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盘是茶具专用发展中的一个体现,其功能是承托茶具,方便呈递。随着发展,茶盘分类愈显明确。形制小、与单个杯盏配套使用的称之为茶托、茶船;形制大、与多个茶具配套使用的称之为茶盘、托盘。本文以历史发展为时间线索,以图像与出土的实物作为相互对照,并结合相应时期的古籍文字资料,力求多角度展现茶盘的发展和变化,以期能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一器多用的蒙昧期
图1 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局部) 图片引自《汉画故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图2东晋 越窑青瓷茶碗带托盘笔者摄于中国茶叶博物馆
画像石中也常见盘的踪影。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图1),壁画描绘“专诸刺吴王僚”的内容,即《史记·刺客列传》中所写的“具酒请王僚”,“酒既酣,公子光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灸之腹中而进之”。画面中,专诸前面有一圆盘,底部有三足,盘中放有耳杯,因为吴王僚“酒既酣”,可以知道耳杯是用来饮酒的酒器。在河南偃师杏园34号西晋墓出土有直径31.8厘米的圆盘,盘形扁平,四周起窄边,盘下外接三个敦厚的足。此出土的三足盘与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专诸刺吴王僚”画像中的盘相似。
二、器之专用的萌芽期
图3 唐 越窑青瓷碗带托盘笔者摄于中国茶叶博物馆
图4 唐 孙位 高逸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图5 唐 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自晋代开始,关于茶的记载和诗句开始增多,如“老妪每旦擎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可见茶在市井之间已深受追捧,茶开始脱离饮食形态逐渐进入文化圈,为文人士大夫乃至君王所喜好。专用茶具亦随着饮茶之好开始出现,瓷器制作技术的完善,也对专用茶具的发展发生了重要影响。到南北朝时期,制瓷技术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承托茶碗的专用盘也初现端倪,图2为中国茶叶博物馆所藏东晋越窑青瓷茶碗带托盘。图中可以看出盘与碗釉色一致,釉色呈深绿色,盘、碗无任何纹饰,盘沿微敞,盘内有圆圈微微隆起,圆圈内凹,碗底部可嵌入其中。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措施。国家大一统的局面,便于南北方文化交流,茶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河南巩义市夹津口隋墓的随葬品中有青瓷七星盘或称为七盅盘,直径27.2厘米,盘内置7个盅,小杯与底盘相连。类似的组合在江西吉安县南朝齐墓中也出现了,高3.8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3.5厘米,平底,子母口,内均匀排列5只小盅。多个小茶盅和盘的配套,在绘画中也能见其身影,如《列女仁智图卷》,相传其为东晋顾恺之所绘,现有南宋摹本,图中卫灵公和夫人对坐于两席上,在两人之中,地上放置有两套托盘,内放置多个小茶盅,灵公夫人手持小托盘,盘中放置有一碗。
三、器之专用的发展期
文人对饮茶的喜爱,同样反映在绘画中,关于品茗内容的绘画开始出现,也就是常说的茶事图。《高逸图》(图4)乃唐末蜀中著名画家孙位所绘,描绘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故事。画面左侧,侍童双手端持一个圆形茶盘,面宽平低浅,边沿向上。从图中可看出,侍童手指搭扣在边沿处,这样承托茶碗更加稳定。同样在此图中,还出现了一个底部带足的茶盘,此茶盘上部形制与侍童端持的一样,但在底部有足架支撑,将茶盘抬起避免了与地面的直接接触。唐代画家周昉所绘《调琴啜茗图》,描述的是唐代女子抚琴饮茶的生活场景。画面中,侍女双手持深色方形茶盘侍奉于抚琴女子身后。在《萧翼赚兰亭图》(图5)中,画面的左侧有侍者和童子在煮水烹茶,备茶桌上放有一个托面平,面下有高足,面上放有白色茶盏。童子单手持相同盏托和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