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1961年开始获得艺术家的作品捐赠,由此掀开了中国美术馆藏品积累的序幕。中国美术馆国际美术作品收藏的常态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中国美术馆通过接受外国机构、艺术家或私人收藏家的捐赠,或通过在京举办的国际当代艺术展中选择收藏等多种途径,外国美术藏品不断增加。2017年,中国美术馆的国际美术作品收藏数量为89件,类别包括油画、版画、雕塑、综合、漆画,占全年收藏作品总量的6.3%。从近几年国际作品收藏数量在全年收藏总量中的占比来看,2014年5.8%、2015年2.5%、2016年3%,本年度的国际收藏,在收藏数量和年度收藏总量占比中皆高于近几年。
本文从“跨越国界和时代的经典作品收藏”“不断积累当代国际作品收藏”和“国际友好交往的艺术见证”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美术馆2017年国际美术作品捐赠和收藏的特点和成果。
一、跨越国界和时代的经典作品收藏
(一)藏品来源
近年来的大宗捐赠,主要来自私人收藏家的慷慨捐赠,其中最为重要的两项捐赠分别是: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和刘迅先生捐赠。彼得·路德维希教授是德国著名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和他的夫人伊蕾娜·路德维希教授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艺术收藏家。1996年,路德维希夫妇向中国美术馆捐赠82位欧美艺术家,包括帕布洛·毕加索、安迪·沃霍尔、盖哈德·里希特等现代艺术大师在内的89组(117件)作品。它们多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艺术创作,这是我国首次大量收藏西方现代艺术品。另外,我国卓有成就的老一辈艺术家刘迅先生, 不仅在创作上坚持不懈,创作出一大批宝贵的艺术作品;同时他个人的艺术品收藏也极为丰厚。2005年,刘迅先生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共1783件, 其中包括尤为珍贵的108幅俄罗斯油画。佛拉基米尔·普罗科普佐夫《 父母的故乡》布面油彩 80×120cm 2016年中国美术馆藏
吉米·安真聂耳《国际建筑元素奏鸣曲》布面油画 183×91cm 2006年中国美术馆藏
2017年,时值中白两国建交25周年,中国美术馆策划主办的“塑痕·中国记忆——白俄罗斯谢尔盖·谢利哈诺夫和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雕塑展”于2017年10月20日至29日举行,这是中国美术馆为促进中白文化艺术交流所举办的系列展览之一,也是中国美术馆2017年度的国际美术作品捐赠和收藏展览项目。在展览策划筹备过程中,中国美术馆获得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Конс тантин Селиханов)捐赠祖父谢尔盖·谢利哈诺夫(Серге йИванович Селиханов. 1917-1976)创作的雕塑作品30件。
作品的大宗捐赠,对于艺术家整体创作面貌的呈现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国际交流展览为抓手落实大宗捐赠是2017年中国美术馆在收藏方式上的新探索。所谓“大宗捐赠”,指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作品数量上,要达到一定的量,至少要超过10件,对于具体的类别,例如摄影,数量要达到100件;二是在作品质量上,所捐作品首先要较为全面和整体地反映艺术家的创作面貌,并且包含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关注围绕经典作品的创作草稿、手记等文献资料。其次,在艺术史叙述以及文化史研究中要有突出特点。
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 大卫》雕塑 青铜,钢 160×22×22cm 2005年中国美术馆藏
法拉赫娜兹·阿扎拉巴迪哈《 梦想之路》180×160cm,布面丙烯和蜡染,2016年中国美术馆藏
(二)藏品选粹
谢尔盖·谢利哈诺夫的《齐白石》作品生动传神,塑造了白石老人头戴毡帽、身着长袍的晚年形象。谢尔盖花了三天时间创作了这件雕塑,齐白石很喜欢,并应谢尔盖的要求,在雕塑正面签上了名字。谢尔盖创作的以《齐白石》为代表的中国文艺界名人肖像雕塑作品,利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人物刻画时,抓住了一种东方朴素的审美意象,成功地塑造了社会主义中国知识分子的状貌和风度,这应该来源自他自然保有的一种友好的深情和专注的观察力。中国美术馆收藏谢尔盖创作中国文艺界名人形象如巴金、齐白石、蒋兆和、袁雪芬、白杨、唐弢等共8件。这些作品创作于1956年12月至1957年2月。当时,谢尔盖受到苏联艺术家联盟的邀请,曾在中国旅行创作,并到过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广州、湛江、海南岛、广西玉林、武汉等地,期间创作了上述中国文艺界名人形象,以及普通大众形象的雕塑作品共36件。这批作品除却损坏严重、遗失的作品,已被白俄罗斯重要收藏机构,例如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白俄罗斯国家文学艺术档案馆、以及别雷尼奇地区 V.K.比亚雷尼茨基-比鲁利亚美术馆等入藏外,我们从家属处精选了谢尔盖中国之旅创作的雕塑作品共30件列入捐赠。拉德范·阿尔默罕默迪《快乐也门》布面油画 100×80cm 2016年中国美术馆藏
谢尔盖·谢利哈诺夫《老农民像》雕塑 青铜 1957年(创作于南京)44×22×21cm 中国美术馆藏
在白俄罗斯20世纪艺术史上,谢尔盖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雕塑艺术家,对白俄罗斯的雕塑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认为是白俄罗斯民族雕塑流派的创立和初期发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阿尔季莫维奇(А р т им о в и ч)、伊万·安纳托利耶维奇(И в а нАн а т о л ь е в и ч)在合著的《白俄罗斯雕塑流派》(明斯克:白俄罗斯国立艺术学院,2011年出版,第18页)一书中,称谢尔盖的创作成就“和那个时代领先的苏联大师们站在同一高度”。
谢尔盖创作的中国普通大众的形象,是怀着善意和友好的心态创作的。中国美术馆藏谢尔盖创作的中国普通大众的形象雕塑作品共22件。其中,《老农民像》表现了一位南方的老者,眼帘低垂,作沉思状。人物的精、气、神把握得惟妙惟肖。《劳动者像》塑造了一位坚毅的、结实的北方汉子。人物面部肌肉和块面刻画细致,情绪刻画也非常传神。以人物形象为主题的人物雕塑作品,对人物年龄和性格的生动准确刻画,是重要的审美判断标准。他的雕塑作品传神地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纯朴、向上的生存状貌。
2015年,中国美术馆曾主办“黑白的力量——凯绥·珂勒惠支经典作品展”,期间获得凯绥·珂勒惠支(K?the Kollwitz)的曾孙詹·珂勒惠支先生捐赠的凯绥·珂勒惠支创作于1938年的石版画《面朝右侧自画像》。此幅作品与本年度谢尔盖雕塑作品,不论创作的艺术形象(齐白石)或是创作者(珂勒惠支),他(她)们在建构中国艺术史的叙述时都是无法回避的典型人物。我们之所以被这批雕塑吸引,是因为我们与被塑者基于共同的历史文脉。这些人物和作品引发我们的情感和联想是丰富的。这些作品的入藏,既反映了艺术家个人的创作面貌,同时也与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脉络相关联。他们的艺术是普罗大众的艺术,他们的艺术也是跨越了国界、跨越了时代的经典。
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 金字塔》雕塑 青铜,钢 173×30×30cm 2008年中国美术馆藏
谢尔盖·谢利哈诺夫《齐白石》雕塑 青铜 1957 63×43×24cm中国美术馆藏
二、不断积累当代国际作品收藏
(一)藏品来源
在外国作品收藏过程中,中国美术馆既关注经典收藏,也在不断积累反映各国艺术创作特色和创作面貌的当代作品。此部分作品来源包括上述在国际捐赠项目中获藏的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创作雕塑作品29件;还包括以北京国际双年展为契机的征购收藏。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出生于1967年,白俄罗斯当代雕塑艺术家。继承祖父谢尔盖·谢利哈诺夫的雕塑创作意志,自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开始独立雕塑创作。康斯坦丁捐赠的个人创作雕塑作品,重在反映不同时期的艺术探索发展历程。他在不同时期和社会氛围中,依据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不断借鉴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各方面的有益探索,变化个人的创作面貌。他有坚实的造型艺术写实功底,并不断追求在新时代、新语境中的自我表达,不乏优秀作品,为我们了解现当代白俄罗斯雕塑艺术现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阮德越《相互交融》 木板大漆 120×170cm 2015年 中国美术馆藏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丝路与世界文明——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于2017年9月24日至2017年10月1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该展览是一个国际性的、高水平的综合性展览,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参展国家的艺术创作现状和水平。中国美术馆从该展览中收藏了来自意大利、荷兰、伊朗、塞浦路斯、印尼、格鲁吉亚、奥地利、埃及、牙买加、芬兰、叙利亚、越南、德国、摩尔多瓦、巴拿马、巴基斯坦、摩洛哥、吉尔吉斯斯坦、也门、塞尔维亚、马其顿、印度、蒙古国共23个国家的28位艺术家创作计28件(套)作品。这些作品多是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佳作,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国际作品的面貌和数量,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时发挥艺术价值。
(二)藏品选粹
康斯坦丁的《大卫》和《金字塔》,属于同一系列作品。《金字塔》是基于《大卫》形象进一步生发出的群体意象。作品中都有一个特定的人物形象,他没有清晰的五官,甚至可以说没有五官刻画。他(们)身穿金色背心,阔腿裤,人物手中握有小喇叭。这是康斯坦丁小时候对苏联文化,比如仪仗队的记忆。这些依据苏联体系下“群体”的共性特征所塑造的“经典人物”,却都有个性的一面,或是手中所持的物件不同,或是肢体的形态各有差异。不论是单个的人物,或是一排排人物群像,他们所要呈现的是一种声势浩大的集体意向,一种关于共性社会中个体的人的探寻。拉德范·阿尔默罕默迪(Radfan Al Mohammedi),也门艺术家,他创作的《快乐的也门》描绘了一位坐在窗边正凝神远眺的老者。窗外是一片废墟,意在指涉也门自几个世纪以前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内战,老者脸上深深的皱纹代表着也门的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信念。创作者坚信“快乐的也门”这一精神传统仍然存在,尽管种族主义、宗派主义试图抹去这一美好的词汇,让也门满目疮痍。创作者怀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创作这幅作品。“期望自己的祖国在国际社会和负责任大国的经济支持下走向和平和美好”(创作者语)。
阮德越(Nguyen Duc Viet),越南艺术家,中国美术馆曾于2015年收藏他的《门前的台阶》木板大漆作品1件。本年度收藏的作品名为《相互交融》。他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利用传统漆工艺表现当代题材和个人体验,注重将传统技艺与绘画审美相融合。
法拉赫娜兹·阿扎拉巴迪哈(FarahnazAzarabadihagh),伊朗艺术家,其创作的《梦想之路》描绘的梦想之路,连接东方和西方。画面中,两扇巨大的窗户正向充满色彩的新领域敞开。一层层的色彩将现实转化为诗意的对应物。丝绸之路精神邀请人们通过商业和文化等的交流,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和顺应自然的发展前提下,维护和平,实现共同繁荣伟大目标。“这一新的全球行为将引导所有人走上新的道路”(创作者语)。
三、国际友好交往的艺术见证
(一)藏品来源
此部分藏品是2017年度以艺术交流活动为载体获得的捐赠作品。它们印证了中国美术馆与国际艺术家们的良好互动,也体现了伴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美术馆在国际艺术领域不断受到关注和认可。它们主要包括两项,一是在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的推荐下,艺术家吉米·安真聂耳(Jimmy Engineer,出生于1954年)捐赠个人创作油画作品1件。二是在与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洽谈馆际藏品交流展览之际,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馆长佛拉基米尔·普罗科普佐夫(Uladimir Prokoptsou)慷慨捐赠个人创作油画作品1件。巴基斯坦是多民族、多文明的国家,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友好亲密的关系。2017年是中巴建交66周年,此次吉米·安真聂耳先生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且是艺术家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友好情谊的体现,也拉近了中巴两国文化交流的距离。白俄罗斯佛拉基米尔·普罗科普佐夫先生捐赠的油画作品名为《父母的故土》,他期望作品可以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热情、友好的白俄罗斯人民的艺术和情感。
(二)藏品选粹
吉米·安真聂耳曾就读于福尔曼基督教大学、国立艺术学院,1976年开始独立艺术创作。他热衷于描绘巴基斯坦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家园。吉米的艺术创作使用多种材料载体,油画、水彩、雕塑、陶瓷等等,皆有涉及,他的作品被意大利、法国、瑞士、俄罗斯、印度、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艺术博物馆收藏。本次捐赠作品《国际建筑元素奏鸣曲》选自吉米·安真聂耳所创作的58幅以国际建筑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作品中充满了对文化交融、民族友好的祈愿。他对能将其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感到荣幸,他在捐赠仪式上表示:“非常高兴能把我的艺术、思想、感受分享给中国人民,让更多的中国观众看到巴基斯坦积极的一面。希望未来能与更多中国观众分享我的艺术,进行更多的艺术交流。”
佛拉基米尔·普罗科普佐夫创作《父母的故土》,展现了白俄罗斯南方地区的景致,作者认为这是他的祖国最漂亮的地方,也是最让他魂牵梦绕的家乡。这里有很多的湖泊、河流和沼泽,是一处悠扬恬静的田园。中国美术馆吴为山馆长在捐赠仪式上谈到:“作品以黄、蓝、绿三种色彩为主调。深沉清澈的蓝是白俄罗斯山水文化的象征;热烈明朗的黄是白俄罗斯民族性格的象征;黄和蓝调和在一起就变成绿,绿是永恒的、自然的美,是和平与美好的象征;同时我们在画中还看到了红色,这个红是绽放的鲜花,是热情,也是美好祝愿的象征。”
四、结语
中国美术馆2017年国际捐赠和收藏美术作品,将汇入馆藏作品序列,成为美术馆藏品叙述的一部分,也将成为美术史研究最鲜活、最生动的篇章。这些作品凝聚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增添了国家美术财富,见证了国际文化交流的新成就。它们将在我馆未来的展览中发挥更大价值,在国家美术馆的新语境下生发文明互鉴的新成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