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抽象表现性绘画形式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3069
申飞

  在大众眼中,“内容”往往比“形式”更重要,仿佛对形式的强调就意味着对内容的忽视,实则不然。德国哲学家卡希

  尔就曾经说过:形式不只是可感知的物化媒介,同时它还深刻地反映出结构、布局、形态、色彩等内容,正是这些东西感染了观众。此处所指“形式”,便是这样一种关联绘画与招贴两种艺术的重要属性。

  现代招贴设计的形式演变与 20世纪之后非再现性绘画的迅猛发展颇有渊源。从包豪斯到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从构成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招贴设计中抽象表现性绘画形式的应用随处可见。本文选取国际设计大师卓思乐的招贴设计作品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是因为他的招贴设计很少使用具象写实的图形图像语言,而是对客观物象的形式要素进行了概括化、表号化的处理。虽然其招贴设计风格多变,但是仍然体现出明确的抽象表现性绘画的形式逻辑,散发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情绪张力。卓思乐在招贴创作中广泛吸收了各种抽象表现性绘画的形式语言,所涉猎风格也包罗万象,但其中最具有典型特征的是以下几种:

  一、直觉与精神的体验——构成主义绘画形式应用

  作为艺术家,卓思乐涉足的领域不仅仅是设计,他还是著名的瑞士维利绍音乐节的艺术总监。他最有代表性的招贴设计也是以爵士乐为主要表现题材的。卓思乐总是试图将音乐与招贴设计之间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音乐性也成为其招贴设计风格表现的某种“内在必需”。这一点与 20世纪初期最早从事抽象绘画创作的构成主义大师康定斯基高度相似。康定斯基就曾经认为绘画要想摆脱物质主义的束缚,就需要向纯抽象的艺术形式——音乐学习。他认为一旦复制对象的方法成為艺术的基础,艺术就失去了它的灵魂。因此,“抽象”的视觉符号和色彩(图 1)就成为他表现个人直觉体验的重要元素。虽然康氏的符号学和色彩心理理论的阐述有别于精确的科学判定,但是对卓思乐的招贴创作仍然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1]对于卓思乐而言音乐就是流动的招贴,而招贴则是凝固的音乐。他运用个性鲜明的色彩和即兴创作的符号表现出一种奔放的节奏韵律和自由的精神特质。在1989年设计的一款维利绍音乐节招贴中(图 2),他用松弛的点、线、面笔触表现爵士乐的演奏场景,用红、黄、蓝、绿四种调性很高的颜色烘托出一种欢快的气氛,符号与色彩交相辉映,宛如一首繁华的交响诗。

  二、理性与秩序的构建——风格派绘画形式应用

  与上述类型的招贴设计相比,我们在卓思乐的另外一些作品中居然看到了完全不同的绘画形式,那是一种凝练、冷峻而充满理性的审美体验。虽然与那些形式活泼的作品大相径庭,但其本质均产生自一种抽象心理机制,即对外在世界的疏离和追求精神安息之所的抽象冲动。我们在卓思乐于 2003年为民族传统乐团设计的一幅招贴中仿佛看到了蒙德里安绘画的影子,卓思乐对画面处理的手法无论是背景图式还是色彩均与这位荷兰风格派绘画大师如出一辙,纯几何式的构图以及原色的搭配恰当地表现出招贴的主题和内容,营造出一种纯净之美。

  三、形与空间的控制——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形式应用

  根据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在设计过程中手会体现出多种价值,即数码式、触摸式、手工式以及手眼互侵式。处于数码状态时,手蜕变成为手指,完全服从于眼。设计师往往会被动选择计算机预先设定成型的视觉对应形式,导致很多设计作品千篇一律,程式化现象严重。而运用绘画语言,特别是非具象性绘画语言进行图形和版式的创作,“手工”的价值便会凸显出来,手的空间里会出现触觉指称,手感与视觉之间便达到一种平衡。 [2]卓思乐也曾经强调:当今很多设计师都忘记了用“手”去表达,而是用电脑去设计,但电脑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师的所思所感和动手能力。卓思乐在很多招贴的创作过程中都借用了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图 3)的绘画方式,巧妙的将“所指”图形蕴含在“行动”产生的自由奔放的笔触之中,通过对画面空间深度关系的抑制,材料的个性和自然气息便流露了出来,制造了独特的心理空间和视觉冲击力,实现了对招贴画面中形与空间的有力控制。如在戏剧招贴《伤寒玛丽》(图 4)的画面中,他运用一种狄俄尼索斯式的狂放笔触隐喻的构成了伤寒原带者玛丽 ·梅伦的恐怖瘟神形象,喷溅四射的色料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震撼力和精神压力,仿佛身临其境般的体会出那场瘟疫灾难带给美国社会和民众的恐慌。

  结语

  纵观瑞士籍国际设计大师尼古拉斯 ·卓思乐的设计生涯以及设计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艺术美学和绘画风格的滋养。但是抽象表现性绘画形式对其招贴设计的观念、创作过程和风格流变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卓思乐将抽象表现性绘画与招贴设计纳入一盘棋局,形成一个共生对弈的视知觉场域,他也因此获得了“视觉歌者”的美誉。作为长期接受现实主义、写实主义艺术熏陶的国人,对于非具象性艺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比较有限,能从心理学、符号学和美学层面解读此类艺术者更数凤毛菱角,殊不知对于艺术和设计专业的从业者和广大学子而言,这是巨大的视觉资源的缺失。在全球化设计语境日趋成熟之时,以卓思乐招贴设计作品为例探讨非具象性绘画特别是抽象表现性绘画形式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对于提升本土设计教育的视觉素养,完善设计学术的风格史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张坚.视觉形式的生命[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4.

  [2]陆兴华.拿手,还是合手?[J].新美术.2014(3) .

  参考文献:

  1.

  田自秉.论形式美[C].设计史研究.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7.

  2.

  [美]萨拉 ·柯耐尔.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史[M].欧阳英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2.

  申 飞: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副主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