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纪录片没有爆款,却也出现一批优秀作品。总体来看,人文历史纪录片数量较大,制作也较为精良,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新的诠释。社会现实纪录片则以纪实方式观察正在剧烈转变中的社会,关注现实,冷峻思考。自然纪录片再出新作,标志着中国纪录片自然领域的新探索。
一、 2016年中国纪录片作品的类型特征
(一)人文历史纪录片
人文历史纪录片一直是中国纪录片较为成熟的类型,也是视听手法创新的试验田。 2016年,人文历史纪录片制作数量多,制作水准较高。一方面正值国家多个重大纪念日与战略主题,另一方面技术美学为人文历史纪录片提供了创作新空间。
2016年,宣教型作品发挥了广阔的影响力。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一批记录中国共产党历史与共产党人的纪录片应运而生。 6月14-29日晚 8点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 32集纪录片《筑梦路上》由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承制,该片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的三十多件大事为主轴,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 95年历程。这是迄今为止中共党史文献纪录片中体量最大、跨度最长的一部作品。 2016年7月1日,东方卫视和上海新闻综合频道播出了纪录片《面向世界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十几个国家的拍摄和近百位各国政要的采访,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国家政党的交流。 5集电视纪录片《重生》于 6月 28日21:03起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英文版通过网络平台面向海外同步播出。该片采用全本情景再现方式,邀请美国《纸牌屋》团队参与制作,这是一种新尝试。
2016年,正值长征胜利 80周年,各电视台和制作机构纷纷推出纪念纪录片。全景纪录片《长征》于 2016年10月1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播出,由央视科教频道出品。作品采用宏大叙事风格,通过亲历者讲述、历史遗迹寻访等方式再现了那段传奇历史,体现了国家立场与当代视角。著名导演陈光忠评价《长征》具有历史见证和心灵见证的双重性。《长征》播出后,收视率 0.83%,网站点播总量 2200万次,海外视频浏览量 8万次。《长征纪事》于 2016年10月17日-19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晚八点播出。该片从历史影像、绘画作品、红军将领当年的笔记等方式切入历史,注重史实挖掘,大规模展示了长征时期的文物和档案。域外视角为长征表达找到新视角。 8集纪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于 10月17日在央视军事频道播出,从外国记者作品、媒体报道、艺术创作里挖掘出大量关于长征的文献,呈现了一个国际视角下的长征。《薄复礼的长征》于 10月15日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该片以英国传教士薄复礼跟随红军长征的经历为主要线索,采用情景再现、历史遗迹寻访、文献展示与人物访谈等方式,表现了薄复礼眼中的长征。
2016年,围绕“一带一路”、反腐败等重大事件涌现出了一批相关题材纪录片。 9月5日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纪录片《一带一路》,讲述“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历史遗迹。该片在 G20峰会期间播出,收视人群超过 5亿。《人民日报》刊发 3篇评论文章,央视《新闻联播》发布专题评论,爱奇艺评分高达 9.2分。 11月14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8集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该片以个体人物讲述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文交流。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司徒兆敦认为《一带一路》“将宏大主题落在地上,拍人的生活,人的命运”。此外,还有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播出《海上丝绸之路》等。
《永远在路上》是一部具有社会震撼力的作品,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 2016年10月17日央视综合频道晚 8点播出,收视率达到 1.09%。这是近年来反腐成果的集中展示,对于观众是震撼,对于官员是震慑。中国云集将来传媒与韩国 KBS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超级亚洲》在优酷、爱奇艺、微鲸、 BesTv等四大新媒体平台同步首播,并同步在 KBS电视台播出。该片从巨大市场、新型科技、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与物流等诸多领域展现亚洲走向全球经济版图的步伐。 2016年还出现多部表现国家工程的纪录片,如《飞天梦》《深潜》《天路故事》《创新之路》等。
历史文化纪录片一直是中国纪录片艺术水准较高的类型,大多制作精良并凝聚着创作者在视听语言与叙事方式上的创新。 2016年1月1日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孔子》用国际视角再现了孔子的生活、思想以及他对于中国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 8月24日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 26集纪录片《历史的拐点》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提炼出中国历史发展中五个关键节点,重新读解历史。 2016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张同道教授的文章称《历史的拐点》“在历史言说与大众接受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为历史纪录片拓展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新空间”。
从现实中寻找传统文化的活力,这是 2016年中国纪录片的一大特点。 1月26日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传家》挖掘了中国人世代相传的习俗伦理和情趣品味,并制作 67集微紀录片在互联网播出,每集以 5分钟的篇幅呈现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5月20日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功夫少林》讲述了少林功夫的绝技以及功夫背后的文化。 5月20日江苏卫视晚间 920时段播出的 6集纪录片《本草中国》展现了中药从自然生长、采集挖掘到研制过程,透视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首播收视率高达 0.83%,超过了《天天向上》等综艺节目。
(二)社会现实纪录片
现实题材纪录片深入当代,洞察社会热点与心理,为后世留下一份影像图志。医疗、养老、工匠精神、美食与情感心理成为 2016年纪录片关注的焦点。 6月11日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 10集纪录片《人间世》,历时两年记录了大量的生命故事,重新诠释医生的职业与局限,生命的脆弱与无奈。上海地区首播收视率高达 3.09%,豆瓣评分 9.6。同样聚焦医院的还有 12月16日上映陈为军导演的《生门》。该片聚焦“生命诞生”这一主题,从一间产房折射出人情冷暖与人性迷宫。《生门》在全国举行 100场“先看片后买票”的点映活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均刊发相关评论文章。
工匠精神是政府倡导的主流话语。 2016年6月21日,优酷视频播出了 20集《了不起的匠人》,记录 20位亚洲匠人与他们的作品。该片总播放量接近 6500万,单集播放量 300万,创优酷纪录片历史最高纪录。 10月1日,东方卫视《大爱东方》栏目播出《上海工匠》第二季,倾力打造“工匠偶像”。《我在故宫修文物》于 2016年1月7日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以专家修复文物的生活揭示了故宫的神秘一幕。该片电视播出反响一般,但在互联网上引发广泛关注,豆瓣评分高达 9.4分。由此片改编的同名电影于 12月16日上映,最终收获 607万票房。这似乎传递出这样一种讯息,纪录片作为一种相对小众的文化产品,其中某些元素会借助互联网传播找到特定受众,进而激发起群体热情。
2016年,多部养老题材的纪录片作品出现。由赵青导演的独立纪录片《我只认识你》记录了一对老夫妇面对疾病携手相伴的故事。甘肃卫视播出的《养老中国》以20位中国老人的故事,从时代背景、养老途径、医疗护理等诸多方面探讨了中国当前的养老问题。该类题材的纪录片还有《当你老了》等。
美食题材纪录片自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始终热度不减。 2016年1月7日,由北京东海麒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陈磊导演的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延续了《舌尖上的中国》风格,通过中国土地上一个个奇绝的年货食物,串起关于新年的故事。 4月30日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寻味顺德》,展示了顺德独特的美食与人文气质。而《新疆味道》也如数家珍式地展示了新疆美食,也成为网民的爱宠。
2016年两部中国纪录片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获奖。范俭导演的《摇摇晃晃的人间》获主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纪录片用诗意镜头表现了农村脑瘫女诗人余秀华成名后离婚的经历。《塑料王国》获新人单元评委会大奖。青年导演王久良继《垃圾围城》之后,再一次聚焦环保问题,拍摄了有着三十多年废旧塑料加工历史的沿海小镇。 2016年现实题材纪录片还包括《我从新疆来》《谈婚论嫁》《苦钱》等。
(三)自然题材纪录片
2016年,自然纪录片创造了新高度。 8月12日,《我们诞生在中国》上映,票房 6653万。这部美、中、英联合拍摄的电影由陆川执导,迪士尼自然跨国团队参与制作。该片以戏剧化方式,讲述了三个野生动物家庭——四川大熊猫、三江源雪豹、川金丝猴的故事。事实上,这确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而是以纪实素材剪辑的故事片。 12月31日,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自然的力量》,以自然地理面貌为构架,记录了中国境内变化多端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动物以及不同地域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生活方式。《自然的力量》依然标志着中国自然纪录片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与《自然的力量》这样的专业制作不同,《重返狼群》是人与动物之间的个体故事。讲述了一个女画家与一只从小养大的小狼的故事。另外,还有两部聚焦河流的纪录片——《美丽西江》与《塔里木河》。二、 2016年中国纪录片作品传播
2016年中国纪录片作品的传播渠道依然以电视台播出为主,但新媒体为纪录片带来更大的传播空间和更加多样的传播形式。纪录电影再次冲击院线,但成效尚不显著。在国际传播中,中国纪录片传播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提升。
(一)电视台播出
2016年中国纪录片传播效果保持了基本稳定。《永远在路上》收视率高于 1%,显示了反腐主题受到普遍关注。《长征》《一带一路》也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在收视率排名前十的纪录片中,中央电视台占 8部,这表明央视在纪录片传播中保持着核心地位,而央视纪录频道在上星频道中占据了前十中的 5部,说明它在纪录片传播中的实力。江苏卫视在 920时段成功播出《本草中国》,为纪录片进入一线卫视黄金时间提供了鼓舞人心的尝试。而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的《人间世》上海地区收视率达到 3.09%,创造了惊人成绩 (表1)。
(二)国际传播
2016年,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继续提升,进入国外主流媒体。
中央电视台是纪录片国际合作的主要平台。 2016年,纪录频道与英国 BBC合作了自然纪录片《猎捕》,与奥地利国家广播集团、法国 ARTE电视台联合摄制了《番茄的胜利》,与英国广播公司 (BBC)、德法公共电视台 (ARTE)联合摄制了《中国艺术》,与英国天空电视台、国家地理频道联合摄制了《大熊猫》。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高岸视野文化传媒、澳大利亚海之光影视共同制作《沉潜》,与澳大利亚野熊公司合作的二战主题纪录片《改变世界的战争》。这些合作作品不仅在合作方电视频道播出,而且发行到世界其他地区。五洲传播中心与一些国际主流传播平台合作,推动更多中国纪录片在国际播出。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合办了《神奇的中国》栏目,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办的《华彩中国》栏目,大量播放中国纪录片。此外,五洲传播中心的海外合作项目还包括与英国雄狮公司联合制作的《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与美国历史频道、新加坡 IFA公司、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联合制作《神勇突击队》等。云集将来与美国探索亚太电视网合作的《跟着贝尔去冒险》,与韩国 KBS电视台联合制作的《超级亚洲》,与韩国 MBC电视台合作的《伟大的一餐》等节目均在合作方主流媒体播出。
(三)全媒体传播
2016年新媒体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传播重镇。一些纪录片正是在互联网的话题发酵之下,成为热议话题的中心,收获意想不到的广泛关注。
《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电视台播出后迅速走红二次元文化著稱的 Bilibili网站,点击量超过 200万,累计有逾 6万条弹幕评论,片中故宫文物修复专家走红网络,引发了“故宫网红”等一系列文化现象。讲述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纪录片《重生》也在互联网走红, Bilibili网站单集播放量超过 10万次。来自弹幕网站的年轻人更是用“大片即视感”“业界
良心 ”“中共第一偶像天团”“教科书里走下来的周男神”等形容词褒誉这部“建党献礼片”。本年度的这两部与历史相
关的纪录片看似与年轻人的生活相去甚远,却恰恰获得年轻一代的热捧,这表明互联网的“长尾效应”正在纪录片领域越来越鲜明地显现出来,年轻一代的兴趣点是多元的,需要纪录片人深入了解。
(四)影视节展
2016年中国纪录片频频在国际电视(影)节亮相,并获得一些有分量的国际奖项(表 2)。
(五)纪录电影发展状况
从总体数量看, 2016年在影院上映的纪录片共有 5部,比往年相对较少。从票房上来看, 2016年中国纪录电影票房呈现两极分化,《我们诞生在中国》获得 6600万的票房,另有四部纪录电影获得百万以上票房,票房最低的只有 13万。《我们诞生在中国》借助迪士尼团队的精湛拍摄以及著名导演陆川、著名演员周迅的名气,获得较高票房,超过了之前上映的《海洋》,这表明中国纪录电影市场还有深厚潜力可以挖掘。
而相对小众的纪录电影,为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纪录片人积极寻找新途径。《我的詩篇》开启纪录片 “众筹观影”的创新之举。 2015年7月,《我的诗篇》在吴晓波频道启动了长三角包场行动,多家机构纷纷响应支持,发起近百场包场放映。 2015年10月,《我的诗篇》发起全国包场观影行动,寻找“一百万个观众”。2015年12月,正式发起全国 “众筹观影行动”。一年时间, 1349位众筹观影发起人, 205座城市, 1000场点映。电影于 2017年1月13日公映,但首日院线排片率仅为
0.3%,第二天排片率下降到了 0.1%,且时段不佳。“我的诗篇”微信公众号、“大象纪录”微信公众号发起了“观影拯救计划”,积极结合潜在观众,向院线申请排片,及送票活动。最后,“我的诗篇”获得 179万票房。互联网时代,《我的诗篇》创造了纪录电影传播的新模式,虽然过程显得无奈,力量依旧单薄,但这是纪录片回归院线的一次有益尝试(表 3)。
三、 2016年中国纪录片文化美学特征
2016年中国纪录片文化多元趋势继续推进,戏剧美学主导、技术美学支撑的态势依然保存;与此同时,纪实美学在一定范围内回归,为纪录片带来更多生活质感。
2016年,主流文化在纪录片制作与传播中占据强势地位,尤其是长征、建党等重大革命历史纪念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主题,数量众多,品质较高,社会影响较大。值得关注的是,主流文化的表达方式更加开放、灵活,国际视角(如《震撼世界的长征》《薄复礼的长征》《面向世界的中国共产党》)突出了国际视野,而人性细节的凸显(如《重生》《致未来书》)则呈现了赢得年轻受众的努力。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联姻成为明显趋势。《我在故宫修文物》《传家》《本草中国》以传统中国文化题材为切入点,探索纪录片的市场空间,且取得相当的成功;《生门》《人间世》等作品关照现实,又企图打开市场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但《摇摇晃晃的人间》《塑料王国》《苦钱》《苹果树下》则保留了冷峻的目光,揭开那些被蒙蔽或漠视的现实。越是纷繁复杂的年代,越需要观察与思考,这是纪录片应该担负的责任。
大众文化与商业市场的舞步越来越协调,曼妙的节奏里折射出多姿多彩的社会图景。《寻味顺德》《老广的味道》继续用美食点燃观众的原始欲望,而《网红》《王菲——幻乐一场》则借助流行文化最大可能地贴近受众。
戏剧美学依然是 2016年中国纪录片的美学主题,全本情景再现成为新趋势。纪录片《历史的拐点》《重生》《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全部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从场景设计、演员表演到服化道都向剧情片看齐。《重生》重金聘请《纸牌屋》摄影指导马丁 ·阿尔格伦( Martin Harald Ahlgren)和他的摄影、灯光团队,用美国好莱坞顶级技术服务红色主题,这也是一道文化奇观。
纪实美学依然显示了独特的魅力。《摇摇晃晃的人间》《塑料王国》《苦钱》《人间世》《生门》《自然的力量》等作品为这个时代留下独有的烙印。观察视角、跟踪纪录是纪实美学的核心元素,那些富有质感的现场影像构成动人的段落。《我只认识你》里妻子味芳患上老年痴呆症,连丈夫树锋的名字也不记得,但她记得树锋是她爱人。《人间世》里那些生死抉择的瞬间,特别是 26岁的张丽君怀孕七个月却发现了肿瘤绝症,面对孩子早产与自己手术之间的尖锐矛盾。同样拍于医院的《生门》,夏锦菊面临失去子宫的危险,陈小凤则面临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的选择。《摇摇晃晃的人间》里女诗人余秀华在离婚过程中的表情与疑惑,久久难忘。这些纪实影像里的时刻具有生命价值与审美力量。
2016年,中国纪录片平稳前行。历史、文化作品制作水准较为稳定,影像日趋华丽,精致,但思想深度与美学锐度尚需提升,震撼人心的作品尚不多见;现实题材里出现一些思想力量与美学表达都令人珍视的作品,但数量较少。新媒体为纪
录片打开市场新空间,传播新格局,这是值得期待的兴奋点。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纪录片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批准号为15BC031。
刘 兰: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教师责任编辑:李松睿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