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示广西戏剧艺术成果,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的“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于2018年8月20日至9月17日在南宁举办,展演活动作为广西戏剧艺术的一次高水平聚会,以大型剧目方式集中展出25台大戏,共有来自全区51个文艺团体、两千余名艺术家参加演出。展演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将社会热点话题、当代楷模英雄、历史地方名人与广西民族文化集中呈现,成为当代八桂艺术最精彩的浓缩,集中完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繁华盛放。
一、讲当代故事 立时代楷模
广西戏剧节的大量现实题材剧目立足当下,以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样式讲述当代故事,弘扬时代英雄。戏剧节集中展出的25台剧目中,农村题材的京剧《不孤塆》以斗恶为主,贫瘠村庄飞出去的大学生经过风雨洗礼,携手青梅竹马的恋人说服蜕化变质的父亲,打倒恶贯满盈的村霸,铲除脱贫阻力,开启农村建设新愿景,可谓脱贫题材的上篇;彩调剧《梦圆荷花谷》《村里来了个冒失鬼》同样是大学生满腹热情、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精准扶贫的故事,是美好愿景最终实现的下篇。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则通过对久远的铜鼓历史及“鼓王楼”的保护与开发的叙述,描绘出文化扶贫的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蓝图。几部作品艺术形式不一,着眼阶段不同,但主人公深入基层农村,在时代面前主动作为,成为历史大潮的中流砥柱。工业题材的粤剧《关冕钧·铁路梦》、话剧《缘》,商业题材的粤剧《风雨旗楼》以及科研题材的桂剧《赤子丹心》等作品也都在时代楷模剧中做出了独有的特色,完成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艺术诉说。这批作品无论是新时代知识青年、基层文化干部、工人阶级代表还是科研工作者的典型形象塑造都引发了对有关当代工、农、商及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热点现象与时代英雄的更多思考,也在各门类艺术表现形式上取得了可喜的探索成果。戏曲舞台的英雄情结是教化立德的要求,也是艺术立人的形式根本。从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的杨家将、岳家军到革命历史题材的杨子荣、李玉和,戏曲舞台上的英雄典型层出不穷,也因此成就了剧目创作“文”“道”兼备的一座又一座艺术高峰。人们呼唤英雄重现、楷模贴近,广西戏剧节推出一批新时代楷模,这是艺术传统的延续,更是心灵的亲和。
二、咏风物名人 赋地方特色
山川城邑稽之地图,鸟兽草木验之方志,广西戏剧展作品中,风谣歌舞各附其俗,文化名人各尽其责,本土题材、地方名人在戏剧展中争相竞妍,贯穿展演全程。作品地域特色极鲜明,从广西史籍、掌故和传说中选取有一定影响的人和事为题材进行成规模的创作,在保留史籍记载的地方纪实性的同时,充分认可民间传说,并从当代角度发掘出这些文化名人与文化现象所具有的更广阔深远的当代意义,当地风物、名产、名城、名人等是此次戏剧展演舞台上艺术作品表现的热点。文化名人是地方最具说服力的代言。采茶戏《绿珠女》《绿珠女传奇》,音乐剧《绿珠》三部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艺术形式对同一题材、同一人物表达了广西人民对这位博白女子的由衷喜爱与钦慕,三部俱以绿珠冠名的作品从艺术形式上来说,无一不载歌载舞、灵动活泼,尤其是某些作品更是自主、自觉保持了鲜明的剧种特色,在吸收融合中充分发挥了本地艺术特长,在广为人知的人物与故事中推出的作品可谓历史相承又面目一新。同样表现备受爱戴的女性题材音乐壮剧《瑶娘》融合音乐剧、舞剧、壮剧等艺术形式元素,以载歌载舞的精美舞台呈现表达对瑶娘的纪念和对壮、瑶合好的歌颂。钦州人刘永福抵御外敌侵略,梧州人关冕钧带队设计建成京张铁路,以他们为题材创作的《刘永福·英雄梦》《关冕钧·铁路梦》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强国梦想;壮剧《百色起义》更是以英雄群像塑造了在八桂大地上舍生忘死的革命先烈,讴歌了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牺牲的壮乡人民。
奇人奇事,奇地奇风,文化特色是城市最具魅力的名片,乡愁情思是游子永恒不褪的念想。粤剧《风雨骑楼》、山歌剧《大成门》、话剧《花桥荣记》分别以广西梧州、武宣、桂林等城市文化为背景,在人情物理中充分展示经商之道、求学致官之理、乡土眷念之思。《风雨骑楼》以辛亥革命至北伐战争十年间梧州商埠的风云际会为时代背景,通过普通商人王德昌的商海沉浮,在富有本土生活气息的念白、唱腔、表演中将三江口码头、水上民歌、骑楼城、龟苓膏、六堡茶等梧州特色文化元素充分融汇,将百年商埠昔日场景一一复原,以梧州岭南文化、水上文化和骑楼商业文化生动勾勒出梧州独特的地域风貌和时代精神,展现出梧州人民奋斗拼搏、追求美好的精神品质。《大成门》以武宣山歌为基调,融入大量武宣文化元素与风土人情,张扬人性之真挚美好。话剧《花荣桥记》改编自白先勇先生的同名小说,以一碗桂林花桥米粉串起两岸故乡情思。主人公于20世纪40年代末来到台湾,为维持生记开了一家桂林米粉店“花桥荣记”,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来来往往于这间小店铺,常年光顾的都是来自桂林、容县、柳州等地的广西人,他们与主人公一样命运多舛,经生离死别,历人世沧桑。剧作在缓缓的回忆中将花桥、漓江、桂戏、桂花、桂林、米粉等文化符号一一融入,寄托远游他乡的广西人不曾忘怀的乡音、乡情、乡恋、乡愁。桂剧《破阵曲》则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桂林抗战历史文化风貌的舞台艺术作品。全剧讲述音乐家张曙、画家徐悲鸿、教育家马君武、戏剧家欧阳予倩、国歌之父田汉等文化名流云集桂林,饱含创作激情、爱国热情和战斗豪情开展戏剧改革运动,投入文化抗战,演绎恢宏壮阔“破阵曲”的故事。
文化底蕴是“远方”吸引力的不竭源泉,文化符号是地方特色的重要载体,传承名人精神、弘扬地域文化特色、讲好名人名家名城名物的种种精彩故事是推广宣传的有效名片。在戏剧舞台艺术的多元沟通、交融、吸纳与互动中,在民族文化特质、戏剧舞台文化逐渐被消解、被融合的当代艺术洪流中,广西戏剧节展出的数台大型剧目在一定程度上自觉保持了一些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质,以浓墨重彩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跻身于当代舞台前沿,也为广西戏剧艺术争取到更广阔的自我生存空间与存在价值。
广西戏剧节多台大戏展广西山水画卷,颂广西名流功勋,作广西人情文章,抒广西乡土情思,最终呈现出八桂大地“诗”与“远方”并行的艺术追求和炫丽品相。在此,笔者也提出几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以相商榷,以促研讨:
(一)“生活真实”跨越之不易
以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为题材的当代英雄剧创作是广西艺术家们急于表现又苦于表达的一大类型,也是整个当代舞台面临的共同课题。广西艺术节展出的作品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但窘迫依然存在。首先,事件发生就在当下,人物历历如在目前,人们囿于“生活的真实”而对“艺术虚构”变得极为敏感、较真,从情感接受层面产生的对“艺术真实”的严苛甚至反感往往令剧作家与创作团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剧展中用力表现的先进人物之一黄大年,围绕人物展开的事件定然不能绕开与回避经过实地调研、走访等撰写而成的纪实报告,作为2017“感动中国”的先进科研典型,其光辉事迹与卓越成果早已深入人心,为人所喜,为人所颂,这些妇孺皆知的有目共睹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人们观剧时首要的评判标准:是不是,真不真,信不信?创作者挣脱沉重镣铐的浪漫才情与艺术想象,最终达到的艺术效果与水平往往出入很大、良莠不齐。(二)矛盾冲突淡化之无力
相较于曾经的传统剧、新编历史剧以及革命历史题材剧的阵容对垒,忠奸、正邪、善恶、黑白对立,当代先进事迹、扶贫攻坚等题材剧目好人好事占满台,普遍缺乏明显的“反”面,英雄如入无物之阵,中国观众所熟悉的那种传统的戏剧矛盾冲突也因此变得不太可能,张弛松紧难于调剂,舞台节奏缺乏变化,当代英雄典型剧目也因此出现主要人物刻画过于用力,主要配演、一般配演相对失色,甚至除了一号主演,其他人物通通“龙套化”的迹象。一方面“正面”过强,“反面”过弱,导致戏剧矛盾无力;另一方面“正面”人物即使面临矛盾,这种矛盾又大量出现偶然、人为因素,从而造成人物内在情感表达的简单肤浅和心理逻辑的不自然。绿叶不翠,红花失颜,戏曲新“戏”亟待发掘,相应艺术手段亟待重建,当代新英雄典型的塑造是全国戏曲创作者势必齐心攀越的高峰。(三)艺术形式嫁接之不融
广西戏剧艺术节展示了桂剧、采茶戏、京剧、山歌剧、壮剧、粤剧、木偶剧、音乐壮剧、话剧、音乐剧、儿童剧、邕剧、壮歌剧等十余个艺术品种,各艺术门类各展风姿、相互交流,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如《赤子丹心》面对同题材的浩繁感人事迹,多次采用音效配合场景转换——放大的键盘声转换了室内科研的场景,风雨雷电转换了室外勘考的场景,航班起飞前的安全提示音转换了医院的场景,两声简短的短信声效转换了科学家淡泊名利的场景,所有的音效都是极易采集的日常生活音效,源自生活,创作团队运用频繁却也自然妥贴,以极简约的方式在舞台上解决了事迹繁复、场景切换频繁的矛盾,这也是本剧对于新时代事迹英雄人物剧目的一种有益尝试,很好地实现了舞台叙述节奏的干净明快与流转自然。同样,《花桥荣记》主人公进进出出的现实与回忆的切换场景也是通过现代灯光的明、暗、强、弱等变化得以精巧实现。但各种现代艺术手段的普遍运用,尤其是各剧种普遍对于管弦配器的过分依赖,对于多媒体、灯光、舞美、服装的过度渲染而造成的剧种本身技艺要求的下滑、剧种艺术特色的消殒令人惋惜;尤其是各剧种之间整体艺术风格的日趋大同必将成为“百花齐放”艺术发展的滞碍。在现代化手段的运用过程中,在各艺术门类的相互借鉴过程中,有机消化与融合似乎还存有较大空间,不妨步子迈得小些,探索过程持久些,最终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强烈自觉完成广西多彩的自我坚守,令大众广泛认识并深切认同广西文化风貌和精神世界的独特多姿。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