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以来,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上发生了诸多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都在追求理想的数学课堂。“与众不同”的数学味道,是构建理想数学课堂的关键。数学课堂就要关注问题意识、突出知识本质、重视学法指导、采用朴素手段、文化润泽情感。下面就以“圆”这节课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一、充满挑战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测、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挑战,既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又可以培养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的胆识,又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及思辨能力,这正是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该具有的独特的数学味道。
学生怎样才能置身于有挑战的学习过程之中呢?当然需要我们教师去营造充满挑战的数学课堂氛围,恰当的设计、质疑,适时的放手、指导。
1.根据学情,恰当设计有挑战的教学环节。
在“圆”的教学中,让学生先产生疑问:为什么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要做成圆形?并在画圆中感受,通过思考圆规和拉伸画为什么能画出圆来体会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具有挑战性。
2.巧妙设疑,唤起学生的需求。
要设法让学生有学习的需要,有了需求才会去自己想办法学。例如,关于半径和直径的学习需要,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都学会使用圆规后,我要求学生画一个漂亮的圆,边画边体会圆的“一中同长” (《墨经》之语)。我创设了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情境:“你们画得又快又漂亮,能交流一下,你画了一个多大的圆吗?”学生有的比划,有的说画了一个大概拳头大的圆。这时,不用我说,学生显然还是不满意的。对啊,数学讲究精准啊!该怎么表达呢?有了继续学习的需要,学生当然就认认真真的看书自学了。
3.教师的指导要张弛有度。
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互相学会的教师不指导。比如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学生可以互相指导,互帮互学的过程也是体会圆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这里一言不发。比如半径直径,教给学生看书自学。
教师的指导要放在最关键的地方——学习方法和思想上的指导,这样的课堂数学味道会变浓变厚。只有不断进行学法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不断提升,学生有了学习思想和理念,学习活动才能不断地上升层次。例如,在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形”时渗透实验研究的学习方法指导。
要通过指导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触类旁通,形成知识网。例如,在自学并检查半径、直径的知识后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习惯。在学生能够用“一中同长”解释生活现象后,帮学生进行前后知识之间的搭讪:“了解了圆的特征:一中同长,就能帮助我们生活,我们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轴装在圆心位置,就是为了行路时平稳,不会出现忽高忽低。就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做一些支架,使物体稳固。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易变形的特性,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做拉门。虽然都是抽象的平面图形,只要我们去研究透彻,就可以服务我们的生活。这恐怕就是我们学习的价值吧!”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相通和学习的意义。
二、返璞归真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学的美好前景。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柄双刃剑。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我们提供了快捷和高效,与此同时,当前过分的依赖这些手段,将其作为时尚化的教学目标来盲目追求,泛滥成灾,有的甚至对我们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手段:“返璞归真”,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重拾那些直观、简单、朴实、易行的传统手段。对现代手段也要量体裁衣,适宜的,为我所用,不宜的,绝不滥用。
在“圆”这节课上,我没用一个flash动画,只有几张幻灯片,还是出现在学生没有见过的或者是没有想到的图片上,如水的涟漪、太阳的光晕等。我们都知道,动画的精美考究似乎是“圆”这节课的特色,flash在这节课上大有用武之地。如半径都相等的动画、不同形状的车轮行驶的动画等。不是我没有考虑,而是考虑再三之后删掉了。我设计成让学生在头脑里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取身边随手可及的东西——“光盘”代替车轮,油画棒代替车轴。因为这样的实验研究不但很容易能留下车轴的轨迹,同时更给学生留下了研究的方法。学生可以课下动手研究其他的形状能不能做车轮,车轴运动的轨迹是怎样的。
整堂课上,我用的教具可能都很“老土”大鞋盒子做马路,用两个盒盖上分别挖出圆形和正方形的“井盖”。学生在想象、说理之后,我把我的“马路”拿出来,让学生实际去操作验证。演示更加直观,感受更加真切。空间观念就是在反复的“观察——想象——操作”中慢慢建立起来的。现代手段固然好,但就从空间的观念的培养角度来讲,精美考究的画面不一定能代替最为直观的教具。有时候,手段上“返璞归真”会让数学课更加有数学味道。
三、关注民族文化的教学情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就一定有属于这个文化的数学。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育了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这些文化瑰宝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还要继承、发扬,并不断发展。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情感,关注我们的民族文化。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渗透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本节课两处做了渗透。第一处是在开课时欣赏美丽的图片,我找的都是充满中国文化的剪纸、天坛全景、福建的土楼,等等。第二处是用《墨经》中的“一中同长”,贯穿全课。
“有挑战”“有情感”“很平实”,这是我真正理想中的数学课堂。在追求这种理想课堂的道路上,我将不断求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