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2017年中国影视发展述评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2394
胡智锋 邓文卿

  胡智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邓文卿: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传媒艺术学在读博士生

  2017年,中国影视发展继续保持繁荣局面,电影产业有了新的增长,社会关注度以及影响力在持续上涨;电视剧行业保持平稳,整体品质上升,已经进入行业发展新常态;纪录片产业发展后劲十足,呈显著上升局面,特别是政论片异军突起,成为2017年的新看点;电视综艺整体平缓,引进比例下降,本土原创大幅上升,文化类电视综艺造就现象级电视景观。

一、中国电影的“双主流”发展

中国电影是带着一种焦虑与不甘的心情而进入2017年的,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了44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8%,创造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录,让沉寂了多年的中国电影行业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可是在接下来的2016年,全年电影总票房为457亿元,同比增长仅为3.73%,让原定的600亿元计划,成为了泡影。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的中国电影低开高走,从年初的低迷,到年中的高潮,贺岁档依然保持兴奋,呈现出繁荣之景,中国电影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

(一)2017年中国电影发展的主要特点

1.市场和产业再创新高

  目前,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在电影市场和产业的多个方面交出了漂亮的数字。票房方面,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近560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301亿元,继续领超进口电影票房;票房过亿影片92部,其中国产影片51部;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影院建设方面,全国影院数量达到9169家,同比增长17%;银幕数达到50776块,同比增长21%。国产影片创作方面,在2017年里,“大IP+流量明星”的票房神话难以延续,粉丝效应日渐减弱,内容品质及口碑成为票房最大的保障;《战狼Ⅱ》刷新多项纪录,树立了新主流电影的标杆;多部小众文艺片良好的口碑和不俗的票房成绩成为全年一大亮点。

  

  电影《战狼Ⅱ》海报

  进口片市场中,美国电影依然是占据头号位置,以《速度与激情8》、漫威超级英雄系列为代表的大IP续作依旧占有强劲的市场地位。但是,另一方面,一些大IP电影在中国也遭遇了“寒冷”,如《变形金刚5》《加勒比海盗5》等影片在中国影院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即使是已经在国外成为“大片”的电影,由于观影文化、电影素养的差异,进入中国市场后,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如《星球大战8》。而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多元化,许多中小成本的“非美批片”正在成为观众的新选择。2017年“非美批片”的强势崛起,出现了多部“爆款”: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西班牙悬疑片《看不见的客人》、泰国电影《天才枪手》等影片都取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特别是《摔跤吧!爸爸》不仅以近13.9亿的票房成为2017年的批片票房冠军,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观众对印度“歌舞电影”的认识,成为印度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新标志。

  2.“双主流”对接效果突显

  

  电影《芳华》海报

  所谓“双主流”,指的是主流价值与主流观众,主流价值是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价值观,主流观众是光顾影院的主导性群体,具体说就是年轻观众群。以往多年来,中国电影存在着主流价值与主流观众较为疏离的情形,体现主流价值的电影常常得不到主流观众的青睐,而主流观众喜欢的电影又时常偏离主流价值。这种令人忧心的情形近年来正在逐渐改变。中国电影在“双主流”对接上不断探索,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主流价值与青春、时尚的元素有机对接,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正能量。以《战狼Ⅱ》为标志,中国电影开启了“新主流”,《战狼Ⅱ》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对中国电影票房的提振,更是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现象之作。《战狼Ⅱ》的成功,为“主旋律”向“新主流”的渐进转型提供了良好的范式。如果说《湄公河行动》是中国电影在双主流对接上的一次成功探索,那么《战狼Ⅱ》则是把这种探索又推向了更深的层次。

  3.文艺片与商业片良性结合

  2017年,文艺片与商业片良性结合探索也有了新的成果。商业片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电影行业的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前几年,中国出现了“非商业不电影”的怪论,忽视了文艺片的发展。2017年,包含文艺片在内的中国电影类型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局面,而且这些带有原创性的诉诸艺术家情感的影片与大众化市场化娱乐化的需求相结合,既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冯小刚执导的《芳华》更是堪称贺岁档的“奇迹”。这部以20世纪70年代文工团生活为背景的文艺电影,凭借出色的口碑,吸引了大批甚至于许久未曾走进电影院的中年以上观众,在劲敌扎堆的贺岁档,票房依旧坚挺。截至2017年12月31日,《芳华》票房超过11亿元,创下中国文艺片票房纪录。无论是《芳华》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丰收,还是《冈仁波齐》《二十二》《七十七天》等小众影片取得的高于预期的票房成绩,它们的成功逆袭都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一个令人可喜的变化——曾经对商业资本的迷恋的高热正在退去,中国电影的理性、情怀等价值追求正在回归。

(二)对未来中国电影发展的思考

2017是中国电影的丰收年,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票房的新高、类型的丰富等成绩就忽视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国电影进口的结构还有待改善。近几年,国产电影的票房已经能够确保超过50%,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引进电影的单一化倾向依然明显。虽然引进片在2017年出现了新的变化,但是还不够多元化,不仅是面对好莱坞,要放眼全球,如欧洲、日韩、印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拉美国家的优秀电影都应该适当引进,这样,才能让电影引进更好地为国家战略服务,既展现大国的胸襟与情怀,又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中国电影的本土原创需要多种样式的探索。纪录片、戏曲片、儿童片、喜剧片、民族片、科教片等品种亟需发展,当前国内电影行业还是以商业片为主,但是我们要考虑电影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电影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影需求,多样化的探索不只一味地只去追逐商业片,要进行商业电影的供给侧改革。

  第三,中国电影产业运营的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问题有待解决。现在我们的电影产业,特别是在创作生产上还是比较粗放,标准还不够细腻,存在着创作和市场的巨大的风险、不确定性因素,怎么样规避风险,让电影创作更具有标准性、规范性,规避风险,同时保证基本的电影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深入探索在中国电影中的情怀价值和文化担当,如果没有了情怀与文化,那么电影就会变成商业垃圾,这是要坚决要提防的。

二、中国电视剧“新常态”的发展

近些年,中国电视剧的总产量基本维持在15000部集左右,已经进入一个“新常态”。2017年,中国电视剧市场现实主义剧作抬头,“爆款”剧集频出,迈入20亿门槛的网剧迎来了质的飞跃。但有关收视率造假、天价片酬以及抠图替身等行业怪象仍是潜伏在水下的暗礁。在时代性、商业化与主旋律之间,中国电视剧行业正在寻找更多远航的可能性。

(一)2017年中国电视剧发展的主要特点

2017年,中国电视剧整体表现比较平缓,但其发展也表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反腐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湖南卫视播出的《人民的名义》,不仅创造了近年来电视剧的收视高峰,还引领了社会舆论。剧中所展示的反腐力度非常强,很具有现实意义,对于这部剧的热议在街头巷尾持续了很长时间。

  第二,“英模剧”有了新的发展。塑造的英雄人物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人物到当代人物,比如《于成龙》《黄大年》等,这些剧也成为2017年度的受关注的热点。

  第三,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崛起。2017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各类电视剧制作机构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186部,共计7706集。其中,现实题材剧目共计115部4517集,分别占总比例的61.82%、58.61%。相比于2015年和2016年,现实题材剧目占比稳步上升近10%。从再现渭河平原上人性撕裂与挣扎、文化传统坚守与变迁的《白鹿原》到真切描摹出义乌人在改革开放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情感命运轨迹和积极进取精神的《鸡毛飞上天》,从书写70后致青春的《生逢灿烂的日子》《情满四合院》到直击反腐痛点的《人民的名义》,这些优秀的现实题材剧作既表达了现实的温度,又不乏思想的高度与文化的厚度。

  第四,电视剧对外传播在体量和规模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全球化时代背景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视阈下,2017年中国电视剧进一步加快了“走出去”进程。古装偶像剧《楚乔传》进入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外国观众视野,在海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获得2.3亿次的点击率,拓宽了国产电视剧的海外传播媒介。《武媚娘传奇》《欢乐颂》《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剧也在越南等其他亚洲国家取得收视佳绩。《国民大生活》首次输出到蒙古,这是在中国电视剧对外出口上一个非常难得的突破。2017年是正在从电视剧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的转型之路上切实地迈进的一年。

  此外,在2017年里各类题材的电视剧都有高质量的剧目,如历史古装剧《大秦帝国》《军师联盟》,谍战剧《风筝》等都是高品质的作品。

(二)对未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思考

第一,2017年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这其中涉及到电视剧演员的“天价片酬”问题,可能需要综合治理,就是说需要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行业协会、政府,甚至包括金融机构等多层次、多角度一起发力,共同来去调配天价片酬的问题,这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单一方面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电视剧《白鹿原》海报

  第二,还需要加大电视剧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现实题材作品可以提供给观众大量生活经验的预知,传递更多的社会正能量,近几年电视剧的导向和价值观是相当好的,但是还需要更加积极、更加有力,需要更多的能够起到这样作用的优质现实主义电视剧,比如说在“英雄史诗”类型这方面有所欠缺,我们需要做当代的英雄史诗,无论是历史生活,还是现实生活,更像《闯关东》,具有史诗意义的、史诗气派的电视剧,我们还欠缺。

  第三,要继续调配电视剧的类型结构。当下电视剧的类型既丰富,但又存在偏颇,教育题材、反腐题材等类型的整体数量并不多,需要从宏观上进行平衡调配。

  第四,要加大电视剧走出去的力度。需要政府继续进行政策支持,提升电视剧的传播力。

  第五,引进剧结构上的调整。目前,一是中国生产的电视剧数量较大,基本上已经满足了国内电视剧市场的需求,二是受制于政策的调控,引进电视剧的数量与类型都不多,在未来,既是满足观众的不同类型的需求,也是为了促进中外电视剧文化的交流,引进剧的类型结构上需要更加多元与丰富。

三、电视纪录片“最好时代”的到来

2017年中国纪录片行业整体发力,不仅在制作理念和水准上迅猛发展,创作视角更为多元,内涵更为深刻,创作产量和交易数额实现了新增长,而且通过电视台及视频网站等主流渠道播出,完成了更广且更垂直的创作传播和营销试探,呈现出季播化、品牌化特点,同时借助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红利,把中国故事带到海外,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推动了纪录片进一步产业化。纪录片这一以小众姿态出现的电视节目类型,已然成规模地走进大众视野,口碑持续升温,作为新闻、综艺、电视剧之外的“第四驾马车”,纪录片最好的时代正在到来。

(一)2017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政论片的崛起。以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为标杆,中国电视政论片达到了新的高度。央视播出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国外交》《强军》等十九大之前推出的11部版政论片造成了一时的轰动,成为2017年中国电视的现象级景观,为党的十九大的召开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社会氛围,发挥了主流媒体的巨大作用,也为2017年中国纪录片的崛起与火爆拉开了序幕。

  第二,纪录片产业呈现了一个比较热络的局面。广电总局近几年出台了多项支持鼓励纪录片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已经开始显现其强大的引导作用。当前,中国纪录片行业已经进入到高速发展的时期,播出平台已经实现了从专业频道到卫视频道再到视频网站纪录频道的全面覆盖,甚至不少纪录片已经进入晚间黄金档时段,体现出当前纪录片的重要价值。

  第三,纪录片的选题愈加多样性。以《航拍中国》《超级工程》等为范例的人文、自然题材纪录片,以《我们这五年》为典型的讲述中国人奋斗故事的纪录片,以《本草中华》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的作品,以《珠港澳大桥》为代表的重大选题作品等不同选题,不同类型的纪录片都有受到较高评价。

  第四,纪录片的国际影响不断提升。随着中国纪录片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纪录片作品越来越受国际市场的关注。2017年《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在美国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播出,覆盖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37个国家和地区的逾两亿用户。中外合拍片也表现非同凡响,中美合拍的自然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2017年4月21日在北美大规模上映,以非商业片的体量获得了超过1500块屏幕大规模开画的成绩。中国与俄罗斯合作拍摄的纪录片《这里是中国》,中英合拍的《地球:神奇的一天》,中以合拍的《中国制造》等中外合作作品大量涌现。

  纪录片的海外资源和渠道不断拓展,合作形式不断深化,这成为促进中外影视合作的有效渠道和重要途径,也为中国影视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借鉴与经验。

(二)对未来纪录片行业发展的思考

第一,要继续强化纪录片,特别是重大选题的纪录片,对于主流舆论、主流价值的引领的作用,也就是纪录片引领力的不断强化。

  第二,要不断提升纪录片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要实现中国纪录片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

  第三,在纪录片产业的快速发展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人才竞争力不足,高水平的制作团队的不足,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纪录片创作人才匮乏。我们需要培养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的新一代国际化纪录片制作团队。

四、电视综艺的“原创力”提升

连续多年的政策调控,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高品质、高原创度、主流化的局面。整体来看,2017年第一季度里,文化类节目引领热潮,而科技类节目则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成为新的流行主题,到了第四季度,以“住”为代表的“慢综艺”成了荧屏上最为火爆的内容。在经历多年的沉淀后,2017年的综艺节目终于迎来了创新的集中凸显,特别是现象级的文化类节目连续出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以原创、多元为关键词,2017年的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发展路径。

(一)2017年中国电视综艺发展的主要特点

1.文化类节目大爆发

  2017年文化类节目迎来发展拐点,在政策引导、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文化类节目在电视舞台上呈现极为繁荣的场面,其中最具代表性是央视打造的《朗读者》,其开创的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第一次把文化阅读类节目的欣赏门槛拉低,让文学回归生活,也让沉寂已久的文化类节目再一次焕发了生机。此后,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在书信的方寸之间,通过明星戏骨声情并茂的演绎,百态人生、浮生一世,就在这讲台之上呈现到观众眼睛;由央视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则用另外的方式把国学文化拉回到观众眼前,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展现手法获得了观众的叫好;浙江卫视《向上吧!诗词》《汉字风云会》,东方卫视的“中华系列”(《诗书中华》《喝彩中华》《唱响中华》),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等节目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文化类节目“曲高”难免“和寡”的刻板印象。这些节目可以说是文化事件、传媒事件、社会事件、主流价值、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的合流。

  2.综艺节目依然是中国电视创新的重要力量

  不管是央视还是各大卫视,都依然将综艺节目作为提升竞争力,推动电视媒体创新的最重要力量,基本上各电视台都将最优质的资源、最核心的团队、最具竞争力的播出时段配置给综艺节目。而综艺节目也没有辜负信任,2017年,中国电视节目引进数量下降,原创节目大幅度提升,其重要的因素也在于综艺节目的发力。无论是在原创节目数量、节目品质、节目类型探索创新、电视价值功能开发等方面,综艺节目都获得了不俗的表现。

  3.本土原创的节目日渐成为综艺主流

  在国家多年持续出台鼓励本土原创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原创力逐渐得到了提升,并开始展示出其强劲的实力。《朗读者》创造了中国文化类节目的新高度,而《国家宝藏》则更是在世界电视综艺话语范围内进行了创新,以综艺的方式赋予了文博新的生命与活力,吸引了社会的关注,展示了大国电视综艺创新的能力。

(二)关于中国电视综艺发展的几点思考

1.电视综艺如何实现走出去

  提升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推动中国影视文化“走出去”,离不开中国综艺的“走出去”。21世纪初,中国电视综艺开始大规模综艺节目模式的引进,虽然冲击了中国电视节目市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视综艺的自主创新,但是外来节目模式也给中国电视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推动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制作水平的提升,并且,某种程度上也激励了中国电视人自主原创的信心。当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满足国内电视市场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探索“走出去”发展。一方面,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一步提高创新制作能力,推动形成电视综艺节目大国、强国力量。

  2.如何保持电视综艺的稳定发展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繁荣发展局面来之不易,在新环境下,如何保持综艺节目的稳定发展,并且通过综艺节目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中国电视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要积极探索新环境下,综艺节目的融合发展路径。

  3.如何提高综艺制作人才的培养

  当前,综艺节目制作人才的培养与综艺节目发展的繁荣局面不相匹配,很多综艺人才要么是在引进节目的过程中培养的,要么是从纪录片领域、电视剧领域等相关领域转过来的,缺乏专业专门的综艺人才培养,这与我们要成为综艺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符的。未来我们应该探索更加多元、立体的综艺人才培养模式,电视台、高校、制作机构等形成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共同培养有竞争力的中国特色综艺人才。

  2017年,中国影视行业整体上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双主流”电影、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政论片、文化类节目都可以成为年度影视发展的关键词。从提升国家影视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看,中国影视行业的四大类型,正在创造着中国新时代特色的文化景观。这其中,既能契合国家发展战略,也在不断创新行业发展路径。中国影视正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发挥其独特功能与作用。

  注释:

  [1]李盛楠.电影:浮华褪去,理性增长[J].中国广播影视.2018(2)上.

  [2]何佳子.电视剧:回归理性,向品质靠拢[J].中国广播影视.2018(2)上.

  [3]戴清、卞天歌.2017年中国电视剧创作综述.搜狐号:大家谈影视,2018-1-26.

  [4]杨哲.2017年纪录片市场生态报告[J].中国广播影视.2017(12)上.

  [5]杨余.2017年上星频道综艺节目发展报告[J].中国广播影视.2017(12)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