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地方现在提起来比较有名,这有赖于一部小说,小说的名字也就是它的名字,它叫“白鹿原”。但是,对于我的童年记忆来讲这里不是白嘉轩和田小娥的故事,而是黄土高原的厚重、宽广、单调;鲸鱼沟的幽深、险阻、丰富及这里人民的憨实、质朴和贫穷。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这可能源于我外祖母的基因,她是村里的剪纸高手。正式学习绘画是我上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那一年我们这个在全县学校排名落后的中学破天荒的有一个学生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附中,这引起整个学校的震动。大家突然发现学美术也可以考上中专。于是学校就鼓励我们这些喜欢美术的学生发奋学习美术,寻求脱农的出路。后来我幸运地结识了我的启蒙老师,一位比较知名的国画家的教授与指导,并被推荐上了西安美术学院附中的专业培训班,于1992年如愿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附中。
附中的学习是专业和全面的,但世故的环境和出身的区别也在此时期给了我一些刺痛。我只能通过努力的学习才能赢得内心的尊重。那时我比较喜欢画素描,沉浸在对丢勒、米开朗基罗和德加等大师的素描琢磨中寻求快乐。
1994年,附中有两个学生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他们两人也如这所学校一样成为了我们心中的神话。我暗下决心也想成为这样的优秀学子。后来有幸结识这两位师兄,并在他们的引导下向梦想之门迈进。1997年,在经历了一年复读的坎坷后,我如愿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经过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训练,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雕塑学习的难度,特别是观察方法的改变。之前学得越“好”,现在改起来越难,但要想学好就必须得改,我努力地改着。二年级我很幸运地进入到了雕塑系第一工作室学习。这个工作室的教学主旨是“立足传统,发展现代。工作室由孙家钵教授主持,于凡和王伟两位老师辅助。成为他们的学生,我感到很兴奋。孙先生教授雕塑比较自由,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去练习,不用拘泥于课程的安排,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必须是雕塑形体空间语言的表达,用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有“形”。但要做到有形却是很不容易的,每每都觉得自己快要做到时,先生一看又会使你跌入谷底。就这样在不断地探寻与练习中,我们朝着“有形”的目标奋进。到了四年级,突然有一天先生说做得有形了,那种幸福和快慰是无以言表的。现在看来对于形的追求,不仅是一个雕塑基础问题,而且也是雕塑语言研究的一个方向。
《苍白的孤独》60×20×10cm 2012
《魔法棒》松木 150×70×145cm 2014
《糖果》松木 200×55×40cm 2012
《扑云》松木 竹 棉花 412×230×65cm 2012
大学毕业后我报考了先生的研究生,继续对雕塑的造型问题进行钻研。我选择了汉代雕塑的造型语言作为我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对象。毕业时我写了《汉代雕塑造型语言研究》的硕士论文,又结合自己的研究创作了《等》系列作品,被评为了2006年研究生毕业作品一等奖,并有四件作品留校收藏。同时,也进入了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工作。
2008年,为了能够给自己提供更多做雕塑的时间和机会,也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古代雕塑,我报考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吴为山教授的博士生,并顺利通过。三年的研究在先生的关怀和指导下我顺利完成了《汉代墓佣雕塑造型语言特点的形成与汉代气论思想的关系研究》的博士论文,后来分篇发表在《雕塑》杂志上。博士论文是硕士论文的延续与深入,也纠正了硕士论文中一些不太准确的判断,我收获很大。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使我对雕塑的认知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毕业后经历一场梦一样的折腾,我依旧回到了故宫工作。
2006年进入故宫工作时,我被安排在木器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科室工作,专门从事以家具为主的明清木质器物的保护和修复,实质的工作性质像一个从事传统硬木家具制作的木匠,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是在制作,而我是保护和修复。我懂文物保护的原则和意义,他不懂。但他是在创造,而我只能是严格地遵循他的脚步。这与我的所学很有冲突。做雕塑的欲望在内心燃烧,我只能在下班后仅有的时间里寻求心灵和双手的慰藉。日常的工作我接触最多的是木头,但这些木头在工作里是分有等级的,我决定我的雕塑创作就以木雕为主,在我这里那些低等级的木头我要让它们具有尊严。于是,从那以后我便在工作与创作两个环境里做着完全不同的自己。工作时间里我每日接触和钻研的是经典的古代艺术品,尤其是那些精美的明清家具所蕴含的高雅的艺术审美。它们所具有的点、线、面所构成的形态美学和纹理、花纹、质地组成的材质美感以及工学、力学、人机原理无不让人惊讶和敬佩。但下班后,我所思考和实践的却是雕塑和雕塑家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个人艺术关怀和艺术语言探索与时代及雕塑发展史的关系问题。就这样在时光的黑与白交替中我不断地穿越着,干着完全不同的工作,我想也许这就是最鲜明的当代特征了。
几年下来,木雕作品也算做了不少。获过国家级大展的奖,也和画廊合作出售。总觉得作品离自己想要的还很远。随着不断地做,逐渐意识到雕塑不是简单的塑形技艺和自我抒发的工具。在当代它更应该是体验、认知和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传递、体现和表达认知和观念的一种途径,而这一切应建立在自我视角的独立自由和自我认知的真诚纯粹之上。一切知识和经验只是它得以继续发展的辅助而已,且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
岁月如斯,我想我会继续守吾道以践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