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数字艺术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特质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0741
马 楠

  数字电影、游戏、广告、网页等数字产品随着互联网的传播与现代人的工作、生活、休闲密不可分,整个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人们在享受数字产品的过程中,有了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审美的品味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对具有文化属性的艺术类产品,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个性化主张,以及新奇、时尚、现代化的更高标准。这要求数字艺术工作者在从事创作乃至创新的专业活动过程中,思维方式一定要冲破墨守成规的传统的束缚,展示一条全新的方法与路径。

一、数字艺术设计中的逆向思维

(一)逆向思维与“逆袭”

逆向思维,也被称为求异思维或反向思维,即古人常说的“反其道而行(思)之”。古代有关逆向思维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司马光砸缸”“愚公移山”等,均是以出其不意来获得胜利。有时候,为了让数字媒体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可从事物的侧面以发散思维进行“逆袭”式的想象,使其原本所能体现的程度更深一层,从而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深思。这就需要在实际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时,有效地借助以下三种逆向思维形式及方法来创设出更加令人倍感新奇的情景——即结构逆向、属性逆向及方向逆向,其相应的方法则有:缺点逆向思维、转换型逆向思维及反转型逆向思维。

(二)在数字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数字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变革使广告业重新焕发了生机,新颖独到的广告创意更是源源不断地涌现,为广大受众群体创造了新的视觉盛宴。与传统广告相比较而言,数字化的平面广告更能彰显个性与活力,也能更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种广告并不是盲目采用视觉悖逆图形来吸引眼球,而是更多地借助逆向思维来加以衬托。比如在环保广告中,人们一改传统的思维模式,将文字改成“若留下的无法成为经典与美好,那么就请将它带走吧”,这是对“请不要随便丢垃圾”这样的传统标语的创新与逆袭。由此不难发现,一“留”一“走”的逆向思维对比,更暗示着有心之人必定不会舍得将“它”留下。在设计数字广告的过程中,可借助属性逆向的思维形式对事物本身的性质及特点进行改造。比如在护肤品广告中,常有“不用”与“用”的人脸皮肤状况对比,以此体现护肤品的效果,用过的皮肤与没有用过、如同皲裂土地一般的皮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激发起受众的购买欲。只有数字艺术的技术能够更直接地表达出图片中皲裂与滋润的互逆对比效果,点明广告的主题,从而取得惊人效果。上述广告是以典型的属性逆向思维形式,结合主题的创意要求,全方位地反思广告的形象,从而获得了极好的宣传效果,引人注目。与强制性的传统电视广告相比,打破常规、看似不符合逻辑的逆向思维却将广告效果推向了高潮,能够更好地抓住大众的猎奇心理。

(三)在数字摄影艺术中的应用

在传统视觉艺术创作活动中,“道法自然”是被弘扬与倡导的,“自然”是激发无尽灵感的源泉。数字摄影艺术借助重现的实际场景,利用逆向思维重新组合,创造出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挑战自然规则的作品,勾起了无数人心中的好奇。比如在克里斯托弗·吉尔伯特的创意摄影作品中,有随处可见的逆向思维的痕迹。在他的汽车摄影作品中就灵活地应用了结构逆向思维方法,将原本疾驰的汽车置于颠倒的状态,让受众产生一种极为突出的视觉矛盾与空间冲突,从而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感觉;而在路灯与汽车的摄影中,又采用明显不同于其汽车摄影作品的处理手段,以逆向思维法为转换形式,不仅一反常态地将夜晚道路两边的路灯拟人化,而且使其主动围绕在车的周围,以衬托汽车。

(四)在数字影视艺术中的应用

伯恩海姆对数字美学混淆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界限有生动的论述:“计算机的美学以混淆认识者与被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否定了这种需要完全客观的幻想。基于各种后期软件的数字化处理下,比如蓝图抠像、After Effects 软件、Adobe Premiere 等,对视频进行模糊、锐化以及粒子等多种特殊处理、剪辑,最后合成充满奇特艺术效果的影视作品。”由此可见,逆向思维在影视作品制作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影视艺术不仅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结合体,更是能够在二维平面里展示出三维立体形象的独特艺术形式。尤其是近年来,数字电影利用视觉特技为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备受喜爱与欢迎。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具有以下四种特性:一是数字化,二是剪辑化,三是网络化,四是合成化。这四种特性改变了传统艺术给人们带来的体验与感受。在现代化的数字电影中,精美的画面、悦耳的背景音乐,加上令人咋舌的特效处理,无一不彰显出数字媒体的独特艺术魅力。然而,后期效果处理得再好,场景制作得再梦幻,若缺乏有新意的想法与实践,观众终究还是会产生厌倦感。如果可以结合独有的优势及资源,借助逆向思维,即可发挥出无限的迷人魅力。在影片《盗梦空间》里,空间层次的创造与重现便刷新了观众的认知。影片借助逆向思维方式设计出多种奇形怪状的空间,让人们在产生视觉矛盾的同时,也享受了一次新奇的视觉盛宴。其中,造梦者采用结构逆向思维形式,有意创造出了一个让人不敢想象的封闭的梦境空间。在数字特效的作用下,造梦者可随意地设计梦境城市的形态,也可受潜意识支配随意投影人物,人、车、建筑物或行走或矗立,几乎彻底抛弃了常规与逻辑,好像这就是“造梦者”眼中的正常世界,世事均似虚幻泡影,真实自然规则既可理会也可忽视。这也是为什么视觉矛盾会让人产生惊奇的梦幻与荒谬之感,不仅挑战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自然规律与社会常态。

  在数字媒体艺术随处可见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观念就好像本杰明曾说过的那样,愈发追求“逆向变形”,这就需要设计的思维及思考方式随之变化,唯有如此,才可不受世俗与普遍共性的影响,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二、数字艺术设计中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数字艺术设计作为当代众多学科中的一门,不仅跨学科,更结合了多种学科,可谓一门复合型学科。该学科既重视培养感性思维,又善于打造具备理性思维的设计人才。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的感性思维

1、心理动力与自我表达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一个幻觉的未来》一书中写道,艺术是那些最原始、最古老、最可以深刻体会到的文明发展,进而放弃获得替代性的满足,所以艺术可以将一个人及其对文明的牺牲与贡献进行调和与练习。数字艺术的设计思维研究是基于强制性的规则与限制而得以发展的,古往今来,设计者们难免会为文明的进步而作出自我牺牲,但艺术的自我表达可以使其压抑已久的负面能量得到充分宣泄,建立起能量转换的心理机制。无法否认的是,当代社会的发展目的是试图创建一个高度理性的社会,提高人类的社会化理性程度,让原本各有特点的个体慢慢同质化,而艺术的自我表达是每个人可运用并增强其存在感的重要方式。经由艺术家或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不但能有效地实现个人的自我表达,也进一步深化了创造者在文化单元中蕴藏的情感。数字艺术依旧具备最基础的艺术特征,在实际设计期间,除了会涉及视觉上的美观与情感的融合,产品本身除去所具备的功能,其使用乐趣及交互的体验同样能满足用户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与交流。

  2、文化理想

  艺术中的文化理想通常寄托在人类群体的共同情感,或某个艺术创作者的个人情感经历之中,并以艺术创作的方式,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内心交流。无论是一个APP游戏,还是一个简单的日常用品,或是一幅意义深刻的画作,都能成为一种人际间的交流载体,它比语言所能传达的信息更为丰富,更能打动受众,让人们切身体会到这种文化精神与理想。例如,Win10的界面设计风格虽与以往的设计风格截然不同,但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让人使用起来更加具有人机交互的智能性,还能传递简单快捷、高效环保的生活理念。

  3、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人们常说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但也不排除灵感产生的偶然性,从本质上来说,灵感是人们感性的直觉作用于材料或环境的一种结果。直觉并非单纯的冲动,而往往蕴含着人们潜意识下的推理与经验借鉴。艺术的灵感是多种感性直觉的综合,并未设定明确的逻辑规范,有时候更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缥缈之感,可赋予艺术作品以独特的气息。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的理性思维

1、数字时代的特征

  尼葛洛庞帝曾明确指出数字化生存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分散权力,二是全球化,三是追求和谐,四是赋予权力。尤其是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人们对于身份的判断愈发模糊,其身份较实际生活中更为平等,传统意义上的中央集权观念已经明显被淡化。数字技术的兴起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平等相处、和谐共生的可能性,这是人类社会化与理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用户设计,全称“User Centered Design”,指的是设计师站在用户的立场上来思考设计的各种问题,以较为客观的态度让设计接近理性。用事物的规律认知实现交互式设计,提高设计过程的科学性,使得产品的功能更加接近用户的心理预期。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具有艺术理性思维的特征。

  3、设计流程和项目管理

  为有效适应商业发展的变化趋势,设计有效性、成本管控以及相应的流程管理问题均需要科学的规划及把控,这就需要标准更高的理性思维方式。设计师不仅要有创造创新的冲动与热情,还要有一定的秩序组合控制能力,所以,应注重自身理性素质的全面培养。

三、思维方式对文化和审美的冲击和影响

传统的艺术由于受个人见识及科学技术的限制,较为单一。手绘技术的工作量大而成品数量少,使观感简单、角色造型单一、动作重复;环境单调受限于作者的传统文化功底、手绘能力和风格个性制约;还会受师徒传承的守旧性,造型意识的地域局限性以及民族习俗的影响,使得传播方式简单,传播路径狭窄。

  当下,新的艺术门类与形式频发,这离不开全新科技的参与。如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VR软件催生了虚拟现实艺术,等等。新科学、新技术、新工具,艺术的新形式、新思维都脱离不了时代背景,是在共生、共融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土壤中裂变并升华的。因此,在一种新技术通过实验室之径走向社会应用的刹那,就披上了文化色彩的外衣,而文化的本质就是人性化,其首要特性就是人文性。数字艺术的诞生也是遵循这个规律的。数字艺术的发展随着技术的频繁换代而大大快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速度,因而在文化心理上产生了许多错位断裂的冲突,使得作品更反叛传统,呈现出多重面貌、多重标准的复杂状态。在全媒介环境下,意境创造着力于在作品中启发、引导欣赏者随其剧情而进入角色的联想,唤起欣赏者内心的审美共鸣,因此,创作者往往将自己的向往和想象以最佳的技术手段诉诸全感官的视觉形象,并传递给观者。这种体验传播出的设计原发关注于真实的人的全方位的通觉,也使人性化的艺术价值得到提升。人类生活领域是艺术家实践新艺术、新形式的最优载体,因为它是数字艺术最先尝试之处,能够创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原创性艺术作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