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中国电影伦理学自身学术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推动中国电影理论的范式升级,由西南大学与北京电影学院共同主办、西南大学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承办的“2018第二届中国电影伦理学论坛”在西南大学隆重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电影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国优秀传统伦理精神的电影化表达、产业化背景与中国电影的伦理叙事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中国电影伦理学”的确立
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建立,是提升学科内涵、强化学科职能的必由路径,也是促进大学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手段。西南大学副校长崔延强教授指出,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为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滋养,需要深入地进行研讨、总结、借鉴、推广,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学科建构。北京电影学院科研信息化处处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总体研究部部长刘军教授从产业和艺术维度讨论了中国电影学派的建设目标,以期望达到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规范,以及艺术语言方面的探索,最后支撑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中国电影伦理学在2017年宣告了诞生,它的学科框架体系、主要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和纲要都需要逐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电影伦理学论坛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未来将在电影学者齐心协力的努力之下把电影伦理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陈犀禾认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个时候提出电影伦理学的建构具有重大意义。电影伦理学不仅包括表现电影内容的伦理学,还包括表现电影美学的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电影伦理学研究的问题包括电影语言、电影风格、电影形式是否符合社会伦理道德,是否符合真善美的评价标准。电影伦理学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方向。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刘浩东认为,从伦理学视角研究分析电影作品中“爱情、婚姻、家庭、宗教、代沟及社会问题”,在电影批评史上已占据很大成分,只要涉及家庭、性与爱、人际与风俗习惯都能归为伦理电影。
当前需要从专门的学科体系的路径来实现中国电影理论的范式升级,使中国电影理论在自身建构的合理性上迈出切实的步伐。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认为,中国电影伦理学研究应当避免随想式的、感悟式的理论方式,建立一种重视实证逻辑、重视思辨推理的电影伦理学体系。中国电影伦理学的研究,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与转化。中国电影理论必须要兼容中和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思维成果,依托当代学术背景形成一种海纳百川的学术气象。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中华民族的电影伦理的思想大厦,在伦理、道德、人性的文化层面上与西方形成对话空间。
二、“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建构路径
电影伦理学哲学性质的理论学科,学科基础是伦理学,而非电影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史可扬指出,电影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问题不能混淆。电影伦理学的构架以伦理学的框架来构建学科理论,可分为:一、电影的道德原则——电影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二、电影的道德评价——电影活动所涉及的道德问题作出判断;三、电影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四、电影的道德效果——电影对人的教育意义、人格影响、人性培养等;五、电影的意义——电影的价值问题,其核心是判断电影是否有助于促进道德上的善等五个层面。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建构不仅是对当下中国电影伦理问题的一种判定,同时也反映了当下社会伦理的新变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指出,当前中国电影伦理学的边界不清,社会学、人工智能、意识形态等问题往往将电影伦理学泛化。实际上,伦理的实体是个人,而个人的伦理体现在行动当中。人的行为和选择不仅是伦理问题,还包括法律等其他法则。一个人被判定是违法的,伦理是解决正当性而不是解决合法性问题的。
电影伦理学研究的边际问题,需要对于研究的范畴进行界定。西南交通大学影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高力认为,成为显学的伦理学研究己进入各个领域,如政治伦理、社会伦理、法治伦理、道德伦理、文化伦理、科学伦理、宗教伦理等等,如果对电影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加以界定,它就会像无边无际的汪洋,流于宽泛而缺乏重点。在此意义上,电影伦理学要加以限定。以第六代导演为例,这一群体从边缘到主流的皈依,是对传统与社会伦理道德的皈依。
三、“中国电影伦理学”的本土立场
在中国传统理论体系和学科开拓上,中国电影伦理学有其复杂性和现实性。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认为,电影伦理学不同于政治学意义上或者伦理学意义上的伦理,而是常常触及到艺术中道德边际的模糊判断,这为中国电影文化的伦理反思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从伦理电影的类型样式角度、电影表现伦理的内容介入,电影的伦理问题关涉到人际关系、处事分寸、人性情感、道德准则等,这对于中国电影朝向传统美德、现代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电影伦理学,要坚持“不忘本来”的原则。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宗伟从《周易》研究的角度出发,指出《周易》全部六十四卦中,“乾”卦、“坤”卦、“同人”卦、“谦”卦、“家人”卦、“革”卦等卦,都可以从其经、传中读解出修、齐、治、平的传统伦理思想。他认为通过对《周易》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能够挖掘并发扬“易学”传统中的优秀伦理思想,总结并提炼中国优秀电影中所承载的伦理价值,引领中国电影道德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健康的精神营养。
中国电影中的爱情喜剧借鉴自西方,成为中国本土化最为成功的商业类型片之一,这一本土化也包括伦理学意义上的成功改造。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索亚斌指出,在西方爱情喜剧中爱情往往是终极的拯救性力量,高于一切其他伦理关系。在设置剧情时,也往往将爱情与其他伦理关系产生矛盾,并通过对其他伦理关系的超越而完成对爱情之最高伦理价值的确认。爱情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爱情喜剧中从未获得过,反而是亲情关系的伦理价值高于一切,爱情关系必须与亲情、友情等其他伦理关系在博弈中形成妥协,才有可能最终获得成功。
四、“中国电影伦理学”的方法论
电影伦理学的方法论,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伦理观,以及社会主义的理想原则。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伦理观的指导之下,电影研究可以参考和借鉴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遗传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人工智能研究等一些最新成果。电影艺术学、电影伦理学和电影美学之间是一种分别、融合、重叠和交叉的关系。电影伦理学研究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公共伦理、爱情伦理、婚姻伦理、职业伦理、家庭伦理。在中西哲学史上,“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伦理观,认知方式及方法论体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潘源指出,中西电影理论在各自传统思维模式与伦理观引领下形成迥然不同的发展脉络和风貌。中国电影无论在创作实践,还是理论归纳上,都明显受到伦理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人伦教化为重的电影观。与我国电影界的理论探索方向不同,西方在电影诞生之前便已形成完备的艺术理论体系。这使西方学者采取不同的学术立场对电影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诠释和剖析,构建自身独立的理论概念和范畴。
电影研究还是要注意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代迅从电影发展的客观现实出发,强调电影研究的客观性和中立性,认为应当避免先入之见,不搞主题先行,不宜以电影事实屈就预设理念。电影创作和伦理观念都是动态的发展过程,要尊重电影自身的本体规律,避免非黑即白、非忠即奸、营垒分明、道德脸谱化的电影批评。既要看到电影理论批评与电影创作之间的联系,也要看到电影理论批评和电影创作之间的区别,强化电影理论与批评自身的理论品格建设。
五、中国电影的科技伦理问题
当前虚拟现实技术使电影的内涵、外在形式、技术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总体研究部部长刘军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计算机为主的虚拟影像时代,这对于电影伦理的表达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他分别从电影传播的控制性、设计性,人工智能和虚拟影像对电影美学的改造,谈到了对当前数字技术时代下影像伦理问题的思考。从控制性、设计性的伦理层面,他提出谁来控制未来电影的传播标准是一个首要考虑的问题。从人工智能层面,他探讨了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的控制之间的关系,以及AI程序的设定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类型,科幻电影凸显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困境。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易连云指出,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电影能够激发丰富的想像力,引发对社会现实与人类未来发展问题的伦理反思。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科幻电影的制作却令人担忧,尤其是其传递的错误的科技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青少年的科学想像力、道德与文化认同感,这一点值得反思,如科学技术进步之后,人类将面临何种困境与问题,诸如环境污染、外空探索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的变迁等等。
电影技术的使用方式,是影像伦理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助理研究员彭流萤指出,电影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以创制者个人意愿来支配和拍摄对象的,现代伦理的表达往往是开放的、流动的。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看,电影作品中从亲属关系到家庭结构,从社会关系到职业规划,所有虚构的社会组织和功能,不管是在现代性视阈下,还是在城乡空间语境中,电影中每一种完整的文化事实的呈现,都是真实社会生活的搬演。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困惑在电影表达中成为考察人性、理解人类生活经验、促使人们关注现实伦理的重要批评路径。
六、中国电影伦理思想的历史渊源
20世纪文明是一个历史的总体,20世纪文明也是一个伦理的实体。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指出,20世纪的伦理是对19世纪伦理批判的产物。她比较了社会主义电影中的妻子形象与当今青春电影中的女性恋人形象,指出“李双双”们所缔造的女性主体性及其达到的伦理普遍性被当下青春电影中“银幕女友”的多样化个性所颠覆。当前银幕“伦理”重新退回到了银幕“道德”,这是伦理共同体分解为个体的过程,因此内在精神的涣散最后只能靠道德统摄。但是不可否认,社会主义电影所建构的银幕伦理仍然具有方法论的示范意义。在中国电影的历史进程中,“良心主义”产生于早期电影创作生产实践的宽泛立场和价值取向。西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虞吉提出了中国电影良心主义的美学与伦理建构,认为良心主义是我们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在艰辛的制片实践中,通过权衡、借鉴来自传统、当下和外来文化影响所确立的一个宽泛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在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上, 良心主义不仅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而存在, 也作为一种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乃至集体无意识左右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电影作为“梦”“镜子”“窗户”进入中国后,“道德教化”一直是早期中国电影开创出来的传统。西南大学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袁智忠认为,《孤儿救祖记》《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都被动承担了社会道德教化的责任。道德理想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无意识,以一种普遍理性精神建构着华语电影的思想形态。但是,一百年多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和电影产业化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电影制作者为了最大限度追求商业利益和所谓的艺术探索,以满足多数观众的愿望为借口,电影媚俗化、粗鄙化、功利化等病症突出。
七、中国电影的伦理叙事
中国优秀伦理精神承载了“中国梦”电影的宏大叙事。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项仲平指出,伦理题材是电影创作的活水源泉,众多伦理题材影片是从电影对社会道德规范出发,探讨爱情、婚姻、家庭、宗教等层面的社会伦理问题,伦理题材有着比其他类型电影更为广阔的领域和更模糊的边界,这同样也是“中国梦”电影创作之活水源泉。其中有着丰富的可资挖掘的民族叙事资源。对电影叙事伦理的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回归到电影本体来讨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制作部主任黄望莉认为,在电影本体之内,研究电影伦理首先要解决几个问题。首先,叙述者、文本、阅读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叙事伦理的问题。其次,电影的叙事伦理在表述的过程中,是无法逃离其影像的修辞法问题,即叙事者通过怎样的叙事符号、结构逻辑等编码,传递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识形态。再次,在承认观众与影片交流互动模式的前提下,批评者一方面要重视作者如何通过叙事传递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应当重视读者建构性的阅读伦理。
将叙事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生成一种阐释电影文本的批评方法。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牛鸿英指出,电影伦理学研究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电影作为叙事文本,其故事层面对伦理的内容呈现与意义承载,这一层面注重不同历史语境与社会情境中人的行为尺度、关系规范、道德准则等等;第二,电影作为社会文本,或者说作为消费社会中生产传播的特殊领域,强调其外部性效益与公共性价值,这一层面与公共伦理学的旨归相一致;第三,电影作为文化文本,其中所映射的社会权力关系,这一层面微观政治学与文化研究的交叉视域中,观测社会权力的道德谱系与关系准则,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社会阶层与话语权力等伦理问题。
结 语
第二届中国电影伦理学学术论坛的顺利召开,可以看到将电影伦理学元命题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为推动中国电影理论建构与产业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从中国电影伦理学自身学术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来看,中国学者不断地叩问电影伦理学的理论主旨,使电影伦理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得到集中体现和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电影学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在论坛的闭幕式上,贾磊磊研究员对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学术交锋中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贾磊磊认为,我们现在研究电影伦理学,是因为电影这一百年来对于人类社会在伦理道德上是有欠债、有负疚的。尽管我们不能把这些问题全部的推给电影,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电影确实对社会、对观众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我们也不能因为电影诱发了某些社会犯罪,就叫停电影产业。我们现在讨论这个问题十分有益的地方在于它指涉到我们怎么样以学术的方式来消解电影的原罪。电影的暴力和性是与生俱来的,更不要说当代电影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那种血淋淋的凶杀场面、赤裸裸的性爱镜头了。我们的研究落点还是在电影的影像上,我们讨论的是影像当中发生的伦理问题——这跟现实的意义上讨论伦理问题有根本性的区别。贾樟柯说他的摄影机不说谎,我们想知道的是,面对影像世界的凄风苦雨,生死轮回,他的摄影机会流泪吗?不管怎样,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如何在电影伦理学的框架内完成对中国电影历史的再度阐释,怎样看待中国文化的伦理本位主义,怎么界定中国电影的家庭伦理情节剧的叙事模式?我们能不能对一个历史正义题材的电影,在伦理学的维度上对它提出质疑和批评?怎么样能够在一个学术的框架里,把一个电影的艺术问题和社会的伦理问题进行相互对话?怎么从伦理学的视域研究人物的性格,分析人物的命运,阐释影片的主题。这都是电影伦理学涉及到问题。电影和电视商业化的娱乐机制,是否提供了一个将不道德的现象合理化的现实可能?现在,我们如何打通伦理学与电影学的边界是我们成功与否的关键。或者说我们怎么样能以一种既符合电影学的学术规制,又不僭越伦理学的理论范式,把这两个学术整合在一起将是我们面对的核心问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