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双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17年12月26日至30日,2017·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以下简称评论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此次评论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河北传媒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单位给予协助,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承办。这个学院派风格的评论周,以“艺术评估,文化前瞻”为主题,定位于以学术性为主,兼顾影视的艺术性和市场性,贯穿“小、精、准”的理念,突显自己的文化意义和存在价值,从而推动文化艺术智库体系建设,打造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权威发声的交流与评估、推介的重要平台。
评论周从2017年9月19日起进入预热期,举行了影片展映启动仪式,展映了34部艺术性、人文性、趣味性兼具的中外新片和影史经典影片,并邀请《大雪冬至》《爱情邮局》等新片主创举行媒体见面推介会。在2017年年末为期5天的评论周核心单元,举行了年度新片(剧)评估及发布活动,又呈现了主题多元、立意重大的8场学术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和业界知名人士,面对当下国产影视整体竞争力不够强而进口影片稳步上升的现实,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影视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等话题,在各论坛上纷纷建言献策,努力促进中国影视人文艺术含量的提升和产业的良性发展,以及优势学科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一、以学术和艺术为导向
影视的评判标准有很多,涉及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可以从这三个层面进行主客观评定、定性和定量分析。从2015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一举跃升为紧随北美市场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在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表现,理所当然地成为重要的评估依据。经济价值是评估过程中需要客观分析和定量研究的一个指征,因为影评人、媒体、专家学者构成了多极化评价主体,所以评估过程中还存在主观分析和定性研究的环节。观众观赏消费的主动性,与影评人、媒体、专家学者在话语权上的主导性,构成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激发、相互促动和相互影响。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影片出现“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既叫好又叫座”或“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局面。与影视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相呼应,观赏消费导向、社会舆论导向、学术艺术导向共同构成了评估导向。这次评论周在偏重于学术艺术导向的同时,兼顾影视作品的观赏消费导向和社会舆论导向,维持评判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从最受评估关注的角度,对2017年度在中国内地院线上映的所有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以及在荧屏和网络播放的国产电视剧进行优秀作品和单项荣誉的评审。评估终评由专家终评和社会公众投票终评组成,专家终评委由专家学者、艺术家、网络影评人、创作人员、经纪人、媒体代表等组成,采取加权平均办法进行统计处理,具体加权系数为:社会公众投票(网站、微博)占30%,专家评审投票占70%。
在此届评论周闭幕式上,发布了各项最受评论关注结果:最受评论关注优秀国产影片为《战狼2》《冈仁波齐》《芳华》《绣春刀Ⅱ·修罗战场》《血战湘江》;获得年度最受评论关注优秀电视剧为《鸡毛飞上天》《白鹿原》《情满四合院》;获得年度最受评论关注优秀进口影片为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美国电影《敦刻尔克》、美国电影《寻梦环游记》;获得最受评论关注优秀编剧为电影《芳华》的编剧严歌苓;获得年度最受评论关注优秀导演为电影《芳华》的导演冯小刚;获得年度最受评论关注优秀制片人为电影《战狼2》的制片人关海龙、张苗、嵇道清;获得年度最受评论关注优秀摄影为电影《村戏》的摄影师邵丹;获得年度最受评论关注优秀女演员为电影《明月几时有》中方姑的饰演者周迅;获得年度最受评论关注优秀男演员为电影《引爆者》中赵旭东的饰演者段奕宏;获得年度最受评论关注优秀新人为电影《芳华》中何小萍的饰演者苗苗;获得年度最受评论关注优秀网络自制剧为《无证之罪》;获得年度最受评论关注优秀电影电视批评家为饶曙光。入选的作品既涵盖诚意满满的艺术电影,观赏性和艺术性兼具的主旋律大片,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影,也有人文历史内涵丰富深广的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有些体现了文艺原创的探索性,有些商业大片在通俗故事中蕴藉民族主流和核心价值观,评估结果对国产影视的商业美学实践起到引领作用,对进口影片的引进也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二、聚焦: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面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影视肩负的重要使命。开幕论坛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命题,于2017年12月26日晚隆重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连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莫言,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奚美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巡视员周建东,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导演、编剧尹力,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陆弘石,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山西传媒学院院长王建国等嘉宾出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高显莉,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副院长牛根富、刘宏昌,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等也一同出席。开幕论坛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主持人梁植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致
牛根富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影视艺术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构筑中国影视精神,用激浊扬清的文艺批评为影视创作贡献力量,是我们举办评论周的最大初衷,我们要把评论周办成新时代影视文艺批评的学术阵地,充分体现影视文艺工作者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新担当。
莫言先生用他的三次观影体会告诉我们评价电影的标准千千万,每一个观众都是潜在的评论者。在影视大量出品的情况下,怎样让观众去选择最好的电影,或者怎样引导观众从电影里面发现最有价值的东西,是电影评论的价值所在,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评论周的价值所在。
尹力导演在演讲中说,中国电影正在进入一个快速的增长期,中国作为电影大国的存在已经毋庸置疑。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在法律框架内有法可依,另一个是对后进人才的培养。饶曙光在发言中说,中国电影进入新时代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发展道路;要推进中国电影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深入研究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还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中国大国的崛起做好文化上的准备工作。于冬谈到,我国当前正在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眼下这十年是中国电影最好的黄金十年,只要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就能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丁亚平认为,电影产业经济体量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是电影如何和世界说话。一代电影人要保持清醒的态度,发掘并尊重社会的价值思想,专注于影片本身的艺术表达和电影美学,把类型与价值表达做更好的结合,以寻求有市场效应的创作成功。
连辑院长在总结讲话中阐述了此次评论周的主旨和意义。他强调指出,文艺评论的重点在于文艺批评,这是一面镜子,是一剂良药。我们要通过文艺评论来引导文艺创作,来坚持正确的文艺方针,坚持正确的文艺立场,坚持正确的导向来实现十九大提出的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这样的精品力作。希望本次评论周的相关论坛能够开成一个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理论会议,开成一个勇于开展文艺批评的理论会议,开成一个为我国影视业解决问题和提出好建议的有价值的会议。
影视评论应该发挥其对影视创作在学术艺术层面的评判、引领与修正功能。面对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现状,发言嘉宾还提议建设中国影视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在市场竞争中赢取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
著名导演尹力致
三、影视学界与业界的尖峰对话
来自中国影视学界和业界顶尖的专家学者、企业领袖、优质创作团队代表汇聚一堂展开尖峰对话,共话中国影视发展的格局和前景,积极寻找合作的契机。分析和研讨的对象,从中国电影编剧、中国电影新势力、网络自制剧延伸到火爆荧屏的行业剧,涵盖当前中国影视界广泛关注和大众热议的话题,让影评人、媒体代表、专家学者构成的多极化评价主体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观点交锋中碰撞出理性激情和思想火花,充分体现我们评论周论坛的创新性、敏锐性和前瞻性。(一)分论坛一:三方对谈——中国电影编剧的成就、困境与突围
作为首个分论坛,“三方对谈:中国电影编剧的成就、困境与突围”于2017年12月26日上午召开。国内知名学者、编剧、评论家齐聚一堂,参照世界电影编剧的新发展,从类型技巧、艺术表达、社会关怀等角度,为提升中国电影编剧水平贡献思路与对策。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学院院长厉震林,编剧、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梅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李二仕,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主任、编剧田水泉,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薛晋文,编剧袁媛、游晓颖,影评人虞昕,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秦喜清和许婧、副研究员孙承健和孙萌等参加了论坛。论坛由秦喜清、孙承健主持。在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电影产量和市场容量大幅度成长的同时,中国电影人也形成了老中青梯队结构。陈凯歌、冯小刚、张艺谋仍然为中国电影作贡献,表达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中年导演继续在执导和监制;新导演、新演员和新的创作力量不断涌现,有曹保平、薛晓路、梅峰等代表的学院派,有袁媛、游晓颖等代表的新的编剧力量,有短片、网络电影等创作领域培养的新人。但也存在很多值得警醒的问题:1. 叙事上重故事轻人物,经典类型的叙事仍然是中国电影的短板,类型特征不显著、不统一,直接影响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接受。2. 跟风现象严重。盲目相信跨国题材、跨国合拍就一定能够生产出让中国观众满意的好故事;盲目相信“IP”的作用,以致于大量资本和精力用于“IP”采购,没有真正在剧作上下功夫。3. 编剧的地位、专业素养及人文情怀受到质疑。编剧在整个电影生产链条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时常成为电影失败的“背锅侠”,他们对电影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这对编剧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无疑会产生负面影响。编剧除了汲取文学的滋养,还必须提升自己的格局和情怀,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被观众接受的好作品。4.没有处理好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关系,应当既要向国外电影学习,也要坚持本民族文化的表达,建构中国自己的世界观、想像体系和文化体系。
(二)分论坛二:青年矩阵——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新驱动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电影艺术创作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青年影人既受益于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又强力助推中国电影。2017年12月27日上午,以“青年矩阵: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新驱动”为主题的青年学子论坛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副所长赵卫防、研究员高小健作为特邀点评嘉宾出席,16名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青年学子和青年导演参加了论坛。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学系电影专业博士生史力竹主持。青年学子针对当下青年影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路向纷纷建言献策,呈现出新气象、新观点和新成果。1. 通过类型电影人才、青年跨界导演和演员、影人采访和FIRST影展等角度,探讨了中国电影对青年影人的培养。2. 关注中国电影市场化语境下青年影人反哺电影产业的特殊功用,探讨青年明星在“网生代”观众群体中的身份符码,演员转型导演现象为喜剧电影带来的类型突破,青年导演与网络大电影之间的伴生关系为中国电影产业体系带来的影响,以及青年影人在不断蓬勃发展的电影市场中的自我表达困境等。3.总结青年影人对艺术电影发展的贡献。这个分论坛既是对现实产业的一次聚焦,也是对中国电影如何讲好故事、做好叙事美学的读解。
(三)分论坛三:网路自制剧走向何方?——新媒体影视论坛
网络自制剧近年来异军突起,因内容新颖、贴近生活而改变了大众娱乐方式,网络购买力在某些层面已超过卫视购买力,但弊端也随之呈现。2017年12月27日下午,“网络自制剧走向何方?——新媒体影视论坛”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爱奇艺副总裁陈潇,威锐影业创始人董瑷珲,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薛晋文,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智华,中国传媒大学信息管理与决策研究所所长戴建华,演员孙茜,制片人谭飞,影评人赛人、张宏宇、图宾根木匠,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清,副研究员金燕、李强等参加了论坛。会议由金燕主持。与会专家就国产网络自制剧取得的成就、问题和未来走向展开了讨论,探讨在移动互联业态下新媒体影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1. 网络自制剧对影视生态造成冲击,网络自制剧在演员、题材、主题深度上的变化使其和电视剧的审美差距不断缩小。2. 网络自制剧改变了网络文艺生态,强化和凸显了网络平台的综合性和兼容性,促进了网络交互性和传播性,凸显了网络的平民性或民主性。3. 文化自主的权利交到了观众手里:从定量掌控发展为海量选择,观赏上由固定时空演变为移动时空,从单向接受走向双向互动,从主题接受走到话题探讨,从整体性接受过渡到碎片化消费,传播和接受上也走向了平等。4. 作为信息产品,用户基数很大,增量成本和可变成本几乎为零,使赢利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5. 存在很大提升空间:没有找到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美学格局和气象尚未呈现。
(四)分论坛四:行业剧与社会价值观建构
近些年来,涌现出了一批映射社会变革和道德转型的行业剧,这是中国电视剧现实主义传统在新时代的承继。2017年12月28日上午,以“行业剧与社会价值观建构”为主题的论坛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学院院长厉震林,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赵彤,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卢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陈友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胜利,编剧余飞、张旸,西南大学副教授付筱茵,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清、许婧,助理研究员王乙涵、黄海贝等参加了论坛。会议由赵卫防和许婧主持。研讨的内容关涉行业剧命名、中外比较,以及创作难点、问题和路径。1. 当前行业剧流于职场伦理的复杂化、职场风云的内幕揭露、职场生活背景化,应把重点放在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上,揭露丑恶之后要有美的升华和提炼,挖掘新兴行业剧。2. 创作时需要掌握行业特性和专业常识、职场样貌和职场生态、行业信仰与行业精神,还需在掌握编剧技巧之外深入行业体验生活。3. 行业覆盖面上不均衡、不充分,无视社会中下层职业人士。4. 既存在内容选择上的不平衡,又显现出严重的重复性而导致精品少,呈现出偶像化趋势,欠缺现实主义关怀和审美价值。5. 行业剧有其各自擅长表现的价值区间,医疗剧应从医患关系、医疗行业与整个社会结构的关系等角度出发来建构社会价值观体系。6. 行业剧不仅需要做强专业性、跳出话题表层、建构审美框架,还应指向社会现实,把社会的负重者、道德楷模作为精英来叙事。这个分论坛既体现出高度的学术敏锐性,又是务实有效的学理探讨。
四、用传承与创新彰显文化自信
电影史研究、戏曲电影、诗性电影都是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的积淀,而在当下迫在眉睫的是要破除羁绊和思惑,寻找发展中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动力。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坚持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就是要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电影中的优秀传统或者优势学科的学术传统,对其进行充分、恰当的挖掘与阐发,从中汲取营养,同时又贯穿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易言之,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一)分论坛五: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学科发展——电影史学科建设研讨暨“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
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的“中国电影史学派”传统,电影史学科建设研讨暨“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于2017年12月28日下午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卫星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陆弘石,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郦苏元,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电影史学家李少白先生的夫人孙承瑾,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远婴,复旦大学教授周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当代电影》杂志社副编审刘桂清,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沈芸,北京电影学院讲师刘小磊,丛书策划统筹、文化艺术出版社副编审胡晋,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赵小青、高小健、秦喜清,副研究员储双月、赵远、李强等参加了论坛。会议由丁亚平和高小健主持。电影史学科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的优势学科,有着坚实的学术传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该所目前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电影史学派。这套丛书不是简单的“电影史料新发现”,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阐释,丰富了由李少白、邢祖文等前辈学者开创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史学派电影史研究与写作的历史维度,拓宽了电影史学科的历史内涵,既是电影历史写作的积极拓延与创新,也是新语境下中国电影史学派不断建构发展的生动见证。与会专家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从李少白、邢祖文以来全所治史的传统与史学传承性,和其作为中国电影史学研究重镇所具有的特色。他们充分肯定了这套丛书在宏观把握与微观史叙述相结合层面上所作的努力,又褒扬了其所囊括的产业、本体、国族、类型的叙述视角。他们还就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开放心态搭建学术研究平台,培养青年学者形成中青年联盟研究的接续,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大家还对当下重写电影史的机遇与挑战、史学研究活跃而史学评论滞后等多个层面问题发表见解。
(二)分论坛六:戏曲电影——观察与反思
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戏曲电影获得了发展机遇,产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升,但在市场上仍困于僵局,各方都在努力探求破茧的对策。2017年12月29日上午,以“戏曲电影:观察与反思”为主题的论坛举行。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国家一级编剧、导演韩志君,北京乡音乡愁电影院线董事长梁汉森,国家一级导演朱赵伟,国家一级导演郑大圣,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编导系主任谢建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讲师杨秀峰,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高小健、吴涤非,副研究员赵远参加了论坛。会议由高小健主持。与会者从学术到实践层面对戏曲电影的生存与发展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思考。1. 现在大部分戏曲电影拘囿于舞台观念,从舞台观念向电影观念拓展和突破的力度不强,未能从市场化角度切入并运用多种电影艺术手段来丰富戏曲舞台表演。2. 从类型差异入手,寻找戏曲电影与市场对接的可能性。3. 戏曲电影作为戏曲和电影两种艺术形态的融合有很大的撕裂感,戏曲讲究程式语言,电影带有高度的逼真性,视听节奏明显加快的当下电影跟戏曲本身的原始艺术特点是背离的。4. 对传统戏曲剧目进行电影改编时要提高现实品格,要针砭时弊,有批判精神。5. 戏曲电影的发行渠道主要为国家数字电影平台和农村院线,观众主要集中于农村和二三线城市,应从政策扶持、市场培养和细分等角度解决戏曲电影的市场推广问题。6. 采取合作、加盟模式稳步推进,开发出戏曲微电影,突破市场困境。
(三)分论坛七:艺术电影的诗性精神
2017年12月29日下午,以“艺术电影的诗性精神”为主题的论坛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欧阳江河,著名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家新,著名导演郑大圣、阿年、常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苏丹,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承健、孙萌、李强等参加了论坛。会议由孙萌主持。诗性情怀是提升国产电影艺术品格的有利途径,与会专家结合电影对诗性进行了阐释。1. 在消费时代,冯小刚的女兵诗学、青春诗学因缺乏古老宗教的久远底色而没能形成真正意义上来自人性的深刻、清洁乃至恐怖,没有把真正意义上的力量体现出来。2. 《感光时代》《青红》《苏州河》等表现的是忧郁、伤感、残酷的青春,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小城之春》,这个传统是第六代导演自觉和不自觉地在血液里面继承的。3. 创作者不能缺乏对当下现实的关注,不能一味地架空历史和现实,应该传承20世纪30年代左翼写实传统,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美学系统。《引爆者》就是诗意现实主义与中国类型电影创作的融合。4. 诗性不是文艺腔,而是关乎伦理性、哲学性、社会性,甚至政治性,归根到底是一种普世性认知,对人性深度的一种认知、发现和艺术化高级处理。5. 诗和电影之间潜伏着的往来通道与暗合处就是相映,也就是意和事的相映,对全部所有瞬间的相映。6. 电影的诗意就是在后现代社会里面对个体心灵、个体记忆的一种保留,一种灵魂的絮语,一种心灵化的表达。
8个学术专题论坛贯穿着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和批判精神,直面中国影视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痛点和阻点,比较和总结其中的得与失、成与败、优与劣,站在学术、理性、客观的立场上聚焦问题“开方治病”,真正在找短板中补短板,在谋新篇中开新局,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促使中国影视在转型中寻求长远发展的新高度。此后的评论周将再接再厉,打造成为集国际化、专业化、多元化、高端化等特色于一身的学术盛会,发展成为我国影视业界和学界的风向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