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地方戏曲文化传承新思路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0855
刘建刚+周剑

  地方戏曲源于人类在劳动、生活中的艺术创造,虽然在发展伊始不具有艺术自觉,更多的是出于人类的信仰。但是在当代全球戏剧发展中,中国戏剧是少数未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伴随着社会以及人类发展形成了系统以及成熟的形态。 邕剧作为广西地方戏曲,源于湖南的祁阳戏,其特点是艺术历史悠久、经典剧目较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新会书院作为邕剧的传承发展基地以及展示基地,每周末都会上演经典邕剧、粤剧剧目,为南宁戏曲爱好者提供了品茶、听戏、感受邕剧文化的去处。新会书院还曾经承担了 2015中国 -东盟(南宁)戏剧周系列活动之中国 -东盟粤曲大赛暨首届粤剧红派艺术大赛(广西赛区)。 邕剧在历史上也曾经经过了盛兴——衰败——重生的过程。重生后的邕剧发展也小有成就:分别在 2006年、 2008年列入第一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会书院的整体文物保护以及申遗、传承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市场性以及与当代文化联系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一、新会书院邕剧的现状 邕剧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批保护剧目,代表性传承人也面临以下境地: (一)邕剧的视觉空间狭小,传统艺人面临退休,后继无人 视觉空间狭小包括彩排空间和演出空间、观众席空间狭小。邕剧虽然贵为国家级非遗,但是从 20世纪 90年代起都一直没有专门的排练场,要去到武鸣进行彩排,现代的邕剧团也仅有一个狭小的排练厅,很难排得出像京剧、粤剧等大型剧目的习武抛枪等的精彩场面。 在邕剧团邕剧第三代传承人的口述中得知,传统的邕剧剧目繁多,也不乏精品剧目,耳熟能详的有《百鸟衣》《刘三姐》《杨八姐搬兵》等,但是在当下的音像出版销售渠道中,却没有邕剧相关的音像制品。没有了影像产品或者资料的保存,不利于邕剧在在未来传承发展的工作开展。 (二)邕剧的体系传承整理工作未系统开展,邕剧缺乏“家谱” 邕剧起源于湖南的祁阳戏,但是邕剧是如何从祁阳戏演变成为具有南宁本土特色的邕剧,现如今只有传承人的口口相传,而没有历史的文字记录。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口口相传是最容易造成信息缺失、缺乏完整度,且最容易造成传播终止的后果。 (三)邕剧传播平台小,关注度低,缺乏影响力的平台和事件营销 新会书院作为邕剧代表,陆续被编辑入广西高中的美术鉴赏课,电视剧《兵变 1929》取景,在南宁的媒体中也被陆续通过照片、文字、新媒体偶尔出现。 但是对于文物和文化产物,邕剧的“根据地”新会书院,这并不能达到目的,缺乏系统性的事件营销,缺乏对于政治、市场、时代脚步的紧跟。当下邕剧也仅仅被当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申请,就犹如将藏品放到仓库里保存,与世隔绝。 其次就是邕剧需要有受众,寻找受众并不等于大门敞开迎接宾客,每周新会书院的确也在出演邕剧剧目,但是毕竟新会书院地处解放路,地理环境的制约导致了新会书院难以吸引年轻的新客人。同时,在当下娱乐为胜的年代,传统民间艺术早已被推到了边缘,邕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发展之路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约。 (四)同行人面临青黄不接的境地 邕剧第三代传承人冯杏元曾经在媒体采访中表示,由于邕剧演员演出市场不景气、待遇不佳、生活难以保障。在这个高消费的社会,自然专业唱邕剧的演员就难以招到专业、专职的徒弟。 2007年冯杏元带的徒弟,经过多年的学习本以为可以成为传承人,但因为上述原因,离开了这一行当,帮父亲打理家业了。 同时,因为邕剧艺人少,缺乏同行间艺术上的交流,再加上老艺人也愈发高龄,造成老一辈艺人逐渐被遗忘。 二、推动新会书院邕剧传承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新会书院邕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和困难,笔者根据广州粤剧、湖南省地方戏曲的做法,从本文中通过理论力求找到帮助用具走出困境的办法。从政策解读、现状分析等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面认真的剖析邕剧的全貌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具有指导性的文件扶持。 2014年全国两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要进一步重视加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提案就提倡对于地方戏曲就应该针对地区、民族、剧种的实际情况提出指导意见。提案详细解释了戏曲剧种的明确定义,定义中将剧种的传承发展与地方的方言、作品、人才等艺术因素紧密结合,同时强调了行政力量的作用。 针对这一提案,新会书院邕剧的传承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同时建议中也是为了打造新会书院的“邕剧文化园区”做铺垫: 1、广西区政府需要着力解决“差錢”的问题,迎着国家扶持地方戏剧发展的春风,给予新会书院邕剧的扶持资金,提升排练、剧场、艺术氛围的打造;给予新会书院邕剧从服装、化妆、演员收入等支持;给予新会书院从硬件设备的协助:音响、灯光、艺术园区等。这一切都是给予邕剧在基础保障上的强有力支持。 2、注重邕剧演员的人才培养与扶持,出台针对专业邕剧演员从培养、扶持、鼓励的方针政策,将邕剧演员的培养与扶持纳入本地艺术院校的招生、教学、就业一系列的系统性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打造中。设立邕剧相关的专业,如导演、编剧、服化、舞美等。同时设立严格的考核机制,留住邕剧人才,培养邕剧拔尖人才,推行邕剧领军人才。 3、实施邕剧振兴工程,建立专项基金和资金以扶持甬剧艺术发展,通过诸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相关平台,或是建立起专项艺术展演活动,吸纳社会上企业与个人对邕剧的关注,通过植入、赞助冠名等方式参与邕剧的传承与发展,发挥广西区政府的文化职能以及社会引导性。启动诸如“新会书院邕剧抢救工程”,抢救邕剧,保护新会书院现有的邕剧团以及文化传承人,将保护邕剧的工作纳入广西经济发与社会发展的政府规划中。 (二)建立“建设邕剧文化园区”理念,从根源上、从软硬件上做起 文化园区的建设是近年来对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有效手段,文化园区的建设既能够将相关的文化集中,并集中展示文化的精髓,又能集中起相关、相近的文化,从而能够凭借文化园区的影响力打出文化品牌。 1、文化园区的文化底蕴展示 邕剧的文化底蕴包含了:邕剧文化脉络、邕剧文化服化文化、邕剧舞台文化等。 文化园区的建设,可以集中促进邕剧文化脉络的梳理与发展,通过学术交流、历史考究等方式,出版相关文献、梳理 相关文史资料出版相关书籍;通过生动的展板和板报,全面向世人展示邕剧文化的来龙去脉以及全貌 文化园区的建设,推进世人对于邕剧服化文化的认识:通过展示柜等方式,用文物、纺织品展演的方式进行邕剧文化的视觉推广,帮助业内人士更好地分析与设计邕剧服装服饰,帮助群众更好地认识邕剧服装服饰文化的构成与元素。 文化园区的建设还包括舞台文化的建设,邕剧的舞台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与粤剧、湘剧等会有一定的差别,如何将标志性的邕剧文化进行大众认知与推广,舞台元素不能缺少。 2、文化园区的文化底蕴推广方式 文化底蕴推广方式可以借鉴粤剧的方式,然后结合南宁本地的特色进行推广传播,以提高影响力与传播力。 邕剧文化园区的文化底蕴推广方式包含了线上与线下推广。 线上推广则是基于了新会书院的整体文化氛围打造,将新会书院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熏陶的方式,向市民开放,向公众开放。 线下推广方式则是以新会书院为圆心,首先辐射全南宁市,依托“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政府已经在推行的模式,将文化园区的邕剧文化元素以新会书院为推广单位,走进各大院校,开展相关的文化普及活动。 线上与线下推广结合的方式则是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可以进行新会书院邕剧剧目上演预告、新会书院邕剧推广行程预告等方式进行传播。同时,通过出版音像制品、拍摄新会书院邕剧宣传片,将邕剧文化从市场进行有效传播与推广。 以新会书院为地标的邕剧文化传承与发展责任重大,这也是对邕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邕剧戏曲文化的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与传承发展邕剧文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在历史的狭缝中坚守——访南宁邕剧团邕剧第三代传承人冯杏元,http://blog.sina.com.cn/s/blog _5cd806ed01012r7w.html. 2.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课题组,魏俭,王林,陈嘉琪,种荧,徐欣,姜瑶,伍婷婷.湖南省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J].艺海,2016(3). 3. 邱怀生,芦柳源. 简论地方戏曲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以山西为例[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刘建刚: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周 剑:广西大学海洋学院讲师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