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晴日催花暖欲然”(上)——2016年度戏曲发展研究报告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1377
王 馗“晴日催花暖欲然”(上)
——2016年度戏曲发展研究报告

  王 馗

  2016年对于戏曲而言,无疑是一个持续拓展的关键期。戏曲界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特别是大力贯彻国办发(52号)《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本年度戏曲发展的氛围日趋良好,戏曲界的“文化自信”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各项戏曲事业不断地推向深入。尤其是国家和地方戏曲政策的连续出台,保障戏曲持续发展;各地继续搭建戏曲展演平台,戏曲创作活力持续增强;戏曲研究界对戏曲理论的引导,将戏曲的文化品格不断提升;在国家艺术平台上,戏曲创作方向与国家文化目标同步相趋。一年的戏曲工作映衬出中国戏曲“百卉争妍”的发展态势,欧阳修《采桑子》一阙所谓“晴日催花暖欲然”“水阔风高扬管弦”,正可以作为本年度中国戏曲摆脱“雾霾”、迎来春和景明的最好说明。

一、利好政策的强有力推进为戏曲良性发展铺平道路

在本年度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节特别强调:“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发展传统戏曲。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扶持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发展”等。将“传承发展传统戏曲”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点,显示了国家对于戏曲艺术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事实上,面对有着近千年发展历史的戏曲艺术肌体,如何彰显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组成部分的文化特质,如何破解它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难题,如何厚植它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的优势,如何推动它的优秀经典力作为人类所共享,是摆在戏曲界、文化界以及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不但要依靠戏曲界的创造实践,要依靠文化政策的通盘规划,还需要立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让戏曲真正地融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进程中,让戏曲作为真正的艺术来滋养中国人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上所强调的“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国戏曲所承担的文化之“运”、文化之“脉”,应该与戏曲艺术肌体一样是鲜活生动而生命力强健的。

  文化部始终关注着戏曲传承和发展的各个领域,借助切实有效的政策推进,来解决当前制约戏曲生存发展的各种困难,紧锣密鼓地策划、讨论和颁布的多项政策,都针对国办发52号文件所涉的各项要求展开。本年度文化部在成功推动昆曲“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之后,将剧种范围扩大到京剧和地方戏,通过戏曲名家的传帮带,来实现戏曲艺术的稳定传承。同时,在年初结束的“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为优秀的中青年戏曲后继人才搭建艺术平台,显示了这些优秀演员紧跟剧种领军人物的雄厚实力。戏曲舞台是演员创造的世界,舞台艺术的不断更新需要有相续不断的优秀传承者,人才是戏曲传承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由文化部主办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是“十三五”时期所确立的重要人才计划,计划从2016年开始至2020年,每年举办一期戏曲编剧、导演、作曲、舞美高级研修班,共培养1000名戏曲创作人才。2016年 7月,第一期高级研修班开班,这意味着包括演员在内的各类型戏曲人才的培养,将是中国戏曲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进一步推动和繁荣文艺创作,文化部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经过评审,共确定2016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25部和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重点扶持剧目10部,京剧《西安事变》、评剧《母亲》、湘剧《月亮粑粑》、晋剧《于成龙》、评剧《红高粱》等戏曲作品成功入选。文化部成立精品创作工程专家委员会,跟踪指导,不断提高创演水平,以期将这些剧目打造成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精品。同时,在2015年公布的“三个一批”戏曲剧本创作扶持计划基础上,文化部公布2016年度扶持戏曲剧本15部(11.16),其中京、昆、地方戏剧本有9部,通过资助协议,不断提高剧本创作质量。作品是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最终呈现,推动戏曲作品的打磨与精品化提升,是国家舞台艺术创作的重要目标。

  尤其突出的是,文化部从对京剧、昆曲国家级院团的扶持,扩大到对地方戏基层院团的关注。基层院团是最能彰显中国戏曲“人民性”的艺术指标,也是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7.5—8.3)从全国遴选,每省一团,共31台剧目,展现了至今坚守基层的戏曲从业者的艺术风貌。正如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基层戏曲院团发展座谈会(2016.7.29)上所强调的:基层戏曲院团是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生力军,是维系民族戏曲生态的重要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此次展演正成为检验戏曲基层团队文化自信力的重要举措,文化部将加大对基层院团的扶持力度,特别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基层院团的作用,多元并举,切实地夯实戏曲在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影响力。从国家级院团到基层院团的视角转移,显示了戏曲团队建设将日益成为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了各类型院团的竞争与协作,戏曲艺术肌体必然走向自我萎缩,扶持戏曲需要增强各类型戏曲院团的创作演出活力。

  为深入研讨地方戏曲基层院团建设和戏曲人才培养,文化部先后于7月4日、9月26日在北京召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基层戏曲院团发展工作座谈会”“加强地方戏人才培养工作会议”,推动相关议题的解决实施。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在“加强地方戏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上指出:戏曲教育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要探索“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供需结合、团校结合、学用结合的模式,立足戏曲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以需定培,解决师资困境,提高教学质量,盘活人才资源。文化部将继续创造条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督察力度,搭建戏曲教育交流和教育成果展示平台,加强各院校和艺术院团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为了总结“戏曲进校园”的经验做法,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由中宣部、教育部和文化部在武汉召开“全国戏曲进校园经验交流会”(12.14),充分肯定了目前取得的成绩,在湖北“戏曲进校园”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此项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实现戏曲进校园精准化、常态化。

  上述以文化部为主导的切实举措,显示了国家推动出人才、出剧目、出精品、出团队、出观众的巨大决心。各地政府紧密配合,在2015年度诸多省市出台相关扶持戏曲传承发展的举措之后,云南(1.5)、河北(1.12)、陕西(1.27)、重庆(1.29)、广东(2.16)、浙江(2.19)、四川(2.19)、湖南(4.7)、山西(5.31)、山东(6.22)、河南(6.27)、内蒙古(7.20)、黑龙江(9.18)、广西(10.11)、甘肃(11.17)等省区相继出台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实施国办发52号文件等相关政策。各省的实施意见在确立省区“十三五”期间总体目标的基础上,颁布本省区地方戏曲扶持计划。一些省区根据自身戏曲传统,推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扶持计划,例如河北省积极推进打造“京津冀演出平台”;广东省推动“全省青年剧本创作计划”“一荐一工程”等;湖南省构建“湖南省剧本创作题材库”,打造“地方戏曲生态保护地”;重庆市实现戏曲传承发展的“五个一批”目标;陕西省建立秦腔音乐人才库,重视流派传承工作;浙江省力图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以浙江为核心的“中国越剧文化中心”,支持嵊州市越剧原生地建设,鼓励各地设立地方戏曲剧种区域生态保护区,打造“戏曲小镇”“戏曲谷”等;山西省以“四大梆子”为重点,加快推进“九个一批”目标;山东省实施“4+1工程”,完善艺术创作“全链条扶持机制”,实施“城乡百姓舞台计划”;黑龙江以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为主,建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恢复设立戏曲表演系(京剧、评剧、龙江剧专业);内蒙古在原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等活动基础上,从2016年起每两年在基层举办一届包括蒙古剧、二人台、漫瀚剧、晋剧、评剧、二人转、蒙派京剧等演出在内的自治区地方戏剧展演。这些计划既紧紧围绕国家戏曲扶持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有根据地区戏曲传统而设立的特殊规划,显示了戏曲与地方文化生态相互映衬的艺术规律。

  中国戏曲的保护发展政策从国家到地方、从京昆到地方戏、从国家级院团到基层院团、从艺术大家到中青年后继人才、从专业到业余普及、从表演团队到职业教育,都显示出政策全方面地惠及到戏曲艺术的多个侧面,最终实现的是戏曲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生态建设。从国家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的实际举措而言,戏曲发展的政策保障已经基本具足,目前最需注意的是各项戏曲扶持政策向基层的常态化贯彻和常态化监督管理。特别是各省在编制戏曲规划的时候,将戏曲遗产保护与戏曲创新规划统一起来,实际上照顾到了传承者、传承团队在继承与创造中的核心作用,客观上纠正着此前戏曲艺术在部门分割管理下所出现的各种弊病。这就意味着“十三五”期间在明确戏曲传承发展目标之后,更需要密切监督政策落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准确评估,及时调整,让戏曲真正在利好政策的指引下取得良性发展。

二、地方戏展演与戏曲生存发展策略的诉求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密切回应时代主题的创作倾向在戏曲舞台实践中充分呈现出来。例如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推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演出季”,集中展演上海戏曲院团的现代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上海越剧院的《燃灯者》、上海沪剧院的《回望》、上海京剧院的《浴火黎明》、上海淮剧团现代戏专场(《八女投江》《家有长子》《大洪流》等)。这样的排演代表了当前中国各地戏曲院团弘扬社会主旋律的创作思路,也展示了各戏曲院团创作寻求主流话语表达的诉求与努力,当然,这也体现了戏曲承载主流教化的传统职能。

  此外,形成地方戏曲品牌的展演活动在各地如常举办,是地方对戏曲艺术的常态化展示。如云南省“第十三届新剧目展演”(昆明,1.15—1.27),集中展示近两年来云南省舞台艺术新创作品,在21台优秀剧目中,包括京剧、滇剧、花灯、白剧等在内的8部戏曲作品位列其中。第九届东方名家名剧月暨“湖北省优秀戏曲剧目展演”(上海,3.18—4.24),来自北京、湖北及浙江等地的戏曲院团在上海集中献演15台大戏19场演出,特别是湖北四大剧种五台节目引人注目,该展演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连续展开,迄今为止已吸引全国各地12个省市(包括台湾)20个剧种、104台大戏演出,以“聚焦新剧目、展示新成果、拓展新观众”为宗旨,把戏曲新剧目和老戏新演作为重点,在戏曲演出淡季举行,为戏曲赢得市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会演”(平湖,5.30—5.31),以新农村建设题材为主要创作内容,提升创演水平,显示基层戏曲的艺术面貌。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6.12—6.20),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43个粤剧社团参加了粤剧节,切实检验了粤剧在海内外的影响力。“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外戏剧展演”暨“第六届中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泉州,10.11—10.18),广泛汇集了东亚、东南亚的演出团体,力图打造包括木偶、皮影戏在内的中国戏曲的国际展演平台。“2016吴越同音·江浙沪摊簧艺术精品展演”(绍兴,11.12—13),集中了江浙沪16个摊簧剧种和戏剧形态,是集中展示摊簧声腔艺术的平台。江苏省“第三届江苏文化艺术节”(南京,10.20—11.23)暨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南京,11.30—12.17),前者集中展示江苏省28台原创剧目,后者集中展示19台京昆力作,其中包括江苏京昆团体的9台剧目(6台原创)。江西省“第六届江西艺术节”暨“第十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2016.11.26—2017.1.5),展示了15个声腔剧种的15部大戏和34部小戏,显示了江西戏曲艺术的创作实力。

  在各省区戏曲展演平台中,北京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演出市场,这里不但五方杂处,汇聚了来自各省区的戏曲观众群体,而且处于戏曲理论与创作的高地,成为检阅各地戏曲创作水平的重要平台。在北京市文化局“道略演艺”的市场统计中,2016年北京营业性演出24440场中,戏剧类演出11835场,接近总演出场次的一半,吸引观众461.9万人次,传统戏曲观众84.7万人次,比2015年81.3万人增长4.2个百分点,显示了北京确实是中国戏剧演出的核心城市。戏曲演出的持续增长得益于北京在戏曲政策、戏曲理论、戏曲展演等方面共同形成的戏曲文化环境。特别是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的“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正式启动,5月12日,发布第一阶段入围演出剧目。该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搭建公益演出平台,即由政府出资购买剧场资源,以零场租或低场租的方式提供给文艺院团,推动更多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进入剧场演出,并通过整体宣传营销和实行惠民票价的运营模式,降低演出成本和票价,让更多百姓走进剧院,共享文化成果,剧场、剧团、观众三方受益,极大地促进戏曲舞台创作成果的流动展示。这样的运营方式实现了单一剧种剧团的进京演出。例如本年度演出的吕剧《逼婚记》、云南花灯《走婚》、甘肃秦腔《大秦文公》、越剧《寇流兰与柳梦梅》、易俗社秦腔《三滴血》等等,都是借助这一平台展现于北京舞台上。

  在本年度的进京演出中,由相关省区的宣传部、文化厅等主管部门组织的剧目演出活动,集中展示近年来这些省区艺术创作的优秀成果。例如“同心筑梦·美丽河北”河北省优秀剧目进京展演(6.3—8.31),组织河北省14台优秀剧目(其中戏曲10台)晋京演出,大部分作品均是近年来的新创作品,特别是评剧、河北梆子的创作态势尤为强劲。2016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8.2—27),延续了2013年集中展示小剧场创作的艺术思路,专设“小剧场戏曲”的演出版块,在20场戏剧作品中,戏曲作品将近一半,显示了青年戏曲人才积极借助小剧场平台进行艺术创造的良好态势。“湘戏进京”展演(8.8—9.20),集中展示近三年来湖南舞台艺术最高水准的12台剧目(其中9台戏曲),包括基层院团的创新剧目。“南方戏曲演出季”(8—10月)则将来自10个南方省区的16个地方戏曲剧种在北京集中展演,力图推动戏曲的南北互动,打造首都地方戏展演中心的艺术凝聚力。2016年吉林省优秀戏曲剧目晋京展演(12.17—22),集中展示京剧、吉剧的4台剧目,剧目全部由优秀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展现了吉林省新一代戏曲生力军的艺术实力。这些集中展示省区新剧目创作的展演活动,借助政府推广的平台,集中呈现地方省区的创作人才和创作实力,是近年来地方戏曲艺术展现创作成绩的重要方式。

  本年度各地地方戏展演所引发的“河南(豫剧)现象”“江苏现象”“福建现象”“越剧现象”尤值得高度关注。

  “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3.12—4.6)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集中展示了来自河南、安徽、山西、河北、新疆等地13个豫剧演出院团23场豫剧力作。作为发展态势最为良好的地方戏曲剧种,豫剧在中国13个省区(包括台湾)拥有162个专业艺术团体、一千多个民营剧团,俨然成为中国第一大戏曲剧种。此次展演活动荟萃了河南省豫剧院所属四个豫剧团的14台剧目,展示了豫剧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编演成就,这正是豫剧的影响力从河南向全国辐射的力量源泉。包括新疆、安徽等地的豫剧院团在新创作品中,都会接受来自河南豫剧创作力量的支持协助,由此促进了中国豫剧在整体上的团队协作和互助交流,形成剧种团队的合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豫剧、中国精神——豫剧传承发展研讨会”(4.8),充分肯定了河南豫剧多元的创作方向,以及由此引发的“豫剧现象”“河南经验”。豫剧发展经验实际也是中国戏曲在寻求现代转型时,创造出的最值得珍视的艺术经验,豫剧遵循“三并举”政策获得多元的剧目发展空间、遵循在地化发展路径获得的多元的艺术风格、遵循与现代媒体相结合获得的时尚化艺术创作手段,都为这个剧种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条件。

  江苏省“优秀现代戏剧目进京展演”(6.3—6.16),集中展示了江苏省11家剧团近三年来新创的12台优秀现代戏,囊括了江苏省7个地方戏剧种10台剧目,包括淮剧、扬剧、锡剧、淮海戏、越剧、滑稽戏、柳琴戏等剧种。这些剧种的新创作品广泛涉及到了近代至今的各类型题材,显示了现代戏创作不拘泥于宏大主题的唯一表达,例如《小镇》实现了外国题材中国化表达、传统道德现代化表达,将现实故事诉诸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半车老师》《探亲公寓》则沿袭着现代轻喜剧的特色,让风格成为现代戏表现的内容,规避了当前现代戏创作中千篇一律描写好人好事的弊病,诸如此类,各具特色。特别是这些现代戏的剧种载体,基本上属于中国戏曲的近代范畴,在保持剧种古典特征的同时,对现代题材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因此,这些剧种也很容易驾驭现代生活的表现,张扬戏曲的现代品质,避免了时代题材对剧种传统技法表现力的冲击和破坏。这种根据剧种特质和地域审美所进行的现代戏创作,呈现出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良好生态规律,同时也显示出“现代戏”逐渐成为各地戏曲共同创造的艺术品类,最值得戏曲界高度关注。特别是江苏地方戏曲依靠众多的现代戏编创人才和熟练表现现代戏的代表性院团,已经形成编演现代戏的良好舞台创作风尚,戏曲现代创作中的“江苏现象”值得借鉴和研究。

  在大量展演新创作品的同时,不少省区的戏曲工作者也关注到了传统经典的价值,侧重于戏曲传统的重新发现与现代呈现,成为本年度重要的艺术风尚。陕西省文化主管部门策划的“国风·秦韵——陕西省基层院团(稀有剧种)优秀剧目会演”(西安,7月—8月),展演11个剧种12台剧目,演出剧目多为传统经典或新编历史剧,张扬了古典特色浓郁的剧种品质。2016“粤戏越精彩”——粤剧与全省地方戏曲剧种交流演出暨学术研讨会(10月—11月),分潮汕、粤西、粤东北三个片区,集中展示全省现存11个地方剧种的经典折子戏、整理改编折子戏以及艺术水准较高的新编剧目,广泛地涵盖了广东省17个地区36个市县区、52个演出单位的119个剧目,集中展现了广东地方戏曲的艺术底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参与主办的“第三届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节”(南充,11.7—11.13),主要展示以“灯戏”为代表的地方小戏,荟萃国内优秀传承团队,积极推动戏曲“非遗”项目的交流展示,众多潜藏于地方基层的珍稀剧种(如福建大腔戏、河南罗卷戏、湖北随州花鼓戏等)以及这些戏曲遗产的经典代表作,通过这个平台得以展现。在本年度的经典剧目展演中,最为突出的是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的“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7.20—7.31),该活动集中展演福建省现存21个地方戏曲艺术形态、39个剧团的128部经典折子戏,在这些展演剧目基础上,经过遴选的“福建地方戏经典折子晋京展演”(9.12—24)荟萃了其中10个剧种、19个院团的39部折子戏,在北京舞台上亮相,引发了经典传统剧目的观演热潮。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的展演座谈会上,戏曲界高度评价福建经典折子戏晋京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在各省争相展演新创作品的时候,福建的戏曲传承者秉持着对传统经典的敬畏,展示了中国戏曲在福建的艺术传统和艺术传承,“福建现象”为充分张扬戏曲传统,对全国戏曲的传承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先导与引领作用。福建经典百折展演活动,需要引起全国戏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此次演出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充分展示出戏曲传承不仅是演员传承、团队传承,还包括学术传承。这是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和全省剧团一起合作,展示戏曲研究与传承实践紧密结合的艺术创造;此次展演凸显出几个关键词——折子戏、经典、传统,充分显现了折子戏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于剧种文化养成的作用。这些“福建经验”为重新理解戏曲传统、理解“三并举”中“整理改编传统戏”的意义,提供了智慧资源。

  2016年是越剧诞生110周年,越剧被称作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流布区的众多剧团举办了纪念活动,特别是其源生地浙江嵊州、成熟地上海的纪念活动显示了越剧多元的发展路径,也张扬了令人瞩目的“越剧现象”。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纪念越剧诞辰110周年活动暨首届全国越剧戏迷大会”从3月27日开始在嵊州举行,来自全国越剧院团、演出剧场、各地民间越剧社团的代表,以及越剧传承人、研究专家等出席相关纪念活动。特别是戏迷大会汇聚了来自全国15个省市、20个地区的近300名戏迷代表参加活动。与此同时,“中国越剧诞辰110周年”暨“越看越来电”2016首届中国越剧电影展,在浙江小百花剧团开幕,展示了浙江小百花演出的越剧电影《梁祝》。而上海越剧院策划演出的“越从海上来——上海越剧院2016年新剧目北京展演”(5.10—5.15),则集中展示该院《甄嬛》(上、下本)、《风雪渔樵记》《双飞翼》三台四场大戏,用影响广泛的新创作品表达对越剧传统的礼敬。包括绍兴小百花、杭州越剧院在内的众多越剧表演团体也开展丰富的演出纪念活动。在2017春节将近之际,荟萃浙江省著名越剧团队组团北京展演,为越剧百十年纪念划上了圆满句号。系列纪念活动显示出越剧界在越剧两个传统之间进行的多元的艺术创造,此二传统即:中国戏曲悠久的古典传统和中国戏曲的现代传统。在此传统中,越剧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广大的江南农村,越剧紧密地嵌入传承既久的民俗生活中;在不断更新的现代城市文化生活中,越剧更多地吸引着都市年轻人的浪漫幻想,特别是以上海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越剧团、杭州越剧院、宁波小百花越剧团为代表的越剧艺术引领者们,拓展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寻求创造更具现代品质的戏曲道路。特别是城市越剧走在了越剧不断寻求现代突破的前沿,最值得当前中国戏曲所有前行者们借鉴学习。在浙江嵊州市打造越剧生态区的进程中,当代越剧在发展中产生的多种成功探索,以及各地越剧社群为越剧所做的各种成功努力,如越剧的“嵊州经验”“小百花现象”“杭越现象”,越剧的京津生存经验、越剧演唱唐诗的“进校园”方式等等,都成为越剧与现代社会相偕并进的重要内容,值得其他戏曲剧种予以高度重视和学习。

  上述四个方面的突出现象,实际是中国戏曲在寻求剧种发展、传统保护、时代创新、现代化创造方面,具有引领意义的文化现象。其中经验也许不可复制,但立足戏曲流播地域的文化接受规则,寻求院团发展的个性化途径,葆有戏曲核心的艺术传统,拓展戏曲潜在的发展空间,却是这些戏曲现象共同呈现的发展规律。本年度其他相类的剧种展演和研讨活动,例如第二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6.11—6.17)在全面展示沪剧表演院团艺术创造力时,也以“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来凸显沪剧作为“上海的声音”的文化价值,力图强化沪剧在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现代品质,来寻求沪剧在现代城市中的发展道路。再如“靖烨杯”山西省第二届祁太秧歌大赛(2016年11月开始至2017年1月)全面调动祁太秧歌在晋中地区的艺术爱好者,用比赛的形式促进祁太秧歌的普及提高和创新发展,以期拓展这一剧种在原生乡土中的生态空间。这些剧种活动正与前述四个现象所呈现的文化诉求是一致的,强烈的地域特色张扬了戏曲在原生本土的生存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众多戏曲传承单位在本年度迎来了建团庆典,例如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建团七十周年、浙江省婺剧团建团六十周年、山西省京剧院建团六十周年等等,这些代表性院团的周年庆典,集中地展现对前辈艺人艺术人生的追怀、对历年艺术创作成就的回顾以及对院团未来发展的展望,实际张扬了戏曲表演院团历经成长、波折之后不可动摇的艺术自信。这些新中国建立前后成立的戏曲院团发展至今,不但成为剧种的形象名片,而且成为中国戏曲的文化名片,最值得戏曲界、文化界珍爱呵护!

  注释:

  [1] 本文所列本年度相关事件,时间均列在事件后面括号中,为节省篇幅,略去月、日等字,特此说明。

  王 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瑜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