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创新高已成为‘新常态’,展现了中外电影史上罕见的‘中国奇迹’”。然而这个“奇迹”却和纪录片并无多大关系。作为电影的最初形态和重要类型,纪录片所具有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自然毋庸置疑,但是多年以来,纪录片留给中国观众的印象却始终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特别是院线纪录片,几乎很难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以近两年为例,2015年共有13部纪录片进入院线,票房总计3163万元人民币,2016年共有12部纪录片进入院线,票房总计8293万元。这和中国电影产业蒸蒸日上的整体趋势显得格格不入。然而,2017年8月14日上映的“慰安妇”题材国产纪录片《二十二》却一扫院线纪录片以往的颓势,以1.7亿元成为中国院线纪录片的票房冠军,很多人认为《二十二》的成功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但是仔细分析,这种“偶然”与当前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把握好这种联系,对于推进院线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保护电影生态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社交媒体、完成口碑积累
如何让观众在走进影院的时候选择观看纪录片?这是一直困扰着院线纪录片发展的核心问题。通常情况下,观众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高投资、大制作、有明星助阵、话题性十足的娱乐性影片,而纪录片这种主题相对严肃、炒作相对困难的类型自然就容易受到冷落。但是《二十二》的成功为院线纪录片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那就是利用社交媒体凝聚分散的受众,完成口碑的原始积累。(一)依托前序作品激发长尾效应
《二十二》并不是导演郭柯的第一部“慰安妇”题材纪录片,早在2013年,他就已经了解到了这个特殊的群体,并通过重点拍摄韦绍兰老人和她的儿子罗善学之间发生的故事,对这个沉重的话题做了抢救式的影像记录,最终完成了一部43分钟的纪录短片《三十二》。由于片长所限,《三十二》并不具备进入院线的可能,因此郭柯团队选择了以互联网作为这部作品的主要传播渠道。而互联网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长尾效应,很多看似非热点的内容其实并不缺乏关注度,“数字社交媒体用艺术趣味来区分人群,受众则用艺术建构自我认知,形成相对稳定的数字文化圈”。《三十二》在题材上的特殊性逐步吸引了那些对抗战史、“慰安妇”和纪录片感兴趣的网民的注意力,这些网民又不断地通过社交媒体对这部作品展开讨论,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三十二》和“慰安妇”之间的联系被大大加强,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三十二”已经逐步成为了“中国现存‘慰安妇’”的代名词,因此,当《二十二》开始制作的时候,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网民对这个选题有了一定的认知度。(二)借助明星效应激活网络舆论
作为一部个人主导的小成本的纪录片,《二十二》在制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中国纪录片的一个颇具共性的难题——资金短缺,这时,之前通过社交媒体在网络中形成的长尾效应开始发挥作用,碎片式的信息逐渐集中,足够多的小众讨论将“二十二”提升为一个网络热点,当这个热点遇到阻碍的时候,又被进一步放大,从而吸引到了娱乐明星张歆艺的注意。一方面,张歆艺基于对“慰安妇”题材的支持,以个人名义出资100万元,解决了影片制作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微博粉丝数量超过1千7百万的网络名人,张歆艺称得上是社交网络中的大型结点,她在社交媒体上的任何一个举动都至少可以引发上千万人的关注,从而促成一场网络媒介事件。尽管张歆艺在最开始出资的时候并没有刻意炒作,但是当《二十二》在宣发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她公开承认了自己与这部影片的关系,还吸引到了冯小刚等其他名人的支持,明星效应激活了网络舆论,让《二十二》从小众话题演变为网络热点。(三)通过网络众筹锁定核心观众
明星助阵让《二十二》的制作团队充分感受到了新媒体平台的巨大能量,于是当影片再次面临资金缺口的时候,他们想到了借助社交媒体开展网络众筹。“慰安妇”题材的特殊性、《三十二》的铺垫作用和张歆艺等明星的助推共同发力,让《二十二》具有了足够的话题度,制作团队通过网络公益平台得到了32099名网友资助的100万元,保证了这部作品最终得以进入院线,作为回报,这些网友的名字全部被列入了片尾字幕。这固然是感恩之举,但是同时,这也锁定了影片的核心观众群。32099名众筹参与者大多都是社交媒体的活跃用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各种专业电影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的高粘性粉丝甚至是直接运营者,一时间,以豆瓣为代表的众多新媒体平台以众筹为切入点,展开了对《二十二》的热烈讨论。通过这一轮的宣传,影片的关注度呈几何量级的增加。因此,虽然《二十二》并没有雄厚的资金来进行宣发,却在专业影迷群体中营造出相当良好的口碑。二、合理安排档期、唤起情感共鸣
社交媒体的前期造势对《二十二》的成功固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但是影片发行方对档期的选择也同样功不可没。一方面,这个档期可谓恰逢其时,另一方面,这次的档期选择也算是借势而行。因此,对档期的合理预判和科学利用,也是院线纪录片在竞争中求生存的重要策略。(一)凸显世界“慰安妇”纪念日的重要意义
回顾以往,由于话题的敏感性,对“慰安妇”这段历史的展示总是相对低调的,国内的影视作品中虽然也有一些表现的是这个主题,但并未产生过影响特别广泛的作品。与此同时,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对国人而言也是相对陌生的概念。2017年8月14日已经是第五个世界“慰安妇”纪念日了,然而如果不是因为《二十二》的上映,恐怕很多人依然会对这个特殊的日期毫无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在的“慰安妇”老人已经越来越少,但是近年来日本政府对于历史上本国的军国主义分子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态度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掩饰和否定正在替代忏悔和正视,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呈现出倒退的趋势,。当此之时,作为国内首部进入院线的“慰安妇”纪录片,《二十二》的上映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因为纪录片“为信仰和价值观的建立提供一种具体可感的表达方式”,这部影片用事实的力量向中国的年轻一代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帮助他们对“慰安妇”以及中华民族曾经的屈辱岁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从一个侧面让他们对当前的国际形势、特别是中日关系有了更为清醒的认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十二》选择在8月14日上映,的确恰逢其时。(二)延续“八一”建军节的爱国热潮
201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日,由于是整数大年,“八一”期间有多部与这个主题相关的电影进入院线,掀起了暑期档的爱国拥军热潮。其中最有号召力的影片首推中国电影的新晋票房冠军《战狼2》。从7月27日上映之后,首日上座率超过 50%,上映第十天的周末上座率依然超过 50%,排片占比一度达到六成以上,截至10月中旬,票房总额已经达到56.7亿元。《战狼2》的冲击波一改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产电影鲜肉当道、矫揉造作的整体风貌,让正能量成为主流,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院线和新媒体互动的结果。但是作为一部典型的动作片,它的情感指向仍然是相对单一的,激情和热血虽然能够引发银幕前的狂欢,但是荷尔蒙的充分释放所带来的是观众在高潮褪却之后产生的短暂的情感空窗期。而时隔半个月上映的《二十二》恰好填补这个空白。从主题上看,《二十二》与《战狼2》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核:爱国主义;但是从内容上看,《二十二》所讲述的是经历了巨大的战争创伤的“慰安妇”们晚年平淡的人生故事,这与《战狼2》所突出的身怀绝技的前特种兵在极端环境中的超常行为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所以当《战狼2》把其他暑期档影片挤压得几无容身之地,《二十二》却借助主题的相似性与内容的互补性,依托《战狼2》的辐射效应低开高走、逆势上扬。再加上社交媒体在口碑上的不断加持,将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吸引到了影院,最终创造了国产院线纪录片的票房纪录。三、淡化悲情叙事、展现大国气度
社交媒体的造势与排片档期的助力虽然是一部影片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最终对票房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影片的自身质量。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影产业的不断规范,烂片的生存空间必然会越来越小。而《二十二》的成功说明,有诚意、有新意、有意义的影片终究能够经得起观众、市场和历史的检验。首先,《二十二》的诚意体现为制作团队对历史的尊重。与前作《三十二》不同,《二十二》没有局限于只集中表现一个人物的故事,而是在有限的制作时间里尽可能为现存的二十二位“慰安妇”幸存者全部留下影像资料,虽然其中的一些人由于种种顾虑拒绝了拍摄,但是这次抢救性的记录依然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大量最为宝贵的一手资料。到影片上映之时,其中的很多人都已经离开了人世,这些历尽劫难的“慰安妇”幸存者们不应该被遗忘和埋没,记录与解释是纪录片最基本的功能。所以单单从题材本身来看,《二十二》也是一部充满诚意、值得关注的电影。进而,纪录片也应当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二十二》的新意体现为对悲情叙事的淡化处理。以往的一些“慰安妇”题材的影视作品在创作中总是习惯于重点表现她们当年的悲惨遭遇。一方面这的确是历史的事实,另一方面这也很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所以很多作品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实际上是在消费“慰安妇”们的苦难,通过反复暴露她们的伤疤来换取观众的同情。《二十二》在创作过程中尽量避免了这种倾向,主创团队重点表现的不是曾经的痛彻心扉,而是当下的流年似水。苦难当然不应该被遗忘,但是对苦难最有力的回击,无疑是向死而生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这也正是本片最大的看点所在。上映之初,很多观众虽然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了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但是出于对那段悲惨历史的抵触心理,很多人选择了买票但是不进影院的方式对影片表达支持。但是随着前几批观众的反馈,大家知道了影片中其实并没有特别多残酷的镜头,而是主要讲述了老人们晚年的故事,于是才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影院与银幕上的那些老人们一起经历人生。票房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二十二》主创团队的这种内容创新对观众心理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
再次,《二十二》的意义体现为通过对“慰安妇”幸存者们的生活现状的记录,展现出了中国的年轻一代在面对历史时的全新态度。当前,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已经可以用更加宽容、更加自信的姿态去面对民族的历史,能够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更加开阔的胸怀去审视历史、评价历史,也就必然能够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去思考未来、迎接挑战,而这也无疑是对那些曾经侵略、欺凌过我们的敌人的最好的回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但放不下过去也意味着无法全力前行。从这个角度分析,《二十二》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愈发自信的一个微小的证明。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就意味着,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应当向着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目标迈进。电影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当通过不断地发展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目前看来,中国电影产业最大的问题还是多元性不足,丰富度不够。推进院线纪录片的发展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纪录片想要在院线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必然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二十二》的成功至少证明了,在保证艺术水准的前提下,通过与社交媒体的联动以及对影片档期的科学规划,是完全可以让观众走进影院观看纪录片的。注释:
[1]饶曙光、尹鹏飞.中国电影:国家战略与经济转型[J].电影艺术.2016(4):14-19.
[2]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6)[R].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152.
[3]卢杨、邓杏子.2016年中国纪录片叫好不叫座[N].北京商报.2017-4-17.
[4]数据来源:中国票房网[DB/OL].http://www.cbooo.cn/m/642681.
[5]王可越.艺术的传媒化:当代媒介与艺术的共生[J]. 现代传播. 2016(1):104-109.
[6]李泠.专访导演郭柯:让“慰安妇”从历史符号回归为人[DB/OL]. 观察者网.2017-8-14.http://news.china.com/shendu/13000808/20170814/31089509.html.
[7][美]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第2版)[M].陈犀禾、刘宇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218.
[8]数据来源:中国票房网[DB/OL].http://www.cbooo.cn/m/64151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