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周: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责任编辑:雍文昴
2017年,作为“十三五”规划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中国文化产业在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互联网发展、跨界融合与科技创新成为时代趋势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不断涌现出诸多新兴事物,诸如知识付费、移动电竞、网络综艺、在线教育、网络文学、优质IP等新业态皆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以人文精神为本,以百姓需求为先,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速了文化生态的持续革新,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新型文化产业体系正在有序建立,对优化我国文化产业格局,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概况
(一)数字经济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制造业、消费等领域都在发生“数字经济革命”,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发展新动能。近年来,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电子商务系列政策措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和行动的实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据《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统计,2016年,全国数字经济总量已占全国GDP总量的30.61%,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一系列战略新兴产业引领创新融合发展。《“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成为数字经济的产业中观表达。另一方面,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型文化业态构成了数字文化产业的主体。网络直播、虚拟旅游、移动听书等数字文化消费形态尽显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特征。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文化信息内容保真提质,依托网络拓展流通传播疆域,以技术应用、商业模式、知识迭代、智力创新实现市场开拓与产业增值,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增长极。(二)新时代文化新需求催生文化新业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历程中,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随之相应的是人民文化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与定制化日趋增多。文化需求正在成为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3D打印等快速发展,在文化新需求的促进下,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增加,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催生一批新型文化业态。例如正是在满足90-95后年轻人文化需求前提下,二次元文化迈入主流文化市场。再例如为满足消费者数字化体验需求,全民阅读时代正在由数字阅读全面开启。此外,基于市场消费新需求,文化产品的微信支付、在线实景体验等新的消费体验模式,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有机融为一体,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满足了市场新需求,不断推动文化业态创新发展。(三)新型商业基础设施激发文化业态创新活力
随着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的趋势明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支付等形成的新型商业基础设施,正在激发着整个社会创新的活力。通过新型商业基础设施,文化产业跨过产业链多个中间环节收集终端消费者数据,从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形成文化企业的数据闭环,汇聚运营品牌粉丝群体、以低成本获取大量潜在客户、加速产品优化迭代;促使文化企业改变原有组织架构,快速实现互联网级的企业架构,利用线上线下多品牌渠道收集到的多维度数据定制用户画像;针对回流的宝贵商业数据进行深度分析,采用智能算法实时发现潜在客户、需求变化、生产问题、服务短板,最大化数据资源的商业价值。与此同时,通过数据管理以及把数据变成有用的商业智能,变数据为可用的洞见,可以更加有效地收集和协调用户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创新性地理念改善用户体验。移动支付基础上的大数据,能够更好地连接商家和用户,有助于更精准地研发产品,设计营销策略,激发文化业态创新活力。(四)人工智能促进文化业态更新升级
文化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力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广泛渗透到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加速了文化生产方式变革,成为文化业态更新升级的重要引擎和不竭动力,促进我国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学院奖”所揭晓的“中国前沿文化科技产品”榜单中,智能产品扎堆亮相,主要应用于家庭服务、医疗、传播、办公、娱乐、教育、儿童及老人陪伴等领域。此外,随着行业内数字化程度的提高,人工智能可以解决的问题将越来越多,行业应用范围也将越来越广泛。从以往的生产型走向现在的服务型;从应用于工厂制造的场景走入百姓家庭生活的场景;从简单的肢体动作转变为人机交互式沟通;尤其是教育陪护型的人工智能产品越来越多地涌现在市场上。(五)文化产业细分领域新业态增长强势
文化产业市场在需求增加、消费和技术升级的共同推动下,整体加速快跑,存有大量创新机遇。但是其核心价值链上的竞争仍然激烈,巨头逐渐掌握市场,促使文化产业细分领域新业态增长强势。其中,知识付费正在逐渐成为文化产业的新风口,其内容生产商与用户之间,输出有价值的知识内容或服务换取酬劳的商业模式对文化产业新业态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电竞产业作为独立的新型产业,也正在形成独立的运营、商业模式,但是就其全民化基础来说,将会助推电竞赛事的发展并且逐渐成长为独立IP。经过多年发展,如今数字阅读行业的商业模式日渐丰富,行业中实力强劲的数字阅读企业已经不单单依靠用户付费和订阅实现盈利,而是围绕数字阅读 IP 和用户,打造出了动漫、影视剧、游戏、网络剧等多元化泛娱乐变现模式,能将用户流量和内容转化成收入和利润。二、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十大亮点
(一)知识付费成为文化产业新风口
2016年,得到、知乎、果壳分答、喜马拉雅、微博问答等知识付费平台相继出现,被众多媒体称为知识付费的元年。据《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1.88亿人。究其本质,知识付费依然是内容生产商与用户之间,输出有价值的知识内容或服务换取酬劳的商业模式,并逐渐成为文化产业新风口。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平台知名度排行显示(见表1),知乎与喜马拉雅FM在原平台及社区运营上具有优势,拥有深厚的用户基础,而与微博、豆瓣等平台相比,知乎及喜马拉雅FM则拥有先入优势,在知识付费市场上建立了良好口碑。表1 知识付费主要平台数据
知识付费行业的兴起与一般的互联网内容付费一样受益于正版化、政策利好、以及移动支付等基础设施的成熟,用户版权保护意识逐步提升。除此之外,从平台对接的供需两端来看,其也满足了知识供应者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和痛点。一方面对于需求方来说,能够在碎片化时间中低成本地实现自我提升,并获得社区的认同感。对比于课堂授课,知识付费平台用户更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但相比于互联网海量的免费信息,知识付费产品作为经过精加工的内容提升了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另一方面对于供给方来说,知识付费提升认知盈余的生产者的变现能力。过往知识生产者的变现方式主要是授课和出版发行,由于辐射人群有限,回报的规模较为有限;由于中间环节众多,使得知识生产者能分得的价值被较大程度挤压。
(二)网络综艺打造本土全新现象级节目
2017年,上线网络综艺节目197档,增幅高达53%;播放总量总计552亿次,同比增长10%。从平台占有率看,2017年各平台自制综艺生产数量和播放量上腾讯视频优势突出,数量和播放量分别占比33.3%、32.5%;此外,爱奇艺数量和播放量分别占比27%、14%;优酷数量和播放量分别占比24%、10%。芒果TV凭借湖南卫视体系内强大的综艺节目资源和自制节目质量优势在网络综艺领域也表现出不俗的竞争力,节目数量和播放量分别占比11.5%和31.3%。其中,14档节目播放量突破10亿。以脱口秀、辩论、访谈为主的语言类,养成、竞技为形式的偶像选秀类,以及亲子萌宠和美食类,成为网综主流类型。与此同时,投资规模、卡司阵容及制作质量不断提升,节目二次售卖价值水涨船高,开发模式向全产业链延伸。网综原创力不断加强,自制综艺发亮发光,多元垂直成为发力点。凭借粉丝化、互动化、类型化、细分化的特点,平台利用优势牢牢抓住年轻观众这个主流受众,成就了《中国有嘻哈》《明日之子》爆款综艺,也深受广告商的青睐(见表2)。
表2 爆款节目娱乐指数
(三)移动电竞进入全产业链开发时代
2017年围绕电竞手游IP衍生的文化内容逐渐丰富,包括线上线下联动、饭圈文化的合理利用,回合制RPG游戏《阴阳师》也围绕其建立起的二次元IP推出了一款多人对战的MOBA竞技手游《决战!平安京》,并正在影视化过程中,包括《王者荣耀》的综艺化在内,可以看到,电竞手游正在驶入当年竞技端游的轨迹,并逐渐具备了成熟的商业模式,开启全产业链开发时代。得益于“头部效应”,2017年移动电竞游戏收入快速增长带动整体市场规模飞速上升。相关移动电竞赛事以及移动电竞衍生内容的市场规模则相对较小。2017年,中国移动电竞市场规模将达到462亿,全面超越端游电竞市场,标志着移动电竞市场进入了成长期。
图1 中国移动电竞产业链[6]
2017年,市场规模的急速扩展,促使中国移动电竞整体产业链迅速完善(见图1)。电竞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逐渐形成了全新的商业模式,而移动电竞的全民化基础,也助推电竞赛事呈现出脱离于游戏附属的角色,逐渐成长为独立IP。从电竞赛事的商业运营模式来讲,以《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为例,电竞产业已经形成了由人才、产品、赛事、承办、内容制作、明星经纪和周边产品等多个环节构成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具备了独立的造血能力。电竞与文娱产业的紧密贴合想必将在明年有更多富有创造力的方向。
(四)直播行业走进“下半场”,在线教育成为新增长点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在线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92亿,较2016年增长26.5%,至2019年预计用户规模达到4.95亿。在行业监管加强和同质化竞争的压力下,2017年在线直播行业结束疯狂生长的阶段,进入行业调整期,直播行业趋向理性发展,行业的用户策略目标从增加用户数量转到提高用户留存率。近年来在线学习的方式已逐渐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直播实现在线教育行业成为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预计达28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7%,2018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关口,达到3480亿元(见图2)。B2B2C在线教育直播平台不直接提供各类课程内容,而是为有知识储备的网师和有学习需求的学生搭建起教与学的链接:一方面,平台会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核和课程监管机制,筛选优质网师入驻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平台通过聚合多领域的网师和课程内容,来满足学生用户的学习需求,并实现课程内容的变现。
图2 2011-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与预测
(五)网络文学优质IP持续发力
2017年优质IP的产业热点,依然集中在网络文学领域。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也达到3.33亿,占网民总体的45.6%。国内各类原创文学网站作品总量1455万种,当年新增作品即达175万部。这成为中国IP产业最重要的吸金利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鬼吹灯》《11处特工皇妃》(《楚乔传》)、《择天记》网络文学改编潮已经席卷了影视制作的领域(见表3)。这些优质IP在跨界传播之前,就已经拥有大批量受众。在这群受众之中,不少还是IP的忠实粉丝,保证了粉丝黏性。“情感牌”“青春牌”“怀旧牌”等营销模式,联动体育IP、艺人IP等不同维度,使得粉丝快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粉丝经济效益最大化。表3 2017优质IP分类列举表[10]
2017年IP产业的商业模式(见图3)也已基本清晰,分为孵化培育、宣传运营、授权变现三大环节,对于成熟的IP运营来说,一次成功的改编不等于完成了对IP内涵价值的变现。只有多次完美跨越宣传媒介的界限,IP的商业潜力才不会逐渐僵死,因此IP产业的开发是一个全版权运营的过程。
图3 2017IP产业商业模式流程图
但是随着各种大IP不断在市场“失灵”,无论观众还是资本终于意识到了行业的天花板。在一轮又一轮资本疯狂地洗礼后,真正值得打造的头部IP已基本开发殆尽。例如日本IP《深夜食堂》《麻烦家族》等作品因水土不服被网友疯狂讨伐,也让不少观望者望而却步。因此,未来IP是否能从榨干价值转变为培育价值,也决定了还会不会有类似《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鲛珠传》的成功案例粉墨登场。
(六)数字阅读开启全民阅读新时代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数字阅读行业的商业模式日渐丰富,行业中实力强劲的数字阅读企业已经不单单依靠用户付费和订阅实现盈利,而是围绕数字阅读 IP 和用户,打造出了动漫、影视剧、游戏、网络剧等多元化泛娱乐变现模式(见图4),能将用户流量和内容转化成收入和利润。2017年前三季度,数字阅读板块实现营业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58.46%;实现归母净利润2.0亿元,同比增长105.61%,2015-2017前三季度营收及净利复合增速超过100%。2017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PC端用户规模约2.17亿人,移动端用户规模约2.65亿人,数字阅读正式开启全民阅读新时代。
图4 数字阅读以 IP 为核心的衍生业务产业链及作品举例
移动阅读行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受智能终端普及率提高、4G 用户规模持续增长、优质内容的不断产出,以及资本市场力量的注入等促进因素影响。同时,传统出版社对移动阅读的态度更加开放,提升了移动阅读的精品内容供给;移动阅读厂商在市场机遇和资本加持的助力下,在内容端和渠道端加速实现布局,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内容和服务,激发了移动智能终端用户的阅读需求。
(七)人工智能为文化内容创造新价值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与运用正处于高速进步期,随着科技、制造等业界巨头公司布局深入,以及众多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不断诞生和成长,人工智能产业级和消费级应用精品将相继诞生,满足市场的需求,智能机器人,智能金融,智能安防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见图5)。图5 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分布比例
2017年,人工智能也正在全面深入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所体现的价值越来越大。在文本内容方面,AI写新闻稿已经在头部媒体投入实际应用,多由媒体自研或与技术供应商合作,用在个别领域的新闻生产。在音频内容方面,AI已经能够自动作出一些乐曲,可用于影视、游戏等内容的背景音乐或节奏。已经有多家公司凭借AI,切入了乐曲作曲领域,推出了相关产品和服务。在图像内容方面,AI已经能自动生成海报、logo等。在影视剧制作方面,AI可以分析剧本,把人物的特色记录下来,然后在演员库里面选择匹配程度最高的演员。AI有着更多的选择,更精准的数据分析,在加上人的经验感知,在诸多自制剧中,爱奇艺的选角总是恰到好处。2017年在AI的助力下,爱奇艺成为了效率最高的娱乐平台。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对于文化内容生产中的重复劳动,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更奇特的想象力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助力文化内容不断创造新价值。
(八)“Z一代”成为文化产业新业态消费主力军
国际上,通常将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出生、年龄处于22岁以下的人群,称作“Z一代”。中国1995-2016年出生的总人口为3.78亿,约占总人口的27%。“Z一代”伴随着互联网长大,他们的消费行为和70后、80后有着巨大的不同。“Z一代”的时代性消费主义倾向和新型媒介偏好,共同构筑起这一群体对于文化产业新业态消费需求的特点。群体决策引导的“粉丝经济”和虚拟世界构筑的“ACG 文化圈”成为“Z一代”文化消费的重要模式。在个性彰显与群体聚合共同作用下诞生的粉丝社群,则既是媒介产品的受众与消费者,也可以成为媒介传播的内容来源甚至内容制造者。在此基础上诞生的“粉丝文化”,则进化成为一种全能形态的文化传播,具有传受合一、狂欢化的特性。“Z一代”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诉求,“求知”与“娱乐”“社交”并重。调研数据显示,“Z一代”的直播诉求中,“娱乐”(占76%)、“求知”(占48%)、“社交”(占41%)所得票数的比重远超其他诉求指标,成为最核心的三大直播诉求。可见,除了通过直播休闲放松,“Z一代”也强烈期望借此获取知识、传递文化价值,特别是富于趣味化、科技感的知识类直播内容,越来越受到广大95后、00后、05后的欢迎,例如龙珠直播的自制PGC节目《Wuli实验室》,就通过有趣的形式来传播相关知识点,赢得很高关注度。“95后”对于文化内容,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消费观和消费能力,尽管如今的“95后”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但是他们表现出来对于互联网内容产品的强大消费倾向,将在未来的5至10年内,带来一场内容革命。
(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趋向年轻化传播
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席卷影视、综艺、图书出版、教育等各行各业。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人们重新捡起书本,加入吟咏背诵的大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经由《百心百匠》《了不起的匠人》等纪录片得以广泛传播;国家级文物借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变身新晋“网红”。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极具创意的形式、年轻化的表达,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浸润大众的心灵。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意见强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传统文化再度大热,从“活”起来到“火”起来,既体现了文化自信,也证明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国人的一种自觉意识。种种迹象显示,传统文化经典正借助不同的平台载体,以各类别出心裁、“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那些千百年来传诵不绝的“诗意”在现代人的内心深处扎根生长。
(十)“二次元”文化走入主流视野
二次元是亚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从纵向来看,通过二次元经济,聚合动漫作者、漫迷、泛动漫用户、行业合作伙伴,构建流行的二次元动漫内容;从横向来看,二次元经济以动漫明星IP为核心,与影视、文学、游戏等内容形态协同共生,构建“泛娱乐”生态,走入主流视野。2017年6月中国网民年龄结构里,29岁及以下的人群占比高达52.2%。90后和00后的人口基数达到了3.3亿,成为中国网民的中坚力量,而这部分的用户正是二次元产业的主流人群。二次元核心用户已从 2014 年 4984 万人上升至2017 年的 8199 万人,总体用户规模从 2013 年的 0.89 亿人上升至 2017 年的3.08亿人(见图6)。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青少年正在形成一种潮流、一种现象,并开始得到各方面的重视,随着这一代人逐渐融入社会,他们的想法、爱好都将被整个人群所关注,因而成为主流。
图6 2013-2017年中国二次元用户规模及增长率
三、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
(一)业态数字化带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2018年,业态数字化带来的产品生产个性化、销售网络低成本扩张、运营基于大数据更精益等优势进一步体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业态数字化对于提升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内涵、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发挥数字化技术对内容创作、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的支撑作用,提高产品品质、丰富表现形式。深化“互联网+”,深度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是文化产业转型的方向所在。(二)新技术催生文化体验的革新
2018年,将迎来文化体验的全面革新时代。AR、VR、全息成像、交互娱乐引擎等新的沉浸式技术发展,在连接消费者与文化产品形成情感共鸣的过程里、在文化体验服务里,将形成一批新增长点。沉浸式技术的实物再现、实时交互、现实模拟等功能,目前在文化产业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互动影视、艺术展示;在创意的支持下,未来科研与产业将在以下方面催生革新。企业将在构建体验经济文化科技融合生态上展开竞争,包括交互体验类文化产品生产,交互体验类硬件设备,交互体验类文化媒介,交互体验类创意服务,交互体验类装备制造等领域。(三)科技化、智能化路径加深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态势已经日趋明显,科技化与智能化路径将逐步加深,人文元素也在注入科技发展。2018年,“文化产业+人工智能”仍将是文化与科技融合最新亮点,也将是未来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一大趋势。文化产业的科技化、智能化路径将不断加深。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以及用户画像等方面都将取得长足进步。同时,科技的人文性也将日益增长。未来高科技产品将不只当做一种工具,而是能与人类进行感情互动的生灵。产品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注重人性化,把情感融入到设计中,考虑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使产品更加符合人类的情感需求。(四)区块链技术变革文化金融
文化企业大的核心资产主要是知识产权、版权和收费权,而缺少土地、厂房等能作抵押的不动产。以区块链解决文化版权问题,探索区块链+文化领域,文化金融模式将得到改变。区块链以分布式存储解决了版权确权问题,提供包含所属权和时间戳的数字证据,多节点,不可逆,不可篡改,对权属认定具有单一主体认证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这对版权登记和保护进行了革命、不可篡改的特性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和可信性。此外,可编程的智能合约保证了区块链上的文化资产拥有极大的流动性。科技和金融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驱动力,区块链作为一种金融科技,将文化金融和文化科技融合在了一起,对于文化产业意义重大。(五)5G时代推进万物万联
随着5G网络的成熟和新的通讯技术的进步,万物互联在未来几年内也将基本完成,实现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人与服务互联互通。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太空互联网等新网络形态不断涌现,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能生活等应用技术不断拓展,将形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环境,对人们的交流、教育、交通、通信、医疗、物流、金融等各种工作和生活需求作出全方位的及时智能响应的,推动人类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生活方式、学习和思维方式等发生深刻变革。注释:
[1]腾讯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报告发布. [EB/OL].(2017-04-20)[2018-01-06]. http://www.tisi.org/4868.
[2]艾媒咨询. 2017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EB/OL].(2017-12-05)[2018-01-09].http://www.iimedia.cn/59925.html.
[3]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中国综艺发展现状及网络综艺的发展趋势分析[EB/OL].(2017-12-04)[2018-01-09].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12/588975.html.
[4]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中国综艺发展现状及网络综艺的发展趋势分析[EB/OL].(2017-12-04)[2018-01-09].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12/588975.html.
[5][6]艾瑞咨询.2017中国移动电竞行业报告[EB/OL].(2017-05-23)[2018-01-11].http://www.iresearch.com.cn/report/2996.html.
[7]艾媒咨询.2017上半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研究报[EB/OL]. (2017-08-11)[2018-01-09].http://www.iimedia.cn/54120.html.
[8]艾媒报告.2017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白皮书[EB/OL]. (2017-11-22)[2018-01-11].http://www.iimedia.cn/59782.html.
[9]中国传媒大学IP产业研究项目组.2017中国IP产业年度报告.(2017-11-23)[2018-01-11].http://www.sohu.com/a/206068743_730713.
[10][11]笔者根据资料整理。
[12]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及渗透率分析[EB/OL].(2018-01-06)[2018-01-10].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01/600658.html.
[13]艾媒咨询. 2017人工智能行业白皮书[EB/OL]. (2017-11-04)[2018-01-11]. http://www.iimedia.cn/59710.html.
[14]阿里研究院.“进击,Z世代”报告[EB/OL].(2017-11-28)[2017-12-20].http://www.aliresearch.com/blog/article/detail/id/21420.html.
[15]腾讯研究院.“Z一代”已成网络直播主力军,求知、娱乐、社交需求并重.[EB/OL].(2017-08-17)[2018-01-06]. http://www.tisi.org/4943.
[16]艾瑞咨询.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EB/OL].(2015-07-16)[2018-01-11]http://www.techweb.com.cn/shoujiyouxi/2015-07-16/2176477.shtml.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