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跨界融合作品的“集成创新”——从多媒体歌舞音诗画《苏园记忆》谈起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0724
于 凉

  笔者曾经见过西方立体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的一幅作品,他将自行车的一个把手和一个坐垫摆在一起,名之曰《牛头》。很显然,他将把手摆放在座垫宽边的一侧,成为了座垫这个“牛头”的“牛角”。这个作品没有什么“主题”上的意义,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形态的构成——确切地说,在于形态构成的理念!也就是说,同样的构材置于不同的构架中,会使观众对于意义的理解发生根本的改变!这其实是“格式塔”心理学描述的一个事实,“结构骨架”在某一形态的类比联想中具有“优先”的、乃至“决定”的意义。我把这种由既成材料重新组合的形象创生称为“集成创新”。

  关于“集成创新”的舞台艺术创作,国家艺术基金以“跨界融合作品”的名义予以资助,《苏园记忆》就是获得基金资助的这样一个作品。说实话,将这部作品的演艺样式称为“多媒体歌舞音诗画”,觉得有些累赘,不如就叫“跨界融合演艺作品”直截了当。跨界融合演艺作品《苏园记忆》,从命名上看就是与“苏州园林”相关的记忆;它既关联着“园林”,又不仅仅局限于“园林”本身。作为“演艺作品”,《苏园记忆》更看重与“园林”这一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昆曲艺术和苏州评弹艺书。这种“物遗”和“非(物)遗”的融合表现,就使得“园林”成为作品的基本情境,而“昆曲”“苏州评弹”等成为作品的情韵构成。但显然,无论是“园林”还是“昆曲”,都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对它们的撷取需要“典型化”,而对它们的集成需要“生命化”。

  

  《苏园记忆》剧照

  作为项目承担者的苏州歌舞剧院及其出品人李莉认为,唤醒人们对苏州的文化记忆,是自己义不容辞的文化担当。他们邀请自幼时起便浸润在江南灵蕴之中、现出任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院长的万素担纲总导演,坚持对这一历史文化记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注意到,万素对这一演艺作品的“跨界融合”做了六个方面的布局:第一,无论怎样“跨界”,作品总需要一以贯之的主线,这个“主线”由昆曲代表作《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来担纲;第二,由“园林”及其“移步换形”的景致来承载文化“非遗”的情韵,特别关注园林造境艺术中的“曲径通幽”和“漏窗眺远”;第三,以“昆曲”为基调并融合“评弹”形成“情韵”,形成舞台演艺的“语言情调”和“表意情趣”;第四,由多媒体影像构建背景性、立体性、时空错综性、视觉夸饰性的接受语境,赋予历史的文化记忆以时代的文化想象;第五,以春、夏、秋、冬四季形成作品的四大模块,但以昆曲《牡丹亭》名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一再复现,表达“心中有春”则“四季皆春”的主题;第六,除基本的女子舞段外,用男性去设计“四物象”和“四游客”——前者分别是梅、兰、竹、菊,以隐喻文化记忆中的“君子人格”,后者则来自天南海北,导引着观众“不作壁上观”而“身在此园中”。

  虽然叫《苏园记忆》,但作为“演艺作品”必然是更强调“时间性”与“时序性”,也更强调“时化性”(即时空的演化性)。作品之“序”名曰《园林之灵》,在多媒体影像中以水墨画方式叠现的,分别是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代拙政园、清代留园以及网师园、环秀山庄等。这之后,便是《春之景》《夏之韵》《秋之思》《冬之美》的四幕构成。其实在我看来,以“四季”作为结构模块,在地域的风情展现中比较普遍,甚至已成为某种套路。《苏园记忆》对于“套路”的破局,我以为首先在于贯穿作品主线的昆曲人物杜丽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反复吟咏。这在某种意义上俨然成为一部“园林交响”之四乐章贯穿的“主题动机”,也成为了“园林风光”之四套图维系的“结构骨架”;更重要的是,这个作为“主题动机”和“结构骨架”的“反复吟咏”,使得我们透过“四季风光”的交响,感悟到“四季如春”的主题!

  

  《苏园记忆》剧照

  在作品的前三幕,编导分别融合进了琵琶、古筝、竹笛三个民乐独奏;相应地,则与“柳芽”舞段、“飞花”舞段、“秋雨”舞段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到第四幕,编导万素充分发挥了编舞的长项,让梅、兰、竹、菊四段男子独舞在女群舞的衬托下,从“园林”和“昆曲”中升华出来,升华成一种“君子人格”……当然,编导在第四幕对前三幕的构成形态变异中,仍然把握住整体“结构骨架”的统一性——在第四幕终结时留下了一只“二胡独奏”,留下了二胡那如叙如述、如思如念、如忆如悟的绕梁余音……余音袅袅中,荡漾起我更理想的期待:一是群舞者的“动作动机”如何能更多地来自苏南民间舞的“风韵”;二是“苏园”情境与“记忆”情趣如何能更好地“以园拢情”“以情活园”;三是整个作品的叙述节奏如何能在“规范场”中加强“对比性”;四是作为作品“担纲者”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如何能在“跨界”中不仅“跨”得“有机”而且“融”得“无痕”……这是“跨界融合”的高境界,即其要义不在于“跨”而在于“融”。

  跨界融合演艺作品《苏园记忆》是我们的文化记忆,也可以说是我们曾经的文化想象的历史积淀,是“大浪淘沙”所遗之金;我们今日的文化想象也会经历史的陶塑成为未来的文化记忆,成为“灵蚌含异”所育之珠。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对历史文化记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跨界融合”作为这种“转化”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创新”机制就是“集成创新”——它需要凝聚一个核心理念,谋划一方整合框架,优化一批异质资源,创生一件文化精品……我们期待《苏园记忆》再接再励,作为跨界融合演艺作品,真正实现“跨”得有机并“融”得无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