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的陶瓷代表着一种东方文化,构成了东方的生活艺术和审美意识。紫砂作为中国陶瓷中的“红色瓷器”,是中华民族造物文化宝藏之一。它不单纯满足实用,亦可用“道”与“器”来分析其形制、法则、规律与器物的关系。本文从美学的视角探讨了紫砂器物的萌发、功能和审美价值,以提升紫砂文化的理论内涵和审美趣味,并从择材施技、因人而异、与时俱进等方面论证了紫砂造物之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哲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发现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其对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运行规律进行总结概括,衍生形成了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器物,由古至今,都是物质文化的传承与智慧的结晶,《易经·系辞》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体现了中国人对器物的看法,器物是人文的载体,说明古人制器承载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国的陶瓷是东方文化的一种代表,构成了东方的生活艺术和审美意识,并上升到了哲学的精神。紫砂作为中国陶瓷中的“红色瓷器”,是中华民族造物文化宝藏之一。它不单纯满足实用,亦可用“道”与“器”来分析其形制、法则、规律与器物的关系,即可用美的规律来造物,更具有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一、应运而生的紫砂器物
陶器,是人们按照自己在社会共同生活中所培养和形成的理想、愿望等等而创造的智慧结晶。“骆驼墩”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江苏宜兴有七千多年的制陶史,出土大量的印纹陶罐、原始青瓷和玉器,体现古代太湖流域发达的手工业文化,属于良渚文化富集区;筱王古窑遗址出土的大量“韩瓶”为南宋岳飞抗金提供了酒器和水。壶,为陶瓷战备品。这些印纹陶、青瓷和“韩瓶”皆是时代的产物,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形制、材质、色彩、结构、装饰、工艺和用途,缘起与消逝并非偶然,其背后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价值、使用功能和宗教信仰的变迁。新石器陶器形制主要有釜、盆、盘、鼎、鬶、罐、灶、盉、钵、釜支架和器盖,具有炊煮、饮食、储存、汲水等使用功能。三足陶鬶(图1)为三足肥乳,不仅增加受热面,也是对原始母性生殖的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的信仰,对繁衍后代的虔诚。它整体类似鸟,向往自由飞翔。可见,对于中国古代造物思想来说,中国传统造物动力源于自然,寻找创意的源泉,应用于陶器器型之中,并且产生对器物的崇拜与癖好,即“师法自然”。
二、紫砂造物之和谐
宜兴紫砂形制多样、装饰丰富,凝合了中国优秀文化思想和传统工艺美术之元素,符合中国造物之审美,至今都是中国陶瓷中的重要产区之一。宜兴紫砂不施釉色,光而不耀、隔夜不馊,其器型和特征也是中国审美观照的体现:方圆结合,方非绝对方,方中有圆,圆非绝对圆,圆中有方,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庄重大气又富于人情味。紫砂器形制以壶为主,包括香炉、酒具、鼎、缸、罐、锅、盆、盘、钵、瓶、雕塑和文房,具有饮茶、煮食、储存、植物、摆设、玩赏等使用功能。《周易》爻辞提出“制器尚象”,对紫砂器物的象征寓意和器型起到了指导意义,壶往往被当成人体结构来表述,盖、口、颈、肩、腰、腹、足、把手、嘴流,亦有命名为仿生、仿物、仿人,如瓢提壶(见图3)、仿鼓壶和美人肩等。融合“物”与“境”,以器喻“道”,“天人合一”,具有物我同道和气韵之美。美,是艺术创作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紫砂艺人追求的是一种审美理想,壶身、嘴、把手讲究明暗虚实、粗细有致、张弛有度,体现拥抱自然的气息和意境。图1良渚文化三足陶鬶
图2 吴经提梁
图3瓢提壶
紫砂器型大致可以分为光器、花器、筋纹器,基本为对称均衡形体。光器又称素器,器型单纯朴素,如制壶大师顾景舟所制提璧壶、石瓢壶等,提倡平淡素净之美,若出水芙蓉。汉代《淮南子》曰:“白玉不琢,美珠不文”,提倡不事雕琢、极饰反素、简约之美的审美观。明朝的器型均以素器为主,而后产生了花器,到清早期是装饰的高峰期。花器,通过形状、纹样去规范和完善素器,具有广泛的艺术实践价值。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生活和自然美的感受,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既是艺术家的视知觉的流露,也是艺术表现和处理的需要。花器往往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集雕塑、刻字、剔镂、泥绘、珐琅、粉彩、雕漆、错金银,物必饰图,以物比兴,托物言志,如花器泰斗蒋蓉所做莲花茶具(见图4)、南瓜壶等,具有器物华丽繁富之美。紫砂装饰受陶器回纹、水纹装饰影响,被抽象化和几何化,图案具有生动、开朗、和谐、圆满的风格;在审美追求上常常汲取鼎的饕餮纹、玉的夔龙纹,制造精美,具有肃穆感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体现以形写神的艺术特征,反映崇尚自然的审美观。筋纹器汲取自然界花瓣和瓜果的形状和筋纹,分割均匀,器型严谨,线条流畅且要求清晰,如同中国的诗歌和音律,讲究平仄、轻重、虚实,常见的作品有合菱、菊瓣和水仙等,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节奏的重复美体现了韵律之美。
紫砂器物不仅是实用艺术,装饰之美也并非停留在点缀与美化上,而是被赋予了更高的艺术价值。我们把这些装饰的语言当作纯粹的艺术品去欣赏,沉淀下来的是对生命、历史、宇宙哲理的领悟。
三、紫砂造物之趋势
图4莲花茶具
图5紫砂工具
图6 乾隆款宜兴窑紫砂胎绿地粉彩描金瓜棱执壶
紫砂器物的设计具有对原始陶艺和其他器物形态的汲取和传承,都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审美意识和共同智慧的总结。《周礼·考工记》云:“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有智慧的人发明器物,而继承和发扬每一项手工业则是充满庄严和神圣的事业,每个行业的坚守都需要创新,紫砂造物在历经世事沧桑,沉沦起伏后,它的发展取向亦值得探讨。
功用的美学思想永远是源远流长的最基础性能。《周书》论士,方之梓材,盖贵器用而兼文采也。任何器物在创造初期都是为实用即功利,也要重视文采即修饰,从解决生活所遇到的困难或者提供更大的功用,陆续发展到具有审美价值。紫砂造物之趋势,亦不可脱离功用。很多紫砂匠人所认为的紫砂器物造型美就是传承,师古鄙今,做了一辈子的传统器型,无异于东施效颦,画虎类犬;思维上稍有想法的往往又将不同紫砂器型、结构相互拼接置换,有狗尾续貂、张冠李戴之嫌。殊不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美与功用应择材施技、因人而异、与时俱进,掌握紫砂器物设计制作的规律,赋予器物生命色彩,表现出人性气韵之美。
(一)择材施技
宜兴紫砂器物的好坏评定大多数是从工、料、形来看。工,泛指工艺,运用创造性思维有计划地、科学地、完美地进行紫砂制作,因形制多样、做工精细、不施釉色位于四大名陶之首,成型难度较大,制作工序都往往要几十个工序和专业工具来完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促使紫砂成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选择不同的材料制作不同的工具(见图5),是制作紫砂器物成型的必备条件之一;根据器型大小不一,泥片厚度也是变化丰富的。“因材施艺”,选择成型的泥料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颗粒、粗细泥料表现不同的质感、色泽和肌理,每种泥料的收缩比、泥性、制作手感亦是不同,不同泥料按比例进行混合,不同的糅合程度产生的颜色不一样,可以调和色,亦可绞泥,同时还可以有粗泥细泥的对比,只有通过对材料的认知和长期制作实践,才能掌握单一紫砂泥亦可以千变万化的属性。宜兴紫砂器物的传统成型方式是拍身筒或泥片镶嵌成型,由此可以产生丰富多样的造型,这也是紫砂成型区别于其他陶瓷门类的最独特的成型方式。型的概念较为抽象,就是掌握紫砂成型的规律去表现出符合和谐与美观的器物,比例均衡协调能够产生实用和审美共鸣的好作品。从古至今,紫砂器物装饰丰富,很多的材料、元素融入紫砂器物装饰,如玉石、螺钿、大漆、木材、金属,运用于画面造型、结构和色彩处理,来凸显艺术表现语言和艺术实践价值。《国语·郑语》中史伯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过去,用土和金、木、水、火相互结合造成万物;和是指性质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同是指性质相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史伯认为只有不同的色香味的统一,才会产生美,如果是单一的色香味的简单重复,就不能产生美。中国古代造物思想和传统造物原则源于生活,自然万物给匠人们启发,促使他们创造发明各种器物,即“外师造化”,紫砂器物造型的发展趋势亦如史伯所说,不仅仅是紫砂单一材料可以制作紫砂,还有时代属性和跨区域性的装饰材料和手法有待发现和体验,很多材料的综合运用可以提升紫砂器物的实用性和价值美,来提升和影响紫砂器物的美学价值。
(二)因人而异
紫砂器物的制作主体受时代环境、社会意识、民族特征和生活体验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他们的审美能力、审美体验、审美感受通过紫砂材料的综合运用和物象装饰表现来反映。中国古代的造物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是一门手艺,他们靠师徒模式进行传承,“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每个门派有各自的风格特征,他们往往也会相互交融而产生新的风格。师徒传授中也有很多弊端,如师父传授时对非直系亲属不会倾囊相授,害怕徒弟的水平超过师父;也有很多徒弟以师为尊,说什么做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观见解,一辈子做着师父的几个器型;师父缺乏理论体系的传承和学术积累的支撑,徒弟缺失创造自觉和文化自信。紫砂产区的职业教育相对滞后,很多培训是技能培训,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撑和设计思想的灌输,也有不少紫砂从业者只是为了考职称走走过场。
大部分艺者满足于匠人身份,作品停留在传统或者仿制名家的阶段,当然,他们制作日用紫砂器皿的商品被认知性购买增加了紫砂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份额,并起到宣传紫砂文化的作用,但是对于紫砂创新和紫砂发展的促进是没有代表性的。只有少数具有超前意识和人生目标的艺匠引领该行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们是真正喜欢制作紫砂器物的,而非将此当作谋生赚钱的盈利手段,爱好这个行业,对紫砂艺术的造型美有勤奋执着的追求,制作紫砂即会萌发情感的愉悦,其审美的境界要高于认知的境界,懂得创新是引领时代潮流和代表时代特征的,耐得住寂寞,创造个性鲜明、气韵生动的具有艺术价值器物而适应前瞻性的收藏。
个性风格的形成不光要有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更需要千万次的紫砂造物实践而产生技法功底、借鉴吸收、社会阅历和时间沉淀等来积累,一般要经历传承临摹、吸收消化和个性风格形成三个阶段。这个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不光是功底扎实、品德修养、学术造诣这么简单,每个人所经历的波折也是不一样的,天资、悟性也不一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经历艰苦的实践和思维的不断洗礼才能实现具有个性风格的特征,也只有具有个性美的紫砂艺术作品才能在紫砂历史上留下印迹。
(三)与时俱进
紫砂艺术如一味墨守成规、转移摹写传统器型,将没有生命力或失去时俱进的审美价值,对传统再做无意义的延续,受众会产生审美疲劳,亦可能变成原始陶器而消逝,紫砂产业就难持续发展了。紫砂器物在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印迹,每个历史阶段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明朝壶气魄大、泥粗,是以独孔素器刻名为主;清早期的宫廷装饰风格颇多(见图6),较多的是紫砂壶装饰和文房清供和雅玩陈设,常有泥绘、包漆、加彩等多种装饰工艺融合,造型妍美,工序复杂,雍容华贵;清文人紫砂以陈曼生为代表,造型简洁,呈几何形,因上有铭文,所以壶身空白面比较大,集合刻字、印款金石味于一体;清后期至民国,以仿生器为主,如四方竹断、梅桩、松段、松鼠葡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华大学张守智、高庄、韩美林、王建中等教授参与到紫砂的设计中,他们设计的曲壶、提璧等都是当代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作,紫砂开始百花齐放,正如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初生之元,又有规律地演化成万物,万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互浸润而合化。在文化高度上开拓创造是紫砂器物得以发展的动力。紫砂器物的创新不管是对传统文化传承借鉴还是创新,其形态都应该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脉搏,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生命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傅抱石说过:“时代变了,笔墨不得不变。”他感知中国传统审美的精神所在。试想傅抱石如果坚守临摹传统绘画,没有写生形成“抱石皴”等多种皴法的结合,临摹一辈子,而不会创造,哪怕临摹超过原作,究其根本只是一个画匠,而不是画家,他更不可能在美术史上拥有一席之位。包容开拓创造、鄙视因循守旧亦是中国精神文化传统。中国唐宋煮水器流传到了日本,变成铁壶,成为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品。掐丝珐琅从古大食国传入中国成为景泰蓝,再传到日本演变成漆艺中的脱胎漆器工艺原理七宝烧,形成了具有各自风格的国粹。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衍生出更丰富的材料,它们的相互融合会产生新的工艺和新的风格。当下,文化多元的国际交流越发频繁,受众的审美情趣也变化莫测,有的崇尚返璞归真的素器,有的喜好装饰工艺复杂的花器,有的喜欢抽象现代简洁元素的融合,还有喜欢仿生肌理的材质……我们应该有开拓的视野,去研究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站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的材料、元素和设计理念来发展紫砂。
四、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的,数千年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的文化融合。西方的宗教、艺术和科学传入中国后都很好地渗透、吸收,形成新的文化,社会经济无论如何变化发展,任何器物都脱离不了实用性和装饰美。和谐、均衡、协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师法自然等都是紫砂造物之道,即人改造自然又与之和谐相处之道,是中国的传统哲学精神的体现,可以规范民族物质产物和精神财富。紫砂艺人作为制作紫砂的主体,要满足消费者的生理、心理和个性上的需求,要协调好紫砂器物的造型、材料、装饰、肌理等要素,基于具有东方气质和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世界各地文明之精华及思潮之变,彰显个性风格,要有历史责任和使命感,引领和融入创作之中,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造物的创新实践,让紫砂器物更有艺术性和生命力,与时代并存,走向世界,迈向未来。注释:
[1]荆雷、宋玉立.中外设计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18.
[2]上海古籍出版社.饮食起居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89.
[3]汪莹.泉屋博古馆的茶釜收藏[J].紫禁城,2015(10):150-154.
[4]敏哲.中国美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8.
[5]袁运甫、邹文.三十五年装饰风——袁运甫先生与本刊记者访谈录[J].装饰,2008(1):78-81.
[6]龙红.古老心灵的发掘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与神话传说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168.
[7]祁志祥.中国文学美学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96.
[8]曾仕强、曾仕良.论语的现代智慧下[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55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