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表演艺术的历史,从远古时期的祭祀巫舞,到盛唐时期的教坊伶优,再到现代社会的表演团体,艺术表演者们在一定的社会规约之下,由单一团体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集体化、制度化、组织化的社会结构,并在国家制度建立、宏观政策扶持下发展成为专门从事表演艺术活动的艺术院团。艺术院团自诞生之初,便承载了审美、娱乐、教育、文化传承与传播交流等方面的社会功能与意义。艺术表演从个体表演队发展至有规模的院团组织,在历时性层面见证了中国表演艺术的历史变化,又在共时性层面契合了改革创新的社会变迁,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艺术院团的宗旨是传承艺术传统,弘扬时代华彩,在精彩绝伦的艺术表演中承载民族精神,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培养人民大众的文艺兴趣,提升广大社会群众的文艺素质修养,推动表演艺术的发展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艺术院团在新时代背景下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植根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用优秀的艺术创作和精湛的艺术表演讲述中国故事,演绎中国梦,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创作、表演、传播的艺术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创作、演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艺术院团的长足发展和兴旺发达是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引领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一、艺术生产的基本特点
艺术院团的主要职能与功能是艺术生产,主要表现为创作和演出。“艺术生产”最早由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这一概念,将艺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视为生产的特殊形式,明确指出其受生产规律的支配。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在西方文艺理论家的继承发展中不断地深化与完善。本雅明更是提出了创见性的阐释:“把艺术创作看作同物质生产有共同规律的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和过程,即它们同样由生产与消费、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构成,同样受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制约。在他看来,在艺术生产过程中,文学艺术家是生产者,艺术作品是产品或商品。”本雅明把艺术生产活动放置在社会环境中考量,强化了艺术作品与市场经济之间互为建构的关系,一切艺术生产均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制约,是整体社会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艺术生产”概念的产生与深化而言,艺术生产并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单一创造。其作为社会化的产物一方面受到意识形态的管控,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的检验,创作的主客体之间也相互作用。由此,影响并决定了艺术生产综合性、复杂性、周期性的特点表征。
(一)综合性
艺术生产具有广泛的综合性。以戏剧为例,从艺术创作规律而言,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兼具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雕塑、电影等其他艺术形态的基本要素。一台精彩的剧目展演背后涉及到策划、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灯光、音响等多个部门的配合。任何一部话剧的概念策划、文学剧本、舞台表演,凝聚了编剧、导演、演员们创造性的艺术构思。他们把虚拟的想象转化为实景的表演;舞美人员配合故事背景搭建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置景;音响和灯光师利用音乐和灯光渲染演员情绪,造成不同环境气氛的真实感,烘托主题。多种元素的叠加使艺术产生了新的融合,对白与音乐增加了时间性、听觉性,布景、道具与服装增加了空间性、视觉性、造型性。艺术生产是艺术创作过程的综合,是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的综合。(二)复杂性
艺术作品是通过创作者的主观世界予以表达呈现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艺术创作不同于工业化生产,不能以机械化、指标化、数字化来衡量,艺术家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用文字、画笔或者旋律等表达内心情感及对生命、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作品蕴含并体现了其主观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艺术生产的复杂性恰在于创作者、工作者们的精神世界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着他们对美的理解和对艺术本质的认识。艺术家丰富的社会阅历也会使其对生活的认识发生变化,精神智慧更深刻、更复杂。在具体艺术生产过程中,复杂的创作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在时间、空间等多维度、全方面地实现多元复杂的院团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院团不仅要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国外优秀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任,院团的艺术创作还要面向市场,打造品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三)周期性
艺术生产具有周期性。舞台剧的创作从剧本到演出,在生产创作阶段有以上谈及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而从文本到表演,必然经过一定的周期才得以落实完成。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戏曲、话剧,从前期策划准备,到编写排练,再到实际演出以及观众反馈,都需要经历一系列流程化的周期运作。这种周期性生产,在各种艺术门类和各类艺术院团中是共性的阶段,而针对不同的艺术领域、不同的艺术作品,周期性的生产又呈现差异性存在。生产周期随具体作品制作时间或长或短,没有完全一致的标准和公式。各艺术院团的驻场演出、巡回演出等演出模式也具有周期性和反复性,根据实际情况或是每年定时演出,或是若干年后再次复排演出。每一轮演出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之上会根据需要进行新的调整,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新的创作。剧本修改、演职人员调配、舞台技术更新等都是影响生产制作周期的重要因素。二、院团管理的目标与特点
院团管理从概念所指而言,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围绕政府与院团之间的外向关系,主要指主管机关对院团的管理;其二是针对院团自身内部事务的内向关系,对院团内艺术生产与内部事务的系统化管理。本文所议院团管理主要是指第二种解释,即院团内部管理和艺术生产。院团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其作为一种文化组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引领作用,不断融合新文化形式,丰富剧院的艺术资源,提升艺术表演的观赏性和人文性,实现其推动优秀文化创新与传播的功能。艺术生产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周期性三方面特点与剧院管理相互依托,这使得剧院管理也呈现出综合性和复杂性。艺术院团的主要目标是剧目创作和演出,单个剧目的创作、生产、演出遵循着艺术生产的一般规律,是综合生产、复杂生产、周期生产下的产物。虽然剧院管理的核心是剧目管理,但决不仅仅是如此。院团的艺术生产是持续性的,院团在剧目管理这项核心目标之外,需要涉及到行政管理、市场拓展、研究教育、人才培养、财务支出、后勤支撑等多个方面,以保障艺术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多部门和业务管理不是单个剧目管理的简单叠加,而是作为基础的常态化体系为艺术生产提供全面和持续的环境。多个行政、辅助和保障性业务及部门与直接的剧目生产共同构成完整持续的艺术生产链条。财务支出、人事安排、行政事务等为剧目顺利开展给予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市场营销、宣传推广、研究教育等环节能够扩大剧目在大众市场的影响力,进而探讨作品的艺术性与人文价值,使以剧目为核心的艺术生产链条加以巩固和完善。基于上述原因,要求艺术院团的管理要从加强体系化建设入手。
院团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复杂。院团管理的主体是院团管理者,客体是院团艺术生产和内部保障事务。院团管理的方式和理念涉及到行政方式、市场理念、公益方式等多个层面,具体内容包括艺术生产、创作演出、研究教育、推广交流、知识产权、经济合同等。在共性管理层面,艺术院团一般都具备以下管理内容,包括:人才队伍的培养、人事制度的管理、财务和预算支出、行政和后勤保障、基本建设设施投入、舞台美术装置等。以上所举例的是院团对内与对外功能和职责的共性问题。而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艺术院团中,个体的差异性使得具体实施的方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为了实现以上对内与对外的功能和职责,每个院团又根据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规模结构、发展定位等形成差别化的具体管理体系。此外,站在院团长远发展战略视点来观照,院团管理应具备前瞻性。与时俱进,把握科技与文化的相互融合,积极主动地寻求“互联网+”合作机制,是艺术院团保持长足优势的重要发展方向。总之,院团发展与管理体系,包含着不同层面的结构模式。每一个层面都是一个子体系,从而共同组织架构成为院团管理的大体系。故而,体系化建设于艺术院团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整体的院团管理,既需要具备四梁八柱的主体框架,还需要具备与之相关的行政、财务、宣传、研究、后勤等各方面的条件和优势,共同服务于院团目标的实现,这些是院团管理者需要把握并努力实现的基本方向。
三、院团管理的体系化建设
体系泛指在同一类事物范畴中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而构成的整体,体系化建设即是使零散事物构成完整体系的过程。艺术院团管理是一个使各个业务和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整体体系,在有序与无序中寻求平衡和谐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形成虚实相间、自成逻辑、相互影响与促进的体系框架为目标,包括理念与愿景、基础管理、艺术生产、剧院发展以及保障等方面的子体系建设。院团管理的体系化建设首先要在宏观层面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然后落实在具体的实践行动中,把务虚的理念构想有效地转化为务实的具体工作,大致表现为以下五个层面。(一)理念与愿景体系
院团的发展理念是一个院团真正强大的推进器,决定着院团整体的行动方向。理念是一个相对空泛、务虚的概念,是一种对院团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进行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院团如果没有与自身情况相对应的发展理念构想和明确的发展定位,就很难有规范的艺术生产流程,也难以形成科学配套的管理模式。理念与愿景建设具体包括院团定位、职责功能、宗旨目标、发展规划等,是院团发展的核心价值导向,是院团一切活动都应遵守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在由政府主导、政府推动发展的国有院团中,它的发展定位既面向政府,又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不同的定位使院团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和目标:面对政府,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引领演艺市场发展的主导力量;面对市场,是激发院团活力、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面对社会,是繁荣社会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主要源泉。院团在整体社会组织或是文化组织中应当找准自身的定位,这是院团发展的基点。在当前形势下,一个国有院团应坚持十个方面的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以人民为中心;三是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五是戏比天大的艺术坚守;六是提升市场思维;七是加强艺术创新;八是承担文化传承使命;九是实现院团科学管理;十是树立法治精神。而在基本定位和理念上与国有院团所不同的是,民营院团的机制较为灵活,运作相对自由且有较强的市场意识。但无论是国有院团还是民营院团,都要根据自身的历史背景、社会定位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优先确立自身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这如同圆规画圆,确定了圆心才能画好圆。理念建设是一个院团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主导着院团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二)基础管理体系
传统艺术院团性质上由文化事业单位演变而来,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组成部分,在内部管理上多数传承了行政机构的规则。院团的基础管理是指作为一般组织所共同存在的人才物的管理和作为院团共性的业务运行规则,根据职能职责的不同划分为不同机构,并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创作部为院团提供有艺术价值的、高雅旨趣的优秀剧目选题及策划;演出制作部统筹剧目的制作进程、调配各类演出信息;舞台管理部门主管剧场舞台的设备维护、技术保障、应急处理等工作;办公室掌管行政事务;财务部提供经费保障;人力资源部管理院团内部人员的档案、绩效、薪酬以及能力培养;后勤部为院团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如上所举之例,是一般院团基础建设的基本组织结构,但随着演出的扩大与更新,基本的部门设置已无法满足业务日新月异的变化,例如宣传、制作等日渐成为重要的环节,逐渐脱离原有的部门,成为院团的单设机构,与其他部门密切联系、相互配合,使院团的组织机构更专业化、精细化。院团基础管理体系具有基础性、保障性和服务性,既有传统,也需创新,但它属于各院团的共性部分。(三)艺术生产体系
艺术生产是艺术院团最核心的部分,艺术生产的管理包括了创作、演出、研究、推广、交流等诸多环节。这是院团艺术创作的共同规律,但也因艺术门类和创作定位的不同而表现出特殊性。艺术生产既有直接的艺术生产,也有间接的艺术生产。直接的艺术生产管理即是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生产,是对剧本、演职人员等直接影响因素的综合管理。间接的艺术生产同样是为艺术生产服务,在舞台管理上,既有设施设备工作流程的管理,又有人员的管理。为了保障舞台演出顺利,需要有相关的舞台设施使用管理规定、工作管理条例等制度确保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和舞台及人员的安全。技术人员负责维护舞台设备、处理技术故障等,舞台灯光、音响的安装调试、舞美设计制作、舞台机械的操作等也需要专业人员具体实施。在技术人员之外,院团还设有舞台监督,从进景、装台、合成、彩排、演出、卸台,每一个步骤环节都需要其对舞台进行总的管理和协调。无论是对工作流程进行指导的文件制度,还是舞台监督对演出工作流程的严格管控,都间接地参与到了艺术生产当中。艺术生产的具体管理可能也应该一团一模式。事业体制还是企业体制?国有还是民营?歌舞还是话剧?制作人制还是导演中心制?部门管理还是项目负责制?所有制、艺术门类、规模大小、所处地域、历史传承等等都会对艺术生产的具体管理产生影响,每个院团需要在理念与愿景的准确定位下,开阔视野、与时俱进、务实高效地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即艺术生产管理体系。
(四)发展体系
艺术院团的发展是动态的,是多维度的。院团发展体系是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和宗旨目标,并结合社会行业和科技发展的背景现状,对院团未来的发展布局进行的一种前瞻性的体系构建。任何领域的艺术作品的生命不能因演出而结束,应该将其放在历史长河中去探讨其存在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美术、绘画等作品能够完整保存,但是类似戏剧戏曲、话剧、舞蹈、音乐演奏等演出却无法以文字形式保留,故而在其创作排演时便以图片、影像等形式作为资料,整理成艺术档案保存。艺术资料的积累使艺术作品展现出了多样的维度,是剧院发展、艺术繁荣的重要的史料佐证。在文化市场大发展的当下,优秀的艺术作品被衍化为不同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传播以及市场的需求,要求院团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保证艺术作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的艺术水准和商业价值。艺术院团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与社会构建新型合作模式,如出版艺术丛书、筹办主题艺术展览,尤其通过互联网促进艺术样态和传播渠道的融合创新。我国文化市场前景广阔,艺术院团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准合适的运作模式,努力在文化市场开拓更宽阔的发展空间,转变管理观念,以积极的姿态加大艺术创作、提升艺术感染力,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基础之上,不断与政府、社会、市场开展合作,促进艺术层次和院团管理水平的提升。发展体系还应顺应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强文化品牌、艺术生态建设,增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在演出市场中提升市场竞争力,反哺创作和演出,激发艺术院团的生机活力。(五)保障体系
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艺术院团的保障体系主要是维护院团的正常运转,为各个部门、各生产环节、各业务人员提供物质保障,并努力构建为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保障体系。艺术院团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保障,后勤保障部门为院团的职能活动而服务,高效率、高质量地为院团提供硬件设施和物质保障,包括了基本建设、物业管理、行政后勤、安全保卫等众多事务性工作,进而确保院团业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中有些工作具有阶段性,多数是历时性,始终存在循环往复。即使如此,也有管理水平的高下和服务能力的强弱,尤其安全生产对于艺术院团也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是院团管理的底线。院团保障体系的建设,虽说不在面上,也并不直接带来效益,但不容忽视。以上五个子体系,也可谓“五位一体”,是院团管理与发展的共性的系统框架。理念体系既是一种体系化建设,也是一种思想,统领着另外四项管理体系协同合作,共同推动院团发展。基础管理体系、艺术生产体系和保障体系属于常规性的管理体系,是围绕核心艺术生产进行的基础工作,是院团正常运营不可或缺的组织结构。发展体系是动态变化的,当下院团的发展体系在未来可能会成为常规化管理。这取决于院团功能的不断调整和管理阶段的进步。以上的体系框架结构既有共性的一面,又因剧院条件、发展阶段不同而各有区别。多数院团具备基础管理体系、艺术生产体系和保障体系,理念体系和发展体系建设则取决于领导对院团发展的规划布局、战略谋略,以及统筹事物的协调能力和执行力。
四、院团管理体系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体系化建设是艺术院团管理在宏观层面的总思路,由于院团管理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需要从中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具体的操作。如何应对剧院管理综合性、复杂性等特点,将院团管理的体系化建设付之于具体实践呢?一靠分类管理,二靠精细化管理。中观层面的分类管理是指因对象、职能、任务与目标不同而采取严谨细致分门别类的政策与方式进行差异化管理,从而提升管理的针对性,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传统国有院团受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管理思路和模式影响深刻,体制相对僵化刻板,相对于事业体制的简单定位、单一经费来源、单纯任务目标可能是适应的,但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面对院团不断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定位、管理目标和发展愿景,完全力所不及。对此,解决的基本办法是分类管理。分类管理总的内在依据是贯彻成本核算、讲求效益的理念,科学分类、区别对待,把艺术生产和院团管理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周期性体现在具体的管理当中,避免和减少传统事业单位惯行的“大锅饭”“一刀切”粗放式管理。
比如在理念与愿景方面,既要考虑院团自身的规模、历史和层级,也要考虑所处的地域和艺术门类,还要考虑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如何准确定位自身的发展?总的愿景是何?长远规划如何?年度计划如何?比如基础管理的人事方面,首先要走出单独依靠身份管理的窠臼,要立足于队伍建设的现状和目标,主要看付出和贡献,兼顾资质资历;区别编剧、导演、演员以及设计的工作性质,考虑合适的上班制度、考核办法和薪酬制度;内部人员管理和外借外聘人员的管理和使用,也需要专门的设计研讨;一般演职员如何管理服务,所谓的大腕如何对待,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比如艺术生产的管理,创作和演出总体布局如何把握?具体创作演出的不同定位和分类采取不同的组织和生产模式,更需探索不同的激励机制和相应政策。
分类管理既要把握各类情况的具体特点和实质,还要统筹各类之间的关系,努力在科学、务实、有效和平衡、公平、公正上下功夫。当然,分类管理是一个总的思路,完全予以实现难度很大。这不仅仅是技术设计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有观念转变的问题。
从微观层面而言,精细化是落实分类管理的最终途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是在常规院团管理的基础之上,追求精确、细致、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是应对一般院团管理中出现的工作内容过于复杂、宽泛等现实弊端的有效解决方式,使各个组织和部门精确、高效地共同运行。
比如院团管理的重点是艺术生产,从剧目项目立项,到剧目的创作排练,再到剧目的宣传演出,实现了一部剧目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剧目管理系统。在这一较为完整的系统中,首先是策划立项阶段的精细化管理。无论是新创剧目的演出还是经典剧目的复排,每一个剧目演出的艺术性、人文性、社会性、创新性、演出市场的发展趋势、市场的经济效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内容都要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确保剧目的创作演出能够适合社会需要。其次是创作排练阶段的精细化管理。为了保证剧目能够顺利演出,在管理层面应配合创作、演出人员在具体的创排过程中对基本要素进行合理调配。加强对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等基本要素的精细化管理和激发、督促与协助,及时掌握创作和排练的进展情况,了解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剧目创排顺利进行,提升效率和质量。最后是剧目演出阶段的精细化管理。在剧目的宣传推广上进行精细化操作,研讨内容、形式、渠道、频次、时空的多样性及科学性,在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平台等进行多渠道的推广,扩大辐射范围,为演出剧目宣传造声势。同时,强化对剧目的研究,综合考量和评判演出质量,成功的演出要积极总结经验,反之则吸取失败教训,为以后的剧目项目制作提供借鉴意义。
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表现是何?对所有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细节,认真思考研究总结其规律性,努力地上升到程序、技术和制度层面予以规范,并在实践中逐步地调整完善,实现所有规程和细节的有章可循,这个过程就是精细化管理的过程。
体系化建设是院团管理的一种提纲挈领的依据,是院团发展历程中的必然趋势。在明确了理念愿景、基础管理、艺术生产、发展以及保障等五个方面共同构建院团管理体系框架的前提下,努力在分类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上下大的功夫,对于促进艺术院团步入科学化的管理轨道,推动艺术院团规范运营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113.
[2]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73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