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学习模式,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有效手段。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初中数学的能力,结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本人觉得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根据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括之间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应用题中有一类“送礼物”、“打电话”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把握其中规律。教师在新课引入时,可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圣诞节即将来临,希望每位同学为其他同学准备一份礼物,请大家回去准备一下,这下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嚷开了......这是学生在生活中时常碰到的问题,他们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我抽取了四位同学进行演示:四位同学要完成送礼物的任务,大家看“每位同学要准备几份礼物,最后四位同学共送出几分礼物?”很快地,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每人要准备的礼物比人数少1,如果有n个学生的话,礼物总数可归纳为n(n-1)。通过学生亲身演示和体验,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可操作化,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学以致用,通过拓展例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增长自主学习的精神
传统课堂教学“一问一答”的模式,随着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的增强,变为互问互答。教师角色也发生转变,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而是一位倾听者。教师应倾听什么?首先要启发学生说思路,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然后借助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如个人陈述、同桌互谈、小组讨论、师生切磋、大组交流、全班共议等等,让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其次,在训练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时应做到为每一个学生想说、敢说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和时间保证。
如:我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
(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我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原题中的题目条件变改,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较原题简单,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我要求学生将(◆)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自编应用题(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另一列火车长220m, 时速为x km,(这里由于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速,故用xkm代),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另一列火车长220m, 时速为 ykm, 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第一类题与(◆)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始终在愉快,兴奋的过程中努力自主的思考、揣摩。
三、改造封闭题为开放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把常规的封闭题改为开放探索题,打破固定模式,让学生无法机械模仿,要求学生能多角度灵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上 “二次函数”的复习课中,展示以下问题:老师给出一个数,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指出这个函数的一个性质。如下:
甲:函数图象不经过第三象限; 乙:函数图象经过第一象限;
丙:当x<2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丁:当x>2时,y>0。
已知这四位同学的叙述都正确,请构造出满足上述所有性质的尽可能多的函数解析式(结论开放探索题)。这里的函数并没有限制类型,可以从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及其它函数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运用学过的知识,展开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但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渗透教学思想,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
总之,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同时还要促使学生成功,使学生“还想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得以提高,才能让学生获取主动的发展。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