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科技创新的设计考量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3086
张军

  设计史上,每一次科技革新都会带来设计形态的裂变。没有摄影术的发明,平面设计的面貌可能大相径庭;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线装书也不会成为书籍设计的经典品类;没有“艺术与科技的新统一”,包豪斯产品怎能成功吸引大量的消费族群?如此,科技进步对于设计的影响可见一斑。从设计的视角考量科技创新的行为方式,有助于认识设计形态表征下的本质。

  一、低技术承接设计文脉

  “设计的本质是有意图的创造性行为。从技术层面看,它可以是造型、造图、造像、造物、造景,直至造境……设计之物象反映了设计师的眼光与创造力的水平,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物象所在区域的文明(既有精神文明也有物质文明)发展水平。”富于地域特征的传统技术通过“创造性行为”,传承设计文脉,构建区域文明样式。这些传统技术的“创造性行为”是伴随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环境的,并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不断改进。

  (一)低技术具备可持续设计的天然属性

  詹姆斯·沃尔本克(James Wallbank)在其低技术宣言(LowtechManifesto)中宣称:低技术是群众的技术,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并为大众服务的技术。低技术有五个特点:成熟,易操作,成本低,易普及,富有地域特征。低技术的属性符合“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设计理想。“因地制宜地使用低技术,探索适合自身条件和发展需求的技术模式,既能促进技术水平的进步,又对地区文化起到保护作用,对地区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低技术的传承中,民间工艺的设计思维得到延续,沉淀下了本土特征,保留住了传统文化。

  在日本,20世纪70年代末发起的“—村一品”运动中,以低技术为造物手段的特色产业振兴起来。各村因地制宜,开掘本土特色:以射干贝制作的贝壳工艺品;以天然葫芦刻绘纹样的旅游纪念品;以家庭编织渔网技术编制标志绳索、篮球网等;还有其他利用地方特色的木、石、土等材质结合传统工匠技术开发的工艺品制作产业。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是基于高科技发展的大城市病背景,以节省能源、保护环境为地方产业振兴趋势的设计活动。在特色产品乃至形成特色产业的过程中,低技术属性为可持续设计提供了自由驰骋的空间。

  在我国,以低技术为支撑力量的传统工艺已经被纳入“十三五”规划,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非遗”生态保护的实践理念,明确了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内涵。特别是“工匠精神”的提出,意识到“技术代替艺术、机器代替手工、共性代替个性”的高技术弊端。与振兴传统工艺相对应的“工匠精神”的提出,深挖了低技术的内在精髓。2015年12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2016年1月14日,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的实践理念。4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学术论坛”,围绕“工艺美术如何传承工匠精神”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对“工匠精神”的讨论中,提出了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工艺美术带来的问题:技术代替艺术、机器代替手工、共性代替个性等对“工匠精神”的冲击。2016年底,文化部非遗文化司主持完成《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起草工作。在会签相关部委后,由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二)低技术通过“试错”更新设计样式。

  在传承低技术过程中,技术不断革新。这种革新常常以“试错”的方式开始,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进步。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同铜器制作技艺为例,俚语:“铜匠没样儿,越打越像!”没有设计图纸,铜器艺人凭借锤、錾、手的配合捣制出了代代相传的物件儿。在低技术的缓慢捣制中,胸中之象越发清晰,渐进为手中之象。为了满足人们的多元化审美需求,有两位铜匠艺人经过几年屡败屡试的实践,于2014年成功更新技术,发明了让铜器色彩斑斓的方法——“混铜”技艺。“混铜术”利用紫、黄、白铜料的熔点差,适时引导三种铜料融汇一体。唐绪祥先生认为:大同铜器“混铜”工艺的出现,是中国青铜器传统工艺“金银错”的延续和发展。所谓“金错”,就是在铸造的铜器上用金丝或金片镶嵌成各种华丽秀美的纹饰或文字,然后用错石(应作厝石)在器表磨错光平。还有“铜错铜器”,“这类铜器以铜错纹饰者为较多,……这种纹饰皆预铸为凹槽(凹槽接缝有上下错落处,故推知为预铸),再以紫色金属(紫铜)镶嵌之。”不论是“金错”还是“铜错”,关键工序都是镶嵌和磨错,是在铜胎单面施艺,是两种金属质料的拼接;而“混铜”技法的不同在于熔炼和锻打,铜器的色彩变化表里如一,紫、黄、白三色纹样融汇一体,浑然天成(如图1)。

  在书籍设计实践中,延续日本设计大师三浦康平、福田繁雄的书口设计,吕敬人先生设计的《梅兰芳全传》,能通过细微的左右捻动,在书籍切口上分别呈现梅兰芳的舞台和生活形象(如图2)。目前印刷厂常用的四色胶印机如:日本RYOBI良明利优比印刷机,对小于0.1毫米的线条不能有效印刷。在纸张切口的细微空间展現两个不同的图像:需要将图像按页数作均匀分割并计算出每一帖纸张厚度的切口数值补差,加上准确和毫厘不差地印刷、折页、装订、切割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技术的挑战,是设计师与印刷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通过不断实验、消除技术误差,才能实现设计师追求的理想效果。

  二、高科技裂变设计形态

  “高科技是高水平的新兴技术和尖端技术,具有独创性、渗透性和扩散性……会引起传统技术结构网络系统的整体性变革,甚至会使整个产业系统产生根本改变。”高科技具有的强渗透性和不断变革的特征,对设计思维冲击是革命性的。较之低技术的脉脉温情和徐徐渐变,高科技推动下的设计形态是裂变性的。设计造物是艺术的造物,包括物质性内容和精神性内容。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的。任何形神兼备的设计形态都是两者的融汇统一。以设计形态裂变的路径为视角,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梳理。endprint

  (一)物质形态的裂变强调实用

  設计的物质形态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物质形态的结构和功能变革,是实现实用目的的关键,其内在动力是高科技促进下的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在我国,从结绳记事到镂于金石、书于竹帛、再到纸质书籍的出现,每一步更加实用的设计形态都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在西方,18世纪蒸汽机的推广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钢铁、玻璃等新材料的运用,才有了英国服务世界工业博览会的建筑“水晶宫”,才有了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解决人类环境和能源问题的实用设计形态越来越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日本馆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馆壁使用含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膜结构”包裹,白天能透过阳光,还能利用太阳能发电,让建筑物夜晚发光。

  高科技的完善和推广必然会引起设计形态中传统技术结构网络系统的整体性变革,甚至会使整个设计产业产生根本性裂变。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激光、自动化、数码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给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工业设计都带来了革命。包装、展示、广告、公共艺术等各个设计类别有了新鲜的设计思维;UI设计,多媒体终端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异军突起。以书籍设计为例:古代线装书形态轻柔、印刷清晰,即适于旅途携带,也方便枕边伴眠。现代电子书储量巨大、多媒体效果纷呈,目前仍以平板电脑为终端。在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中,电子书的结构有了变革的可能:日本千叶大学开发出厚度只有0.1毫米的电子纸。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柔性显示器显现出了巨大的市场规模,三星、LG、日本的SEL、Apple、PIlilips、上海天马等诸多行业巨头都在全力推进柔性显示器的研发,柔性显示器必将引领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发展。这些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电子书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与阅读相关的设计产业的变革。

  (二)精神形态的裂变追求宜人

  设计的精神形态,即装饰、形式、符号、纹样的表征。当下,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对设计表征的塑造手法也多种多样。似乎只有想不到的效果,而没有完不成的工艺。就平面设计而言,除各种印刷手段外,象起凸、压凹、烫电化铝、烫漆片、过UV、鎏金、覆膜、激光雕刻等等各具特色;多媒体设计中,数码电子科技、自动化装置、3D打印等技术也应有尽有。不论高科技手段给设计表征带来怎么样的裂变,实现设计美始终是设计师的理想。

  设计美的构成包涵两个层面:一是形式与内容的协调,如服装样式与人体结构之间、包装装潢与商品之间完美结合;二是形式与功能的协调,如产品造型有利于其功能的发挥和使用的便利。如品牌设计,就是追求企业表征和内在精神的契合在品牌塑造中,首先要对企业理念、员工精神作深入调查,然后进行设计工作。从基础系统的图形、文字、色彩、辅助图形的搭配到应用系统的包装、宣传、导视等,都要体现企业的理念。单从包装设计看,靳埭强先生称之为“品牌包装”,就是强调了包装部分与企业品牌的统一关系。更具体一点,如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对屈臣氏蒸馏水的容器设计:首先,明确新容器承担的功能——提升生活品味的层次,不再停留在解渴和健康的基本诉求上。接着处理设计美的两方面关系:一方面形式与内容的协调。以水为主题,以柔和的弧度与手感塑造与众不同的外观。另一方面形式与功能的协调。将瓶盖设计成水杯,提升时尚感的同时解决分次饮水的问题。

  高科技塑造设计之美的过程是动态的,是在设计师对高新技术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协调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功能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使外在形式体现内在质量,引起人们心理情绪上的正面评价,并形成习惯性认可,这样便有了形式美。”任何盲目追求高科技时髦的行为都是丑陋的设计。

  三、结语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与“设计就是生产力”表明了科技创新和设计创意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设计和科技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科技不断进步,设计也在快速发展。科技和设计相互促进,不断开拓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应该关注高新科技的发展与裂变,并恰如其分地体现在设计形态中。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完善形式和内容、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创造设计之美。我们也不能忽略饱含情感的低技术手段,不能轻视呼唤传统精致文化生活回归的“工匠精神”。只有如此,才能在高科技裂变设计形态的人类文明发展中,延伸设计文脉,坚守可持续设计的底线。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