化精神既是历史资源,又具时代价值,是我们珍贵而又独特的精神财富。纪录片作为大众所熟知的艺术表达形式,且有广泛的传播媒介资源,理应站在冰雪文化的前沿,记载当今、传承历史、引领未来。以人文情怀为前提,突出地域特色,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地域视角与全域视野,饱含艺术个性,符合时代旋律,展现北国风土人情,传承冰雪文化精髓,以文化铸魂,传播冰雪文化的人文精神,弘扬和讴歌冰雪文化,恰如其分地运用先进的表现手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寻求更广泛的认同感。更好地推广我国冰雪文化,为挖掘冰雪资源、发展冰雪经济服务,是冰雪题材纪录片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注释:
[1]聂欣如.纪录片:纪实还是游戏——布莱恩·温斯顿纪录片理论之商榷[J].新闻大学,2014(5).
[2]林少雄.纪实影片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46.
[3]张效廉.发掘冰雪文化丰富内涵携领冰雪经济提速发展[J].奋斗,2017(1).
[4]王清海.冰雪文化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