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文化元素开创的西方文化新视野
王光辉
一年一度的“国家大剧院舞蹈节”于2016年10月9日再度拉开帷幕,此次持续60天的时间内,国家大剧院呈现了来自全球不同地区优秀舞团各自的舞蹈精品剧目,从芭蕾到现代舞,从经久不衰的经典到首次上演的原创佳作,而此次艺术节,全球知名华人舞蹈家沈伟再次带着经典作品《声希》与《地图》回国演出。而早在2014年11月,沈伟就应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之邀,率其舞团连续三晚在国话剧场进行名为《声希之夜》的演出,当时得以有机会第一次走进剧场近距离观看沈伟的作品。而这一晚演出带来的震撼让我仿佛回到2008年奥运,同为沈伟编创的开场舞《画卷》在中国传统乐器古琴深沉蕴藉、潇洒飘逸的琴声中用肢体绘出一幅中国水墨画卷,展示出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
一、跨越东方古典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背景
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的沈伟,自幼就在父亲的陪伴下学习湘剧和绘画,正是幼年时期对于艺术天赋的发掘,为沈伟成为现代舞蹈家埋下了伏笔,20世纪80年代,沈伟偶然接触到来自加拿大的现代舞团表演,全新的舞蹈语汇、丰富的身体语言、不拘一格的呈现方式立刻让他产生了渴望,之后他进入广东现代舞团学习,并在之后通过荣获中国全国现代舞比赛编舞及舞蹈表演一等奖,取得“尼克斯/路易斯舞蹈实验室”的奖学金,从而得到机会踏入纽约开始国际舞蹈生涯,在异国的日子,他投身现代艺术,一有机会就进画廊看展,将自己全身心浸透在现代艺术中,看展览、观摩演出、教课,和不同艺术家交流,就是他全部的生活,在越来越接近西方的文化根源的同时,沈伟对中国文化的概念也愈加清晰。《声希》剧照
中国水墨画讲求以形写神,不拘泥于形式,而更讲究神韵。《画卷》中舞蹈演员独特的肢体语言,正体现出中国水墨画这种特有的逸趣和韵味。琴声悠扬,水墨尽染,充满中国古典文化的淡雅神韵。作品中一席画卷缓缓铺陈开来,画卷上,墨迹漫卷,流淌变换,用肢体做墨迹,表现中国水墨画的写意。而后随着舞蹈演员的动作,洁白的画纸上出现了起伏回旋的线条。画作完成后,原本被铺陈在地上的画纸被凌空提起,一副山峦交错,起伏连绵的水墨画,呈现在观众眼前。
《画卷》演出之后,2012年11月,沈伟率团巡演中国国家大剧院和香港“新视野艺术节”,与十八年前出国相比,回到祖国时除了一身荣耀的光环,更是多了一份东方文化艺术传播者的使命。作为一个华人舞蹈家,其艺术作品能够被国际上多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所接纳和欣赏,这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份荣耀。从被接纳和欣赏,直至影响不同国家艺术家们对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模式和开发,这无疑是对沈伟东方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的认同。
二、西方现代肢体中透射的东方禅宗哲学
此次《声希之夜》中的经典片段《连接转换》便是其原型,这个结合多媒体科技的作品展现了舞蹈带来的更多新的可能和灵感。如果说《画卷》中肢体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韵精神,将中国水墨画中山水元素融入舞蹈的创作让中国文化元素更加鲜明的话,那么《连接转换》中不绝如缕的身体与身体、身体与空间及场地的即兴接触则更加凸显出在连绵不断的气息中如行云流水般划过的肢体。舞者的身体如浮在空中的云朵般轻盈,静水深流,运用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舞蹈时在画布上留下痕迹。《声希之夜》分为上下半场演出,全部的作品都取自沈伟各阶段的代表作。上半场除了《连接转换》的片段外,还有《静止的移动》以及《集体措施》中的经典片段,整个上半场的演出并没有割裂开来,而是一贯而出。下半场整个半小时,则上演完整的作品《声希》。
《声希》剧照
《声希》是沈伟最负盛名的作品,创作于十五年前,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西方殿堂级舞蹈家的地位,成为欧美知名度最高的华人舞蹈家。舞蹈《声希》的英文名为“folding”,意为不停地折叠,表达一种进行的状态。作品取意为道家老子《道德经》中的“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编导在作品中展示出对于人类生命、生与死、轮回和自然的体会,一种东方哲学对宇宙、生命的宏观意识。这个屡获国际大奖的作品,以东方水墨画为背景,舞台后方是清代画家八大山人的画作,灯光明暗交叠,闪烁不定。整部作品与同时期作品《天梯》《馀音》的舞蹈语汇类似,呈现出极简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水乳交融,完满结合。背景音乐是John Tavener的手铃与弦乐四重奏《处女最后的安眠》,结合西藏摩诃迦罗佛教徒的吟诵。在僧侣的颂咏中,舞者们全部白面高髻出场,拖曳着赤色与深黛长裙,高耸的发髻和面无表情的脸让舞者仿佛褪去活人血肉的温度,像宇宙中的异形者,像梦境中移动的希腊古典雕塑,仿佛大理石像般以简单到几乎不能被察觉的肢体动作在舞台上缓慢流动,让人感觉仿佛闯入编导设定的无垠梦境。
三、呼吸吐纳间绽放的东方古典美学精神内核
《声希》是在一呼一吸之间的,是缓慢却流畅的,生命在之中绽放,而后衰败,轮回反复。开场时,在两团虚柔的光晕中,是一段僧人诵经的声音,接着是一阵藏传佛教中喇叭的声音,那声音仿佛要将人的灵魂抽走,带入循环往复的生命轮回之境。两个半裸着上身,身着红色曳地长裙的舞者从舞台前方的两条光廊迈着小碎步游进舞台深处的八大山人游鱼画,只留给观众们美妙的背影便匆匆掠去。然后是两条、又两条,他们背对着观众站定,忽的如同飞升一般用脚勾住裙尾,急速旋转而坐。舞台的前方一抹黑色则像是被时间忘却一般,停留在黑暗中。终于,一个裹着黑裙两人高的身影缓缓进入舞台,它仰颈观望,再缓缓地动作,上面的舞者从另一位舞者身上滑下,两个头颅同时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他们的下半身始终结合为一体,如同同生共死的双生,让人感到绝望和窒息。之后出来几组黑衣舞者,都是两人合为一体,有的如同希腊神话中的人头马一般,更多的让人感觉是将生命合为一体的双生花。在舞台之上,他们有的居高临下,傲然站立,另一方则后仰着地,仿佛失去生命般枯萎凋零,他们在舞台上翻滚、游动,似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缓慢地移动,却无法丢弃体中已经凋零坠落的另一半,沉重地拖曳着缓缓移动。以美丽阐释死亡,用平静进行宣泄,正是这其中蕴含东方哲学“哀而不伤”的精神内核。沈伟对当代艺术舞蹈界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他发展了名为“自然身体发展”的独特的技术体系。《洛杉矶时报》曾这样评价:“沈伟对舞蹈语汇的再创造,关键在于运动的动力,从舞者身体的任意一点向其他点移动的方式。它超越了任何关于‘舞步’或‘直立为主的编舞’的传统。”他认为当代许多媒体或个人对于现代舞蹈艺术的认识都有些许的差异,大多数人从根本上将艺术归为一个纯粹的感性的过程,而艺术恰恰是需要融合十分的理智,结合充足的智慧进行创作的,尤其是舞蹈艺术,现代舞蹈艺术是一个巨大的范畴,现代舞蹈艺术创作也并非舞蹈艺术家们简单地为叛逆传统而做出的特立独行之举,而是艺术家们将自己对于世界的感知认识或了解看法,经过自我认识重新提炼和发展出来,与人沟通。现代艺术并非叛逆社会,恰恰与此相反,它是在社会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推进产生新的观点和认识。
《声希》整部作品用极简的舞蹈动作阐述了极尽克制的哀痛,脆弱的生命,落寞又虚无。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兼具东方阴柔,意境为先的审美特色,内隐着对于生命的哲学,又不失西方当代剧场表演的多元化。在西方剧场的形式中探寻出东方古老文化的结合方式,探寻出当代剧场舞蹈表演的更多可能性,不失为出自东方美学与西方透视传统结合而成的奇观,再没有多余的语言足以形容。
王光辉: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