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松的大型艺术展“天人之际”是一个充满视觉魅彩又引发文化省思的场域,为此他集合了许多年一路走来的艺术经验,又专门为这个展览的主题创作了一批响亮的新作。他的艺术一向注重在古代文化典故和当下文化命题之间建立起联系,也特别注重用视觉造型的语言将生命意象与现实批判结合起来。他关注生命的存在,更关注生命赖以存在的世界,他的艺术能力足以展现自己的个体形象,但他更意愿用艺术引起人们在社会共同问题上的共鸣。“天人之际”就是他关于生态和环境这个主题的一次大型视觉演绎。
生与再生,是中国文化的古老命题。在冲破远古的蒙昧迷雾走向文明的曙光之时,人们对于天地宇宙、生灵万物充满探知的勇气,在好奇和敬畏交织的心理中产生无限的想象,以物喻象,以象为征,在形象的意涵上展开了具有东方色彩的比赋,而其中最大的希冀莫过于生命的永恒,尤其是从一些动、植物的特异功能中看到“再生”和“永生”的可能,于是,因鹿角可以再生而将其视为护佑生命的神灵,因鹤翼可以远翔而将其视为飞往长生之地的仙舟。如此等等,许多动物的造型蕴含了神秘的文化符码,通过口口相传,图谱相续,成为中国文化心理的形象范本。
蔡志松的雕像造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传统的再现,但是他在情境的转换中赋予这些造型于当下的寄托,让其成为新的文化符码。在这里,重要的不是他塑造了形象,而是他再现了情境,形成了可视可感的展场氛围,由此使得呦呦鹿鸣、翩翩仙鹤成为引动人们心理、启拨人们沉思的可视形象。
蔡志松 《冬日玫瑰》 350×300×250cm 不锈钢铸造 2016-2017
难能可贵的是,蔡志松在艺术语言上始终有自己的追求和准则。他不回避自己作为一个学院型艺术家的身份,他认为古典的、传统的、经典的美感经验不应该断裂,而应该成为当代物质生活空间中的文化养分,因此,他的作品总是浸染了浓郁的艺术“古风”,既有源自西方传统的古典形象,更有来自本土传统的古典意象,他将东西方艺术的古典神韵化为一体,因而呈现出一种新的古典仪态与意韵。他也不背弃学院教育给予他的写实功力,而是基于这种功力,在造型中注入当代意识和人文情怀,在大量的金属材料作品中和大体量的形象制作中,他追求材质的质感,让媒介材质的精致与制作技巧的精湛形成激发感性的魅力,在视线的触及与叩击中散发出富有张力的光彩,使整个展示场域形成视觉的交响。
“交响”即是打开通感之后的美学形态。蔡志松的能力在于调动尽可能的艺术语言,构筑起一个上下周流回还的空间,让他创造的生灵尽情地作逍遥之游,这个空间又演化为时间的长河,在时间的流转中显现出不同的景观,犹如交响乐展开的乐章。实际上,蔡志松艺术的最重要之处是他在形象的母体意义与社会文化主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贯通,使我们在他的展场空间获得一次文化的“通感”,在情境的转换之际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从挣扎、沉沦走向解脱、升腾,从向往之境进入引导之程,获得此岸的超越与拯救,产生对美好的祈愿与希冀。
这应该就是“天人之际”这个空间独特的文化意义。“天人之际”的“际”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在这里,天象和人事相互交错,现实与理想或形成碰撞、或和谐相处,在这个矛盾未知和机遇可能并存的空间里,蔡志松的艺术不仅是他新作的展示,更是文化的追寻与意义的升腾。
蔡志松艺术作品
《凝》,278×226×98cm ,不锈钢或白铜,2016-2017年
《故国 颂 4》 正面,100×65×145 cm,2001年
《故国·风》 1# 手工版 45×40×82 cm ,铜,2000 - 2001年
《 方玫瑰》,122×122×15 cm,铅皮,2010年
《为你打开一扇窗》,700×466×250cm,表面特种树脂仿金属效果、内部苯板,纱,2017年
《栖-1》,229×186×163cm,玻璃钢,2016-2017年
《为你打开一扇窗》,700×466×250cm,表面特种树脂仿金属效果、内部苯板,纱,2017年
2011年6月 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门前 浮云系列作品展览现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