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绘画材料及绘画效果的试验不像科学技术的试验那样,需要非常严谨的实证和大量的数据求证过程。但绘画领域里的试验也是经过不断探索得到的,只是绘画领域的试验,对待画家来说更偏重于艺术的个体感受。传统油画使用的画具有方圆不同,大小不同,使用时颜料可干可湿,制作手法根据画面所表现的内容不同而有所侧重。其画面的表层组织有很大的差异。这种表层组织结构是画家作画过程中留在画布的颜料、笔迹和纹理,通常称作画面肌理。“肌理”一词的最初原义是指由各种物质结合而产生的不同触感的表层组织现象,诸如木头、石材、金属、玻璃、织物等物质的质地。就油画而言,画面的肌理包括笔触的运用、色彩层次的节奏处理,以及画布的底子的借用等多种技法的有机结合,使画面自身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笔触与肌理试验
油画领域不同派系的技法特色,画家的个人作风与笔触的发挥密切关连,对于用笔的讲究,有时也是一个画家成熟的标志之一。笔触不仅是塑造形体,再现自然的描绘手段,而且由于笔触的走势、形态能勾起观者对作画过程的联想,因此在表达作者的情绪方面比构图、设色等因素更为直接。但笔触的视觉效果最终是通过运笔时所形成的纹理来体现的,所以说笔触是形成画面肌理试验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绘画材料,油画颜料可塑性强,画布画纸表层纹理优美、画笔画刀自由灵敏度高,是很适宜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肌理效果的。从油画使用的工具或颜料材质方面看,虽说几百年来油画已逐步形成基本的主导地位,但时代在变,画布画纸纹理的材质不同,油画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变。型号规格繁多的画笔画刀,颜料调和剂的不同成份和用途,新的材质、新的工具始终为富于创造力的画家所喜爱和尝试。再从制作技法来看,肌理的变化与涂色层次和运笔方法关系极大,涂色层次有单层的、多层的,有透明画法和不透明画法的区别;有薄涂、厚涂、平涂、散涂等涂色方法;有摆、贴、堆、刷、扫、勾、点、擦等运笔方法,在现当代中外油画作品中,使用浸渍、泼溅、滴洒、喷绘等方法,或单独使用,或混合交错使用的大有人在,别出心裁的手法,几乎用尽。
总之,无论油画绘画如何发展变化,笔触肌理一直是传统油画的绘画形式语言,美术史上总是有些油画大师时常试验着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以笔触表述。但笔触肌理在历代油画大家作品里仍然是自然的笔法流露,甚至说是在绘画过程中的天然痕迹。画家们在绘画试验当中考虑最多的应该是如何表达,笔触肌理在绘画过程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二、笔触肌理的运用
画家在画布上创造出各种不同视觉效果的表层结构,赋予了油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某种程度上讲,笔触肌理的运用,已被看作是绘画具体技法的选择。(一)平涂法:色彩变化不多的平涂画法,在文艺复兴时期是一种主流的油画技法。平涂笔触方法多是以隐藏笔迹方法作画,平涂为主、逐笔接连。即将颜色调均匀,用笔填入准备好了的轮廓之中。达·芬奇、拉斐尔均采用此法。还有在物体外轮廓强化勾勒轮廓线和结构线,像波提切利等大家。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始终坚持使用平涂法作画。他的作品精致细腻,画面上几乎看不到任何显露的笔迹。如此光滑而干净的表面结构,没有娴熟的技巧是极难做到的。通常采用这种画法,画家需要以精确线条事先画出完整的素描底稿,对主体轮廓和调子有明确的把握,然后用油彩从局部开始依次画完。为使油画绘制过程表面肌理平滑均匀和色彩层次微妙过渡,通常要把颜料用油稀释后薄涂,中间还要用透明油色层层复罩,使层次光润丰满。有时用稀释后的颜料直接在画布上薄涂能显出画布本身的美妙纹理,尤其是在深暗的部分,显得轻松透气,无滞涩感。平涂法所呈现的画面笔触肌理是一种非常恬静优雅的美。
(二)厚涂法:是一种不透明画法。采用厚涂法造成绘制的画面凹凸的肌理感,画面色层厚薄对比强烈,运笔的方向和力度多变,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若改变色彩的明度,主要依靠在颜料中掺和白色或其他色彩的颜料来调节。有时,画面底层的色浆已形成斑驳的纹理,待干后再用大笔扫刷,便会出现十分神秘的肌理效果。在西方传统油画大师级的画家群里,伦勃朗是较早尝试利用厚涂出现复杂的肌理效果的。他涂色和运笔技巧丰富多变,常把厚涂、薄涂和透明罩色等技法十分巧妙地结合。他用厚颜料在画面上物体的亮部堆出浮雕般的底层,再罩上透明鲜亮的色彩,产生极富于感染力的视觉张力效果。大家熟知的《晚年自画像》其代表性作品。
油画中的厚涂画法,一般先薄后厚,即肥盖瘦,背景部分基本上以薄色较多,立体部分或重要的部分多用颜色较厚,塑造强烈的立体感效果。
(三)散涂法:是印象派画家们典型的笔法。散涂法重视色彩变化的细致的观察和表现,笔触是较为零碎的分离的笔触,互不连贯,每一笔都可以是不同的色彩,这些笔触往往是以比较粘稠的不加调色油稀释的颜料直接画在画布上的,有些是并列的,有些是重叠的,逐步叠加,直至完成。前几年,法国印象派大量作品曾在中国展出,是中国的油画家们难得的一次不出国门就能见到真迹的机会。印象派大师莫奈的风景画《池塘中的睡莲》就在此次展览之中。这是最具印象派技法特征的作品。仔细品味和揣摩,能发现他作画时用色干厚、含油极少。有资料透露,莫奈常把买来的颜料反复吸去一部分油脂,使颜料含油量减少再用来作画。《池塘中的睡莲》《鲁昂大教堂》等作品表层的颜色是层层复加的结果,作画中色层之间留有空隙,使前后叠加的色彩相互辉映,尽管用笔十分自由粗放,但色彩变化却细微纷繁,耐人寻味。
采用散涂法作画,被用在各大美术院校的基础色彩训练试验当中,并作为主要的绘画表现技法。因为散涂笔法能在作画过程中,自由挥毫抒发情绪。相对其他油画技法来说散涂法是最易被采用的一种作画方法。笔触肌理效果在散涂法为主的画面上有一种“编织感”,并产生出生气勃勃的视觉美感。
(四)视觉调色法:调色并非任何时候都要在调色板上直接进行。当把一种色涂在另一种色旁边,在一定距离看的时候,你就已经在用视觉调色了。利用人的眼睛自我调节颜色,这样的现象在印象派后期修拉与西涅克的作品由点彩技法作了最好的验证。点彩派画家改变了色调的构成成分,结果,视觉的调色远比用相同的颜色在画板上调出的色鲜明得多。例如,他们把两种色——蓝和黄以极小的色点紧紧地排在一起,而代替直接把绿色涂上去。在一定距离看去,这些蓝点和黄点似乎就调合成了绿色。
当从一定距离去看时,所有的色点都调和在一起,显示为单一的色块,无数点的交织,构成了闪光和动感的风光明亮的效果。而这样的效果,有时使色与色并置造成颤动、闪烁的视觉效果。虽与散涂法有类似之处,但其笔触更短,排列更规整,有时不免会有些单调。
三、笔触肌理的表现价值
作为油画的重要艺术语言之一的笔触肌理,在作品的艺术表现上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其一是具有模拟性。在写实油画的作品里,物体在一定空间里的具象特征,主要是通过点、线、面、色彩等诸多造型因素得以体现的,而笔触肌理的恰当运用则能够大大加强物象的再现性。客观物象的材质和表层结构是丰富多样的,以画面的肌理效果来模仿不同对象的质地,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古典主义、写实主义的许多人体油画作品中,肌理的细腻光洁是与人体皮肤的质感相一致的。而为了刻划岩石的坚硬、残墙的破旧,画家们又创造性地采用模拟生活中物体表面粗糙的纹理。其二是具有绘画性,在许多油画作品中,画家顺着光线的方向行笔,增强了光的放射感;在描绘球形或圆柱形的物体时,有的画家喜欢采用弧形的笔触,取得一种适应。用笔触肌理的变化描绘较为柔和含混的远距离的效果,用起伏不平的笔触肌理则表示靠近的视觉效果。例如俄罗斯巡回画派的不少油画作品,使呈现在背景前的主体被厚重的颜料堆塑出来,与平薄的背景色层形成透视对比,使主体更突出、更立体。其三是具有独立表现性。多种情况下画家运用不同的笔触肌理效果,并不总是为了模拟客观物象的表面形态特征,有时仅仅是造成悦目的形式美感。多样与统一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笔触的肌理变化可以增添画面的趣味性,作品表层肌理组织结构的粗涩与光滑、清晰与模糊、厚与薄、枯与润这些绘画形态各异的对比关系,使画面增加意想不到的生动感、丰富性。反之,若采取某种笔触肌理一再给予重复,则又可以增强画面的统一感。这种情况在某些非具象的绘画中更明显。就形式而言,笔触肌理的对比效果还能造成画面的视觉中心,将观者的视觉注意力吸引到兴趣点上。当然,笔触肌理的形式的轻重缓急,笔触的方向、形状,并不单纯为了悦目,更为重要的是有助肌理形态传达情绪,抒发心怀,传递感受。表现主义画家们狂放不羁的跳跃性笔触与他们力图在作品中表达的主旨是完全一致的。而照相写实主义画家作品中,平板单调的画面肌理,同样也反映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客观的、冷漠的态度。
四、结语
笔触肌理是油画语言的组成部分,作为绘画语言,要求画家能够自如地驾驭它,灵活地运用它,体现画家的作画能力,使之成为画家个人的性格语言。当然绘画终究是绘画,它只能作为自然物象的复制,而不是真实的物象本身。绘画中的任何笔触肌理技巧,只能是一种表现手段,而不是绘画的全部。不断运用笔触肌理,在作画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表达形式,应该是当代油画家长期关注的。总之,由于笔触肌理在油画艺术表现上的价值,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学习和研究油画的重要课题。1.[美]露西娅·阿·赛勒姆.油画色彩教程[M].邓福星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2.丁一林编著.油画(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
3.[美]马克斯·多奈尔.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丁一林、胡明哲.选型与形态[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