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着眼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革传统教学,在教学中求“新”,求“变”,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物理教学目前,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困惑或误区: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把创新教育局限于课外活动,还有人认为上活动课、成立鼓乐队、减少主课时、不打百分而改为“等级加评语”等就是创新教育。但是,实践证明,基础知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取消考试,开门办学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毁灭一代人。众所周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那么,怎样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一般的认识活动是“二体”问题,即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间的关系问题。但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它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客体(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外,还有教师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三体”问题。在这一认识活动中,思维加工的材料既来源于外界物理环境,又来源于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以思维加工为中介的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使物理认知结构重新组合,最终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采用“填鸭式”教学,因此,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采用“引探式”教学,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做到:
1.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1)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为此,需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2)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
2.加强物理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
加强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就是要弄清各个基本概念和规律在一个整体中是以何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并在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例如学习了力学知识之后,可以画出概念、规律逻辑体系,如图3所示。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图3,力学知识就不再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头脑中,而是以一定的结构方式和逻辑体系储存着,从而增加了知识的有序性。这样,知识就容易被理解、提取和再现,也容易向应用和学习新知识中迁移,创新能力自然得以发展。
二、注重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1.观察能力培养。
知识往往需要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无论是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都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同时还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课本中的彩图,尤其注重对细节的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记忆能力培养。
新课标不支持机械的死记硬背,但是,适当的记忆、必备的知识量是必要的,不然就无法开展其他知识的学习。记忆力的强弱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在设法引起学生注意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记忆方法。比如,指导学生采用“列表法”、“树状分支法”“反复记忆法”“分时分段记忆法”等,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类,使知识条理清楚,一目了然,通过对比,便于记忆。
3.收集信息能力的培养。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理资料层出不穷。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会学习尤为重要。引导学生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利用剪报、摘录等方法,把资料分门别类,只要与物理知识有关的资料、信息都注意收集,最终“厚积而薄发”。教师自己也通过订阅报刊杂志带头积累资料。这样,各种资料的积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实验操作”,凡是教学内容能用实验操作的都安排学生去做。可根据实际,要求学生回家自己寻找代用器材做实验。不仅如此,而且还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让学生实验操作,如说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5.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差异很大,在学习及各项活动中要学会分工合作,共同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课堂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时学生会由于一个问题无法获得共识,争得面红耳赤,通过提示、引导,学生的认识更加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在讨论时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创造性思维被激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6.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一环。我要求学生预习,要“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平时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能够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高潮。
endprint

